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0
问:你(炒股)赚了这么多钱,对这个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答:(下意识的脱口而出)没有意义,没有任何意义,咱们都是寄生虫,没有创造财富,是别人养着我们。
这是作为一名顶级散户和私募大佬,林园面对采访时的回答。
这句脱口而出的话里,我看到了真诚。
但与此同时,我始终觉得他的各种自我包装中存在着迷雾。
后来我悟了。
他可能是穿越者。
1
在高速运转的时光机前,慈眉善目的管理员挨个问队伍里摩拳擦掌的幸运儿:
“想要穿越到哪一年?”
队伍前面几个被挑中的人脸上洋溢着笑容,不约而同地回答:2010年,买比特币。
排在后面的陕西人林园笑笑,一字一顿地说出他的时空旅行目的地:
33年前。
80年代末,二十多岁的林园刚刚从深圳红十字会医院调到深圳博物馆工作。
此时距离日后和众多散户产生爱恨羁绊的两大证券交易所还没有正式开市。
穿越第一法则,提前熟悉环境,但也不能穿太早。
在1987年的秋天,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开业,这是改革开放之后全国第一家证券公司。
深圳博物馆在当年的年底才正式开馆,没什么游客,更也没什么活儿,有大把时间摸鱼。
博物馆和正在筹建的深交所都在市政府旁边,从单位走到交易所,走路只需要15分钟。
交易所门口甚至有人摆摊卖股票。
对,你没有看错,是摆摊卖股票。
支一个股票摊儿和支一个煎饼摊儿差不多。都是由买卖双方、商品、价格和交易组成。
看起来不高级,但股票本身就是如此。
在交易所没有正式开门前,有五只股票被先后允许在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公开柜台上市交易。
把新股卖给投资者只是证券市场的第一步,但难度却不小。
整个股市的惨淡令人惆怅,有一家公司为完成发行任务,出了个规定:
“凡认购者,每股个人出钱0.5元,单位补贴0.5元。”
1988年12月份上市的万科同样无人问津。
王石曾亲自带队上街,在深圳的闹市区摆摊设点,有几次甚至跑到菜市场里和大白菜摆在一起叫卖,一样不好卖。
林园每天走路过去晃悠。
门庭冷落,经常去的市民只有4个人,其中就有林园。
摊位里的深圳特区证券公司经理和林园说:
“小林啊,你干脆调我们这来这工作算了。”
证券市场的精髓是在认购完之后的二次交易。
股票市场为什么叫二级市场,是因为最重要的步骤是让拿到新股的人进行二次交易,持续卖给下一个人。
万物基于传销。
鼓还没有敲,但花已经传开了。
在1989年10月的时候,林园从家里凑了8000块钱买了深发展,成本价是88.45元。
当年年底,这只股票首次向股东派息分红,每股红利2元,第二年又推出年中分红:每2股送1股,每股分红7元。
在券商各个营业部的大厅里,中间有一块黑板,上面写着股票名称、出价和数量,有人挂了买单,有人挂了卖单。
“深原野,11块4毛,有没有人要。”
有人相中了,券商工作人员就用黑板擦把那一笔擦掉,意味着已经成交了。
今天已经习惯了集中交易、实时报价的股民应该忍受不了那时候的交易模式,买卖双方报价间隔时间太慢了。
不够刺激,不够爽。
由于没有集中市场,理论上可以进行一种套利:往返于各个网点,利用信息差反复赚差价。
这里深发展卖88块,别的地方卖86块。
林园和他的妹夫往往都是在凌晨三点爬起来拿到股票去市场上交易,在这个网点出86块买了,再去下一个网点挂88块卖出去,来回倒腾。
如果有人不愿意来自己交易,还可以做代劳,每笔赚中介费一百多块。
这个玩法其实我很熟,我小时候倒卖水浒卡,历下区,市中区和天桥区的配货不同,历下区罕见的卡在别的区可能是大白菜,反之亦然。
我坚持倒卖了1年多,最后成功把自己的裤子都亏没了。
深发展是深圳发行的第一只股票,这只被精心挑选的、代码为SZ000001的股票不负所托,扛起了这个历史重任。
它传递出一个讯号:
股市不是单纯的击鼓传花,股票也真的是可以带来现金流的资产。
有人开始悟了,而悟这个东西会传染,尤其是可以发财的东西。
这只股票简称为“深发展”。
主业是银行,是信用社改组成立的银行。
“一号股票”,“深圳发展”,即使放在今天都是很好的概念,更何况又是老百姓觉得极其吸金的银行生意。
不天天涨好意思吗?
其实从后视镜来看,哪怕那个时候深圳股票市场被全国的人疯抢,股民也就是几百万人,多吗?
绝对值不多,现在A股里几千万股民,上亿的账户。
但如果只有一只票,哪怕只有几千股民一起使劲儿,股价也会脱离基本面,价格飞到天上去。
1990年10月份,在深圳交易所正式开门前,这只深圳第一股7个月内翻了22倍。
在开市之前,林园通过持有深发展,资产也从8000元翻到了12万。
比特币?开玩笑。
比特币能有这个赚钱?同学们,要想穿越之后过得好,还是得多读书。
2
穿越者第二法则:要抓住所有的窗口期。
1990年初的时候,林园在深圳和上海到处收原始股。
原始股是远胜于比特币的存在。
最先上市的企业是经过慎重挑选的,非常优质的。
拟上市的这些企业里,很多员工购买了原始股,虽然面值很便宜,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由于资讯的不畅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意识到这些原始股的真正价值。
刚刚从粮票年代走过来的国企职工,对于证券能代表什么,并不十分清楚。
什么,你说这些股票再过二十年可以翻好几倍?不可能的。
而这时候从深圳来的这位,可以拿出真金白银,并提出收购这些破纸片的林园,便显得格外眉清目秀。
持有原始股的人希望早日变现,收购方希望发财。
一拍即合。
在纸质股票背面写上买家名字、买入价格、日期,股东身份就完成了切换。
也同样完成了命运的切换。
在人生的多数时间里,命运女神来到身边时,反而是浑然不觉的。当时很多交易都在公园的草坪上完成,当卖股者拿到收购者递过来的钞票时,他们都以为天上红彤彤的晚霞是好运的象征。
只是这一次,连林园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手里的12万会在极短的时间里翻到1000万。
3
人类这一辈子逃不出的东西就是跟风。
很快,财富效应让深圳这座城市热了起来,市场越来越热闹。
1992年的春节,深交所启用了电脑自动撮合竞价系统。
这一年里,存量的股票仍然是那么几只,但股民是一个正在急速扩张的物种。
接盘侠太多了,供不应求。
更多的股票开始被推动上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发行的新股同样也是发行一只,被抢购一只。在很多新股的发售点,为了抢到新股,被财富刺激的市民排队好几天。
为了解决排队,央行发明了一种叫”股票认购证“的东西。
这或许是很多深圳人人生中第一次摇号。
只是他们没想到三十年后买房也要摇号。
一张30元的认购证有数次摇号抽签机会,中签的幸运儿持证拿钱去买股票。
在最热的时候,连认购证被炒到了一万元。
当时深圳的常住人口60万,发新股时却涌进了120万人。
林园收购的原始股也完成了变现。
而林园此时表现得像个穿越者一样。
他,撤退了。
1992年,林园跟朋友说:
“这个市场老是这么大面积扩容,估计股市要跌。”
4
1993年,林园回到西安做房产生意。
这门生意需要很多应酬。有一个合作方的老板喜欢喝白酒,而且只喝五粮液。
林园就买了一箱五粮液放在自己办公室里。每次这个领导说要吃饭的时候,林园就拿几瓶过去。
当时一瓶五粮液是140块人民币。
而同一年,陕西省在岗职工的月工资是240.83元。
但大家,都没有觉得不对。
这时候,林园第一次意识到了白酒是个好生意。
这是个好东西,定价这么贵,毛利这么高,还能有这么高的复购,有这么忠诚的用户群体。
林园想着等五粮液上市了一定要成为这家公司的股东。
在觥筹交错和投身城镇化建设时,林园仍然忘记不了那个混乱而又刺激的市场,仍然忘记不了股票。
他似乎生来就属于这个市场。对信息敏感,对好的东西有判断力,以及能控制情绪。
天选之人。
有些人注定是属于一个领域或者一个赛道,他们兜兜转转总会回到自己熟悉的市场里。
1994年的时候,林园重返股市,此后开始一心一意在这个市场里埋头挖金。
回归后的第一只票仍然是深发展。
对于古早时期的这些股民来说,深发展是图腾一般的存在,炒着炒着就炒出感情来了。
林园不一定有这个情怀,但是他觉得只要别人有情怀就够了。
别人有,就代表着有人接盘,就代表着可以抄底,就代表着可以继续新高。
股票归根究底要卖给接盘的人,决定他们接不接盘的,是共识。
多年后,李笑来老师说过一句非常粗俗但非常深刻的话。
SB的共识,也是共识,也有价值。
那时的林园不知道多年后李老师可以这么骚,但他知道的是,只要这个赌场里有新人加入,就会有人买深发展。
所以,9块钱,不贵,可以抄底。
最终,林园在三四十块钱的时候卖出了这只给他带来第一桶金的票。
很多人一直以为林园相信闷头长期主义,这就错了。
实际上林园相信的是渣男主义:
在找到新欢之前,旧爱要被他榨干。
5
林园的新欢是四川长虹。
四川长虹在当时国人心中的影响力和地位相当于今日的苹果和华为。
拥有一台长虹彩色电视,是每个人的荣光。
以彩电为排头兵的整个家电市场正在突飞猛进地增长。
1996年,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宣布,将四川长虹等6家公司纳入重点扶持目标企业,硬性目标是在2010年进入“世界 500强”。
重点扶植的意思就是帮助发展。
具体的手段是给钱,给大钱。
每年给四川长虹2000万元。
穿越第三法则:如果记不清历史细节时,要多看当时报纸。
云贵川是宝地,老是出大蓝筹。
1994年,日后统领江湖的大蓝筹贵州茅台还不见踪影,刚刚上市的四川长虹才是第一蓝筹。
1997年,林园买入了四川长虹,22块钱买入,对应的PE值是6倍。
林园觉得便宜,买了。
每次看到林园说这一段的时候,我就恨得牙痒痒。
因为现在受过金融学知识训练的朋友,谁都会觉得这个价格便宜,这是一个光靠分红就可以回本的价格。
长虹直到2009年还是中国彩电销量最多的企业,而此时距离电视市场饱和还有一段时间,这么一家成长股,居然只有6倍的PE。
股民多,但是识货的股民少。
不用捡烟蒂,地上全是没有抽的万宝路。
在这样的股民结构和市场结构里,只要比别人稍微努力一点点、认真一点点、逻辑强一点点,就能找到好公司、好标的。
2000年,林园以60块以上的价格卖出四川长虹。
这个时候,林园资产大概翻到了一亿元。
如果说林园对深发展的投资是单纯的投机行为,是看到市场供需失衡而做出来的判断时,在投资四川长虹这只票的时候,他似乎开始有了价值投资的模样。
当然,更多的显然是真香。
我看到这段往事的时候,隔着好多年,隔着屏幕。
我都觉得香。
是该死的嫉妒让我变了模样。
我太贪了,太贪了,太贪了。
上面那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林园说的。
6
说到价值投资。
广义的价值投资是指不看K线、不看市场资金的博弈,只关注上市企业本身内在价值的投资策略。
这种今天看起来极为普遍的策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非主流的。
市场里绝大多数人并不在于被炒的是什么,他们更关心有多少资金下注。
K线技术的学问被发明出来,可以从图形上看出股价的走势,这种技术到底是科学还是玄学始终有争论,但这是比数字货币更早出现的共识实践:只要达成共识的人足够多,假的也能变成真的。
价值投资有剑宗和气宗之分。
剑宗的掌门人是格雷厄姆,好价格下的好公司,好价格更重要,便宜为主,再好的公司,贵了就不买了,安全第一;
气宗的首领是费雪,更看重好公司配好价格,更喜欢潜力股,价格贵无所谓,核心奥义是“好的通常会贵”。
作为一个信奉实用主义的人,林园的策略是。
“只要好用,都拿过来用”。
林派价投更像是巴菲特方法论的复刻:将气宗和剑宗结合,既捡烟蒂又看潜力股。
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在遇到真正稀缺的好好公司的时候,勇敢搏一搏。
不敢贪,怎么能大赚?
有一些公司是潜力股,是真爱。
投资一定,但产出无限大,ROI高得很。
这个最典型的案例是五粮液以及日后让林园陷入争议的片仔癀。
真爱就要给的时间久一点儿,卖早了会后悔。
1998年4月,林园心心念念的五粮液上市,发行价是14块,在上市后的第一周就飙到了69块。
林园自己的说法是,买了三十几万股五粮液,成本价是五十几块买的,等了五年,又何妨再等五年,就一直拿着。
这支票一直拿到了2003年。
除了找所谓的“真爱”以外,林园主要热衷的是捡烟蒂。
找当前市场被低估的股票和可转债,前者典型的就是宁沪高速,可预测,目光所及之内没有什么大风险。
2000年,A股开始陷入跌跌不停的熊市里。
林园卖掉四川长虹,开始买入港股里的宁沪高速。
当时宁沪高速每股净资产是2.5元多,股价只有1.1元,股息率都在8%以上。业务上,收费稳定,公路收费没什么大的政策风险。
收费高速公路是典型的收租股。
当时的香港已经是寸金寸土,港人已经体会到收租这门生意的价值。
但在那个时候,很多国人还没有体会到房东和房租的巨大威力。
具体在宁沪高速这个票上,他把这条收费公路沿线的南京、无锡、镇江和常州这几个城市的车保有量,做了个调研。
如果小汽车的增长率都在20%以上,那么收入业绩也能涨20%。
2000年买入,到2003年卖的时候,宁沪高速每年的复合增长是39%。
很显然,林园又赢了,赚了三倍。
7
最简单的道理,最易观察的现象,最易懂的逻辑链路,简单到过于简单,像是小学生手笔。
这是林园的典型特征。
我在多年前第一次接触到林园的理论的时候,是非常震惊的。
不是复杂,而是太简单了,简单的过头了。
但,市场上却没有多少人和林园抢。
后来我意识到,他如此简单的背后,其实是不简单,很不简单。
有时候,人的认知通常和见过的世面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你在世纪初当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不过千元的时候,你能有去香港体会收租股威力的机会,你能有去长三角做车辆增长预测的实地调研的条件,那么你也可能会得出这种大道至简的结论来。
世界是复杂的,道理是简单的。
但要明白“大道至简”这句话,你得先看看世界到底有多复杂。
林园此时通过积累财富而掌握的信息差,和普通散户越来越大。
这种巨额的信息差,今天在高铁发达、互联网资讯畅通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没有什么,而在世纪初的时候,这是核心壁垒,是护城河。
当然,林园始终没有向他粉丝承认的一个真正的护城河是:
钱,钱,还是他妈的钱。
当钱到了一定数量的时候,投资只是概率游戏。
因为之前套利获得的巨额财富,他不需要靠消息赚钱,他可以验证巴菲特的方法论在中国市场上的有效性,他可以广撒网,可以小规模试验方法论。
如果用5000万买了一只票,赚的不多,可以不说,要是翻三倍就使劲说,最终效果还是一样:
“我炒股没有赔过。”
很难赔钱,即使你不幸买了垃圾股,你依然有可能用钱把它拉起来。
在那个亿元户还比较少见的时候,钱的威力比现在大,能够调动的情绪也比现在大。
钱可以兴风作浪。
这才是一条普通人很难游过去的护城河。
但你没法模仿。
这是世界的参差。
8
2000年到2003年,A股是一个大熊市。
林园没掺和,跑到港股搞了高速公路。
林园说这段时间不参与A股的原因是看不上很多散户,别人都是以盘子大小论英雄,而他自己是价值投资,自1996年开始就以PE来做估值标准,觉得散户有点滑稽了,就退出了。
这个说法其实更滑稽,股票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
既然靠着股票分红就能回本,你担心别人的操作干什么呢。
唯一的理由只能是:他是穿越者。
穿越第四法则:知道了坑就别进去了。
他,又一次逃顶了。
到2003年的时候,A股已经跌到了一千六七百点,林园觉得可以抄底了。把五粮液的报表拿给自己身边朋友看,说看看能不能抄底。这三人都说可以买,但其中一位姓李的朋友告诉他,
“你买五粮液,不如买茅台。茅台的财务指标更好。”
高人一句话,胜过十张表。
林园看完报表,觉得财务指标确实是茅台更牛X一点。
林园自己做了一个非常粗糙的白酒用户调研,他问了100个人,其中98个人说,五粮液更好。
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说“身边即世界”的典型案例。
有时候你案头功夫做足了也不一定赚钱,赌运来了直觉准了再怎么粗糙的研究都能压对。
一般人做完这个粗糙的用户调研之后都会选择买五粮液。
林园觉得茅台的PE只有17倍,不如都买。
成年人,不做选择。
有钱,所以,我全都要。
在2003年的时候林园把宁沪高速卖掉,退出来就买了70%的茅台、30%的五粮液。
渣男指导手册第二条:如果两个都好,就都要。
此时日后被尊为白酒天王的坤坤还在上大学。
同时买入贵州茅台的民间股神还有但斌。
但斌同样是在这一年里买入了茅台,并在此后称为茅台最有名的非官方代言人。在鼓吹茅台的漫长时光里,但斌得到的不仅仅是质疑和谩骂,更是名声和因为名声而带来的私募基金管理费。
在某种意义,这也是一种长期主义。
民间股神,投资的不是茅台,而是自己百发百中的神话人设。
从这个阶段开始,林园被尊为“价值投资”的代表。
随着钱越来越多,他已经不再可能像早期一样,all in在一只票上,而是被迫变得花心起来。
在2003年到2005年,林园的账户先后投了19只股票。
这里面有赚有赔,有大赚有小赚,有大赔也有小赔。
赚钱的个股有的是老炮友,比如深发展;
有的是新情人,比如贵州茅台。
也许他开始相信并在此后投身于价值投资,是因为只有这些票赚了钱。
这些票给林园带来的不仅仅是运气,还是方法论。
他开始相信:那些可以成瘾的、有定价权的、垄断的产品,好像真的挺好的。
再次强调一下,可以成瘾的、有定价权的、垄断的产品。
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
9
今天最热闹的创业大潮是新消费,是国货崛起。
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的标签是世界工厂,是中国制造,一直是在给品牌做代工。
一是没有足够成熟的、有复购能力的消费者,二是研发上、产品品控上确实和国外有一些差距。
这几年随着很多人才的成熟,供应链的成熟,很多中国品牌也开始起来了。
林园开始搞投资的时候,是没有这么多国货消费品的。
在衣食行的赛道里,中国品牌是不受认可的,也是稀缺的。
在那个时间节点,国货在很多赛道上都是节节败退。
为数不多都打的过洋货的品类是:白酒、低温奶和中药。
在2006年的时候,林园说自己的选股思路是选有品牌的公司,实际上是选那些有定价权的公司。
坤坤说得好,要选那些在市场谈判桌上有能力掀桌子的那个。
投资,就是比谁敢掀桌子。
大腿要找粗的抱。
林园备选股票里,有茅台、五粮液,还有伊利、云南白药。
这些都是中国品牌的消费品,还有一个共同点是这些都可以吃到嘴里。
伊利也是消费品,也是吃到嘴里的,但林园说自己看了一圈没有买。因为液态奶一直在促销。
促销不是不好,价格战不是不好。
林园觉得问题出在不好算账。
如果一种产品需要频繁促销,那么价格就是不稳定,业绩就很难算账,就没有办法做预期管理。一旦市场上出现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打很激烈的价格战,管理层也不能做出准确预测。
估值又谈何准确呢?
林园发现自己赚钱的这些票(高速公路、酒、中药),有一个共同特点,商品的价格是不变的或者涨价的。
多少营收,多少利润率,很容易算出来他未来几年的利润。
这个利润只要算死了,账锁死,其他风险相对来说就很小,对于远离企业日常管理的散户来说就能把握得住。
表面上说的是算账,实际上说的是“垄断”。
“散户不被割,唯一的方法把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土,土,土。
但33年来,他熬过了一波又一波的低谷。
但垄断这个事,听起来又简单,又性感。
但其实也挺难判断的。
有时候你觉得他垄断了,过几天发现出现一个新对手,价格战又打起来了。
就比如说电商平台,在2016年之前我们都觉得已经一统江湖了,结果电商又进入了三国时代。
于是林园的逻辑从:“账好算”的消费品进化到了“吃到嘴里的成瘾消费品”。
吃到嘴里意味着吃完就没,意味着需要复购,意味着高频消费,意味着哪怕完成了全国国民的渗透,依然可以增长。
他后来投三大慢性病的医药股也是同样的原理,因为是慢性病所以需要持续吃,需要复购,需要高频消费。
林园喜欢老字号,喜欢百年乃至千年的东西,他喜欢茅台,喜欢片仔癀,会用“粉蒸肉”、“红烧肉”来举例,要买可以提供经久不衰、流传千年产品的公司。
但狗不理包子、全聚德烤鸭也是老字号,衰落起来也没有给林园半点面子。
这也是我始终对林园保持怀疑的原因。
他的逻辑过于简单,这就代表,符合他要求的股票,太多太多了。
这就像征婚,他就告诉你异性,活的。
他当然没错。
但也没啥用。
所以问题来了。
为什么选择中药、白酒,早期是相信品牌的溢价,找了一大堆品牌,但最后只有中药和白酒跑出来了。
为什么呢,倒推法,证明有效了再逆推原理。
林氏养蛊投资学。
先假设,后试验,再把假设证伪,提出新的假设。
林园真的不愧是医学院毕业的。
懂科学,也懂养蛊。
对林园来说,炒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养蛊术。
当然归根究底能把股市玩成养盅,还是要有钱。
10
但斌老师喝酒,林园吃药。
这不是开玩笑,这是对他们个人风格的直接描述。
更直接一点,林园喝酒吃药。
在价值投资还不是主流的年代里,因为吹捧茅台而成名的投资者不仅仅有林园和但斌。
另外一名私募大佬董lao师曾在2012年和人打赌如果茅台市值5年内跌破1500亿元就裸奔。一年后,愿赌服输,在树林里赤身裸奔。
但如此真爱,却因为2019年初在贵州茅台上700元之后,认为估值太高全部清仓。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两年之后茅台股价翻了三倍之多。
董lao师虽然错失良机,但能说这不是价值投资吗。
不,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不是捂盘。
价值投资是如果你发现一只好股票变差了或者你觉得贵了就出手了,哪怕你只持有一周也是价值投资;
而如果你死认了一只票,无论它业绩变成什么样矢志不渝,不卖分毫,这也不是价值投资。
董lao师认死理:“30倍PE以上的股票一秒钟都不敢拿”。而茅台现在股价对应的市盈率是55倍。
因为这样的好公司是稀缺品,钱太多了,稀缺品自然贵。
但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增长的话,55年才能回本。
董lao师表面上是格雷厄姆的信徒,背地里却是PE教条主义的受害者。
与董lao师相比,不敢投资互联网公司的林园似乎要激进的多。
毕竟按照林园自己的说法是,他入手茅台后一手没卖,入手片仔癀之后也是一手没卖。
大哥,你在这儿和空气斗智斗勇呢?
但其实,林园才是更审慎和保守的。
为什么?
因为投资是否激进,只有十分之一看交易操作。
十分之九,要看资金以及杠杆操作。
林园的钱没有成本,都是自有资金,无杠杆,等得起。
他是股票的原教旨主义者,公司就是要给股东分钱的,而不是骗股东钱的。分红的才看,持续分红的才买。
因为这代表公司赚钱,并且讲武德。
他对股票很挑剔:毛利高、最好能吃到嘴里的、产品垄断(不打价格战)、产品可成瘾(高渗透率后仍然会有增长)、可持续分红,以及股价还便宜。
找到之后可以好公司,满仓,不动如山,捂着。
他嘴上的“以不变应万变”是有前置条件的。
而且条件很苛刻。
11
看到这里,你觉得我很相信林园吗?
错了。
我依然存在怀疑,这份怀疑从当初知道这个人,到今天,都没有变过。
《隐秘的角落》的作者紫金陈在雪球上发帖,
“07年牛市那会儿,捧出过好几个股神,这些人凭空冒出,统一经历是九十年代炒认股证、收原始股发了第一桶金,后来就靠这几万、几十万炒成了几亿几十亿,花钱上了各种报纸、电视台、门户网站,等别人后来私募发达了,这些人改行做私募了。”
按照陈老师的说法,这是一个“比尔盖茨女婿”的故事,一开始是假,等别人信了就成真的了。
这是一种怀疑论,也不见得是真理。
但其实和林园的理论一样讲道理。
这就成了一个左右互搏的难题。
坦率的说,没有人见过林园的真实个人账户,比如按照林园自己的说法持有2%的茅台股份,应该是茅台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但实际上也没有。
林园说是分仓,但这种说法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堪称是薛定谔的茅台股东。
就像林园在2006年曾公开表示不看好伊利股份,但在同一年在实盘账户里买入了伊利股份,左右互搏是常态。
更魔幻的是,他确实也没有任何理由来公开账户,股票交易获利暂时还是不用交税的。
这他妈谁知道他说的真的假的?
所以,我还是更喜欢这个穿越者故事的版本。
从历史的后视镜来看,他的很多理论也不一定对,不像他所说的那样风险很小,但他运气好,都躲过去了。
站住普通散户的立场上,不要把林园当成神,但可以把他当成穿越者。
只是问题是,你不知道他是从什么时间穿越而来。
也不知道他带了多少钱,准备赚多少钱。
以及,是不是你的钱。
2007 年,林园开始下场做私募募集了第一支基金,结果第二年就赶上大股灾,净值跌破 0.5,一度跌幅接近 60%。
在之后漫长的时间里,林园投资旗下的基金表现平平。直到2016年彻底爆发,从那以后林园不再是一个传说中牛散,而是一名真正的私募大佬。
在2020年末,全国所有的私募基金排名里,林园投资是第一名。从只有三只产品到现在的172只产品,林园仅仅用了4年时间。
这是实打实的,也是这篇文章的起因。
他过去讲的话我通通不信,因为谁也不知道他说的真假。
但他做到top之后,他之前说的话,似乎有了一点点参考价值。
林园在2017年说了一句:
“片仔癀未来股价或许会超越茅台。”
2018年,林园旗下的基金成了片仔癀的前十大流通股东。
但在去年三季度的时候,却退出了十大股东的序列。
在2021年6月9日举办的片仔癀股东大会上,林园又说自己从2005年起投资片仔癀股票,至今一股未卖。
现在片仔癀的产品价格和股票价格都创了新高。
坦率的说,我不知道他说的到底算真算假,只能说这个人没有变。
话有时候真,有时候假,但回过味来,带着一种狡黠的真诚。
仿佛在给你传授哲理。
又仿佛逗你玩儿。
12
其实现在看来,穿越者林园只做对了一件事:尽早地投身到市场里,赚第一桶金。
然后试错。
因为本金足够多,小规模试错没有任何风险。
他的理论很正确,也被人说是胡说八道,都对。
更残酷的现实是,这可能只是赌对以后的一种自我解释。
正着说可以,反过来说也可以。
但是他赢了,所以他说的就是对的。
像极了成功学的狗屁归因。
他的理论都是对的,但别人听了也发不了财。
今天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贵州茅台是一家好公司,高毛利,供不应求,但买了能发大财吗?
55倍PE,意味着光靠分红需要更久的时间。
时代不是那个时代了。
是因为错吗,是因为晚。
敢买,能买,能拿住,能憋,本身就是种本事。
不管这个本事是因为你懂,还是因为你莽。
不重要。
有的时候,非凡人和凡人之间,差的就是这一点莽。
英雄时代,是形容词后置的词语组合。
时代才能造英雄,而不是相反。
从来没有林园的时代,只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林园。
学得会理论,追不回时光。
在命运面前,你我皆盲人。
林园会不会也有一瞬间,回忆起当年第一次走进那个人声鼎沸而又有充满希望的交易所的那一天。
那只是平凡的一天,太阳,空气和水,都只是刚刚好,一切都普普通通。
全文参考资料来源如下:
【1】林园. 林园创富要诀. 陕西电视台《今日证券》演讲文字版
(https://xueqiu.com/1182250507/152626923)
【2】矮股. 林园的“股道”之行. 东方财富网博客
http://blog.eastmoney.com/zgbft/blog_212548216.html
【3】月风投资笔记. 90年代的泡沫启示录. 金斧zi
(https://v.jfz.com/detail-8770.html)
【4】削橙子. 那些年,那些韭与刀. 格隆汇
(https://www.gelonghui.com/p/428483)
【5】西河郡长史.东亚做题家思维的产业政策.雪球
(https://xueqiu.com/9584912808/148459621)
【6】《林园炒股秘籍》
【7】《中国经营者》节目,林园专访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