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平台里或许藏着财富密码
1
事情是这样的。
我有个朋友白老师,今年三十多了,一毕业就在房企做了好多年投拓,简单来说就是帮房企拿地。其实算是入对了行,过去十几年赶上了城镇化建设的快车道,房企规模快速扩张,奖金拿到手软。
但因为眼光太高,这么多年一直单身,说是钻石王老五不合适,但至少是人工钻石王老五。
不过最近几年房企接连被锤,尤其是今年开始土地市场又开始集中供地了。
这直接让白老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中,他觉得这个岗位没有什么发展前景了。
但因为在这个岗位已经干了太久了,长期以来又只和土地打交道,也没有接触过其他东西,所以现在想要转行有点困难。
他已经焦虑到每天请人吃饭看看有什么创业的机会。
结果最近他不焦虑了,反而容光焕发。
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说,根本不需要去找机会,相亲平台里面全都是机会,这才是真正的财富密码。
我大惑不解,说大哥你最近在找妹纸我是知道的,毕竟你也一把年纪了,但在相亲公号里找机会,这尼玛不扯呢嘛。
白老师点了一根烟,嘴里吐出烟圈。
你,格局小了。
懂行的从来都不是商学院的老师、咨询公司顾问和猎头,懂行的一定是在前线听到炮火和在参谋本部看沙盘的人,是在行业里的人。
即使有了信息供给如此充裕的移动互联网之后,信息差仍然是存在的。而且信息供给越充裕,信息被污染的程度也越厉害。
你觉得你搜索引擎就能查到一个行业的内幕了,不,你连皮毛都搜不到。
真正赚钱的职业、工种和岗位,能赚钱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参与分配的人少,所以他可能会故意误导你,说这里很苦,别来,其实背地里在偷偷数钱。
过去十年的移动互联网产生了很多新岗位,也让很多旧职业消失,这个世界的很多供给都已经发生变化了,只是大家身在其中体会不到发生的巨变。
我得去看看这个世界有什么新兴职业或者有什么长情的职业,可以吃一辈子的。
我要去找行业里的人,而成年人大多藏着掖着,闷声发财,有些隐形的行业,有些小众的行业,甚至有些你觉得明明很大众的行业,你过去对它存有偏见,而且时代变了,供需状态变了,它成了香饽饽了,但是我不知道。
这些东西我需要知道,才能进行下一步。
而我这个信源就是相亲公号里的招亲帖。我一边是认真找妹纸,一边也从里面找些信息。
噢,我懂了,我不屑的笑了,既然你都说了成年人会闷声发财,他们会说实话吗?
你咋知道他们写的真的假的,相亲这种事情,人类说多少谎话都不意外。
他重新点上一根烟,你说的对,但你还是不懂人这种生物啊。
雄孔雀在求偶时会利用美丽羽毛来展示自己,以此获得雌性的欢心。人同样会在求偶时被荷尔蒙冲昏头脑,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颜、权(职位)、钱。
不会保守、不会低调、不会闷声,反而会说得很实诚。毕竟这个时候你都不秀肌肉、不晒羽毛,你什么时候去晒。
吹牛和装X本来就是人类的刚需,在求偶的时候这种刚需就成为了刚刚刚需。
而且从策略角度来说,你要想找到满意的,其实提高自己身价和条件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所以无论是婚恋网站还是线下的媒婆,都会出现夸大其词的现象。
但凡没有平台约束的话,很多人都会选择把自己的条件说高一点、美化和修饰一下。就像找工作美化简历、自拍要加美颜一样,这个是客观规律。
一天不吹牛,如同车没油。
装完这个X,免费去蹦迪。
噢,我又懂了。
可是我还有个疑问。
那都吹牛X也还是会有信息污染的啊,比如他说有车有房,结果车是小黄车,房是小产权。这信息不还是不能用吗?
他顿了顿,说你又错了。
喔?那你展开讲讲。
白老师把烟掐了,正经危坐,脸上开始凝重起来。
我们怕的不是吹牛,而是闷声。
吹牛了水份容易挤,闷声了你可真不好辨别。
而且坦白来说,这些相亲公号的水份其实是要比一些相亲网站要少很多的。
受限于服务半径,相亲公号做的是更为细分的相亲生意,有的是同城相亲生意,有的是校友相亲生意。
比如有家相亲公号专门是做清北毕业生,还有的是专门做互联网公司员工的。服务半径再大了,就过于重了,核对信息也有难度,组织线下聚会的成本也会高企。
这种公号里的招亲者不一定不想吹牛X,而是吹牛X的成本有点高,因为被同学、老乡、同事给看到的机率要比泛化的相亲网站大很多,直接拆穿了下不来台。
所以相亲公号,越是垂直,其实是信息泡沫越小、吹牛指数越小的,可以相信里面的数据。
当然这其实也排除不了有人吹水的可能,所以这时候你可以多方比对信息,反复验证。信源有了,但不要完全相信信源。
第二,说完了一个数据真实性的大前提后,我再讲讲数据可参考性的小前提。
虽然我们的婚恋观比过去进步了许多,但东亚人其实整体上还是保守和含蓄的。
一般来说,觉得自己有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伴侣的,尽量不会在网上平台找。
在公号上发招亲帖,在东亚文化里算是一个相对“社死”的行为,发帖人其实还是内心是有挣扎的、是需要鼓起勇气的。
为什么选择这一步,其实道理很简单,身边可挖掘的资源挖光了。身边的异性都已经结婚了,而单身的自己又看不上。
受传统文化影响,自己年龄又有点尬,大多数人是不得不选择这样的策略。当然,这里的“尬”不是自己觉得尬,是父母觉得尬。招亲,不一定是自己真的需要伴侣,而是要给父母一个交代。
所以你仔细发现,很多招亲者的年龄范围会在28岁以上。这时候即使是硕士毕业往往也是工作三年的职场人了,不再是职场里的新兵蛋子。如果是一些一年制的海归硕士,工作年限会更久一些,五年以上了。
中国巴菲特段老师曾经说过,在一家企业最少要待三年,因为一两年没法真正进入重要的机构和部门,没法真正了解这个企业。
同样的道理,在一个行业也是如此,至少三年起步,大概率能入行,能成为一个业内的熟手。这时候他的收入是和这个行业/企业的实际收入相匹配的。
有些公司喜欢招管培生,给钱给很多,会增加信息判断上的阻碍,但社招的时候还是会按照市场的价格来。三年以上,就能排除掉这个变量。
那么,在相亲平台报出来的主业收入其实也是完全具有参考价值的。当然还是一样的思路,不能看个案,多找几个类似的案子,反复验证。
第三,前面说的是两个大前提,都是为了说明这里面的数据其实是有参考价值的。
那么正片正式开始。
同样的行业,同样的岗位,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城市不同、地方财力的参差,收入就会出现非常大的差别。
比如我就在公号上看到某个新兴一线城市的银行理财经理可以达到百万的收入,而且都是非常年轻的小朋友就可以做到。比如中小学老师在某城市的收入是30万元以上,这个不仅仅是在坊间传闻里,同样也可以在招亲帖里得到证实。
有的岗位他可能是固定工资低,但是奖金和绩效比较多,业务也好做。但是这些东西很少人会告诉你。
还有的是一些隐秘的副业,刚刚起步,有巨大的需求,但是也没有媒体能够跟踪到这些职业的真实状态和真实收入水平。我在一篇帖子里就看到了一个非常小众的新兴职业的收入,非常可观。打破了我固有的一个认知。
供给结构变化太快了,比如前十年金融机构里最吃香的是外资投行,但现在是内资买方机构。由于圈内堡垒的存在,这些信息是很难真正破圈的。信息是被污染的,是被妖魔化的。
有的被吹高了,有的被低估了。
第四,看这些信息不能光看收入。还要看其他的东西。
一般来说,同城相亲帖的信息密度是没有校友招亲帖的信息密度大的。前者各行各业,五花八门,有时候说得细了也没有必要,反而没有神秘感或者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一些校友招亲帖就相对来说密度大一些,所以我以此类相亲公号来举例。
一般的招亲帖的基本信息会涵盖他所在的城市、教育背景和职业、收入。其实这四个对于自己转行或者选专业来说是最必要的。你仔细想想,这四个信息的组合,除了招亲帖外,还有哪个地方可以看到。
隔行如隔山,国营和私营部门都是彼此看对方爽或者彼此看对方都有滤镜,私营部门觉得国企到点就下班,国营单位又会觉得私企赚得多。
要去滤镜,要抹掉信息差,就只有看招亲帖。
有的招亲帖像小作文一样,坦诚,肯说故事。
会讲自己是如何进入这个行业的,又如何理解自己的职业以及职业发展空间的。
一个三年的人是如何理解职业的,一个工作五年的人又是如何理解职业的,肯定是有所不同的。
一个好的、诚恳的招亲帖不只是赤裸裸地晒出自己的颜和钱,而是一定会描述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有很多细节可以推敲,比如喜欢周末去爬山,说明周末至少没有996,因为山里是没有信号去处理工作的。
而这样的工作就挺适合我这种想work life balance的中年人。
还有的老前辈会讲自己跳槽转行的心路历程,这些其实不仅仅是鸡汤,是真的指导手册,尤其是我这种中年想转行的人。
这时候白老师的眼眶湿润了,我把纸巾递给他。
然后我突然觉得哪里不对。
白老师,你说的很对,但一般来说,你去参加相亲,只能找女生吧,那岂不是放弃了一半的机会?
不会。
他笑了。
在事业面前,性取向算什么呢?
他摸了摸屁股,一脸娇羞。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