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喜欢模拟经营类游戏?
1
我最近越来越喜欢玩闲鱼这款"游戏"了。
如果你们在互联网上问闲鱼是什么,在不同的人群里得到的答案肯定是不同的。但不管头衔怎么变,大家对闲鱼的认知始终停留在了闲置、电商,顶多再加一点兴趣社区的概念。
但我玩闲鱼的时间越久,越觉得闲置、电商和社区只是闲鱼露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
闲鱼的真面目,应该是一款披着电商皮的网络游戏。
闲鱼整个产品的设计模式和运营模式,和游戏几乎是一致的。
不仅本身就是一款社交游戏,更是社交游戏中最有用户粘性的模拟经营游戏。
只不过在常规的模拟经营游戏,用户是披着一个马甲,在游戏里经营一个虚拟产业。而在闲鱼这款游戏里,你要经营的就是自己的账号,甚至会以这个账号为基础,衍生出来一个自我品牌。
在其他电商平台,用户一般只能买东西,重心在物,在于交易的结果。但闲鱼的核心逻辑,是我不光可以买也可以卖,有来有往,核心在人,在于交易的过程。
这一点从界面的设计中也可以看出来,每次打开闲鱼账号主页,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款RPG游戏的角色面板——主页上不会是满满当当的购物车、xxx的待付款或xxxx的待收货,闲鱼会显示的只有你玩闲鱼以来买了多少件物品、卖了多少件物品、和淘宝打通的“有哪些可以转卖的商品”,以及你在闲鱼上捞回了多少桶金。
这些数字的累积,满足了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天然的积累欲。
什么叫积累欲?
典型的表现就是游戏里的松鼠党,他们会像松鼠储存松果一样,把游戏物资和人物的各项数值堆到极致,而且不辞辛苦。
我在家里可能连塞满冰箱的采购都不愿意做,连跨越三个街区的超市都懒得出门,但我在游戏里会跑遍整个地图反复刷野怪做任务,把金币攒到9999+,在仓库里塞满9999+的精力药水,哪怕根本都用不上。
在游戏里经营自己产业的快感,和在闲鱼上发布内容和物品,获得越来越多粉丝,完成更多交易赚到更多钱的快感,实际上是同一种感受。
而在游戏里当松鼠党收集物品、刷成就的快感,和在闲鱼上又发现了一个惊喜、又一次“摸鱼成功”的快感,内核也是一致的。
2
模拟经营游戏的吸引力,来自于通过建立经营行为和收获之间的强相关,实现快感的迅速反馈——你只要做了某件事,马上就能得到经营成果,在游戏里变得更强、更漂亮,或是“更有钱”。
这是另一种层面的打怪升级,你要战胜的不是对手,而是昨天的自己。
通过不断调整策略,你可以完成资源的累积和复利,实现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不停地获得成就感和成功体验。
人类天然就有对经营的热爱,网文界有一个很经典的小说类型叫种田流,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起点上看别人描写一个人如何经营一座小岛,一个庄园,一个小人国或是一个随身异世界。
但是在现实中,普通人是很难通过实体经营来获得这样的快感的。
不要说开个店就可以了,我真的在现实中开过饭店,所以我真的懂,实体经营不是什么有趣好玩的事情。
成本太高,太累,而且不确定性因素太大,随便来一个黑天鹅事件你的店就要炸。
大部分情况下开实体店的生死不是看你经营得怎么样,而是看你的运气好不好。
闲鱼赋予了每一个个体把实体经营迁移到赛博网络的低成本解决方案,降低了实体经营的成本,还能有模拟经营游戏的各种及时正反馈。
更何况,现实中的经营,成就很难量化,你只能以月份为维度去间接感受。
快感来得太慢了,而且不直观。
把经营的成果数字化,直观化,同时尽量降低不确定性因素,让反馈和操作之间的关联性更强,这是所有模拟经营类游戏的核心。
那些俘获了大量用户的模拟经营游戏,从过山车大亨到摩尔庄园,都是这样设计的。
而闲鱼也不例外。
但另一方面,闲鱼又不是一款纯粹的模拟经营游戏,因为你在这个游戏里赚的不是虚拟的金币,而是可以真的赚到人民币,打boss掉的宝也不是只能放仓库,而是可以真的寄给你。
你可以像打游戏一样玩闲鱼,又能真的影响到自己的现实生活,甚至因此建立起自己的事业。
这是非常离谱的一个事情,我小时候沉迷的那种“在游戏里大杀四方,从而在现实中也功成名就”的网游小说,似乎在闲鱼上成为了现实。
3
最近闲鱼在淘宝造物节上展示了一个叫“摸鱼校尉“的剧本杀,就是在用剧本杀的形式,讲这么一群因为兴趣和热爱而开始在闲鱼上经营自己的账号,最后摸到了人生中“大鱼”的兴趣职业人故事。
有个叫“逻辑花园“的闲鱼玩家,她在现实中只是一个年纪轻轻的00后普通女生,上着学念着书,过着和身边同学别无二致的生活。
没有人知道,她的另一面是闲鱼上知名的手工达人,能够用安哥拉山羊身上的被毛(也叫马海毛)和羊毛毡做出各种富有奇趣的异兽毛绒玩具。
和普通的动物毛绒玩具不同,逻辑花园喜欢制作那些反常识甚至反逻辑的异兽,从喷火龙到哈利波特中的“神奇动物”,无数并不存在于现实中的物种,在她的手底下拥有了栩栩如生的躯体和眼睛。
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被师长斥责为“不切实际”和“胡思乱想”的神秘想象力,为她在闲鱼上赢得了大量拥有同样兴趣爱好的拥趸。
“粉丝”们会蹲守她的新作品,会在闲鱼上和她聊天和留言,给她创作的灵感与启发,也会用最实际的购买来支持她的创作。
当然,比起赚到了多少钱,逻辑花园这个ID的影响力增长,粉丝数提升,乃至那种找到同好的自我认同感,或许才是她在闲鱼这款“游戏”里最大的收获。
就像WOW的老玩家,最大的收获永远不是下了哪个本,而是认识了那群当年陪你一次又一次下本的人。
在闲鱼上经营兴趣,并不只是年轻人的特权。
有一个叫“替计划昆虫实验室”的闲鱼用户,在闲鱼上挂出了一个个他亲手用3D打印机做出来的蒸汽朋克版昆虫标本。
和传统的以保存为主的标本制作不同,替计划把“标本”变成了一种艺术创作。
利用工业设计和仿生学,他把昆虫标本做成了机械模型,就像《攻壳机动队》里的人体电子机械化一样,让简单的昆虫标本拥有了血肉与机械相融的魔幻美学。
在现实中,替计划是一个年过四十的艺术家,作品被包括南京博物院在内的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自己也即将成为太原植物园昆虫馆的馆长。
但他依然会亲自经营自己的闲鱼账号,也会亲自和对这些昆虫文化感兴趣的用户交流。
其实无论是给自己的作品办展览,还是出任某个昆虫馆的馆长,替计划的最终目的都是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
而在闲鱼上,用户对他主页和物品的每一次浏览,其实都是一场微型的展览;
每一回私聊,都是一个一对一的座谈会;
每一次交易,都是一种对他艺术理念的认同。
交易和赚钱是一方面,但比起赚钱,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实现他艺术诉求的绝佳途径。
从逻辑花园到替计划昆虫实验室,再到“摸鱼校尉”里出现的更多闲鱼玩家,这些人在闲鱼上的身份,被统称为“兴趣职业人”。
在这些兴趣职业人中,不光有手工爱好者和艺术家,还有潮流圈的达人,三坑玩家,娃圈“KOL“,乃至手绘师和标本师等各种小众文化代言人。
他们经营闲鱼的起因,往往是兴趣和热爱,但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又逐步走向了职业化。
闲鱼为什么要在今年的造物节上搞那个剧本杀,其实正是为了给这类兴趣职业人一个展示自己、扩大影响力的平台,最终带动更多人进入这个循环。
在这个剧本杀里,闲鱼上的很多“奇珍异宝”——比如逻辑花园的手工“神奇动物”,替计划的赛博蒸汽昆虫——都被搬到了剧本杀现场,和剧情结合在了一起,并且作为玩家们探案的线索。
剧本杀本身就是一个舞台,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展示的媒介。大家在剧本杀里看到的、玩到的那些东西、那些展品,以及提供展品的那些兴趣职业人,他们的故事才是真正的重点。
从模拟经营的角度讲,他们已经成为了成功的经营者,获得了一个和个人深度绑定的、生生不息的品牌,得到了这个游戏的最高奖赏。
他们用热爱加码物品的流通,经营事业,实现以玩养玩,最终形成了一个闭环。
这是一群怀有热爱的人,以热爱实现事业,又以事业奉养热爱的故事。
4
现在去做一个单纯的电商平台是很难的,因为传统电商行业已经打成了血海。
各个平台只要能活到今天,一定是在纯粹的电商交易上已经发展到了极致。
做单纯的兴趣社区也很难有新意,兴趣和社交这些东西,从bbs时代到今天的各种社交app,各种刺激的不刺激,黑的白的黄的,你能想象到的各种玩法也都已经发展到了极致。
再去入场,只能是模仿和重复,而且不可能起得来。
用户没有多余的交易需求留给你,现有的电商平台对交易需求的满足已经是溢出的了。
用户也没有多余的娱乐时间留给你,你做兴趣社区做得再努力,也打不过算法的吸引力。
你不可能靠电商打败电商,也不可能靠兴趣打败兴趣。
但闲鱼还是崛起了,因为它走了第三条路:
做兴趣社区和电商平台之间的破壁人。
闲鱼为什么要一边做电商交易机制,一边发展“会玩”版块,沉淀各个领域的兴趣内容?为什么要鼓励用户发分享帖,用各种小游戏引导社区互动?
其实就是为了给电商平台×兴趣社区的破壁做铺垫。
说白了,闲鱼之所以能够崛起,最大的原因,就是它没有在任何一个已知的、卷成了麻花的赛道上死磕。
它不但是一个天然适合交易场景的C2C电商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小众文化聚集的兴趣生活社区。
而且和其他所有的内容社区、电商平台都不同的是,闲鱼机制化、规模化地把兴趣和交易先锋性地结合在了一起,开辟并且铺设了一个新赛道。
任何人都可以在闲鱼上面借助兴趣树立自己的品牌。
每一个兴趣职业人,都是在用热爱本身,去获得维系热爱的资本。
“以物会友,对热爱进行流通。”
闲鱼打的是这个概念,也只有闲鱼能打这个概念。
这种结合在一些小众社区,可能也有这样的尝试,但目前只有闲鱼做到了体系化和大规模化。
因为闲鱼背后站着阿里的整个生态体系,更因为闲鱼真的理解阻挡在用户的兴趣和交易之间的隔阂到底是什么。
从我的亲身体验来看,用户在普通的社交平台上是缺乏交易的动力和保障的,而且也很不方便。
作为资深的娃圈爱好者,我在其他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个好看的娃娃的时候,我的纠结是大于惊喜的。
我可能真的很喜欢,但是我真的不敢买。
因为这只是一个社交平台,我还要加他微信,把我的地址给他,我怕被骗,怕货不对板,绝大部分社交平台也没有能力为我验货,更不可能为我提供保障,降低被骗的风险。
而且用户在社交平台上面也很难形成品牌,这不是说你当一个圈内KOL那么简单的事情,KOL赚不到钱是很正常的,就算我是某潮鞋圈的大咖,有很多人找我鉴定球鞋、买鞋,但是我得一个个加他们好友才能获得私域流量,而且这些“粉丝”也很在商业上对我构建起信任。
在点对点的交易中,建立信任是最重要的一环。
这和玩一个模拟经营游戏还不同,在模拟的游戏里我就算被坑了也没有多大损失,浪费了虚拟货币和浪费了钱是两码事,所以在虚拟的游戏里你很容易相信一个陌生人。
但是在现实中,你要让一个陌生网友对你构建起足以支持交易的信任,是很难的。
但闲鱼以阿里的信用体系为基础,加上各种平台保障机制,比如【验货宝】之类的产品,塑造了一个以信任串联兴趣的交易链路。
为什么我在闲鱼上可以直接信任另一个陌生的用户,把我的货给他,或者把我的钱给他?
不光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兴趣,我们是同类,更因为这是在闲鱼。
就算我对这些东西一无所知,但是我相信验货宝,相信芝麻信用,相信闲鱼不会让我吃亏。
我有兴趣,就可以和别人交易,或者让别人和我交易,不用怕货不对板,或者对方干脆就是个骗子。
今天的闲鱼上有大量的兴趣内容沉淀,从三坑,到潮玩,到球鞋,再到各种小众职业,很多人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创作,这些内容离交易的距离,非常非常近。
在其他内容社区,我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可能是“今天的xx就先逛到这里了”,然后打开电商平台进行搜索。
但是在闲鱼,我看到了喜欢的内容,其实才只是在闲鱼“摸鱼”的开始。
接下来是什么?是我去私聊发布这个内容的用户,和对方进行沟通,在沟通之后才是交易。
而且我会很清楚地知道,这次交易的完成并不是结束。因为我和对方的关系不是纯粹的卖家和买家,而是有共同兴趣的两个平等的个人。
我们是在交易吗?不,我们只是借由物品的流转,完成了一次共同兴趣的沟通。
我可以关注他,以后他还会发布更多这样的内容,我可以继续找他交易,有什么问题我可以找到他,这个账号下面就是他本人。
当兴趣内容和电商交易突破了次元壁,在闲鱼上直接挂钩的时候,其实就打通了模拟经营和现实经营之间最困难的隔阂,让经营闲鱼变成了最刺激的模拟经营游戏。
通过把自己变成一个模拟经营游戏,闲鱼建立起了对用户的持续吸引力;
借助支付宝实名,又建立了用户低成本互信的机制;
而在汇聚了不同主题的百度贴吧式的圈层后,闲鱼上的用户又会自发生产兴趣内容,为社区文化源源不断地造血。
从这一刻开始,它不再只是一个电商平台,也不只是一个兴趣社区,甚至不只是一个游戏,而是以上的全部。
这是闲鱼对模拟经营游戏的跨次元打击,更是区别于传统电商平台和传统兴趣社区的一条新赛道。
当你找到了一条新赛道的时候,你其实不必卷,因为新赛道背后庞大的潜在市场,已经把后门向你敞开。
5
闲鱼的这些模式和建设,瞄准的是以Z世代为主体的未来。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对电商平台的需求和之前的用户是不一样的。
这些在物质充裕的大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年轻人,需要的不仅是单纯的商品。
如果仅仅只是商品,所有的电商平台都能够提供。
单纯的商品供应,还有性价比,在这些年轻人当中并没有那么大的竞争力。
他们还需要附加在商品上的文化和精神因素,也就是兴趣。
闲鱼正是迎合了这股来自新时代的潮流和趋势,将自己塑造成了年轻人需要的样子。
当这些年轻人第一次入网,第一次被兴趣感召的时候,他们所见到的、所使用的就是闲鱼。
当下这种“初体验”的意义或许还不明显,但年轻人会成长,会走上社会主流舞台。
当这些年轻人展现自己力量的时候,承载了他们兴趣、热爱、社交与事业的闲鱼,也将随之实现自己的商业野望。
此时此刻,只是彼时彼刻的一个引子。
人们只能看见青萍之末微微摇曳,其实天空之上大风已起,明日注定要有风波百丈。
下一个时代,可能一切都是游戏的变种了。
或许,这本身就是时代的一场游戏。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