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燃野少年改名海贼王
1
我一直觉得电影跟结婚这两件事儿是共通的。
一对真实的略施脂粉的主角,在合适的灯光、音乐、舞台上,把二人怎么相识相知的过程简明扼要的讲清楚,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圆满的完成仪式,就够了。
有没有结果,不重要。
真实走心,很重要。
最怕的是画成纸人一样的一对或多对新人,礼炮一放,拉着一群邻里街坊当伴郎壮胆,在喜堂灵堂随时能切换的背景音中,两个人大声喊,我一定爱你一生一世!我们一定要生八个大胖小子!不然我将来就变成一头驴!
到这时,婚姻幸不幸福的事儿我已经不关心了,我便只想吃席。
很不幸的是,《燃野少年的天空》属于后者。
既不燃,又不少年,也没啥天空,但它是真的很野,野的一比。
它直接在吃席这条路上快进了十年,婚礼当事人过完了没有爱情的青春和婚姻,遗留下来的只剩下前列腺肿大和无尽的刺痛,还要反复骗自己,都会好的,青春会回来的,雄风也会回来的。
宝,这可太糟糕了。
实不相瞒,我是冲着《燃野》青春歌舞剧的名头去的。
这几年我相继看了几部不错的歌舞片,一部是《爱乐之城》,这个不用多讲了,用春夏秋冬的章节和色调变化,讲述了两个年轻人是怎么缘聚缘散的;
一部是印度的《帝国双璧》,用歌舞大鸣大放的特点,讲了一个宗教视角下的梁祝故事。
所以看到《燃野》的标签是青春歌舞,前作又口碑不错,难免想看看这部青春片会怎么用好歌舞这个元素。
以及我看都是彭昱畅,都是老狗(主角名),都是少年的天空,我以为是《风犬少年的天空》电影版。
万万没想到,歌舞二字只是个安全词,在故事都没讲好的时候及时喊出,仿佛就能起到遮羞的神奇疗效。
先说一说剧情。
男主是来海南一所中学复读,遇到了对面因长相和家境受歧视而落选舞蹈队的少女,一下子爱上了,求她来指导自己哥几个跳舞,参加舞动奇迹大赛,结果最后大家果不其然因为实力问题没能通过比赛,于是女主一声令下,一众同学们坐着渔船前往海上风力发电平台跳舞的故事。
就,离谱。
你确定你讲的这故事不是《重生之我是霸道舞王》?
一群亲口承认自己不爱舞蹈的吊车尾,跳出了毫无美感的舞蹈,最后没有通过国家级舞蹈赛事的初选,这不理所应当吗?
到底燃在哪儿?
那舞蹈、比赛这两个元素从头到尾就显得很滑稽,甚至说是画蛇添足。
于是我思考,电影的母题或许是解读青春中的爱情、友情、亲情,结果我发现我又错了。
角色们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男主是高考复读生,结果全片没看到老师给他上过一堂课,最后却因为“我要回去上高考补习班”这个理由跟女主分离;
大哥,你复读不好好读书,你跳舞干嘛?
你跳舞就跳舞,干嘛还要复读?
女主因为家里是卖咸鱼的,就受到所有同学排挤,哪怕她的单亲爸爸开着一辆金色的奔驰跑车,也不能改变这一局面。
是不是看到这里,你已经看不懂了?
别急,最让我迷惑的一个设定来了。
明明直接跟孩子说,你妈妈年轻的时候给郑秀文伴过舞,但后来去世了就能解决的事,但他爸选择了隔三岔五就拿着郑秀文的演出视频说这是她妈,过节的时候放郑秀文的演出告诉这是她妈,满村贴郑秀文的画像告诉她这是她妈,一直到孩子跟郑秀文见了面才告诉她,她妈已经去世了。
这个设计把我看傻了。
而且我寻思就女主被设定的这个智商,你不说郑秀文,没准她会以为电视机是她妈。
你们父女俩有没有上医院看看啊,咸鱼也不是没有危险啊,这中毒都压迫到神经了。
就这样一对情侣,一对恋爱方式主要是大雨天站十字路口、像带鱼一样挂在手脚架上、在车顶房顶蹦蹦跳跳等违规违章行为的情侣,居然成功感染了两群仇视他们的高考生,跟他们一起社死,并穿着奇装异服在电视节目上跳幼儿园广播体操。
这真是离了我的老谱了。
一部108分钟的歌舞片,舞没出来几回,也没咋跳好,故事也是无趣且支离破碎,角色更是反智的,最后我想了很久,或许这部戏可能是海南旅游宣传片。
但我要是海南人,我看到已经上高中却依然作出幼儿园行为的海南高中生的表现后,会沉默的抽起烟,然后掏起兜来。
我给你二百块钱,你就说你是外国人。
这个片子是多元脱节,是舞蹈和故事的脱节,是角色和情境的脱节,是电影和现实的脱节,什么都想试试,什么都没讲好。
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它面对没有歌舞片基础的受众,讲了一个最不需要歌舞的故事。
首先讲,什么是歌舞片?
即,这种片子通过歌舞,来塑造一个幻境,这个幻境讲的是角色本应该说,但是没能说的心理话,亦或是角色心中的幻想,对未来的展望。
再或是,这种片子通过用歌舞来快进剧情,渲染情感,跳过一些会显得枯燥无味的叙事。
这种歌舞片诞生于美国,风靡于美国的原因,一是早有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对观众进行过教育,二是有声电影的诞生,能够发挥出歌舞的优势,三是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有歌舞、有空调、有爆米花等零食的电影院,就是能够给沮丧的市民们带来一个安乐乡。
所以歌舞片从诞生之初,就被讥讽为是一种“逃避主义”,因为它基于现实社会,却描述了一个个乌托邦社会景象。
同样,在印度风靡的原因也是大差不差,观众本来就信仰宗教,喜欢通过歌舞表达对湿婆神的崇拜,歌舞又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文化不同、民族不同的人民们能够看得懂,甚至满足一部分情爱的暗示,塑造一个幻境,这就够了。
以至于有说法是,印度百姓好不容易看一次电影,电影不长怎么行?
那就拿歌舞来凑,还能调节心情,一起狂欢,何乐而不为呢。
但问题来了,我们国家电影市场,歌舞片一直不是主流,甚至面目模糊。
早如《阿诗玛》、《五朵金花》等作品,到底是歌唱片还是歌剧片难以说清,生态位上又早有戏剧片站住了位,更别提早年间专注于旧上海舞女爱情、歌女爱情的歌唱片在社会角色消失后,无法将剧情传承下来,培养出对应的歌舞片作者,也无法创作出新的作品影响观众。
所以这一结果是,歌舞片这个概念,对我们仍然是舶来品。
《燃野》的开局就挑了一个Hard模式,搞歌舞片,很容易搞成双方眼中的拍MV,一不小心还容易弄出印度味。
年少轻狂,需要歌舞来表现吗?
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是认同克己、努力,你可以狂,但是你显著高于同侪才行;
你想要成功,就是需要付出一定量的努力,这个努力可以是不努力读书,但一定要放在其他方面上。
换句话说,想要片子不显得那么诡谲,就要塑造一个让观众发自肺腑认同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可以狂,是因为他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印象,至于结果如何,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失败不是问题,少年经常失败。
而这部片子塑造了一个混淆的世界。
你说现实,它努力在思考校园霸凌问题,家长子女矛盾问题,高考升学问题,却又塑造了一个“每天挣二百,不如当乞丐”的世界,是一个男女方都不需要读书的世界,一个尹正二十八岁、不聪明,全靠老婆养,出来念初中,小两口吃了一顿火锅就花了半个月工资的世界。
他老婆问主角一行人:
“我们是要养家糊口的,你知道养家糊口什么意思吗?”
我都害怕男主突然反问她,你俩为啥不当乞丐,一个月加起来高低一万二呢。
你说他塑造了幻境,片中除了女主月下独舞那段用了点特效,其余都与幻境不搭边,也乏善可陈。
甚至我作为观众思索了一下,我是不想拥有一段跟傻子学跳舞的青春的。
虽然我的青春也是傻子,但真没这么傻。
那这个故事,说是青春歌舞片,我都觉得太离谱,当男主在片中不断喊着不要放弃,并对女主说“除了我谁也不可以泡你,雨水也不可以”这种仿佛是发送“888888+情话”到彩铃频道学来的情话时,我真想劝劝他们算了吧,这真的不算什么大事,没必要勉强。
哪儿的黄土不埋人,哪儿的电子厂不招人啊。
所以到电影最后,放出了电影拍摄时一群人手忙脚乱学跳舞,彭昱畅还崴了脚,一群人在冷风中懂的瑟瑟发抖时,我有点想笑。
合着这努力全用在自我感动上了。
没必要,真没必要。
我还沉浸在女主一个电话摇人,就会有无数兄弟跨海相见的感动之中,他们所有人在风力发电平台上嗨皮,他们一挥舞双手,无数烟花从海面以下喷射而出,像是水面下早就埋伏好了几艘核潜艇。
女主这得是啥家庭条件,咸鱼是不是把美国的潜艇偷来了?
我现在开始怀疑,女主家里可能并不只有一辆金色的奔驰跑车,她爸也未必是卖咸鱼的咸鱼王,他爸闹不好是海贼王,在海南地区守护着自己的宝藏。
那这么说就真的燃了起来。
好棒。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