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担心,我在外面挺好的
1
严肃提示,在大城市混的年轻人千万不要让你爸妈看到《我在他乡挺好的》这部剧,因为这剧过于真实残酷,怕他们看了撑不住。
最初被安利这部剧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这年头女主群像剧又多又滥,它们拿着几个社会议题往死里压榨,但是仔细一琢磨发现主角们过的根本就不是编剧想要描写的那个阶层的生活。
看那些主角一个、两个公寓住着,大餐吃着,出行都是开车和瞬移,身上穿的都是当季新品,没事还要去旅游和shopping。
看这样的人凑在一起讨论社畜问题,讲生活的不容易,给人感觉像是爽子姐在哭诉自己穷到只有五条高奢裤子穿一样魔幻。
看了《我在他乡挺好的》之后,我觉得还挺靠谱,因为这部剧里的几个主角,真的在过他们各自阶层应该拥有的生活。
在这部剧里,主角们走出门后不是干净的楼梯间,而是老旧的楼道;
从楼下给他们住的地方一个全景,不是大城市繁华的高楼大厦,而是墙皮掉色的老居民楼。
这味儿就对了嘛,老破小才是漂族的家,哪有那么多有英国管家的大公寓?
故事里的创业公司老板过得好一点,能租一整套房,但她的洗手间也会被楼上漏水淹没;
选择合租的人并不会在合租中找到爱情和友情,只会为自己的洗发水又被偷用了而积累怨气;
终于攒够钱买了名牌包包只会被当成淘宝爆款,上班的时候还是要挤地铁。
相比起那些爱恨情仇,衣食住行才是生活本身。
在这部剧里,你会看到漂族真正的样子,每一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都经历过这些主角们经历过的碎片。
有这些真实的经历支撑,才让这个剧显得引人入胜,因为我们迫切的想看到这些主角如何突破那些同样困着我们的牢笼,从这个钢铁丛林的压抑中飞出去。
2
支撑这个剧真实感的是无数的细节,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尖锐。
女主角因为遇到黑中介而被房东赶出来,想要租房,好的房子租不起,只能勉强妥协,租到了上班要两小时地铁的地方,而中介的一句“十五号线不用换线”,和女主角在望京上班的信息,可以轻易让有过北漂生活的人推测出她住在了顺义。
而在北京周边的这些“睡城”,每个早上都会有无数人排队等待进入地铁,大家排成漫长的长队,面无表情的排队进场,这样的微妙细节让每一个有过北漂生涯的人感同身受。
一些有趣的小细节也能让漂族会心一笑。
比如漂泊在外,朋友和乡党之间的情谊远远胜过亲戚,和朋友们在一起庆祝生日的时候远比回家更放松;
同事之间的日常对话并不装腔作势,而是互相怼来怼去,开会的时候不是各种高大上的词乱飞,而是认真听领导骂人。
想找领导沟通工作,结果领导在王者开团无暇分心。
尤其是里面一段霸道女总裁和海归小鲜肉的神奇一夜情,让人可以从头笑到尾,两个人都在认真说着自己的事,充满了北漂生活的鸡毛蒜皮,结果电波竟然对上了,这也是目前剧里最让我期待的一对CP。
有伤痛也有欢乐,但我觉得高分的关键还是在于,这个电视剧在嬉笑怒骂,笑中带泪的故事里,洞察了漂族心中的一个大痛点:
没有归处。
大多数国产剧倾向于将家庭当成一个始终和主角联系在一起的存在,也许是永远拖后腿的那个障碍,也许是总在关键时刻救场的最后港湾,在这些编剧的眼中,家和漂族之间有必然的戏剧冲突,一定联系在一起。
但这部剧通过非常真实的细节揭开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家庭和漂族,某种程度上是完全割裂的,他们是两个平行世界,根本就不相容。
家长不是不爱他们,他们总是为子女着想,会担心子女在外是否吃饱穿暖,担心他们加班到半夜打车回家是否安全,还会转账打车钱,让子女不要为省钱而拼车。
子女也不是不爱父母,他们关心父母在家乡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身体,也怀念着那个养育了他们的家乡。
但他们的爱并不能互相传达。
当家长打电话过来的时候,子女大多时候感觉不到亲情的温暖,反而充满了被中途打断的不耐烦,那些饱含爱意的叮嘱在那特定的场合只会令人心力交瘁。
这种体会,真实到让人窒息。
异乡人从故乡得到的并不是慰藉,恰恰相反,故乡的那个世界已经离他们太远了,那个世界每一次出现,都会打乱他们的生活节奏。
归乡,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
3
把归乡当成一个解是纸上编剧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因为他们总是活在功成名就中,总会把家乡想象成一个贫穷的村子,认为漂族不回老家是因为老家太差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怎么可能会对家乡那么抵触?
但是真正出来混的人才知道,很多人的老家并不差,他们如果回老家本可以有更好的前途,他们也喜欢家乡的一草一木,喜欢那里的天气,喜欢那里的饮食,喜欢那里的街巷。
他们之所以漂泊异乡,只是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家乡人了,他们已经习惯了异乡。
他们不想回家。
家乡和异乡不只是物理空间的阻隔,更是精神状态的落差,在家乡一定要学会的那些人情往来,在大城市可以被淡化,在家乡必须面对的古怪目光,在大城市可以无视。
你在北上广的街上可以随处见到纹身的年轻男女,而一个纹身在家乡的小城可以吓坏一堆亲戚朋友;
在大城市的地铁站里各种奇装异服已经没人关心,在家乡可能会被当猴子围观;
你在大城市可以选择三十岁再结婚,在家乡三十岁不结婚会被怀疑有问题。
这只是最浅显直白的分层,事实上这种分层不仅仅限于大城市小城市,也不仅仅限于国内国外。
就像剧中,有一个角色的父母都在国外,他可以出国生活,但他却说自己爱死了北京。
因为他们的精神,生活的常识已经和家乡完全是两个世界,无所谓谁高谁低,但那确实已经变成了两个世界的距离。
能写出这种距离感,只有真正在北京经历过痛苦的人才行。
4
提到国产剧,其实大部分人印象都不怎么好,感觉上我们一直处于一个追赶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一部精品,大部分时间神剧和悬浮剧在侮辱大家的智力。
但是国产剧其实也有自己厉害的地方。
不同于日剧的单元剧模式;
不同于韩剧每一集一个主题,一边拍一边加戏的模式;
也不同于美剧不停反转造爆点的模式,国产剧从90年代刚刚崛起就有自己的节奏。
那就是在前期通过一个一个细节建立起足够的生活场景,让观众跟着主角们逐渐走入事件。
在故事的前三分之一,矛盾停留在浅层,中间部分矛盾开始激化,到临近结局所有积蓄的矛盾会瞬间爆发开,形成巨大的戏剧张力。
这种整体型创作方法没有受到商业时代的改造,具有古典的文学结构美感,非常考验编剧的驾驭力,编剧需要通过生活细节来造角色,潜移默化的让观众喜欢上主角,而非通过一个一个事件把主角的性格摆在大众面前。
国产剧既然有自己的体系和风格,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的特点,去学日剧美剧的叙事,去迎合别人的审美呢?
我们其实可以做出更符合中国观众观影习惯的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输出到世界上去。
《我在他乡挺好的》让我想起那个国产电视剧的黄金年代。
那个时候我们有《大宅门》、《雍正王朝》,有《黑冰》、《黑洞》,有《血色浪漫》,有《亮剑》,有《历史的天空》,有很多优秀的电视剧,我们曾经辉煌过。
只是因为商业化进展的太快才导致了前些年的失序,而失序的状况必然不能长久,重建秩序,重新生产能戳到大众内心的高质量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这几年已经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探索者,比如芒果TV的季风剧场,就专门在做现实主义题材,这就很有勇气,《我在他乡挺好的》就是探索的成果。
5
作为一部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的完成度非常高,和这种完成度相反的是他们的制作方麦特文化在电视剧行业还很年轻,可以说是新人。
正因为是新人,才被社会毒打的更狠。
麦特文化以前做的是影视宣传和投资出品,主营业务是电影,曾经投资出品过一些知名电影,从6年前开始逐渐向影视制作转型,一开始走的是电影路线,电视剧项目则是2020年才下定决心进入。
《我在他乡挺好的》,从前期开发、题材创作、打磨剧本,到建组筹备、演员邀请、开机拍摄、后期制作,营销宣传全都是麦特自己主导。
作为老牌豪门的湖南卫视+互联网视频新锐芒果TV,敢于信任初出茅庐,之前从未制作过电视剧的麦特文化,这个决定非常有魄力。
一般来说,影视公司转型制作后的第一部剧都是试水之作,能够在第一部剧就做到豆瓣8.3分,这个数字,无论如何说不上差。
这说明我国的影视行业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高水平的从业者,这些人需要的就是一个释放自己能力的机会,大部分影视剧不好并不是从业者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有问题。
芒果季风剧场以短剧起家,注重现实性和高质感,目标是对传统电视剧实现全面升级,这个定位从创立伊始便与众不同。
他敢放权,敢放下身段,敢去接受一个在电视剧领域还很新的团队所拍摄、制作的反流行故事,最后竟然还拿下了优秀的成绩,这件事本身也很有意思。
新手杀入复杂的战场,却拿下了优秀的成绩,说明这个看起来险象环生的战场,也许只是徒有其表,那些被困住的人只是搞错了方向。
认认真真拍一部好剧并不难,但忘记那些花活,把拍脑门的老板、满口理论的专家、一心学美剧日剧的嘴炮侠先踹出会议室太难。
对国产影视来说,怎样做自己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做好,说我们自己的故事,说大家真正关心的话题,是大众内心深处的需求。
都市题材的经久不衰说明我们拥有在电视上回顾自己生活的需要,我们不止喜欢看神仙皇帝的故事和霸道总裁的爱情,我们同样想在电视上看到我们自己。
现在,是时候想想怎样做好自己了。
希望以后影视从业者们能脚踏实地一些,更多关注一下现在人们的生活,别再搞什么大飒蜜的陈年烂谷,靠妄想去塑造完美女性,毕竟大家活着已经够难了,不需要再让一些吃了时代红利的油腻人来教我们做人。
真实也许不是对一个剧最好的夸赞,但一定是让观众共鸣最好的入口。
毕竟,生活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