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友好的城市,离不开公共艺术
艺术真正的意义在于洗去我们灵魂上附着的庸常生活灰尘。
——毕加索
最近,“公共艺术”作为一个热词频繁出现在各个媒体等平台,各界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关注度和认识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人们逐渐认识到,一座友好的城市,离不开好的公共艺术的参与。透过城市中的公共艺术空间,可以看见一座城市背后的思想内涵与文化气质,而公共艺术空间也展现出城市的发展以及历史的积淀。
那么,到底何为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并不是我把作品从艺术家的工作室搬到一个空间,公共艺术有自己的方法论·。公共艺术必须反应和体现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最独一无二的DNA,也是城市的五官,能够与大众沟通并产生情感共鸣。
公共艺术如何与大众沟通并产生情感共鸣呢?
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精神家园,能够在建筑之外开一个新的维度,这是公共艺术最为浪漫的理念。它能够带给一座城市巨大的精神抚慰和方向指引,它充当着公众精神状态的形塑者或城市创意活力的催化剂。所以公共艺术作品无论是其本身还是其外延的内容为公众所带来的体验和感受或者思考应该是正面、积极向上的,具有能够引领人们前进的。
比如,亨利·摩尔的经典作品《国王与王后》
▲亨利·摩尔《国王与王后》
亨利·摩尔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雕塑家,这件作品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放在英国的一个农村。那个时期的英国刚刚经历过二战,社会还很浮躁,那么这个时候社会最需要什么呢?就是精神的安抚和鼓励。亨利·摩尔这件作品恰好就是希望给人带来安全感。他把代表着权力的国王和王后放在一个普通的椅子上去,放在一个村子里,面对子民和未来。这样不仅拉近了艺术和大众的距离,也拉近了权力和不同人民的距离,就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方向、一种安全感。
▲亨利·摩尔,《斜倚的人》,1951年,画石膏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前的斜倚人体是亨利·摩尔最为出名的作品之一
霍夫曼作为公共艺术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带着童趣,总能与家、温暖、安全和保护联系在一起。
▲霍夫曼创作的“大黄鸭”现身美国洛杉矶港口
这些作品像一个没有大野心的城市空间点缀,在不期而遇的时机出现,刚刚好带来一丝治愈感,给大众疲劳的生活一记摸头杀。
▲瑞典奥雷布洛中心高达12米的大黄兔雕塑成为开放广场上当仁不让的焦点
杰夫·昆斯是国际公认的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美国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总是在传达一种乐观的感觉,一种能在自我之外发现更大事物的喜悦。
▲杰夫·昆斯作品
▲杰夫·昆斯(Jeff Koons)个展现场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2008
草间弥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鲜艳的色彩与周围的建筑产生碰撞,带来活力,这是独属于草间弥生的公共艺术的力量。
▲ 草间弥生《Tsumari in Bloom》
▲草间弥生《Love Forever, Singing in Towada》
就当下而言,我们许多城市尤其是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不缺艺术品缺的是公共艺术品,不缺空间但缺公共艺术空间,不缺人可是缺公共艺术人。如何让城市强化公共意识,从而产生公共艺术作品和空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觉醒城市居民的公共意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共艺术人?这是我们所有生活在城市的人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而公共艺术人的觉识便是我们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城市艺术季希望通过公共艺术的植入使城市发展更好,在实现圈层资源的对接同时也能逐步让大众接触并认识公共艺术。比如说,我们让公共艺术回到专业大型展馆,便是让公共艺术成为一个“事件”,短期内聚焦最多的关注。而我们让公共艺术作品从美术馆、画廊走出来,来到商业空间、产业园、综合体、文旅小镇、酒店等就是对这个艺术边界新的解构,这样的艺术品包括它的视觉语言便逐步丰富了城市和市民生活。
作为探索更多情绪表达的一种载体,公共艺术需要能在深度情感层面引起人们的共鸣,满足大众内心对美好的向往。
——城市艺术季组委会
城市艺术季作为公共艺术垂直领域的专业活动,希望能成为介入城市生活的切入口,让公共艺术这股柔软的城市建设力量逐渐“渗入”城市各个空间和市民的生活中。
我们不止是一个博览会、一个艺术交流活动,更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大型艺术节,覆盖全市的公共艺术活动,让公共艺术真正为公众服务、为城市服务。
更多精彩....
现 场 一 起 发 现
往期回顾/Previous Articles
《高孝午 | 当全世界还在模仿他的“标准时代”,他却已来到“再生”》
···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 ,侵权联删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