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 V 和明星一样红了,他们重塑了知识的魅力
作者:张成晨,来源:爱范儿
在几个月前,一个酷似藏狐的男人并没有想到,他表情包的热度将一时风头无两,甚至盖过「地铁老人看手机.JPG」。
图中的他,精准表达了一种满腹狐疑、欲言又止、欲哭无泪最终无欲无求的情绪变化,切中了万千互联网冲浪人的微妙心绪,荣登 meme 界顶流,但你不一定知道他是谁。
你用过这张表情包吗?这个只见其人、未闻其名的男子,就是《博物》杂志副主编张辰亮,他同时还是《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生态专委会委员、中国农大昆虫学硕士。
记不住这些头衔没关系,人送爱称小亮、玉亮、狐主任,挑一个顺口的叫就行。
张辰亮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微博@博物杂志的运营者,他常常帮充满好奇心的网友鉴定各种花鸟鱼虫。在退出微博运营后,他从图文转入短视频,成为抖音大 V,继续科普事业,「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坐拥 1800 多万粉丝。
这只藏狐的魅力在何处,和水猴子的爱恨情仇又是如何的?敬请收看《走进科学》系列节目之《藏狐观察日志》。
01 藏狐の天赋
藏狐和水猴子,是张辰亮的「网络热门生物鉴定」系列短视频带出来的两个新梗。为什么扯到「藏狐」?就是如你所见,张辰亮和藏狐长得比较像,脸盘大眼睛小,胡须和藏狐下巴有异曲同工之妙,生人勿近的神态里有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大佬气质。
张辰亮(左一)
因为有些短视频太过离谱和奇葩,张辰亮在科普之余也忍不住要「动手打人」了,冷漠无情只为捍卫真理的架势和藏狐就更加相像。
「藏狐打人」
「水猴子」这个梗,则是因为网上总有人为了流量谎称发现了水猴子,每期「网络热门生物鉴定」视频都会以辟谣「水猴子」结尾。水猴子的传说自古就有,相传会把游泳的人拽到水下淹死,还曾经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被加工成一种超级厉害的怪兽「毛人水怪」。「毛人水怪」的谣言最终变成一场巨大的集体事件,被称为 20 世纪中国最大的谣言。
某种「水猴子」
因为有这样的前车之鉴,所以张辰亮坚持打假各种「水猴子」视频:
水猴子谣言在今天看来荒诞不羁,很多人认为它不值得去辟谣,但是如果科普工作者在这个时候缺位,它还真的有可能造成社会巨大的动荡。我在每期视频结尾辟谣一个水猴子,一个是提醒自己,一个是提醒大家,不要让这样的事情重演。
「水猴子时间」也会养成用户「追剧」的习惯,观众每次都会等待一个「新的水猴子」并将视频看到最后。
张辰亮在做科普这方面的确是有努力又有天分。在短视频之前,他已经靠运营博物杂志微博吸引了几百万粉。
那时候,身为博物君的他,每天都会接受网友成千上万的艾特,很多人都把他当成是一本百科全书,他会耐心转发解答,偶尔还怼怼网友,高冷的作答和有趣的灵魂吸粉无数。看起来他什么都认识,但据他说是因为「只挑认识的转发」。
博物君不能够回答的问题
因为「博物」和李清照的词句谐音,博物君张辰亮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薄雾浓云愁永昼男神」。他还有三个「亲儿子」——戴胜、白额高脚蛛、夹竹桃天蛾。
这些生物在生活里时常见到,但因为长得特别,网友频频@他,他回答了太多次,立志让所有人都认识并且不再提问,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在他的眼里,这三种生物都是非常可爱漂亮的。在他的亲口承认和网友的口耳相传里,它们有幸成为他的三个好大儿。
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科普。玩梗归玩梗,但张辰亮仍坚持一遍遍地回答。总有人是第一次看到,每次重复都可能是他人的新知。
偶尔会怼网友的张辰亮,其实乐在其中:
之所以你能觉得我什么都知道,是因为你对这个领域太陌生了。我回答的领域看似很广,其实也就是动植物类、古文字类,是我从小的兴趣。另外我比较擅长站在网友的角度看问题,讲出的这个知识点大家都觉得好玩、有用,而不是只有我自己觉得好。
02 太无聊了,我们看点科普吧!
尽管我们对科学研究前沿未必感兴趣,但科普知识的确在我们的生活里牵涉甚深。
普通人对陌生生物的认知需要,就是「这是什么」「能不能吃」「好不好吃」「怎么吃」。「能好怎」这一缩写,已经发展成科普号的一句「黑话」。
「能好怎」,一个科普号的堕落之路
张辰亮以及博物杂志在这一方面总是能够满足大众的求知欲,遂被网友称为「业界良心」。
鱿鱼食用解剖图.许多老科学家也致力于此,秉志先生当时专门研究过「鲤鱼解剖」,中国人以前吃的最多的是鲤鱼,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各方面,才能知道怎么养鲤鱼,怎么吃到更好的鲤鱼。
所以,科研、科普和民生都是息息相关的。
鲤鱼的解剖标本
图片来自:B 站@中国国家地理
除了做各种「生物鉴定」,张辰亮还会带着观众云游博物馆,科普科学家到底有哪些利国利民的贡献,比如以马世骏先生为代表的科学家将三大灾之一的蝗灾彻底解决,几大蝗虫产卵地都被改造得不适合蝗虫产卵,「赤地千里人相食」级别的蝗灾早已消失。
涨知识的普通游客以后去博物馆也知道怎么逛了。瞎逛半个小时未必能留下什么印象,但如果提前有科普视频可以做功课,我们就能收获不一样的体验。
张劲硕讲解
图片来自:B 站@无穷小亮的科普
日常科普科普,既要有科学,也要能普及。以前的不少科普工作者都只重视了「科」,但却忽视了「普」,很多科普都是自然爱好者喜欢,一般老百姓不怎么接受。
所以,张辰亮认为科普就是「给科学打广告」:
把科学这个产品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不要指望一股脑都灌进老百姓的头脑里——要一点一点地用轻松快乐的方式去传播,大家接受起来就很容易,而且还会帮助你去传播。
从早年的图文到现在的短视频,变的是传播模式,不变的是知识、理性和求真。各平台的科普工作者们风格各异、各有所长。
B 站@老师好我叫何同学主要发布数码产品测评,曾经因为一个测评 5G 的视频出圈,「严格意义上讲,我发布的也不能叫测评视频,我很少谈参数,更多的是主观体验和感受。大多数人看我的视频并不是为了买产品,只是为了度过快乐的 20 分钟」。
何同学的许多视频都能将技术和生活场景联系到一起,通俗与深邃兼具,立足科技思考「人生和社会的大未来」,既能开拓技术宅男的思维,也能让从未接触技术原理的观众看懂,这正是科普的核心所在。
众所周知,微博是个「瓜田」。如何掌握吃瓜的正确姿势?@不乖书生可以教你。「榴莲味山竹是啥」「传说比猫山王还好吃的黑刺榴莲长什么样」「原来真的有北瓜」,这些可是货真价实的「吃瓜科普」。
我就像一个管道一样,一边在山林里吸收,一边在微博输出。
@不乖书生说得到位,当前各类基于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应用,最重要的作用正是提供平台,一个用人去连结人、增进创作者和粉丝之间的关注关系的平台。平台们也在尝试和探索,能否在泛娱乐化的氛围里,建立起一个知识绿洲。
2020 年,微博在科普领域加大布局,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博主微博科普都有相应的扶持计划。搜索「微博公开课」,就可以看到官方推荐哪些科普博主。
2020 年 6 月,B 站整合了知识学习类内容,正式上线知识分区,似乎希望能够从娱乐网站转变为知识平台。过去一年,有 1.13 亿用户在 B 站学习,这个数字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的三倍多。在 B 站上升的内容品类中,科普内容播放量增长最快,高达 1994%。
「众所周知,B 站是一个学习网站」,海量的学习材料本来就是 B 站的重要资源。尽管大家都调侃「去收藏夹吃灰吧」「马了就是学了」,但内心也明白,只有知识不会辜负我们。
为什么我们需要科普
但这些平台能够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博主们在平台上带来的既不是专业化,也不是绝对的业余,更像是递给我们一把大门钥匙。
在普罗大众爱看的科普视频之后,科普博主还有更多的付费课程和纸质书籍可以选择。
但至少,科普博主们会一视同仁地将我们领到门前。更宝贵的是,张辰亮这样的科普工作者,能够让刚刚开始科学教育的孩子们重新想成为科学家。未来,他们中间或许会多出一个两个的科学家,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03 在信息汪洋里占据科学高地
有网友担心,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张辰亮会不会只剩下「藏狐」梗,起不到真正的科普效果?
我不担心这个问题。一个新媒体博主想要留住粉丝,必须得自己有梗,跟粉丝有一个默契的暗号,形成一个稳定的圈子。很多读者认准了「藏狐」标签,也是对张辰亮信任的表现。
而且,科学传播的领地,科普工作者不占领,就会被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谣言制造机」营销号占领。
抖音作为短视频的集中流量池,想要分一杯羹的「未解之谜」博主太多了,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谣言。驻扎在谣言的大本营和科学知识的荒漠就地打击,让更多人都知道藏狐小亮,至少比营销号掌握话语权好。
这个「极其稀有」的东西就叫「普通狨」
央视科教频道的《走进科学》,可能就是装神弄鬼营销号们的灵感源泉。
《走进科学》可谓是老标题党,开场故弄玄虚,充分运用恐怖片手法吊足胃口,包括但不限于阴森的画面、诡秘的音乐、深沉的解说,是不少人的童年阴影。最后几分钟再草草揭露这些耸人听闻、离奇诡秘的事件往往都是幻觉、朴素民俗或狗血误会。
虽然《走进科学》是反封建迷信的,但是这种用迷信口吻博眼球再打破迷信的套路,也被不少人认为是打着科学幌子的人造闹剧,故事第一,科学却被排在最后一位。
只是扑棱蛾子
所以新浪网对《走近科学》的评价是比较合适的:「《走近科学》作为一个科普的低端产品,填补了科普电视较少涉及乡间受众的空白。」
至少,它的确扫除了一些民间的愚昧与迷信,它的收视率火爆也说明大众喜欢寓教于乐的模式,不喜欢在休闲时间看硬核知识。
我们需要用更尊重科学的方式,将原本枯燥的专业内容转化为大众所能接受的趣味知识。这也是当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时候,一种融入但不妥协的科学精神。
汪品先院士是一位耄耋之年 3 次下潜深海的海洋地质学家。85 岁的他选择入驻 B 站,在年轻人扎堆的互联网汪洋再次下潜。在他看来「搞科学普及就是要尽量浅显易懂」,就连「压强」这个词,他都要用直白的比喻去形容。
同样入驻了 B 站的中科院物理所,拥有一个非常中二的名字——「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面对「发射火箭进行人工引雷」这样具有技术含量的操作,官方与评论区一起玩梗,「相信科学,科学渡劫」。
没有人不喜欢幽默。但罐头笑声堆积起来的、没有内涵的笑料,只会让人觉得吵闹和空虚。而这种正经里略带不正经的科普视频,反而让人觉得春风拂面。
《博物》科普画家张瑜的科学绘画.科学家和科普学者都自有一种处变不惊的魅力。张辰亮的火,侧面证明了在这个充斥着伪科普的流量至上时代,我们越发需要清晰直白的科普知识,以及坚持在信息浪潮之中去伪存真的科普工作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兼具人文和理性、较真和探索,这是科学的魅力。
感谢一切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让科普工作者们红起来,就是让科学红起来。
作者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