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见过的第一个会说相声的LOGO,差点笑岔气
(请一口气念完开头,你会很喘) 三年了作为一枚奋斗在一线城市长期不带现金出门的重度依赖支付宝微信等线上付款的摩登Fashion患者竟然不知道花呗的Logo长啥样直到在朋友圈看到这条广告…
你们先看等我喘口气儿…
你没看错,这是花呗。
这也是迄今为止我见过的第一个会说相声的LOGO,差点笑岔气。
笑过之余,不妨分析一下这广告背后的策略逻辑。
为什么花呗秒变相声演员?
为什么花呗不用海选就成了广告片主角?
为什么花呗Logo竟然长了一张不可描述的脸?
为什么朋友圈这么多人转发!!!
等等,花呗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喂,谁的问题那么多!还不去拿点瓜子、花生,咱坐下来,慢慢说。
1
风往哪里吹,别问跟风的人
找到风吹的源头,才能明确广告的传播目的。
大概三年多前,花呗诞生了。
花呗是互联网时代依托于场景的信用消费工具,简单点说,就是一种类似于信用卡的网络便捷使用款。从一开始只能在网购时付款使用,到现在餐饮、商超、便利店、旅游、公共交通等很多行业都接受消费者使用花呗付款,未来医疗、教育民生领域,也将大幅度覆盖。
等等,餐饮、商朝、便利店、旅游都可以用花呗吗?我怎么不知道?
这就对了,因为连我这种网瘾重度患者都不知道,更别提其他人了。所以, 这就是为什么要拍这两条广告片的原因, 而花呗的LOGO只是这次广告的借位演员,真正的目的是不断扩大花呗的大众知晓度,广而告之,占据心智,述说功能,让花呗迅速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扩大呢?
广告之所以传播,是因为有黏性。
满足以下任意两点,都能引发滚雪球似的互动:
支付宝花呗其实一直存在于大家的生活中,除了:你是想气死我,好继承我的蚂蚁花呗。这句话以外,也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对其功能也只是停留在,借钱、还钱这样的一个初级层次。
那么这支广告片又是如何完美运用创意的黏性呢?
1)意外长脸,引发好奇
IP拟人化很常见,但Logo长脸这件事,太让人意外。尤其是那又丑又萌的表情,勾起人无限的好奇心。
2)简单重复,魔性洗脑
“上支付宝,用花呗”、“嘿嘿嘿” 我相信你现在还记得这些话,江南皮革厂似的配音不停重复,就像脑白金一样,在读者的脑海中无限回荡。还有两个雕塑间的相声对话,一个捧哏一个逗哏,活脱脱两个逗比形象,不深得人心都难。
3)具体场景,唤起认同
“买衣服、打出租、坐地铁、乘飞机…”用熟悉的场景引起认同,唤起用户的消费需求。不仅让用户记住这张丑脸,还同时引发记忆联想,一想到丑脸就想到这些地方都可以用花呗。
4)萌贱幽默,连接情感
跳出苦情、煽情的老旧营销套路,用:呵呵、……、那就悠着点儿呗,等网络聊天日常用语,去找到与其受众用户的情感关联,拉近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
这是花呗同步发布的四张系列平面,在表情包文化流行的当下,也正正砸中用户的小心脏。同时也理性运用了重复、简单、具体等具有传播力的文案,让人分分钟想抽他,抽完再继续花呗!
如果是我,我还会再出一组系列文案配合宣传,叫“不还?那是不可能的”是不是让人觉得更想抽他了?
其实无论广告片也好,产品也好,深入了解人们的心理,运用好营销手段,即可打造刷屏式的广告作品。回归营销本质,不就是吸引注意、激发欲望、获取信任、引导决策这四个步骤依次运用吗,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则更需要多一些趣味性和互动性,毕竟在大多数人的世界里,笑比走心更让人心情舒畅。
最后,还想夸一下甲方爸爸花呗,
其实在看到这个广告时,内心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疑问,为什么会想到改变花呗的LOGO?LOGO作为企业标识,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与企业名字一样,承载着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传递企业形象的媒介。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马爸爸对此真的木有意见咩?
据这支广告片背后的创意团队,意类回忆,之所以会选择花呗的Logo,是因为它看上去好像花的很爽的人开心蹦起,这么多功能要述说,你说我说不如花呗自己说。提案当天,客户明确表达了对这只脚本的不祝福,但每个跳出来的案子背后必定有一个豁出去的甲方,据说最后是趴在电梯门上,把稿子卖掉了。
所以,不得不夸一夸这样的甲方,才让意类这么魔性的广告创意没有被扼杀。
胡思乱想万岁!!!!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