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怎么开头?我们发现了13种诀窍
来源:网易新闻学院
原文:Medium,翻译:Kewell
原标题:好故事都是怎么开头的?我们分析了95篇顶级媒体稿件
导语:好文章离不开好开头,那些顶尖媒体的作者都是如何开篇的呢?在分析了95篇来自《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快公司》的优质文章后,我们发现了13种写开头的套路。
好文章的开头都是什么样?Medium平台上的一位作者Jason从《大西洋月刊》、《快公司》和《纽约时报》中选取了95篇高分享量的稿件,分析了它们的开头。
首先,他将文章开头分为了13种类型。
故事:摘出一段故事情节,包含人物和完整的起因经过结尾。
出人意料的言论:放出大胆有争议的言论,并附上一些背景。
事件+背景:描述事件,揭示其重要性。
专家言论:直接给出专家的一系列事实性陈述。
第一人称叙述:用自己的故事引入。
突破常识的问题:把有争议的言论做成疑问句,并试图回答。
引语:用引语做开头。
植入作者本人故事:作者用自己的故事开头,但目的是引出其他人。
引人深思型:让读者思考或想象某一情景。
电影画面型:通常是对场景进行丰富的细节描述。
象征符号:用一个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象征符号类比,引入故事。
观察:作者用自己的所见所感做开场。
人物特写:描绘人物细节,一般是文章主角。
那么,每种类型的开头究竟应该怎么写?
01 故事
很多人都会用故事作为文章的开场白,但讲好故事并不容易。
《大西洋月刊》这篇文章讲的是女性在科技行业遭受的歧视,其开头是一个细节丰富的具体事例。
2007年一个工作日的早上,Bethanye 正在准备面试。她30多岁,是个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已经做到了高管职位。她个性温和、非常自信,面试时穿了一身休闲装——牛仔裤、帽衫配上休闲鞋(这往往是码农标配)……
但令她震惊的是,面试官根本不愿跟她多谈。他明明知道她是做什么的,也知道她能在新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每当Bethanye 问到关于工作的关键问题,面试官总做出无礼的回答。后来,Bethanye 跟一位知情的副总裁(也是女性)说到这件事,对方告诉她,那个面试官对她的态度也一向如此。
《快公司》描写交友软件Bumble首席执行官的开头这样写:
和很多单身年轻人一样,艾希莉和康纳是通过网络交友软件Bumble认识的。在Bumble上,人们可以发现无数潜在伴侣,但只有女性可以主动发起对话。然而有一次,当艾希莉问出一个无伤大雅的有关工作的问题时,康纳却突然发火,不仅讲了一大堆直男癌言论,还大骂艾希莉是个拜金女。
为此,Bumble官方发布了一篇名为《亲爱的康纳》的公开信,“希望未来像康纳这样的男性可以正常跟女性说话,而不必有这种猥琐的顾忌”,然后直接封禁了他的账号。
02 出人意料的言论
这类开头涉及的言论一般比较大胆,比如谈论伟人的缺点、经济下行等。有时作者也会先抛出一个争议言论,随后加上“但真相是……”作为反转。
《纽约时报》文章《人工智能停滞不前该怎么办》就用了这种手法。
人人都在吹捧人工智能,但这背后其实有一个秘密——AI技术的发展其实根本先天不足。
的确,AI技术在游戏领域的运用已经很广泛了,但在现实世界中,它还是遇到了很大瓶颈:许多所谓智能的机器人连开门都不会、无人驾驶汽车也不能完全离开手动控制、至今还没有人开发出达到小学六年级水平的阅读机器人,更别提大学水平了。至于电脑的自我学习?怕只是空谈吧。
03 事件+背景
这里的“事件”和“故事”不同,往往是已经被主流媒体报道过的知名事件,作为引入能帮助读者理解主题。不过这时,找一个新颖的角度切入显得尤为重要。
《大西洋月刊》的《美国恐怖份子究竟来自何方》描写了特朗普在2017年初实施的旅行禁令,文章开篇是站在政府角度写他们做了什么,随后再驳倒。
本周末,前纽约市长在福克斯新闻台解释了特朗普禁止叙利亚难民以及七个穆斯林国家公民入境的原因,他说:“我们的关注点不是宗教,而是危险。我们是根据事实,而不是宗教(歧视)做出判断的……这些地方在不断把恐怖份子输送到美国本土。”
但有数据显示,美国的恐怖份子并非主要来自这些国家。
《快公司》的报道《Giphy在6秒之间就能赚几十亿》讲述了这家企业如何靠动态图片爆红。
在9月初一个宜人的周末傍晚,几位Giphy员工聚在洛杉矶办公室观看艾美奖直播。这间装潢现代整洁的房间本是Giphy的接待室,他们所坐的沙发本来是给客人的,而墙上的几台电视平时总是滚动播放Giphy出产的内容。
办公室的氛围很像大学宿舍,他们把笔记本放在膝头,手里拿着一罐罐苏打水,但他们并不是搞聚会,而是工作——用GIF动图来直播艾美奖!
04 专家言论
专家言论可以突显文章的专业性和可靠度,如果用户本身就对主题感兴趣,这些言论会让文章的说服力更强。
《大西洋月刊》的《如何与朝鲜打交道》讲述的是在美国几乎人人都会关注的朝核问题。
“半小时。这是一发洲际导弹从朝鲜飞抵洛杉矶所需的时间”。有专家预测朝鲜可能会在特朗普四年任期结束前成为有核国家。
“至于我们的总统,他只在推特上写:这不可能!”
05 第一人称叙述
如果有亲身经历,那大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讲个故事。虽然很多人说,新闻里不可以出现“我”这个第一人称,但有时候使用起来效果却很好。
《纽约时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旧金山49人队的球星Eric Reid,文章标题为《我和Colin Kaepernick为什么要下跪》。
2016年初,我开始关注警察滥杀未持械黑人的报道。有一件事让我泪如雨下,那就是在我家乡巴吞鲁日市发生的Alton Sterling死亡事件。我知道,我那些仍生活在当地的家人随时可能成为受害者,我感到非常愤怒、悲痛和绝望。”
我想做点什么,但却不知该怎么做。几周后,在一场季前赛,我的队友Colin Kaepernick在奏响国歌时下跪以表达对暴力的抗议,我们都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然而后来,他的下跪抗议引来了全国关注,也导致他成为众矢之的。
06 突破常识的问题
这类问题一般会挑战大众习以为常的认知,或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因此被大量使用在引发思考类的文章里。
比如《快公司》的《在邮件末尾使用这些词,得到回复的几率更大》。
一般我们写邮件往往最关注主体内容而非结尾。但事实上,根据Boomerang的数据研究,人们在结尾写什么,往往才决定了这封邮件是否会得到回复。
在分析了超过35万封邮件之后,团队发现,如果写了结尾致辞,得到回复的概率会明显比平均值高。
07 引语
借用他人的句子来开始一篇文章,特别是那种很戏剧化、怪异的引语总能吸引关注。
《大西洋月刊》的《这篇文章不会改变你的想法》在开篇就引用了一位亲身经历者Daniel Shaw的言论。
“我还记得自己当时看着她,觉得她根本是在撒谎。但与此同时,我的潜意识又在说,撒谎也无所谓。”Daniel Shaw觉得这是自己的主动选择。
有时候,当一个人太过于相信某事时,即便是谎言也可能变成“事实”。
08 植入作者本人故事
作者可以在文章里加入自己的见解,文章也因此会包含一些第一人称的叙述,但文章的主视角并非第一人称。
《快公司》的《桑德·莱姆斯的闪耀一刻》的开篇,就是作者在描述自己如何跟桑德取得联络。
周一下午,桑德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这位创作了《实习医生格蕾》、《丑闻》、《逍遥法外》等火爆电视剧的金牌制作人给我讲了一件事。
就在几天前,ABC电视台在纽约办了广告推介会,会上高层宣布,《丑闻》在第七季将会终结。桑德没去纽约,而是在洛杉矶跟自己的团队看了现场直播。她说洛杉矶让她愉快,因为她不用在现场面对一切。
“那是我做的决定,我亲手终结了我热爱的剧集。”
09 引人深思型
这类开场里,作者会让读者去想象一些事情,比如未来的意外、假象的处境等。
《快公司》的《为何亚马逊会成为2017年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就是这样。
想象你心目中理想的社区环境是什么样?它是否环境整洁、花团锦簇、设计优雅?又或者是粗糙随意,干洗店可以随时变成餐厅?不管是什么样的社区,印着亚马逊logo的快递箱都能送到,但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说自己更爱第二种社区。
“小镇的发展过程比那些高端精致的地方有趣多了,我觉得其中有很多人性的东西。”
10 电影画面型
这样的开头往往像电影开场一样,有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场景,做一些有趣的事。
《快公司》的《埃伦·马斯克斥资260亿收购Solar City的真实内幕》就是如此。作者用《钢铁侠》影片开场一样的笔触描写了现实版“钢铁侠”的故事。
埃伦·马斯克站在一条住宅区街道的正中央。
他穿着灰色外套和牛仔裤,站在曾经作为《绝望主妇》背景的精致街道上,面对着200多位听众开始了自己的演讲。当说到解决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变暖的办法时,听众们都兴奋不已。
他强调,世界需要向着洁净能源迈进。一位听众地动地喊道:“拯救我们,埃伦!”
11 象征符号
很多文章开篇都是写人物的,但偶尔也出现以物体作为引入手段的写法。一般这种物体都有很特别的象征意义。
《大西洋月刊》的《家族的奴隶》在开场描写了一个骨灰盒。
这个黑色的塑料盒跟吐司机差不多大,里面装的是三磅半重的骨灰。在刚过去的7月,我把盒子装进帆布包再放进旅行箱飞到马尼拉。抵达后,我驱车到了一个边远山区,把这盒骨灰还给她的家人。她,是在我们家做工56年的一位奴隶。
她的全名是Eudocia Tomas Pulido,我们都叫她Lola。她身高4尺11寸,皮肤棕黑,眼睛是杏仁色。我儿时最早的记忆就是她充满爱意地望着我。
外祖父把她作为礼物送给我母亲时,她才18岁。当我的家族迁至美国,也带着她一起。她的一生就是奴隶的一生,起得比所有人早,睡得比所有人晚。她要为主人家准备三餐、打扫卫生、照顾我们家四个孩子。我父母没有付过她一分工资,责骂倒是常事。他们没有给她上锁链,但也没太大区别。在很多夜晚,我上厕所的时候总会看到她蜷缩着睡在角落,手里还拿着一个没剥完的大蒜。
12 观察
观察不一定总有具体的人物或事件,其对象可能是某种趋势,而作者一般会给出自己的见解。
《纽约时报》的《你永远不会出名——但这不是什么问题》就在开篇娓娓道来,描述了作者对当今年轻人的看法。
今天的大学生都极其渴望改变世界,他们中的太多人都相信,有意义的人生都是惊世骇俗的。比如成为Instagram网红、创业成功,或者是终结某个人道主义危机。
在网上,惊世骇俗的人生比比皆是,但若认为这就是意义所在,那就大错特错了。过去五年里,我采访了几十个人,询问他们关于人生的意义。我也阅读了上千页心理学、哲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了解人类的满足感究竟来自何方。
最终我发现,最有意义的人生,往往是平凡的。
13 人物特写
直接描述主题人物,可以是外形、声音、行为举止,也可以是他们内心的活动、过往的行为。
《大西洋月刊》的《惹怒特朗普的Alec Baldwin》就是一篇关于喜剧演员Alec Baldwin的特写。因为在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上丑化(神似)特朗普的表演,他一度成为风云人物。
Alec Baldwin往后一摊,靠在《周六夜现场》后台休息室的沙发上。他今年58岁,三个孩子却都还不到4岁。
他现在除了要在辛辛那提拍电影,还要随时接听从NBC电视台打来的电话。你问打电话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他在这季节目里多次模仿特朗普。Baldwin把总统变成笑话,这已经成为他演员生涯的代表作,至少绝对是最受关注的作品。
他有很重的眼袋,本来浓密的发量被化妆师搞得像软趴趴泄了气的轮胎,鼻梁上还有两个血红的痕迹,整个身体看上去都很僵硬。他靠无糖可乐和星巴克给自己提神,因为公众的高期待自然伴随着高压力。
最后,希望这些写作方法对你有用!
经授权转载至数英,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公众号:网易新闻学院(ID:we_know_media)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