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演员自己杀死自己

原创 收藏1 评论
举报 2021-09-19


1

新一季《脱口秀大会》我最近刚看,很多朋友都说新人是怪物。


我有不同的观点。


新人确实有很多厉害的,但因为我一直高频看脱口秀线下,所以我知道很多所谓【新人】,其实只是第一次上电视的【脱口秀老人】。


他们并不新,只是过去你没有看过他们的表演。


看了这次的脱口秀大会,我有两个感知。


第一个是演出的很多内容是线下演出内容的一些提炼,几乎没有为了参加节目而创作的新作品。


很多内容,我之前都在线下听过。


第二个是有些人明显用的是网络段子的拼盘组合,但线上演出效果却比另外一些人的真-脱口秀要更好一点儿。


当然,最明显的感受其实还是一些脱口秀的老选手明显疲了。


有的状态还在,但有的简直就是一副不想玩了的样子。


这个行业,冰火同在。


玩儿崩脱口秀演员的,恰好是他们自己。


2

这几年脱口秀确实是火了,可以养活很多人了。


在上海,一张脱口秀的门票数百上千元并不罕见,也未必是在脱口秀大会成名的那些演员。


但一个并没有成名的全职脱口秀演员的收入是非常不稳定的,尤其是在疫情的时候,很多线下演出经常取消。


月收入大概就是几千块到过万块,这已经是这些年脱口秀大力普及的结果了。


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想着成为艺人,至少不需要光靠演出就能养活自己。


所以脱口秀现在挺卷的。


一个产业兴旺发达之后,就会有很多细分的工种。


只打算在线下讲脱口秀,收入也主要源自于此的,而且以自己的经历和观察为脱口秀内容,叫脱口秀演员。


而通过参加脱口秀大会这样的大流量节目获得大众认知,接广告、接代言、参加其他综艺节目,就能成为艺人。


还有人呢,口条一般,但文本创作能力非常厉害,就在幕后做编剧。


顶级的的脱口秀艺人是这个行业食物链的顶端,他们和其他影视剧演员、歌手、爱豆一样,是流量的受益者。


虽然没有影视艺人赚的多,但也有不少商业广告找上门来,而且即使是卖线下演出的门票都会比普通演员贵得多,所以几乎是大家都要成为的目标。


但围城无处不在。


脱口秀艺人也有自己痛苦的地方。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大多数脱口秀表演是一种观察式的喜剧。


表演者是根据自己的生活观察和个人经历,加工成一些段子,之所以能够逗笑观众,这里面需要技术,需要好的文本,需要适合自己的节奏,但主要原因是和观众产生了共鸣,他的生活,也是大家的生活。


顶级的脱口秀演员不能太依赖文本本身,一定是需要有充分的情绪在段子里的,观众可以感受到他的情绪,然后再配合演出的节奏来强化这种情绪,达成共鸣。


脱口秀和其他喜剧尤其是相声之间的区别是,脱口秀和人设息息相关,很多段子只能自己讲,换一个人就味道不对了。


比如你的职业,你的教育背景,你独特的生活经历。


我们常常要去标签化,但脱口秀是要反其道行之,是要给自己贴标签。


这种限定范围导致脱口秀的创作范围很小,就是自己的生活和自己观察到的生活。 


3

脱口秀和其他内容一样,都是需要创作周期的。


大部分内容创作主要的时间是耗在了【输入】,输入需要好久,但输出只需要个把小时就完事儿的。


如果定义一个公式的话,创作消耗率=输入时间/输出时间,那么脱口秀可能是高于其他内容的。


几年的经历,几分钟说完,下一次作废。


比如你写一个影评,最终呈现的作品肯定是基于你多年的教育经历、文本阅读和个人经历,但换一部电影你依然可以很快写出全新的作品。


你的输入要更简单一些,更快一些。


但脱口秀消耗真的要快很多。


段子是一种凝缩的生活,像压缩饼干。


比如你去干某一个行业好几年,才能压榨出十分钟的关于这个行业的表演。


黄子华老师一辈子才几场脱口秀?


这已经非常可以了,证明你已经比别人更能观察生活。但这十分钟表演,就代表着你好几年的生活经历。


李诞有一句话说的是,每个人都有五分钟的脱口秀。


这个世界是魔幻的,生活经历再平淡,也一定会有五分钟的段子。


但你要把这个当成职业,就不能仅仅依赖这五分钟,你得压榨出五十分钟,甚至五百分钟五千分钟,才能支持你成为脱口秀的顶级艺人。


你看脱口秀大会举办了好几届了,你发现没,只要是老选手和新选手PK,老选手很容易就被新选手给击垮。


为啥,是因为脱口秀的创作规律就是这样,创作就像压缩饼干。


老选手都已经出来好几年了,每年参加脱口秀大会,每次脱口秀大会要参加好几期,要创作十几个段子,非常高效地把自己人生的经验都给榨干了、消耗光了。


4

互联网加速了脱口秀消耗。


如果没有上节目的话,你是可以一直在线下讲的,因为总有人没有听过的。


甚至你可以每讲十次就再加一些新的东西。


你可以半年内、甚至一年内都讲重复的,不需要更新,全国巡演也挺赚钱的。


同时慢慢地去创作新的东西。


但参加了节目的话,那相当于攒了很多年的段子,可能在一个月的节目里都会打光。


你不可能再去线下讲这些东西了,因为全国人民都听过了,一期节目是几亿的播放量。


互联网是高效的,移动互联网是更高效的。


所以很多人上节目之前,基本上是把线下讲了好多场的段子放到节目上。新段子舍不得用,必须得拿讲得已经烂透了的才放上去。


老选手们在表演技巧上可能有优势,但在生活经历上并不能比新选手更有优势。


因为大家的时间密度都是一样的嘛,别人有24小时,你不可能有25个小时。


你又不是时间管理大师。


而且,有的创作者可能观察地很认真,他在自己行业里浸淫地很久,他能够提炼出更多的段子。


他倒是没有把自己行业的段子消耗掉,但是观众听腻了。你这个人怎么总是讲怎么开饭店啊,能不能换换。


所以要求就更高了,顶级脱口秀演员想要持续保持自己的状态最后就是变成了人类观察家。


最明显的是周奇墨老师,他创作的内容已经都是观察向或者说是模仿向了,范围要比其他人宽多了,最后就是比拼模仿秀了。


线上观众的期待值和阈值有时候会高于线下观众的,哪怕他们是白嫖。


而你要是参加比赛,你哄的就是那些线上的观众。


所以到后面的时候,一些老选手已经开始扒微博看别人的观察了。


你这个时候,因为不是真实经历,讲起来就会很虚,就不像是脱口秀,就很像是曲艺了。


5

哦?难道,脱口秀不是一种曲艺吗?


不是的,脱口秀更像是演讲。


当然共同点都是能让大家笑,但脱口秀是阐述观点,获得观众认同。


我在日常中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说给你听,你觉得哎,好像是这么一回事儿,然后乐了,表达者也舒服,观众也舒服。


不是说曲艺不好,只是大家方向有区分。


太阳底下无新事,其实相声也有类似的困境。


你在电视上看过段子,你就不会去线下了。


在前互联网时代,一年大众看相声基本上就是春晚这么一次,不太影响。


德云社当年为了打出名声,从来不禁止观众拍摄演出视频,因为这些视频会被传到视频网站上,最终让那些潜在的粉丝看到。


也正因为这些流传出来的视频,才让德云社声名鹊起。


可以说,没有互联网,就没有德云社的今天。


但现在的德云社已经开始不允许观众拍摄视频了,一是线下演出内容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劲爆的内容,上线后容易被上纲上线。二也是因为如果作品一旦上传到网上,线下就很难再去演出了。


但相声是不大需要人设的喜剧形式(现在有点儿学脱口秀了,也开始带人设了),很多包袱和梗是可以让不同演员使用的。所以相声创作是可以中心化的,集体化创作,然后再交给演员。


脱口秀这样做的成本要高很多,脱口秀内容和人设绑定地更深。


相声是一个【重】的喜剧形式,因为它会有很多格式要求,文本、气口都会做严格要求,但脱口秀是【轻】的,没有规则,没有硬性约束,脱口秀讲究一个真实,你丧,就丧丧地讲,你口音重,也不需要学好普通话。


这个低门槛,让脱口秀新人冒出的速度要比相声快多了。


新人在讲自己真实经历,你加工网络段子,基本上就会落下风了。


当新选手成为老选手,又会面临新新选手的挑战。


因为观众,总是喜欢新的。


台上的人假正经。


台下的人最无情。


6

最后一个bug是创作源头的来源。


成为脱口秀艺人,确实获得了流量,也获得了关注,获得了大量的粉丝,也因此有品牌商找上门来,从此你是有经纪约的艺人了。


在财务上,你当然要比原先的状态好了很多很多。


但在创作上,会有局限,因为你的生活,已经不接地气了。


很多已经成名的优秀的脱口秀表演者,他们之前有很好的作品,是因为他们多多少少都会有其他行业的一些从业经历。


比如是一个程序员,比如是一个保险经纪,比如是一名交警,比如一名车间工人,比如一名健身教练,他会有自己的视角和观察。


这是创作的源头。


但是如果成为一个全职艺人,那么就只剩下了一重身份,就是艺人。


脱口秀和影视剧创作一样,需要创作的土壤,需要你去从某一个身份去观察,去深度认知,然后用浅显的话表述出来。


好的作品是日常的,也是有信息增量的,不是一堆网络段子的组合。


谁还不会上网冲浪啊。


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有差异化的,当大家都是艺人这一个职业的时候,观察的东西可能慢慢就趋同了。


比如,有个表演者是以【生活拮据】为创作母题的,可是当他成了全职艺人之后,就不穷了。


你再创作类似的内容,你也不信。


你不信,你的演出就会走样,所以观众也不信。


还有就是一些曝光度,但又没有那么多商业的合约时,更尴尬。


成为小名人,你的观察窗口其实会少很多,你会避免被认出来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就像某一个很厉害的投资人三次拒绝了共享单车的投资,并不是因为他判断这个行业走不通,而是因为他不知道一线城市的打工人真的需要从出租屋骑到地铁口。


因为他出门是有专车的。


啊,这讨厌的富贵。


作为全职的艺人,即使你再跨界参加其他综艺,你的基本艺能还是在脱口秀。


你要维持自己的热度,必须得创作新的东西。


这是一个悖论,你那些好的东西都是几年的沉淀甚至十几年的观察,你不是不想做出好的内容,而是需要更长的时间。


但你获得的巨大名声又不支持你创作出低质的内容。


这当然会逼你进步。


但这违背了客观规律。


你看那些成名已久的选手,很多都已经陷入了一个江郎才尽的状态。


是他们真的江郎才尽了吗?


并不是。


只是他们已经离开了那个让他创作的环境了。


大家不在同一个世界上了。


就像忒修斯之船。


如果忒修斯的船在海上航行,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