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大学生在赚另一半大学生的钱
1
中秋刚过,一时不知道该祝福什么,干脆给大家拜个早年吧。
早年拜过了,我们来讲讲青年的事情。
我之前写过很多消费逻辑,分析过很多商业模型,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社会的文化和自身消费能力,做出类似的选择和决定。
这很好理解,当文化背景相似的时候,消费能力差不多的人,他们就成了所谓的目标用户,市场也很喜欢对他们进行用户画像,从而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运用不同的策略,精准分析,精准渗透。
但是有这么一类人,他们的消费模式总是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总是不按常理出牌,那就是大学生群体。
我经常说自己喜欢逛闲鱼,原因无他,闲鱼就像个吉普赛市场,小时候想买却不舍得买的游戏机、心仪已久却一直找不到的正版四驱车、甚至还有卖家不知道吃了多少包干脆面才凑齐的水浒英雄卡,都可以在上面买到。
每逛一次,就觉得自己穿越了一次,别人是抓住了青春的尾巴,我是抓住了青春的阑尾。
回忆带着点痛。
但是大学生不太一样,他们本身就是青春的,根本不需要抓尾巴。
我是逛,他们是真消费。
尤其我发现现在大学生在网上看到什么好玩的带货视频,或者是被安利种草了什么商品,直接就是打开了闲鱼,看看有没有正在转手的闲置,如果实在没有找到,那就忍一忍,等谁忍不住卖了,他们才进场抄底。
这就跟我们小时候每天去百货商场看运动鞋降没降价是一个道理,不同的只是当时的我们还没等到最后,鞋就下架了。而现在的大学生却总能在闲鱼蹲到自己的心头好。
闲鱼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购物的必选平台。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单纯的从大学生消费能力低只能买闲置这个角度来理解。
的确,消费能力有限在购买商品时会更谨慎,但是这种谨慎是出于一种预期——如果喜欢的东西实际效果高于预期,那么大学生会反复购买;但如果只能找个东西将就替代一下,那大学生就宁可不买,接着蹲。
然而,和过去相比,现在大学生的生活费是涨了很多的,我那时候800块一个月就已经算是小富豪了,但是食堂饭菜的价格却又基本没变,所以年轻大学生的平均可支配资金肯定是比我读大学的那个时候宽裕的。
和我们那个时候不同,我们之前都信奉一句“买新不买旧”。
别说是闲置,就算是同一品牌的手机出了新款,旧款都没人买。
但随着现在的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逐渐变高,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懂现在“割韭菜”的套路。
你可以把大学生当韭菜套路,但大学生没那么菜,不会轻易去当韭菜盒子。
他们明显是识破了这个套路,比如说电子产品,随着性能的爆炸式提升,摩尔都被按在地上摩擦后,现在怎么看都是算力过剩的,新款和闲置的电子产品性能差别肉眼不见,但是价格的差距是真的肉疼。
而参与流通的年轻人素质也是越来越高,市面上流通的闲置质量也都非常不错,值得购买。
综上,买卖双方自发组合成了一个流通的闭环。
形成了一种新的商业循环。
2
这种商业循环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大学生的购买渠道变了,C2C的流通模式和往日里我们的认知不再相同,变成了现在大学生们特有的消费模式。
其实很好理解,对于大学生的卖家来说,很多小物件是自己收到或抽奖得来的礼物,可能是一次都没用过的全新商品,这种东西留在自己手里也是浪费,不如卖掉或者分享抽奖出去,没准还能和卖自行车的小哥一样找个女朋友回来。
退一步讲,商品的流通也带来了钞票的流动,翻译成最实在的一句话,这能变现。
对于大学生的买家来说,既能省钱又能解馋,下单就是立减,买到就是打折,没准还能捡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现在很多电商平台客服都改成人工智能了,而在这里还能碰到智能人工,就连砍价的过程都是一种交流,在赛博朋克越来越接近的时代里,这种带着点人间烟火气息的交流实在难得可贵。
所以说,只要有靠谱的卖家和买家,年轻大学生很愿意让手里的商品进入市场并快速流通出售或分享,并且能接受购买他人的闲置物品,买方清空购物车省钱,卖方清空宿舍省地方,最关键的是在相对信任的前提下,双方能省心!
这是啥,翻译成更实在的一句话,这是共赢。
这种现象虽然在中国刚刚兴起没多久,但在一些其他国家,比如欧美日韩都有了非常完善的C2C交易市场,也非常受学生群体的欢迎。
我每次去国外都会逛一逛中古店,给牛老师带点褪色的杂志,中和一下他的粉色平衡车。
如今中国的大学生终于也走到了这阶段。
正是因为发现了大学生的这个独特需求,为了方便学生们闲置物品的快速流通,闲鱼为大学生们搭建了“闲鱼校园圈”,听起来像是“辽宁鲅鱼圈”的姊妹圈。
它区别于一般的C2C交易平台。
第一,这是一个学生含量100%的平台,要加入这个圈子必须经过学生身份的验证,非常严格,而且每365天还会重新验证一次,和在12306买学生票一样严格。
这种审核虽然繁琐,但实际上是个非常保险的“繁琐”,只要通过审核,就会让信任的门槛一口气降到最低,最起码你知道能进这个圈子和你交易的人一定是个学生。
第二,就是更快更方便,相比次日达、当日达,如果你在“闲鱼校园圈”碰到的是同校的师兄弟姐妹,那就变成了马上达,没准是对门达都不一定。
想象一下,这就从一场交易变成了校园开盲盒,双方都会有点期待对方的模样不是么?
谁又能想象到粉色平衡车的背后是牛老师,而牛老师的背后又是我呢?
第三,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物-场-人”的循环结果,也带来了新的社交模式。
在这个独立的小圈子中,大学生们对彼此的身份相互信任,而信任就会产生交易,交易就会产生流通,也会产生交流,而这种交流会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在这里可以交到同好,那社区的黏性就会在这种交流中一点一点的建立了起来。
与其说这是大学的吉普赛市场,还不如说这是大学生的吉普赛校内网,除了交易流通,还有社交。
3
这让我想起来多年前,读大学的时候买了一个学长留下的自行车,他深情地拍了拍自行车座和我说这里坐过他的初恋。
我不信,但还是坐上去骑了一圈。
下车后我看着他深情款款望着我,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但他还是收了我的钱,哼,男人都是骗子。
而如今“闲鱼校园圈”带来的社交关系不仅仅是同校同学,更是将范围扩大到了全国。
最近我就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概意思就是有个大学男生和前女友分手了,买给前女友的自行车还没等送出去就被退回来,因为是粉红色,如果是牛老师可能就留下自己骑了,可惜这个人不是牛老师,他没那么牛,只好在闲鱼上把这辆全新的粉色自行车给卖掉。
买家是个女孩,两人聊了很久关于这个车的细节问题,女孩说我有点高,这个车会不会太矮。
男孩说应该不会,我一米八二,骑这个车也还凑合,并不会觉得难受。
果然,超过一米八的男生,一定会在谈话中说出自己的身高。
女孩说你一米八二?那你有女朋友么?
于是这就从一个卖车的故事变成了一个相亲的故事。
想象一下,如果当年春晚赵本山是和范伟一起把自行车卖给高秀敏,或许我们看的就是另一个小品了。
小哥和姑娘还是同城,男孩骑着空车去卖,载着个姑娘回来。
满载而归。
这个故事的最后,小哥处理掉了粉色的自行车,换了个女朋友回来。
女孩一分钱没花,白得到一辆自行车,和一个腿劲挺大的男朋友。
而我吃了一嘴的宠物罐头,也就是狗粮。
其实我看一半就吃撑了,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
这尼玛该死啊,又骗我去买自行车,我一回头,牛老师已经踩着他的粉红色平衡车冲了出去。
很多时候我们在流通闲置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购买了某件商品,而是一个故事,一段青春,一段回忆,或者..
一碗狗粮。
4
其实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应该对年轻人好一点,尤其是对还没有正式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好一点。
大学生们只是在法律意义上成年了,但学校实际上还是有别于社会很多的。所谓的自由也只是相对高中来讲的相对自由,但与外面的世界相比,他们还是生活在惯性里,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更多像是高中生活的延续。
这样的一群大学生其实渴望着接触社会,却又恐惧着未知的社会,所以他们看似成熟、看似理智,实际上充满了迷茫,其实是因为无助才用这样的方式保护自己。
毕竟这是一个将年轻人当韭菜的社会,处处想着收割年轻人的时代里,年轻人选择购买闲置,选择自行流通商品,或许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主观原因,种种客观的社会环境也是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之一。所以年轻人用这样那样的方式对抗镰刀,毕竟..谁都不想当韭菜。
闲鱼做了“校园圈”,搭建这样一个专属于学生的平台,并不是为了鼓励学生消费,而是为了给那些想要分享、流通、社交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给这些渴望彼此接触,彼此了解的学生们一个途径,而不是教他们应该如何生活。
这样的话,即使是没有离开校园,经济尚未独立的年轻人,也可以不那么费劲地发展兴趣与爱好、追求美好的回忆。即使将来有一天离开了校园,光阴荏苒,青春不再,彼时“校园圈”留下的也有一件件曾经的心水与一段段奇妙的缘分。
所以闲鱼作为平台不过是提供了一种选择,重要的是在平台上的你我他,通过一件件物品的流通,完成了一次次青春的联系,最后留下一场场美好的瞬间。
即使将来离开了校园,退出“校园圈”,但是在“校园圈“内养成的习惯不会变,流通的宝贝不会变,结识的同好也不会变。
这种信任和便利带来的惯性会让这些优质用户继续留在闲鱼的生态圈内,而用户本身的素质决定了闲鱼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生态圈,当良币驱逐劣币,最终带来的,是整个闲鱼生态的新升级。
一个个闲置物品,背后有无数的悲欢离合。
他们在闲鱼交流、交易,背后是人生的重合。
恰如生活。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