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世界2030》,看碳中和从未来愿景到落地执行的ICT解
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要说科技领域现在什么“概念”最火,碳中和无疑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长远构想,碳中和被无数的企业所看中,与过去无数个创新风口一样被视作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
这样想原本没有错,毕竟碳中和作为一种宏大愿景,落地到各个环节必然蕴含大量发展机会,问题在于,随着碳中和讨论的持续推进,关于科技业界面对碳中和具体要做什么、能做些什么,鲜有具象化的举措构想,只有“宏大”没有俯下身来的认真探究。
虽然碳中和的一些长期目标还很远,但从技术与创新发展的长周期看,现在就已经到了必须采取行动的时候了,碳中和的落地急需要具象化的构想、策略与动作。
好在,事情正在起变化。
9月22日,华为携手产业伙伴举办了智能世界2030论坛,会上发布了《智能世界2030》报告,其中对属于未来的智能世界进行了展望,而这个报告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很多过去停留在概念、理论、愿景层面的概念和想法,以ICT建设的视角进行了定量化、落地化的细节解读,这其中,就包括与碳中和息息相关的数字能源。
以ICT视角,迈入智能世界的脚印一步一步
《智能世界2030》报告在宏观层面提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八大探索方向,阐述ICT技术如何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组织、个人带来哪些新机会;在产业层面,系统思考了通信网络、计算、数字能源以及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这四个领域的未来技术和发展方向。
这份报告与一般只会闷头调研一些数据,组合一下就得出各种结论的行业发展报告不同,它的产生是研究团队过去三年与业界1000多名学者、客户、伙伴交流,组织了2000多场研讨的结果,且大量参考了权威机构的数据或线索,包括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世界卫生组织,以及Nature、IEEE等。
而更重要的是,报告并非面向未来的泛泛而谈,而是聚焦在ICT视角,探究技术如何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其中可能会出现的机会。
这样做的结果,使得整份报告看起来都是在谈一些与ICT有关联的“实际的”东西,包括面向未来的举措,包括用数据表达的现实,包括最终要实现的具体指标,包括科技企业如何行动、朝什么方向走,等等,宏观层面部分一共给出了32个指标的预测数据,对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定量预测。
与其说这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智能世界的行动大纲,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契合华为一贯的理工男式思维,从数据和现实动作出发去看待世界、看待未来。
例如,在“食”方面,报告明确提出一种称为“垂直农场”的新种植模式,通过数据来打造不受气候变化和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可全球复制的智能农业形态,以及通过3D打印,获得符合个人健康需求且口感最佳的人造肉,等等;
又例如,在出行体验方面,明确电动汽车销售占比将达到50%,整车算力超过5000TOPS,智能汽车网联化C-V2X渗透率达60%,此外还对新型载人飞行器在紧急救援中的作用进行了展望;
在通信网络专门的报告中,明确给出了一些发展的预期,例如全球连接数2000亿、千兆以上家庭宽带用户渗透率增长50倍达55%、人均无线蜂窝网络流量增长40倍达600GB、家庭月均网络流量增长8倍达1.3TB、IPv6地址渗透率90%,等等。
这些从ICT赋能的角度出发对未来世界的结构,将一个个鲜活的动作和数字摆在眼前,究竟如何一步一步走下去,实际上各种细化的路径已经描述了出来。
这其中,就包括在ICT技术支持下同样变得清晰化和落地化的数字能源:近海、湖面的新型能源电厂,虚拟电厂、能源云构建“源网荷储”全链路数字化的能源互联网,零碳数据中心和零碳站点……还直接给出了未来全球可再生能源产量占全球发电总量50%的预期。
实际上,当思考和看待未来发展的“频道”转移到具体的ICT语言上,一切大话和口号都会被具体的数字指标、动作举措所代替,这或许也是专心做技术的魅力所在。
ICT加持数字能源,推进碳中和加速
而从细节来看,聚焦与低碳息息相关的数字能源,就会发现报告从ICT技术创新和应用的角度,对数字能源的发展提出了现实而具体的构想,这些,都将实实在在推进碳中和从理念到落地。
1、以ICT支撑能源生产创新
碳中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完成能源生产方面的改造,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风能、光伏被寄予厚望,而报告中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具体的构想。
例如,把风能在陆地之外转向海洋,报告预计2030年海上风机直径可达230~250米,单台风机发电容量达到15~20MW,达到陆地风机容量的3~4倍。
而ICT的赋能,则让能源生产的创新打开了更大的空间。
在光伏方面,报告认为利用近海海面、水塘、中小型湖泊、水库、蓄水池、采煤塌陷区推进漂浮光伏将是重要的举措,到2030年全球漂浮光伏的市场容量将超过60GW(1GW=1000MW)。而这种创新离不开ICT整体化解决方案。
目前,在山东滨州,占地7800余亩、总装机容量300MW光伏发电系统已经开始运行,该系统是目前全国单体最大的“渔光一体”项目,由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支持,“上可发电,下可养殖”,让传统以盐田和传统养殖为主的土地利用形式发生巨大的变化,推动土地和海洋的利用效益提升。
此外,报告还展望了一种“虚拟电厂”的模式,简单说即转变生产-消费的电网供需关系,一方面吸纳更多的“小微”电力,另一方面让消费端也能出产电力,较为典型的如屋顶光伏、小型风力电站、小型的分布式燃气发电、小型水利发电、柴油发电机等。最终,一张分布式的、异构的能源网络被构建起来,而这其中,配置互联网络、边缘网关、边缘计算等ICT基础设施变得十分重要。
2、以ICT变革能源运营模式、提升运营效率和响应能力
如果说能源生产的创新将通过一系列ICT技术或产品支持实现更好地落地,那么更进一步,报告中提到的“能源云”,则以直接的ICT创新方式改变当前的能源运营模式,对从电力到天然气、暖气等诸多能源形式进行平台化、动态化、综合化的统一管理,开放融合、智能分析、快速响应,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而弹性的能源供需要求。
如此,能源的转运就如同互联网中的信息流动一样,一个“能源互联网”将被建立起来,其用户包括个体端(如电动车主、用户电源)、企业用户(如零碳园区、虚拟电厂等)和政府用户(如零碳城市等)。
目前,华为已经着手开始构建起“能源云”,其光伏逆变器、储能、大型数据中心、站点能源以及电动汽车等全场景能源设备都在接入能源云,前期华为还在上面做了大量智能化应用的孵化以及综合能源的诊断和调度。
只不过,要实现整个行业更大范围的能源互联,能源云的建设不能只靠一家的努力,因此华为也坚持了一贯的开放共赢策略,希望与行业内伙伴共同推进,其能源云项目正在以生态化的方式深入推进。
当然,虽然还在建设,但在报告中一些具体的举措已经被提了出来,例如,由于能源与碳中和的直接关联,能源云预期将与碳交易系统等实现有效对接,支持开发者根据各种运营需要进行编程扩展,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可以说,ICT的介入,将推动能源生产与能源运营产生颠覆性的变化。
助力千行百业节能减排,ICT自身的“碳中和”修炼被密切关注
当ICT对数字能源的介入越来越深,甚至在整个《智能世界2030》提到的8大领域的推进和落地都与ICT密不可分时,一个问题就冒了出来:随着ICT自身的快速发展与其相关的能耗也不断增长,要助力千行百业节能减排,“ICT行业”本身也必须是重要的对象。
根据报告,ICT行业估计占世界总用电量的5-9%,排放总量的2%以上,到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用电预计将达突破40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将升至3.7%,而PUE(数据中心总耗电/计算设备耗电,一般用于衡量制冷等额外设备的能耗情况,越低越好)每优化0.1,可节省用电250亿度,减少碳排放约千万吨,若全部使用绿电,碳排放每年可以减少3.2亿吨。
ICT建设运营的优化,也直接影响着碳中和的实现,欧盟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2030年前实现数据中心气候中性、高能效和可持续,一些ICT“重度部署”企业也发布了2030年的预期目标:谷歌要实现全球实时零碳运营,Facebook计划实现自身供应链范围内净零排放,微软则更进一步,表示要实现负碳排放,在2050年消除企业所有历史碳排放。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报告提出了引入可再生能源、自然冷却(利用海水、寒冷室外空气)等实现数据中心高效、节能,此外还提出了人工智能手段的应用,通过数据中心内的传感器收集温度、电量、泵速、耗电率、设定值等各种数据,再综合分析与调整运行模式和控制阀值实现节能。
这方面,已有一些企业在行动,中国联通河南分公司就引入了华为的iCooling@AI解决方案,融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数据中心自动能效调优,帮助PUE降低约8%~15%。通过该方案,中国联通河南分公司每年节省电力385万度,约等于新种植7.95万棵树。
通过ICT的方式来让ICT的运行所需要的综合能耗变得更合理,这不得不说是某种意义上的“闭环”——ICT越是发展,其对碳中和的价值就越为明显。
由此可见,《智能世界2030》对未来智能世界的思考除了具体的落地策略,还深入到了落地后的一些关联动作,而这,其实也是理工男式思维的进一步展现——不仅思考数字能源这个目标下的“系统上线”,还要思考后续的“运维和服务”,实现全周期管理,推进“社会”这个最大客户的成功。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科技向令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评委;
3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