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红书学了一礼拜P图,我总结了3条精髓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1-10-25


本篇原创文章转载公众号“DT财经”(ID:DTcaijing),作者 :阿米,编辑:唐也钦。



小红书又出洋相了。这一次被群嘲的原因,是滤镜用得太好。 当小红书博主晒出圣托里尼岸边的百年亭子间、少女心红粉海滩之后,按图索骥的人却只发现了一栋看似盥洗室的岸边破屋,以及一块猪肝色的河岸。 货不对板,让特意前去打卡的人有些生气,网友们也纷纷把矛头指向小红书。 但在大家对小红书耳提面命的同时,其中一位被波及的博主发布声明,称自己只是“提高了照片的亮度和蓝色的纯度”,原片和自己发布的照片相差不大。只是海边天气的变化对出片影响大,一样的景色每个人都能拍出不同的效果。
争议声音太大,DT编辑部的朋友们也没有太在意谁对谁错,而是不断感叹照片其实P得不错——“原来只要一点点改变,照片就会这么好看”。 巧的是,小红书上也有不少人在教人使用滤镜。在错过这个热点事件的一星期里,我们其实遨游在小红书里畅学P图技巧。秉持“从小红书中来,用到小红书里去”的理念,制作了这份原汤化原食的滤镜P图技巧。


01你的有照片,得电影感

著名的艺术家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以此形成风格。比如卡拉瓦乔喜欢在画作里画上一块红布,张艺谋的摄影作品里永远有大块明亮的红色……他们追求的就是一种“脱了马甲你也能认出我”的标志性特点。
在小红书上,这种标志性的特点叫作“电影感”。
我们搜索“滤镜”并按热度降序排列之后,发现排名靠前的滤镜教学笔记中,虽然每一幅样张上面都只有好看的风景或脸蛋,但又好像都写着“王家卫”或者“是枝裕和”。 而这些P图能手最喜欢拿捏的场景,就是各种各样的水。 

(图源:小红书)


一片人多而且嘈杂的海滩,本是风景艺术家们的梦魇。但在暖色滤镜的加持下就能变成落日余晖下的阿那亚。要是再加上一个奔跑的沙滩少女,就能构出一幅名为《我逝去的青春》的画作——只是在奔跑的过程中,要避开那些正在抠沙雕的小孩。 走得离大海再近点,想让手和大海亲密接触,却发现海水黄黄的,像极了你的黄皮。没关系,海水和你的手都还有得救。 是枝裕和2015年的导演作品《海街日记》里,呈现了诸多海边的镜头。尽管镜头下的长泽雅美表情和善,但滤镜里带一点灰色的蓝色大海,干净、透明,充满了清爽甚至有点凄清的氛围感。 

(长泽雅美真好看啊 图源:豆瓣)


如今小红书上的滤镜教程里,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原本泛黄的海水在他们的技术加持下,变成了冰蓝色。这让石柱上的藤壶和海瓜子甚至都充满了忧郁的特质——“to be or not to be一顿海鲜大餐,that is the question。” 现代的大众P图手艺,要的正是这种似有若无的忧郁感和距离感。尽管镜头里的画面有人、有笑容,但灰色调让这些人和景——就像冷白皮一样——成为观众们不可方物的美好。 更可气的是,小红书博主们不仅调色手法一流,用词也充满了王家卫式的清冷。 当我们还在说“浅蓝色大海”时,他们已经用上了“冰镇薄荷”这样具有冷感的高级词汇。就算不到海边,就算图片里看不出来春夏咻冬,你也能感受到冰凉的海水和刮脸的海风。  


02什么滤镜和参数,才能制造出冷感电影画面 


大致剖析了滤镜教程的样张之后,就是上手环节。如何炮制一张具有冷感的电影画面,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P图步骤的第一步,首先要调低画面的亮度。主流的冷感P图不是180平南北通透般的大光明,而是“深秋清晨我推开阁楼的天窗深呼吸”般的宁静。灰色调的莫兰迪画面,是小红书滤镜教程里步调一致的美。 第二步,是决定你的“阁楼”在什么地方。 如今小红书上推荐的P图软件已经告别了卡西欧时代的矫揉造作,以及美图秀秀、百度魔图等上个世纪的产物,转而进阶到了由醒图、黄油相机、泼辣修图等软件组成的P图次世代。 这些软件的优势在于——对“笨蛋”用户更友好了,直接用城市的名字命名滤镜,让人用通感来P图。 比如最近一篇嘲讽“处处都是小镰仓”现象的文章里就提到,现在有一款滤镜就叫镰仓,就适合红绿灯+大海+奔跑少女的场景。 

(用小镰仓滤镜来调色大镰仓 图源:陆阿狗)


另一些能够入选滤镜榜单的城市或地名,本身就自带滤镜。比如迈阿密,代表的是一种暖而灰的体验,能想到的就是沙滩和阳光;挪威,这里出现的并不是足球王子哈兰德般的帅气,而是一种北极圈内的长夜感伤;爱乐之城(洛杉矶),一种凌晨三四点还有人在街上跳舞的感觉。 (4个滤镜分别是爱乐之城、午夜巴黎、卡梅尔和西西里) 除了熟悉这些早已名声大噪的地名,滤镜甚至还能带你认识一些小众地方,比如卡梅尔、青森和花椿。 调出这些滤镜的操作方式在于,拉低色温、鲜明度,提高对比度、锐化的参数。 除了对总体的把控,还要突出一些细节。以水为例,大海颜色好调,但杯壁上的水珠似乎更能打动别人。 借星巴克拍照的人总喜欢拿纸杯、喝热饮,似乎这比塑料杯更能体现什么。但在小红书的滤镜教程里,喝完冷饮之后的塑料杯,似乎更能给画面提供灵魂。 (似乎有一种波子汽水的感觉 图源:小红书) 他们会调高曝光,把鲜明度和锐度拉满,再把高光和对比度调低,就能像这位博主说的这样“提升ins感”。 在杯盖上你仍然能看到那一丝熟悉的蓝灰色,但杯壁下沿的水珠才是整幅画面的灵魂——尽管它是个塑料杯,尽管这杯饮料的价格只有星巴克的一半。但它能够体现出的不仅是“饮料很好喝”,还有一个让人感到舒服的环境。   #03想用好滤镜这东西,真的很考验审美 一次成功的P图,展现的不光是画面里的元素,还能让人想象到画面之外的空间。 滤镜——或者说调色——本身就是个神奇的功能。比如《长津湖》里坦克失控冲下山坡的夜戏,其实是在白天拍的,只是在后期通过调色,把它制作成了一场夜戏。 在这种场景下,滤镜的效果就是制造出一种让更合适或更震撼的场景。而且在小红书的教程中,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操作。 西湖,长椅、一半黄一半绿的梧桐……虽然博主没有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杭州,但光从颜色来看,就难免想象到初秋午后,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 (图源:小红书) 电影《昼颜》中的画面调色也是如此。暖色调的画面让片子里的夏天看上去有些潮热,但又很清新。这样的颜色,让男女主角身上发生的故事——尽管与常识里的爱情背道而驰——但依然看起来有些美好。 (图源:《昼颜》) 


这似乎就是最近小红书给人的感觉。用滤镜和P图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找到一些神奇的角度,拍出一些好看的照片,这就好像在一座没有小镰仓的城市里特意制造一处小镰仓。
这多少有点又喜又惊,就好像久不开窍的男朋友,却突然有一天拍出了一系列好看的你。在你感叹照片和你本人之美好的同时,又会生气——“他是不是平时找谁练习了?”
但这似乎是给了摄影小白一次自救机会。
如今玩不转手机的摄影小白,就好比当年玩柯达傻瓜相机的普通人。小红书上的这些滤镜教学和成果展示,似乎都在传递一种“我上我也行”的观点。
比如我们开篇提到的那位被波及的博主,其实她也是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没什么时间专职玩摄影。这似乎又给小白们提供了一丝信心——“凭着一台手机,我就能成为野生摄影大师!”
虽然在众多摄影选手攒钱买哈苏的过程中,小红书博主们凭着一台iPhone,以及那几颗堪称手机界最“老实”的摄像头,就能靠滤镜调出一些好看照片。这多少让那些省吃俭用的日子,看上去有些呆。 不过,看多了小红书上的滤镜教程,用多了那些万能滤镜之后,总有一些奇怪的问题会萦绕在你的心头——这神奇的万能滤镜卡梅尔,它到底在哪里啊?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