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剧场的购物中心不是一个好景点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1-11-03

最近,第八届乌镇戏剧节落下帷幕。

乌镇戏剧节不是一个剧场性的戏剧节,而是一个融入小镇生活中的戏剧节。

这里有着和城市的剧场完全不同的观演体验,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又有着开放的交流,萍水相逢的游人与远道而来的表演者,组成了没有围墙的剧场。

这里有许多不经意的“遇见”——在昭明书院石坊前,观看一场大学生团队表演的肢体剧;在雨读桥边的石板路上,和众人一起被诙谐的默剧逗笑;在染坊晒场飘摇的蓝印花布间,为一出没看到开头但一直看到了结尾的话剧鼓掌……

戏剧节里的乌镇,街道巷湾、户外广场,有场地就有表演空间,有人就有戏剧。

可能到了午夜时分,灯光亮起,在某一栋废旧的老宅子里就开始了一场演出。事先未经任何宣传,无处预约,也无需门票,路过便可推门而入,坐下来看一场戏。

一场夜戏之后,长街上的深夜食堂还升腾着烟火气。

如果不是乌镇戏剧节,我们可能感受不到,作为小众艺术的戏剧,如今也有了如此之多的拥趸。

但作为一个商业从业者,笔者想要讲的很明显不是戏剧如何大众化,而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商业的场所营造。

在《某县级市场地下商业项目复盘(2):人们为何需要商业场所》,笔者提到:商业场所,即人们付出时间和金钱,来完成、享受特定生活想象和体验的空间。

乌镇戏剧节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人们来到这里,感受戏剧之美,感受生命力的激情,也得到心灵的共振和狂欢。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与城市的面貌也日趋同质化。以商场来说,太多复制粘贴的标准化配置令人感到索然无味,而另一方面,人们对线上生活的依赖在技术进步与疫情的共同催化下,变得越来越重度。下一代人可能足不出户就能满足全部的社会性需求,更遑论走进商业场所。

实体商业空间如何调动一切可用元素,用设计、艺术、创意与新兴服务为场所赋能,是众多项目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有关商业场所的思考和再造,从来没有停止过。

2018年11月,KOKAISTUDIOS完成了对上海世茂广场的改造,设计概念就是“剧场”,设计师将顾客赋予三种不同类型的“角色”:游客、观众与演员,并根据顾客类型规划体验路径、梳理内外流线,而建筑空间则被相应地定义为剧场的前厅、观众席和后台。

游客:红毯式的飞天梯主要为吸引游客走上体验之旅。游客们在每条“红毯”上都可以欣赏南京东路和人民广场的风光。飞天梯同时为项目赋予了城市观光的功能,它不仅仅是购物的场所,更是一处能让人们尽享上海多元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

演员:在南京东路上另一个入口主要服务于在附近办公的人们,KOKAISTUDIOS将其定义为“演员”。消费者既是商业场所的参与者,也是场所的构建者。

观众:设计将世茂广场定位为城市生活目的地而不仅是零售商业场所,这是吸引另一类顾客——被想象为“观众”的上海本地居民的关键。

建筑融于城市,空间连结生活。这个曾经被忽视的购物中心如今能够华丽转身,再次激活,出色的建筑规划功不可没。

 

硬件的更新、建筑空间的“剧场化”只是一个侧面,商业场所越来越多地参与城市公共生活,戏剧、音乐、艺术等多样化的人文内容被植入商业场所,满足游客和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东京银座Ginza Six商场,将艺术品大量使用于零售空间内。

随着K11从一线城市走向二线开启全国化多点布局,购物艺术馆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和艺术展、主题展以“快闪”形式走入购物中心不同,剧场正在作为一种常驻业态频繁地牵手购物中心,既作为一个表演场所,也是重要的戏剧生产场所和体验空间。

相声、脱口秀、戏剧(以及儿童戏剧教育、体验等衍生业态),细分领域的演出内容不断丰富和频频出圈,得到更广泛的消费市场认可。

文化市场的整体繁荣也催生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小规模艺术团体,本地化的演出内容,保证了供给端的内容输出。

戏剧节这一形式也被某些购物中心移植运用于营销活动中,以吸引和培育观众、促进剧场业态的发展,并打造项目自身的文化IP。


当然,商业体引入剧场业态、打造戏剧IP,仍然是“客流量”导向的,即用一个大众易于接受的艺术娱乐形式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聚集理由”,而真正能够做到以实体美学空间为目标深耕细作的,则少之又少。

 

说回乌镇。

在一次演讲分享中,乌镇“掌门人”陈向宏坦言,打造乌镇,自己只做了两件事:“第一,我做了一个壳。第二,往壳里装新东西。”

乌镇戏剧节就是众多的新东西之一。

现在,乌镇戏剧节本身作为一个壳,也开始容纳更多的东西。

北栅丝厂戏剧集市,就是今年戏剧节新设的一个板块,也让戏剧节自身作为一个平台有了更多的内容延展,音乐、电影、潮玩、装置、阅读、美食……一边是席地而坐的人们挤满了“子夜朗读会”,一边是“夜游神音乐现场”震耳欲聋的蹦迪狂欢。

如幻如戏,难分时间与现实。古朴的水镇,宛如一个巨大的容器,将戏剧、人文、生活和凝结的历史牢牢包裹。

 

同样作为一个“容器”,商业场所又何妨尝试融入更多的新东西。


(全文完)


推荐阅读:

营造有场所性格的购物中心

庭院:邻里型购物中心如何发挥空间优势,打造便民生活中心


文章均为原创,部分资料和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转发,如需转载可联系开通白名单。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