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酷·全职设计师价值观察 | 因热爱而开始设计,为谋生而坚持上班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1-11-09


站酷的四期全职设计师话题炸了!!!

3.png


风里雨里,站酷小Z懂你~

今年8月-9月站酷上线了四期围绕职场主题的投票,分别涉及「考评」「求职」「入行薪资」与「在职时间」四个全职设计师最为关注的话题。上线30天,总计投票超16700人次。

做设计的「入行薪资」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超6300人参与了这个投票;而「如何考评设计成果」对于设计职场“打工人”来说是争议最大的话题。

本文是由站酷总编室策划出品「设计职业价值」观察系列下的一篇,汇总了四期投票的结果,文中所有观点,只为探讨,并非定论。关于如何提升职场人技能发展与效能优化的话题,不仅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是企业雇主们需要永恒探索与反思的管理痛点。也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一起参与到对设计师职业价值话题的探讨中。


1

怎样才算把设计做好了?

关于被考评,至少48%的设计师认为:

“老板或甲方说‘好’就行。”

 

设计产出的结果都是创意性质的,在公司中的工作成果,到底该如何被评判呢?作为全职设计师,在公司里如何被考评?26.4%的人认为是老板或上司说了算,18.4%的设计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完全没什么考评可言。

作为全职设计师,你公司的考评方式是?此投票为多选,样本数N>4000

3-1.png

OKR目标管理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型考评方式,尽管其合理性依然也会受到质疑和讨论,但有10%的设计师表示,他们采取的是这种以在时间节点内完成目标为主的考评方式。

3-1-1.png

21.6%的设计师认为自己背负着KPI。也许有些领域的设计成果可以通过某些数据侧面被评估,但很多“从天而来”的KPI恐怕无法让设计师心服口服,容易引发设计师们的巨大无奈。

3-1-2.png 

好设计是“专家看了拍手,群众看了点头”?在行业内具有公信力的平台推荐(比如站酷推荐)、设计赛事获奖等等,的确能作为设计师的能力背书,然而对于全职设计师来说,工作成果依然需要由公司说了算,而某些“奇葩”的考评方式,将对设计师在那里的工作热情,带来灾难性打击。

3-1-3.png 

 

 

2

个性独立的设计师,

65%通过招聘平台投简历而找工作

 

想要做好设计,需要多方沟通,但设计师通常独立推进成果,总有“人狠话不多”的印象,或性格内向,或不善自我表达,有时也会在求职过程中体现。尽管近几年业界认为,经过内推而找工作,人与岗位更匹配,但靠作品说话的设计师们,还是有65%在各招聘平台上投简历找到当下工作,仅有12%的人能实现朋友介绍或内推。

你是怎么找到当下这份设计工作的?此投票为单选,样本数N>2800 ▼

 3-2.png

 

 

3

与大多职场白领一样,

设计师职业上升也要经历“摇摆不定”的探索期

 

有超过6300位酷友为第一次全职上班做设计薪资投了一票。以下数据并未做专业、地区等筛选,需要综合考虑通胀和地域收入差异等因素;该数据并非当下一刻起步做设计的准确薪资水平。

可以看到,一毕业找工作月薪就在18000元及以上“出道即巅峰”,仅有2%。

毕业后你的第一份工作薪水是多少?此投票为单选,样本数N>6300 ▼

 3-3.png

 

绝大多数设计师与其他领域的职场白领一样,都会经历或长或短的探索和摇摆的职业上升、成长,随着对行业规则与自我了解的逐渐加深,才在设计这条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和赛道。

 

 

 4

50%投票者在一家公司供职最长未超24个月

 

尽管90、95后新生代职场人的离职率前阵子成为职场话题热议,但也可以这样说,做设计的能力,往往也意味着它是一种可迁徙性更强的职业技能。通常在一家公司供职超过5-6年,更有可能被雇主视为“终身”雇员,而这次投票显示,在同一家机构供职5年以上的投票者仅为12.9%。

最长的一份全职设计师工作,你做了多久?此投票为单选,样本数N>3500 ▼

 3-4.png

 

5

不同的年龄会因何而想离职?

 

根据一份新生力(90后、95后)职场生态调研报告显示,不同年龄段会因不同理由而从一家公司离职。

95后离职原因前三名:薪资不满意、团队氛围差、没有成长

90后离职原因前三名:薪资不满意、团队氛围差、没有成长

80后离职原因前三名:薪资不满意、团队氛围差、没有上升空间

除去薪资不满意、团队氛围差,90和95后新生代职场人,看重个人成长,有灵敏和感性的特质,能采取灵活新颖的方式行动,个体适应力强,反应速度快,但也易发生耐力不够、延迟满足能力欠缺的情况,难以达成长期目标。同时可能会过于依赖情绪价值,导致缺少全局观、评判事物的标准单一,做不到批判性思考。

虽然从一家公司离职,完全不代表设计师从此不再爱设计,但往往也绕不开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职业倦怠感,可以说它是职场人常见的身心困扰。

 


6

从热爱到再也“不香”了,

警惕这6个职业倦怠“陷阱”

 

职业的倦怠是一种长期过度压力导致的情绪、精神和身体的极度疲惫状态,但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中并不被归属为疾病,而仅是职场现象,据统计超60%职场人有不同程度的倦怠感。

心理学家 Maslach 与 Leiter 在1997年提出的「场合中的人」模型,认为职业倦怠来自于人与工作场合之间长期存在不适配。这些不适配有以下6个方面:

· 工作负荷不适配——不仅是常规理解的工作量超负荷,也可能是工作类型不匹配,比如即使工作量不大,但对工作内容陌生、缺乏相关技能等。虽然长期角度看职业技能与经验可以通过学习-反馈而习得,但较短期内会导致压力暴增。

· 控制力不适配——责任与权力的不对等,对资源掌控不足,比如一个好项目缺少人力、时间和预算,或无法以人们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开展工作。

· 奖励不适配——不仅仅是没得到充分经济报酬,也包括没有得到足够社会回报(不被他人认可)和缺乏内在回报(发自内心感到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

· 团队氛围不适配——团队成员间长期存在未解决的冲突,或有些工作流程使得人们彼此隔绝或在社交上变得冷冰冰。这些冲突不断加重沮丧和敌意等消极情绪,并进一步减少了获得支持的可能性。

· 不公感——话语权的不一致,在出现争执时往往让人感到自我价值被否定。被不公对待的体验加剧人们对工作场合的冷漠和轻慢。

· 价值观不适配——可能是不认同公司的文化,也可能是工作过程中有不符合自身价值观或违背道德感的事。


有调查显示,职场人或多或少都会在以上6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人与工作的不适配。达到什么程度时,可以判断出自己是职业倦怠呢?处在倦怠期会有以下三种明显感受:

· 力不从心的精力耗竭感。

· 对工作内容与服务对象心理距离加深,产生消极、厌倦的怠慢感。

· 渐渐感觉自己能力下降的效能降低感——不但工作提不起精神,家庭生活、朋友关系也受影响。

 

身心长时间处于压力之下,人们解读情绪的能力也急剧下降,容易导致包括同事、朋友、家人等各种社交关系紧张,甚至最终关系破裂。无论对于企业,还是职场人,正确认识与解决组织与个人的效能问题,都是持续探索的过程。

设计师往往是拿作品“说话”的人,对工作有高期待、高追求,甚至“完美主义”,对于自己的产出成果十分在意,但经常在有限资源和条件下,产出无法达到预期,加之互联网上的成功与励志故事随处可见,最终导致信心与自我认同感备受挫折。

 

那么作为职场设计师,该如何调节心情?下面有四个小贴士:

· 增加掌控感。尝试将注意力和精力放在自己能掌控的范畴内。比如更多将注意力放在与提升自身生产力方向上,同时也要学着接纳很多时候工作成果,可能的确难以达到预期的标准。

· 找到其他可以弥补工作损失的途径。如果工作中满足不了自己的创造欲,那么考虑休息时创作;如果价值感一部分是源自乐于助人,业余时间也可投身公益事业。

· 分清娱乐与放松,做到真正有效休息。选择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而非过度过量的娱乐、运动或奇怪的极限挑战,避免造成进一步能量消耗。

· 除了提高自身能力之外,也要学会审视所处环境是否对身心有益。

什么时候该考虑离职?有专家建议,当在上司身上消耗掉的精力(向上管理),远远大于该做的事本身时,这份工作便也无法再为个人和机构创造真正的价值了。

 


7

结语

遵循「一万小时定律」,获得真正一技之长 


虽然偶尔丧一下有助于自己认识与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和状态,但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在设计这条路上继续坚持,仍然是大家主动的选择。有不少设计师在坚持学习着,也迷茫着。「一万小时定律」也让设计技能真正变成了一技之长。

在一条条酷友们的留言中,实际上除了薪金、考评、求职方式等话题外,设计师还存在着普遍的年龄焦虑。而具体到个人的实际情况,也许也并未真的那么悲观。也有一些酷友,在设计之路上摸索出了让自己开心的方式,比如有同伴相互支持时,主观上不再感觉那么艰辛了。



- END -

我们正在持续关注与探讨全职设计师的话题,将会有更多相关内容为大家呈现。

你有哪些克服倦怠感或各种负面情绪的技巧吗?

另外,你认为设计师是否需要弹性工作制?

欢迎评论区讨论~



策划出品:站酷总编室

本期撰文&编辑:张曦

(吐槽、爆料、聊设计,请直戳我站酷主页留言或私信)

原文链接: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MxMDI4NA==.html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