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品牌爸比的一封信
电商的颠覆、内容的崛起,面对越来越变化莫测的消费者动向,许多决策者将品牌化提上企业日程,希望通过“品牌”去找回场子或借势踢翻别人的场子。在时下商业环境中,弥漫着各式成功的品牌案例,仿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品牌是企业强大的唯一出路。
但当许多企业真正走上打造品牌的道路时,会发现有种品牌叫别人家的品牌。认知度、销量、附加价值都存在于别人家的品牌,而自己的品牌建设,更多的情况是效果不佳,甚至是没什么效果,完完全全是卖家款和买家秀的场景。各种疑惑自然接踵而至,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做了品牌投入,收不到相应的效果?本文就将从消费行为、市场竞争、品牌传播、企业思维四个角度切入,进行多方位的探讨,去阐述品牌建设是需要调动整个企业内外资源的,而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升级、概念提炼。
品牌认知成本增加
电商的出现已经十几个年头,这十几年中,它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购物流程、购物思维。从线下到线上,最大的变化在于选择的多样化。新零售概念的创始人大卫·贝尔曾提到过一个概念“位置阻力”。什么是“位置阻力”?举个例子,你如果住在郊区,那么你所对应的郊区商店的商品选择就十分有限,而市区超市的选择就相对十分多样,但却离你很远,你买东西很有可能只能被迫于去郊区的商店,这就是“位置阻力”。但互联网的出现让你在郊区也能买到任何一个超市的东西,极大地缓解了这种位置阻力。如果更具体的去看,我更愿意将这种阻力称为“货架阻力”,因为正是货架的有限性得到了解放,才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但事情都是有利弊两面的,对于品牌认知而言,这种改变也使得品牌的认知成本空前增加,发生了根本变化。
由于货架的空间有限,所以能呈现的品牌数量就有限。而这种“有限”的意义一是增加了品牌的曝光频率,因为品牌数量少,所以出现在消费者视野中的频率就高,相对就更容易被认知。二是可控的竞争,由于货架上呈现的品牌通常不会变动太多,所以消费者能尝试的品牌其实是有限的,最终会通过长期的使用比较产生一个最心仪的品牌,并很有可能在今后不断的复购中成为习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会越来越深层。
而现在,互联网打破了传统货架空间的“阻力”,消费者现在可以面对无限的品牌选择,而这种“无限”的意义与“有限”恰恰相反。一是降低了品牌的曝光频率,因为品牌数量多,每个品牌出现在消费者视野中的频率十分低,甚至有的都无法被注意到。这就增加了品牌认知的成本,以前只要将LOGO放在产品包装的显眼位置,品牌认知就能得到稳定增长,现在消费者的注意力被无限的主图分散(而主图通常又以产品作为主体,不以品牌LOGO),每个品牌能拥有“出境时间”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别谈记住你的品牌。二是让传统的竞争变得不可控,现在消费者每次通过关键词搜索品类,都会有无限的品牌可供选择尝试,使用比较就没有止境。人的认知是很难变化的,但电商经过近20年的发展确确实实改变了人们的购物认知。以往人们会偏向选择用过的品牌,因为放心,有底。而在传播过剩的现在,消费者的好奇心与购物欲被前所未有的开发,“花言巧语”和“奇珍异宝”太多了,再谈“消费忠诚”已经毫无意义。只要购物决策时间足够,消费者就会愿意去探索更好的品牌,去尝试更好的品牌,忠诚度无从谈起,这个月买你的品牌,不代表下个月不去尝试其他品牌。
不难发现,将传统的货架搬到线上的货架(产品展示位),想要只通过从前线下的“销售-购买”的交易买卖模式建立品牌认知,效益相差甚远。而时下很多企业尤其是电商企业,仍是以这种模式的思维进行品牌建设,自然效果大打折扣。
品牌差异化升级
货架阻力的打破,也极大的影响了品牌的竞争层面。无限的选择带来了无限的竞争,这就要求品牌需要绑定更深的品类。现在已经不是运动鞋就只想到耐克阿迪的时代了,没有人能代表“运动鞋”这么大一个品类。消费者会有更具体的需求,会在常规品类中去寻找独特品类。消费者现在会直接搜索“运动鞋”而不是“耐克”“阿迪”,因为运动鞋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规品类,他们会选择有更具体特点的“运动鞋”,时尚、减震、轻材质……就好像从前“鞋”是常规品类,“运动鞋”是独特品类一样。当下,只有潮系的运动鞋、减震的运动鞋、轻材质的运动鞋这样更深层的独特品类跟品牌绑定在一起,消费者才会在无限的选择中选择你。
时下很多企业确实认识到了差异化的重要性,也尝试去进行这样的独特品类战略,但是大部分只停留在表层。在如今产品同质化、信息抄袭化的电商环境中,如果仅仅改变视觉、概念这些表面的东西并不足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当企业所有资源聚焦到这个“独特品类”中,从战略定位、产品、渠道、视觉、传播等多方面共同调整的时候,才能形成真正的品牌差异化。当你的减震运动鞋在产品上有真正独树一帜的减震技术,渠道和传播上围绕着深度跑步者展开(深度跑步者更需要保护关节),视觉上做到了减震带来的缓冲感受,这种全方面的差异化才能带来核心竞争力,才不会整日为这个市场抄袭化、同质化而焦虑,才不会整日觉得“竞品抄的太快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能抄的都是表面功夫,企业的全方位投入是根基的,绝不可能被全盘抄袭。
当然,要不要差异化是另一个问题,更深层的品类细分往往意味着小众的市场,而小众的市场是很多企业所排斥的。但是可以看看当下世界正在发生的,垂直平台的猛增活跃,消费者小众风格的规模崛起……你会发现小众正在成为大众。世界是三维的,面小了,可以在高度上去努力。围绕独特品类形成的垂直体系,消费者黏性更强,市场潜力更大,更重要的是,它让你的品牌极具差异化,并且这样的差异化只会越来越深刻。
品牌差异化在不断升级,企业的差异化思维也应该与时共进,去发现消费者需要的更深层的“独特品类”,围绕这个独特品类去进行全方面的资源调整。
传播系统不完善
传播与品牌向来是分离不开的,特别是在如今信息高速交汇传递的时代,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品牌的能否成功。如今的传播意义已经今非昔比,不再是以往的广告形式这么简单理解。借用整合营销传播鼻祖唐·舒尔茨的一个概念——传播系统。品牌与消费者每一个有接触的点都能视作是一种传播,所有这些点组成了品牌的传播系统,它可以是一个首页、详情页,也可以是一次活动、促销,同样也包括了各种媒体投放。
而现在许多企业对于传播的概念还是停留在过去硬广的时代,认为传播是高成本,且收益不可预估的投入,只适合于大企业,于是就完全忽视传播的作用,埋头钻研产品。实际上,只要梳理清楚品牌与消费者的接触点,每一个品牌都可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传播系统,成本也完全可控。产品做的再好,不被人知晓就没有意义,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某条巷子里的烧饼做的好吃,靠口口相传,就能做到排队购买的年代了。前面也说过,产品差距在缩小,产品竞争空前增大,你需要走出那个巷子,主动把产品卖出去。
另一种情况是有的企业做了传播方面的投入,却收效不佳,实际上这是适合度的问题。每个品类都有自己独特的传播特性,一件化妆品和一个鞋油虽然都是膏状体,包装也可以相似,但在传播特性上却相去甚远,化妆品可以在短时间内直观的展示效果,而鞋油的效果在短时间内所带给人的视觉变化并不大。每个传播渠道也有自己的传播特性,直播更适合于短时间内的直观展示,文字类的媒介更适合技巧知识类的传递,就算是首页和详情页也会有很大差别,首页更适合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产品展示,详情页更需要解决消费者实际需求。只有当自己的品类传播特性与传播渠道的特性相匹配的时候,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化妆品更适合直播,鞋油更适合文字类的技巧信息传递,而不适合于直播。
不重视传播,品类传播特性与传播渠道不适合,也是造成企业品牌建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在品牌认知成本增加的现在,传播的地位日益重要,每个品牌都应该建立一套自己的传播系统。
企业内部结构低效率
“将产品卖出去”,这是很多人去做品牌的目的,但是实际上仅仅是让人来买你的产品,这并不是品牌的逻辑,这是销售的逻辑。品牌不仅仅是让人来买,重点是要想方设法让他以后一直来买。持续性购买是品牌的重要特征。其实“客户关系管理”从很久以前就一直都在被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只是互联网出现之后,人们因为流量带来的红利渐渐丧失了这样的思维。近几年流量渐渐失去威力,电商开始趋于稳定,之前遗留的问题便开始显现了。
相信大家都知道帕累托的“二八法则”,品牌就是最好的体现,一个企业20%的消费者往往能支撑起企业80%的收入,而那20%的消费者就是企业的核心消费者,他们的持续性购买才是企业盈利的主体。现在许多企业将目光局限于如何扩大市场,扩大消费人群,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已有的核心消费者,完全没有对自己现有的消费者有所规划。这种思维无异于一次性交易,每一次购买都需要重新吸引消费者并促使其完成整个流程,这期间企业所投入的资源要远远大于一个老顾客的购买。逻辑思维一直提倡的“会员优先”原则其实就是很好的例子,“得道”用户量是百万级的,却做到了上亿的市场,要知道里面的产品单价都只是两位数的,需要平均每人消费10次以上才能达到上亿市场。将会员的权益最大化,会员对企业的贡献度才能最大化。这种知识付费的形式既是对知识版权的保护,也是消费者持续性购买的桥梁。
轻视现有消费者的思维也体现在了企业的结构层面。要知道在这样一个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商业环境中,洞察消费者的趋势,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与消费者持续沟通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一个企业能够办到这些的部门往往都是客服部,销售部等。但这些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常常并不被重视,几乎在大部分的企业,这些部门对决策的贡献都是微乎其微的。于是就造成了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部门“安全办事”,高层决策“自以为的深刻洞察”这样的现象,在与消费者沟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企业的决策本就该“从消费者中来,到消费者中去”。
品牌建设不仅仅是对企业外部的,同时也是企业内部的改变。改变“销售思维”,转向“客户留存思维”;改变企业内部结构,听取“一线部门”的意见,激活“一线部门”的潜力,企业在品牌建设道路上将走的顺畅许多。
结语
企业投身品牌建设绝不是将任务交给乙方品牌商,去提炼概念,改变视觉这么简单,它涉及了消费者、竞争者、传播、企业内部等多方面。“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前提是首先你要能日行千里。只有认识到品牌建设的全面性,并有相当的决心和执行力,与品牌商共同推进,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