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以后,政企服务的工程师们将不再有“技能焦虑症”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1-11-25

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你是否会害怕有一天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不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会落后、会被市场所淘汰。

“技能焦虑症”几乎在每一个奋斗者身上都存在着,我们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仍然要抓紧一切机会去学习、去提升,所谓的终身学习早已不是一种追求,而成为了职场忙碌生活的一种标配。

1.png

那些总是在最前沿的技术领域里摸爬滚打的工程师们更是如此,汹涌而来的技术革新浪潮、瞬息万变的场景需求,逼迫着他们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的认知,更新自己的知识,这其中,尤其是服务于政企数字化转型。

只不过,身处的“圈子”不同,也决定着工程师们不同的心态,是焦虑,还是充满信心。

在广泛而深入的生态布局下,一贯注重技术氛围营造的华为,在业务落地之外还通过不断帮扶,让原本植根内部的技术氛围覆盖到整个伙伴群体,让“技能焦虑症”远离,让政企服务工程师们对未来无所畏惧。

让每一个工程师都能点出自己的“技能树”

在数字化快速推进、政企服务全面布局的2021年,华为组织和推动的一场持续近一年的“2021年度产品技术大比武”活动也在全面展开。

从2021年3月初启动大练兵,到现在初赛接近完结、复赛阶段即将到来,一次华为与伙伴全面参与的大比武,就是奔着提升工程师专业技能的目的而去。

2.png

这次活动,也是华为内部以及生态伙伴群体不断强化技术氛围、取得共同成长的一次以小见大的注解——工程师们最关心的有关个人技能提升的三个方面都已经被考虑到,每个工程师都能在努力参与下点出属于自己的未来数字化“技能树”。

首先,工程师们不用再害怕“手里掌握的技能过时、未来要被淘汰”了。

在技术的引领性上,无论是软硬件各层次技术的深度,还是满足政企服务不同需求的广度,华为政企服务所具备的全栈式技术能力本身就在引领整个领域前行。

通过大比武,这些技术能力被转化成培训材料沉淀下来,在华为整个政企服务生态的工程师群体中共享,反复切磋、共享、共进,帮助每个人掌握行业内最领先的那些技能。其次,工程师们获得了与行业技术专家交流的机会。

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一个真正的顶尖专家对技术的理解、对场景的认知、对行业的判断,总是能让一个工程师实现快速提升。

在华为政企服务伙伴体系这里,集齐行业顶级人才队伍的另一面,就是为后进的工程师们提供了一个几乎常驻的行业顶级专家团队,通过顶级人才牵引,输出常态化的技能和成长能力。在本次比武中,技术专家组就承担了出题等一系列职能,而在更多华为与生态伙伴协同的活动中,都能发现这样的专家团队的身影。

最普遍的渴望,在这里已成最日常的“后勤供给”。

最后,工程师们变得更加专心,不用再为了技能提升而各种奔波。

要提升技能,过去很多工程师们无非是两种方式,自己去找课程、练习,或者被公司有关部门安排专门课程花时间进行培训,无论哪一种,都需要在学习、实践之外付出更多精力去做“准备工作”。

3.jpg

而在华为政企服务伙伴生态中,一套与工作、业务同步进行的技能成长体系已经被建立起来,在大比武等技能促进政策导向下,华为内外部的工程师们只要跟着一起行动即可,线下+线上,初赛、复赛,辅导、实践……不再要费尽心思去选择课程、跑活动,更多的精力都可以投入到学习之中。

做生态、做服务,内外“技术氛围”推动着每一个人不断向上

大比武活动,以及类似的华为政企服务生态帮扶动作,现在看来都植根于华为多年来一贯的技术氛围。

4.jpg

技术一直是华为的立身之本,“理工科男”式的华为,推进政企服务的过程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去满足场景需求、加速数字化转型落地的过程。

不管是管理者不断强调要引入尖端技术人才,还是执行层、一线部门不断创新、探索坚持技术为先,对工程师技能提升的重视让华为上上下下实现了极强的技术氛围。在华为,技能提升与工作业绩增长是工程师职业发展的两个同步状态。

现在,当华为政企服务快速发展时,大量生态伙伴加入到阵营当中来,这种技术氛围发生了自然而然的外溢,自身重视工程师技术能力的提升,最终成为帮助伙伴技能提升的“文化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看,华为政企服务不仅在聚合、连接生态,还在输出技术氛围不断给这个生态浇水施肥,通过伙伴企业中工程师技能的提升,以技能提升不断满足政企服务的复杂场景需求、获得广泛的认可,来促进整个生态的持续繁荣。

这使得华为政企服务在重视技术的大背景下,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大家一起做生意、做业务的生态,还成为了一个能够帮助每一个加入者实现技能成长的生态。数字化时代人人都大谈生态,但这可能才贴近“生态”这个概念背后关于共赢的本质要求。

可以料想是,重视工程师技术能力的华为,后续将有更多动作帮助内外部工程师们实现技能提升,让技术氛围覆盖的范围随着政企服务生态的发展而同步扩大,推动数字化转型拥有更肥沃、更厚实的技术土壤。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科技向令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评委;

3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