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1 | 如何利用设计思维,洞察用户的需求?
开始前,我们先来看2个故事。
美国铁路公司曾经因为火车的体验糟糕而被大众吐槽,为了提高车厢的舒适度,他们聘请了著名设计咨询公司IDEO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IDEO并没有马上去设计车厢,而是让调查员跟乘客一起坐火车。几天之后,他们发现体验糟糕并不是坐在火车上的时刻开始。每一个乘客在上火车之前要经过购票,检票,找月台等8个步骤,这复杂的过程让大多数人失去的脾气。
最后,IDEO重新调整了美铁的票务流程,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
这还是一个铁路公司被吐槽的例子:
很多乘客觉得美国X城市到Z城市的火车开的太慢了,纷纷跑去投诉,要求铁路公司提高火车的速度,他们要快点到达目的地。铁路公司想尽办法,最后花费了100亿美元,重新改了铁路路线,将原来1个小时的路程,缩短到了40分钟,按道理,车程已经减少了将近一半,但乘客并没有感觉到满足。铁路公司还是持续收到投诉。这时候,有个广告人跑去跟铁路公司支招,最后只花了1万美元,客户频频反馈说:火车开的太快了,要求开慢一点!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很简单,这个广告人做了2件事。他去体验了一次这趟车的线路,发现大家吐槽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车程太长,而是这么漫长的道路,旅客非常的枯燥和无聊,除了看车窗外,什么事都做不了。于是广告人花了2000美元购买了一些热狗和廉价红酒放在每一个车厢里,并且花了8000美元聘请了身材超级棒的男模和女模,他们穿着比基尼在车厢里走T台秀,同时将车厢里的红酒和热狗发给乘客们。乘客们开心极了,连续几个月,没有人吐槽火车开的太慢了,他们反而要求,请火车开的再慢一点。
从这2个故事里你可以发现,如果一开始只是关注在火车的问题上,而没有去探究“人的需求”,解决问题的方向就会发生偏移。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大量的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学到一些方法,了解到你的老板,伴侣,子女,老板,顾客的需求,并针对的找到解决方案,这个方法就是设计思维。
什么是设计思维?
成功设计背后的思路,谈的是如何通过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洞察,做出创新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思维的三个步骤:
1. 用户洞察:设计的出发点不是自己有什么资源,想做什么,而是深入的了解你的用户的需求后,产生有价值的洞见。
2. 方案畅想:运用创意来产生大量的想法,并收敛至少数可行的想法。
3. 原型测试:快速制作原型,得到一个最小化的可行产品,向用户测试,得到反馈。
如何利用设计思维,洞察用户的需求?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设计思维的第一个部分,用户洞察。
如何进行更好的洞察呢?
第一步,先要去收集用户需求。
收集用户需求
试想一下,如果你正在追求一个女生,你要知道她的基本信息,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喜欢什么沟通方式,不喜欢什么类型的男孩子,哪些动作会让她觉得反感....等等,如果你掌握了这些信息,你就会发现,利用女孩喜欢的一些方式,你能更好的获得她的认可,从而大大提升追求成功的几率。
那么,你做产品,做品牌,甚至小到你身边的一些工作,生活上的问题,都可以靠这个思路。
2大类用户需求
功能性需求:理性的,具体的,表面的需求
功能性需求就是具体的需求。
比如点外卖,送餐的速度,店的距离,价格,口碑,还不好吃等,满足客户的基本的需求,都是功能性的需求。
情感性需求:感性的,抽象的,心理层次的需求
情感性需求更多偏向的是感觉。
比如买苹果手机,可能它能彰显我的品味。喝星巴克,会让我有一种小资的情调。这些都是跟我们的感觉相关的。
怎么判断用户的需求?
当听到用户使用情感相关的词,说明他在描述情感性的需求,包括:
正向情感性需求:开心,过瘾,放心。
负向情感性需求:难受,不爽,烦躁。(暗示你的服务没有满足他的需求)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同时满足用户的功能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
如何发现用户的的需求?
我们可以采用调研的方式。
调研方式分为2种:定量型和定性型。
定量型:
数量优先,从大量信息中提炼出用户共性需求。比如,日常我们用的为以下2种,但是都有弊端。
问卷调研
可以调研到很多数据,但有限制不能追问下去。
后台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可以用工具辅助,帮我们提升效率,但只能分析行为层面的数据。
定性型:
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找到体内的真实想法,情绪,喜好等等。比如,日常我们用的为以下2种:
亲身体验产品
优点:可以得到真实的第一手反馈。
缺点:感受容易限制在自己的认知,因为每个人喜好不同。
焦点小组访谈
优点:一次性找5-20名不同的用户聚在一起讨论。优点是能一次得到很多人反馈,也可以互动,得到深入的想法,数量和质量兼具。
缺点:有时候会受到他人的干扰,或有人担心其他人的看法,说的是“正确”的话,而不是“真实”的话。
推荐2个最好用的定性型调研方法:同理心访谈和从观察中洞见。
同理心访谈
同理心访谈,步骤很简单:
首先准备一份问题清单,和用户约好时间进行面对面访谈或者电话访谈。
其次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人的关注:多倾听,并引导对方,多问几个“为什么呢?”
不断追问
追问原因-为什么?
追问细节-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
追问感受和想法--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留意情感表达:追问提到的情绪词语,当时情况是什么?
比如HR在招聘过程中,经常会问道:
HR:你为什么来我们公司呢?
A:因为你们公司很有名,是大公司。
HR:好的。知道了。
但如果你可以用同理心访谈的方式,你可以继续问下去:
HR:大公司为什么会对你有吸引力呢?
A:因为我觉得有体系。
HR:为什么觉得有体系很重要呢?
A:因为我觉得有体系才能有更好的培训和指导,让自己成长。
HR:成长为什么对你很重要呢?
A:当然重要,因为我书读的一般,学习跟那些看书厉害的人比不过啊,只有成长了,才有机会上去,回老家面对亲友才能有面子....
有没有发现,这时候你才发现了他情感的需求:大公司给了他一个更好的成长的想象,甚至有衣锦还乡的可能性。这是在薪水,福利外等功能性需求后面,更隐藏的需求。
得知这样的需求,你在招聘过程中,可以多强调公司给与的成长帮助,比如培训计划,成长计划等。
如果,你能在访谈中使用这些技巧,就是非常不错的同理心访谈,有机会挖掘表象背后的用户的真实的需求。
从观察中洞见
观察是用心去留意细节,而不是一眼而过。在了解用户需求时,你需要观察3类信息:
客户的变通方式,意想不到的事情,真正在乎的事情。
举个例子:
索尼在90年代出了一款便携式音响,有2种颜色:黑色和黄色。他们找了一群人来做用户调研,大多数的用户都选择了黄色,因为他们觉得黄色很活泼,很年轻。走的时候,索尼公司在门口放了这2种颜色的便携式音响,让受访者作为采访的礼物带走。而出人意料的是,基本上大多数人都选择带走了黑色。
为什么会这样呢?用户嘴上说的是A,但实际行为却是B。
如果你想要知道用户最在乎的是什么,不要光听他们说了什么,而是具体做了什么。一个好的用户洞察,是需要不断抽丝剥茧,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感受,才能拨开迷雾,找到光的来源。
谁是我们需要调研的用户?
如果你大规模的调研用户,你会发现用户的分布基本是一个钟型曲线。中间山峰一样的位置是主流用户,他们占了大多数。两端的群体是少数,我们称为极端用户。
主流用户和极端用户
主流用户给我们基本的认识,极端用户可给我们不同的启发和刺激。
主流用户是我们的大众用户,我们需要去调研他们的喜好,毕竟他们能反映出大部分人的需求。
极端用户,是那些与主流用户行为模式不一样的一群人,比如他们会过度使用你的产品。不同产品的极端用户定义可能是不一样的。
定义的维度可以是:使用频率,年龄,收入,对这个产品的认知,使用目的等。
无论是使用频率还是使用知识,无论是老熟人还是小白,他们都会对你产品的每个环节充满了挑战:比如,如何找到你的产品,如何使用等,采访他们也能给你找到一些改进体验的思路。
总体来说,职业玩家的需求很难满足,小白的需求也很难满足,但是他们的确是你灵感和启发的来源。
你可以用这些启发和灵感来源,找到未满足的情感性需求,然后去向主流用户验证想法。
学会了找到用户,收集用户的需求后,该如何萃取出其中的精华呢?
你需要给这些用户,制作一张用户画像。
下一期,我将分享,设计思维2:如何利用设计思维,找到真实的用户画像,帮助你完成用户洞察。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