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收视率:买得了数据,买不了好口碑
01影视剧数据造假是行业潜规则
“90%以上的电视剧都存在买收视率的情况,收视率造假是困扰影视行业的一颗大毒瘤。”这样的观点,李学政已经在各种公开场合说了四五年。
就在近日,李学政透露,他参与投资的一部电视剧今年4月在卫视播出,“这部剧一共卖了1个多亿,却花了9000万元买收视率。”
“挣得钱基本全花在买数据上了。”
这一番话,再次把影视剧行业的数据造假乱象推向风口浪尖。
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而网友们除了表示疑惑之余,也要求严格整治这种现象。
在影视行业,收视率造假似乎是一个秘而不宣的“潜规则”。
2016年,《美人私房菜》就曾被爆因为未购买收视率而惨遭撤档。
导演郭靖宇也曾于2018年9月在微博公开称自己执导的影视剧《娘道》因不愿意花钱买收视率被电视台长期搁置,而这笔费用高达7200万元。
2021年11月,李诚儒在自己的视频专栏《戏儒人生》中曝光娱乐圈乱象,他表示并不是电视剧拍得好、作品质量高就一定能够播出。如果让电视台购买一部剧,就要额外花一部分钱买收视率。他还举例说:“也就是说你六千万的片子可能要花八千万去买(收视率)。”并表示这笔钱不给,电视剧就很难播出。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集会员单位开会时,数十名制作方代表群情激奋之余,都表示购买过收视率。
即使是曾经播出后广受好评的《人民的名义》这样优质的电视剧也要“纠结”要不要买收视率。
编剧汪海林说:“甭管好剧孬剧,都买收视率。”
一些电视台在和制作公司签订电视剧购买合同时,会签订一份“对赌协议”。所谓“对赌”,就是片方在卖剧时,必须向电视台作出收视担保——该剧在播出时必须达到协议中保证的收视率数值,片方才能从电视台拿到全部的购片款。否则,根据协议比例扣钱。
不难理解,电视剧制作方之所以要购买收视率是受制于电视台,如果电视剧收视率不高,那制作方将因合同限制无法及时收到电视台的“回款”,或者无法收到足额的“回款”。而电视台的“经济命脉”又被广告方掌握,电视台的大部分收入依然来自广告费用,而有没有广告商与之后广告费的高低都取决于收视率的高低,收视率是广告方投放广告的标准,同时收视率是电视台宣传能力的直接反映,社会也通过收视率对电视台进行评价。这样层层加码,最后压力又会传到了制作方身上。
电视剧制作方需要收视率完成合同指标,电视台需要收视率得到广告费,广告方需要收视率作为投放选择标准,整个行业围绕着收视率为核心形成了闭环。
种种现象表明,买收视率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为整个影视行业都难以跨过去的坎,成为影视剧刚需,成为了整个行业的痛点。
可以看出整个影视剧行业链条运转之弊——唯收视率是从,整个行业已然被收视率所“绑架”。
02购买收视率是对行业形象的破坏
归根结底,购买收视率的本质是数据造假,同时也是一种欺骗和对市场的破坏,对行业的形象也是一种抹黑。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刘燕南曾撰文称:收视率是调查得来的,收视率调查得到的不是一个指标,而是一个指标系列,收视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目前常见的造假手段有两种:污染样本与篡改数据。
通过分析调查机构数据,分析样本采集集中区域,通过信箱、电梯、广告等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该区域居民的收视习惯,更甚者有专门的人员上门进行游说,给米、给油、花钱等手段收买样本用户。
李学政指出:“样本户成了香饽饽,是大家争抢的对象。样本户每年的收入不少,有的剧整个成本的20%左右到了样本户家。”
而数据篡改往往收费会更贵一些,这种手段可能会采用黑客技术来实现,如干扰从样本户家里上传到服务器上的数据,就像电影偷票房一样,“偷”走收视率。某样本户收看的电视台是A卫视,但从其测量仪输出的数据却变成了B卫视的。
如此收视率的公信力是不是下降了?看到这些内容以后哪部电视剧再以收视率作为宣传卖点,公众还会相信吗?
影视圈演员片酬多年来一直受人诟病,一部电视剧除了支付不低的演员片酬之外,还要花费高额的费用去购买收视率,到头来还剩多少资本去雕琢剧本,去提升质量?
劣币驱逐良币,有了买收视率这条潜规则,影视作品比拼的还是质量吗?资本雄厚的烂片可以砸钱购买收视率,去获取播放权,而相对于一部没买收视率具有太多不确定性的影视剧,无疑电视台也更倾向于第一种。
长此以往,我们能看的只有这些“砸钱”的片,而那花费大量资金去提升质量的优质影视剧生存空间将会受到挤压,如此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极大的不利。
同时,对于广告投放商和观众来说都是一种欺骗,购买来的数据并不能代表真实的收视情况,那么对于广告效果肯定会产生影响,观众也会被误导,可能会花费资金购买播放服务等。
而烂片始终是烂片,以虚假的收视率作为公关宣传手段,也无济于事,最后被误导的观众反而成为公关危机的源头。
最后舆论变成了:中国只有烂片。整个行业的形象也毁于一旦。
03数据造假反而为公关危机留下祸根
数据本该作为最真实的证据,如今却也成为了最有说服力的欺骗。
近些年来随着流量经济的崛起,数据造假在其他邻域也屡见不鲜。
2020年6月7日晚,主播“小伊伊”在快手平台开展“寺库专场”直播售卖活动,截至当晚23点30分,当事人在快手平台官方账号“快手卖货助手”发布战报称,成交额破亿,且最终战报显示,该场直播的成交总额为1.05亿元。
最后被揭露真实销售额只有不到十分之一。
山东临沂某电商从业者,找了多位粉丝数量都超过百万的带货主播,但几乎每场带货都以赔钱收场。
有的主播介绍了产品很久,最终只卖出去一千多块钱。更离谱的一次是,商品已经下架,但销售数据还在攀升。
有些主播直播间几百万的人气,然而真实观看人数只有十几万,倘若真有商家轻信这些数据那么结果必然是血本无归。
从公关的角度来看,这也造成了公众对于主播群体的信任危机,整个行业的形象也遭到抹黑。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出手整治行业野蛮生长乱象的同时,而群众也是已经熟悉了种种操作内幕,越来越难以糊弄。
同理,刷单、刷好评、买水军等等,都是相同的道理。
虚假的数据越来越难以欺骗群众、也营造不了企业与品牌的良好形象,对于影视剧来说,质量是其公关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那么对于品牌与企业来说自身过硬的实力才是其公关工作的底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是影视作品要把重心放到提升质量上,企业与品牌也该自身“硬”起来,不能依赖水军应对去危机,更不能用虚假的数据去进行公关的工作。
数据造假终究不能长久,实力才是硬道理。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