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水VS贝壳,糊涂VS装糊涂
1
这两天后台大家问的最多的,就是浑水做空贝壳这件事儿。
本月16号的时候,浑水在自己官网上发了一份针对贝壳的做空报告。
这次篇幅比较少,加上附录也只有77页。
(PS:我把报告原文放到了推送的二条了,大家可以自己看。)
题目也很刺眼,《BEKE:Luckin Coffee’s for These Closers!》
讲真,浑水你做空就做空,能不能好好说话。
为什么还要cue瑞幸?
我就不信你们中国的调查员不喝瑞幸,你们用3.8折券的时候,良心不痛吗?
浑水蹭瑞幸之所以搞笑,是因为瑞幸那个报告不是他们做的,他们没那个水平做出那么牛X且详实的报告。
我之前讲过好几次了,多家做空机机构都收到了瑞幸的报告,只不过是浑水发布了而已。
而且,哥们儿,现在这个趋势下,做空中概股还需要什么整什么报告啊。
如今中概股人人喊打,资本纷纷抛弃。
你瞅瞅现在中概那个要死不活的劲儿,中概变中丐,你直接做空就行了,你还花这冤枉钱干嘛呢。
虽然我一直不喜欢贝壳,之前骂过不止一次,但这次浑水的做空报告也太水了。
我很怀疑它被自己找的国内尽调的咨询公司给骗了,这些公司甚至我怀疑是不是贝壳自编自导的一出戏啊。
贝壳在16日开盘的时候是17.9美元,等贝壳回应了之后收盘价涨到了19.36美元。
可真是魔幻。
总之,看完这篇长达77页的报告以后,我非常认同贝壳第一次回复的一句话。
“浑水不了解中国房地产市场”。
当然,这不怪浑水,毕竟这个地球上也没人敢说自己玩儿明白了地产市场。
浑水主要指控贝壳的是【虚增GTV】。
这篇报告一半的篇幅都是在讲这个。
GTV就是在贝壳上成交的所有房产的交易额总额。
注意,GTV和GMV不是一个东西,统计口径有区别。
浑水的大逻辑也很简单:贝壳的多数收入是佣金收入,而佣金收入是GTV的函数。
如果GTV是假的,那么贝壳的收入也是假的。
如果收入是假的,那么一切就是泡沫了。
就像邓紫棋老师唱的。
全都是泡沫,是刹那的花火。
这个数有多大呢?
贝壳去年全年的GTV是3.5万亿。
那么浑水是怎么核实这个数额庞大的数字呢?
用爬虫。
第一步,先爬经纪人。
第二步,每个经纪人只能属于一家门店。有了经纪人信息,就会有门店的信息。每家门店的名字和ID就有了。
(报告第48页:这一步其实说得过去,因为即使经纪人流动快,但每一家门店至少有一个经纪人挂在上面。)
第三步,再爬每家门店的交易量。
第四步,GTV=交易量X每笔交易的平均售价。
最后,浑水最后计算出的GTV和贝壳自己报的GTV比较。
少很多。那肯定造假了!
大家先自己感受一下这个逻辑,思考一下问题在哪里。
不得不说,浑水真是一个好的做题家。
理论上,这一套没有问题。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典型的不理解市场的行为。
因为房产交易这个领域,并不是所有的交易都诞生在门店里。
从2020年起,贝壳新房交易的收入就超过了二手房的部分。
而贝壳的新房交易实际上不依赖于门店。
门店之所以存在,本来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二手房的房源。
否则开这么多门店,交这么多房租,图啥呢?
贝壳在很多城市都有新房分销团队(挂靠、并非直接雇佣或外包关系),新房分销团队也会继续雇佣更多的拓客人员。
新房销售经纪人并不属于门店,也不需要门店。
所以他们的交易量是被“爬虫”忽略的。
人家不上网,你爬也爬不到啊。
这就是为啥我怀疑咨询公司骗了浑水钱,因为这明显不懂业务啊。
这也可以解释浑水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经纪人数目对不上。
因为靠着爬经纪人的信息来算二手房GTV,也不太准。
我问了一个中介朋友,他说的话很诚恳:
“即使我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交易了,也不一定要在网上更新数据啊。”
很多展示的交易数据都是靠着人工自己填上去的。
房产交易链条是很长的,是买卖双方签订了合同算完成交易,还是网签了算完成交易?
每个加盟的经纪商可能对“交易”的定义也不一样。
这里注意,是经纪商,贝壳是平台。
贝壳能不能做到合同和交易记录完全匹配上、实时匹配上,我觉得都需要打个问号。
它很有可能后端已经结佣了,但在前台网站上就是没有更新这个数据。
贝壳是中介的中介,它能督促自己家的链家门店及时更新,也强制不了其他经纪商及时更新。
还有就是浑水说自己访谈了代理商,代理商告诉浑水普通人看的数据和代理商看到的后台数据是一样的。
(报告第47页:浑水访谈了代理商,被告知他们看到的数据和普通用户看到的数据是一致的)
所以,浑水认为自己搜集的和贝壳披露的是同一口径下的数据。
浑水还是太年轻了,代理商说的是“他看到的数据”。
代理商的后端和贝壳自己的后端,能一样吗?
你是阿里的代理商,你能看到阿里的所有数据吗?
在你的数据范围,你能看到阿里更明细的统计口径吗?
太,天真了。
所以交易量的爬取和统计,本身就有很大的瑕疵。
更别说交易价格了。
任何一个在国内买卖过房子的人,都应该知道最终成交的房价和网上公布的价格有很大差距。
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
两个有瑕疵的数据一计算,更有瑕疵了。
浑水的基础逻辑方向是对的,但在落地的过程中,是脸先着地的。
以美国市场的情况来类比中国,太年轻了。
对地产商一点敬畏之心都没有,皮带哥笑着说你还是学不会怎么狗。
另一方面,房地产是非常特殊的商品,它是需要备案登记的,它的交易额也是可以在克尔瑞(CRIC)和一些城市的网签数据查询到。
贝壳在这上面造假的风险很大。
注意哦,我可不是肯定的说贝壳没有造假行为,而是,贝壳如果造假,不需要找这么弱智的方法。
如果只是想虚增收入,根本不需要从GTV这种有官方数据可以对照的数据下手。
直接从佣金下手就好了。
当然浑水确实也认为贝壳的佣金要比自己报的要低。
(报告第11页:浑水对9个城市的实际佣金率做了田野调查)
但这时候问题又来了,中国的二手房中介可从来不单单只收佣金,“鉴定费”、“评估费”、“担保费”各种名目的费用它都可能计到财报里的take rate的头上。
不是贝壳不想说,而是怕美国人不理解。
确实是,有点说不出口。
So dirty。
浑水对GTV的质疑,除了做题以外,还有对线下的现场核实,这可是我的老本行了。
浑水认为门店数量和经纪人的数量决定了GTV,如果门店数量对不上,经纪人数量对不上,那么GTV也对不上,也是造假的。
还是那句话,逻辑出发点是OK的,但是执行侧出现了偏差。
先说一下经纪人。
浑水查到贝壳上海三家子公司,工商登记有9998名员工,但是贝壳自己却声称有21000名经纪人。
(报告第5页:浑水对经纪人数量的质疑)
浑水怎么查的呢?用的是企查查。
(报告第5页页脚)
建议企查查打钱,并更改广告名。
企查查,做空机构用了都说好。
看起来浑水的质疑很靠谱,但这是对房产经纪人的一个大误解,外国友人根本意识不到这个行业有多野。
国内的房产经纪人是不需要资质的,是一个进入门槛很低的工种,更新频率很快。今天入职、明天辞职,是很常见的事儿。
在工商数据层面显示的职工是否真实,不能够代表当时的准确状态。
还有就是,挂靠贝壳的新房分销团队忠诚度是摇摆不定的,他们的关系很松散,分销员工会根据有利条件选择合作对象。
这部分人到底被算进去了没,其实是一个模糊的状态。
讲白了,经纪人本来就更像是一个零工的兼职工种,他赚的是提成。
美国人确实没有办法理解这种高速增长、频繁变化的状态。
毕竟已经属于量子力学的范畴了。
浑水对门店的指控是【实际存在的线下门店要远远少于官网上门店的数量】。
证据有两个。
一是存在【鬼店】,就是顺着网线找过去发现有些门店在线上有,线下无。
二是存在【克隆店】。顺着网线找过去,发现有门店在网上是两家,在线下发现是一家店。
贝壳走访了七个城市,出现“鬼店”的城市有南昌、廊坊、深圳。
出现克隆店的城市更多,有五个城市。
从报告里的照片来看,这个指控应该是真实的。
但这也正是浑水挺鸡贼的地方。
浑水在南昌和深圳的各发现一家“鬼店”,但这两家都只是贝壳的加盟商,不是贝壳的亲儿子(链家和德祐),不具有非常强的指控意义。
这就和你发现了电商平台上有人的淘宝店其实只挂在那里,没有经营,没有客服,没人理你,然后表示这是造假一样。
而廊坊给了浑水很大的惊喜。
“51家链家店里有19家是鬼店。”
(报告第4页:廊坊的“克隆店”)
在做空报告的摘要里,浑水着重强调【廊坊三河】存在的鬼店问题。
如果大家不熟悉这个名字的话,我可以换一个:【燕郊】。
炒房人不能没有燕郊,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地球不能没有曹县。
大家也都知道燕郊楼市在过去几年的起起伏伏伏伏伏伏伏,专治各种不服。
选这么一个极端的地方,而且还在楼市调控的这个特殊时间节点。
我只能说,找到问题很正常,找不到问题才不正常。
你肯定说不对啊,你别管这正常不正常,这都是问题啊。
这时候就要搬出瑞幸了。
瑞幸那个报告,一锤定音。
是因为咖啡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差异不大。
但中国房产的市场不是的。
不同地方,就是不同世界。
咱们这边就是说,基于这么一个特殊的卫星城来做推演,来判断全国“鬼店”的比例是不是有点儿不严谨?取数范围是不是有点儿问题?
抓着一个人有脚气,就判断他肺癌晚期,是不是有问题?
而且“鬼店”和“克隆店”的存在对GTV真的有影响吗?
其实不会。
为啥?
即使不怎么看新闻的人,也应该知道这段时间有多少开发商暴雷了。
【房住不炒】你以为真的只是说说的。
很多房地产公司不但没有钱还债,连经纪人的佣金都付不起了。
再叠加上疫情的缘故,生意少,直接就不租门店了。
或者两个团队只租一个门店。
不租门店,不代表没有交易。
我们小区就有一个大姐,做了十年中介,根本不开门店。
中介卖的房又不在店里放着,他自己带看就够了。
其实就和很多保险经纪人一样。
万物基于传销。
咱就极端点儿说,如果所有的线下门店都是所谓的【ghost store】,那么交易量也不一定是假的。
线下门店有多少,跟GTV本身的关系不大。
很多人在贝壳上交易是先从网上看房,然后再联系房源所在门店的经纪人带看。
经纪人本身在哪个门店待着,不重要。
原先10个团队租10个门店,现在为了节省成本,10个团队租3个门店。
GTV会受到影响吗?
大概率不会。
由于我每周都会去看房,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门店都在关,但很多经纪人还在做单。
毕竟人力成本灵活(主要跟着提成),房租成本才是大头。
房东,赢麻了。
浑水确实是做了不少功课,但我只能说:
辛苦了,但方向有问题。
你以为我这是说贝壳没问题么?
不,说完浑水,我们再看贝壳。
贝壳估计看到这份报告也乐了,我们这么复杂的业务居然能用爬虫爬到?
于是发了一个回应。
贝壳看起来特别硬气,但其实也鸡贼。
它只抓住了最踏实的东西回应,对于一些真正敏感的地带,选择装死。
浑水最站不住的就是这两个点,一个是爬虫漏掉了新房交易,一个是用爬虫去爬到真实成交价是很不现实的。
用不完整的数据去测算GTV,确实是给人光速打脸的机会。
贝壳也都回应了。
但贝壳很聪明,有些确实质疑的地方也没有回应。
比如鬼店、克隆店,我虽然说了“不重要”、“没啥影响”,但你作为公众公司,也得有个交代不是?
这种模式,是不是真的在钻空子?
还有就是被质疑的并购交易,有没有猫腻,花80亿买一个家具装修服务商值不值?里面有没有猫腻?
这些贝壳也都没有回应。
当然,按照规则,这个东西也不需要回应,只要贝壳的股东没意见,那就是没意见。
属于自己打自己孩子。
犯法了吗?
犯了。
只要孩子不报警,就没事儿。
链家是中介,贝壳是中介的中介。
它左手赚中介,右手赚买卖双方的钱。
贝壳是平台,做收租生意,有问题也是租客的问题。
为什么浑水偷袭瑞幸很容易,是因为瑞幸是完全自营的消费品公司,它的营收就约等于交易流水。
你去数人头、查门店,思路是对的,逻辑也是对的,最后结果就是对的。
但平台就太复杂了。
这里面水太深,浑水把握不住。
贝壳说自己搞的是ACN模式,大家一起来分钱。
有的经纪人能搞到房源,但是卖不出去,有的经纪人能卖出去,但是没有房源。那大家以不同角色参与到一笔交易中,按照贡献率来共享佣金。
分工合作,虽然每单拿很少,但流水化作业,效率提高了,每个人也都赚的更多了。
听上去着实美好。
也很合理。
贝壳说了等完成交易后,它再抽成。
听明白了吧,这个ACN模式,我觉得可以翻译成JUAN模式:
【卷】模式。
它这个模式真的很好,就是用“免费策略”和“海量流量”把经纪人都引导贝壳上来。
最后不管平台上哪个经纪人成交,平台都是最大受益者。
可以说,不管它到底收不收端口费和流量费,它仍然是一个收租子的平台。
讲白了,你也别管线下有多少鬼店和克隆店,经纪人只要在线上入驻了,它就是替贝壳赚钱的。
克隆店就相当于电商平台的刷单:我虽然只有一个线下门店,但我愿意占两个位置。
我这是自主行为,只是为了多分点流量,增加一点在我这里完成交易的概率。
就像所有的电商平台一样,刷单、无货源店铺一大堆。
你是不知道刷单与真实数据的比例有多少。
平台对这种【克隆店】、【鬼店】的事情知道吗?
平台又不傻。
但不重要。
房源是有限的,经纪人不得不卷起来。
搞什么小动作都是为了促成自己的交易。
甭管谁卷,甭管使什么花招。
平台只要收钱就可以了。
你可以说有人在刷单。
但你没法证明这是平台行为。
讲白了,贝壳是否造假,我们的结论是,这是【糊涂账】。
这是一场驴唇不对马嘴的大战。
贝壳里肯定有浑水,但浑水淹不死贝壳。
于是事情,就魔幻起来了。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