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成年人的片子
0
昨晚看了《爱情神话》,一部挺浪漫挺轻松的爱情片。
非常窄,又挺深。
情感细腻,语言机锋,音乐选择可能是本年度最抓耳的配乐了。
宣发的时候都说是浓郁的上海风情,上海话是特色。
但看完之后,应该说,是一场还未醒来的上海梦。
1
上海不盛产历史。
这里本就是一片长江泥沙淤积出的滩涂,千年前才差不多初具雏形,差不多错过了大半中国史。
土地盐碱度又高,在农耕时代,这无异于胎里病,对一个小县城本来就不富裕的粮食产量更是雪上加霜。
但棉花有它的想法。
温度不低,地理位置适中,拥有极小的地势差和可观吞吐量港口,在航运这个BUFF加持下,上海迅速成为了全国的棉纺织中心,随着开埠以后,各方势力在此登场,上海开始逐渐拥有了近代城市的模样。
更准确一点形容,那是一片冒险家的新大陆。
一方面这有外国资本在这里开设的各类银行、办事处、公馆,有了十里洋场的名号,另一方面这是港口城市,是开眼看世界的跳板,这里是旧秩序最受冲击、新阶层诞生的前线,也间接形成了先锋艺术和科技的试验田。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片尾一群人多次聚集在一起聊的一个元素——电影。
片中他们聊到了费费(费德里克费里尼),提到了意大利国宝女星,数次提及这个元素,甚至本片的名字就是一大彩蛋。
这毫不意外,电影从1896年在上海首次上映,随后本土化,在21年诞生了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同时外国电影登陆中国,结合着北方曲艺南下,诞生了独有的艺术形式。
在当年,你买了一张票,能够看到电影中飞天遁地的神技,或是京剧舞台上看到吊着威亚喷着火的神仙。就是演出间隙,也会有知名的落子或相声艺人插空热场。
拍功夫片的邵氏当年在这里起步,梅兰芳、周信芳也是在这个环境中首次挂牌。
现在提及百年前的风月时,有提及工人的血泪,洋楼的玻璃,疾驰的汽车等意象,很对,但这些都是一角,都很难形容出彼时人看完几十分钟电影后的感受,那是在一个封闭的社会诞生的人,面对工业文明最复杂情绪。
有恐慌,有艳羡,更多的是无所适从。
你不知道命运之海,在这里会衍生出多少支流。
以及哪条属于你。
2
另一个元素,是咖啡。
这个片子很有趣的点是,男主作为一个退休的人,会大早起来蹭儿子的美式咖啡喝。
跟老友闹矛盾了,绕来绕去还会在咖啡店遇上。
就连修鞋的小皮匠都手捧咖啡,男主打趣他,你这咖啡是不是一股皮鞋味。
这又是十里洋场时代的特征。
开埠后十年,咖啡首次进入中国,还被当作咳嗽药水卖,随后捆绑上了西餐的战车,以身份标识的作用一路普及,迅速向下渗透,诞生了通宵营业的沙市小壶咖啡,和允许你带着大饼油条佐咖啡的德大咖啡。
等到了建国,轻工业得以发展,这个标识又有了新的载体,罐装的上海牌咖啡作为优质工业产品畅销全国,称霸咖啡市场江山二十年,留下来的铁罐放在客厅中,成为了富裕家庭条件的佐证。
就连资源短缺的时代,这片被教育过的市场也没有舍弃咖啡,而是以下脚料咖啡豆与糖粉压出的咖啡茶这种近似速溶咖啡的形态活了下来。
咖啡茶,假领子,与其说这些是放不下的腔调,不如说是彼时人对好日子的一个盼头,总有一天,能不用这些玩意糊弄自己的肚子和脖子。
传闻这种咖啡茶,味道近似刷锅水。
今朝上海6245家咖啡馆,无数精品咖啡馆,想来是对那个十里洋场时代的致敬。
3
百年后,这里有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叫魔都。
这并不是个现造词,而是当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怀揣着文学之梦拜谒上海,经历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后,发自内心的感叹。
这一叹,叹出了此后人们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
他说,自己和友人刚下电车,就有一位上海路人挨个给他们递烟,他觉得这里人好热情,再看那人伸手向他们要一毛钱,自己塞了一块等他找,没想到对方回了两毛和更多香烟;
他又见,本地人若是恼了,会咬紧腮帮岔开膀子,但是头越吵越远,吵几分钟,一小时,直至一方有事离开,绝不动手。
在今天,还要加上个互相确认绿码环节。
当年的魔都,当年的刻板印象,百年之后再看,刻板印象被打碎,但魔性依然不止。
片中的暗线人物老乌,就是典型的形象,他精心打扮,衣着干净,与男主争吵到撕破脸、分道扬镳,依然不动手,最后就算是和好了,依然嘴毒的问男主,又不是追悼会准备这么多画干嘛。
上海人管这种人叫老克勒,有说是老color、class的音译,意思是拿腔拿调。
老乌在片中感叹,现在的这里,越来越不好玩了。
这里有足够上梦想改造家的狭小房子,父母和女儿挤在宝石状结构的馄饨铺里,高昂的房价对原住民来讲并没有多留几分友好,它们就挤在浦西的高楼大厦、名媛黑桃A洗手的酒吧夜店之间。
这里有浓郁散不开的雾气和频繁的台风。
年轻人为咖啡打卡排起长队,打工人通勤几个小时乘坐地铁,吃着碳水食物,忍受着高昂的房价,只为廉价的文职工作生活着。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不可攀,留下了类似起瓶器的风洞。
这个充满霓虹灯的城市,无数玻璃墙中灯火通明,里面是一个个熬到深夜加班,乃至猝死的大厂员工。
很多人迷惑,这个魔,到底怎么形容,如果要细细论,应该源于海盗精神。
我在上海、杭州往返工作过好几年,也在上海生活过,回顾起来,上海很适合做梦,适合每一个海盗做发家致富梦。
当年黄道婆冒着蛮夷和疫瘴的风险,从海南学来了纺丝技术,自此行业振兴;
宋教仁遇害的第二天,这里就有精彩的声讨节目出现;
上海送出了无数专家和技工后,在改开以后拍胸脯赌发展,赢了,博得了长三角的经济地位。
这里的人永远匆匆忙忙,只要你永远准备启航,这里其实对你就很宽容。
片子借男主角的口说出了一句话。
“往上数几代,都是外地人。”
海盗总要出海,大海面前,没有原住民。
4
十里洋场,魔都,在百年间反复交错。
它是冰冷的名利场,是非进即退的商业修罗场,但它依然留有了几分温情。
这个片子中最有趣的几个细节。
老白身为原住民,动不动拿房租要挟,但等房客搬走那天,也没收过这孩子一分钱;
进了有男招待的KTV里,他人到中年,依然手足无措;
李小姐娘俩住在挤一起的路边弄堂老房子,依然会对先锋话剧热泪盈眶;
狭小超市里的老邻居,会跟老白围绕着洗发水好不好用、陈皮该怎么加才好吃聊上几句。
一个年轻人持道具剑走着街头,险些碰到老白的腰,老白并不会大惊小怪;
年轻混血儿年龄虽小,也会八卦,会问主角是不是在“追我妈妈”。
这就是现在的上海,魔,温柔,交错。
你可以看到千百年前艺术家的画展,反复感染着现代人;
看到小众、冷门乐队聚集,永远有演唱会;
这里还是二次元之都,BW结束后,无数年轻人扛着服装道具步行几公里赶地铁;
它行政效率高,是为了商业流转速度快,在它百年间不停闪烁的光线背后,永远有站在狭窄弄堂里浇花的爷叔。
你很难将它从农耕文明、熟人社会中剥离,因为你依然能感受到老邻居对你的照顾,虽然邻居这个概念目前可能都淡化了。
它也有原子化社会的一面,永远有人操着一口外语步履匆匆,地铁通勤,或哭花了妆,为生计和儿女巨额的教育费用奔波。
永远只有少数年轻人能留在这里,总有年轻人梦醒了,回到更加慢节奏的城市,它有外滩,有东方明珠,有永不眠永远屹立的高楼,在午夜时,也有疲惫的年轻人买来临期食品,为生活果腹,它也允许爱存在,哪怕爱格外脆弱。
但这就是大城市,它防疫不用全员核酸、四季更换的花卉、奔流不止的黄浦江,它不在乎你怎么想,它所有的慈悲,就是为你留下一个繁华的梦。
你内心投射出的世界是什么样,上海就会变成什么样。
梦醒了,上海就会离开。
这是你自己的梦,你要守护好。
5
百年上海梦,说不清的仙寰琼境,拭不尽的梦醒涕泪,看不完的光怪陆离。
对准这个城市的镜头无数,有拍高楼大厦极尽奢华的,有拍步履匆匆人生如草的,但是对准中年人这个群体,拍出小资而不顾影自怜的爱情故事,是很有新意的。
《爱情神话》虽然主人公是徐峥,但这并不是一个男性视角的故事,男主这个角色在本片实际上遭到弱化了,他更像是为三个女人搭了一个戏台,从男性的眼中看到了上海女性的群像。
值得称赞的一点是,本片的音乐很用心,《旧社会顶穷的人》、《吞吐》、《Outro》三首歌出现的很巧妙,通过钢琴声暗示男主激昂的情绪,倪虹洁在关门一瞬间的黯然神情,也妙绝。
但是本片也有瑕疵,在于本片最后20分钟,气散了。
它想要留一个意犹未尽的开放式结局,但是在处理完关键人物老乌后,节奏变缓,观众容易反应不过来。
费费与意大利国宝女星、女性视角叙事、上海风情等标签叠加在一起,注定是一道无形的门槛,拦住一部分受众。
但新人导演编剧,能够不用力过猛的讲一个上海群像,已经很不错了。
这就是一个上海梦,说不尽,就是余韵所在。
永远有人梦醒,永远有人做梦,不如到此为止,留下三分空白。
下一场该怎么拍,自有新人来。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