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世间再无共享单车!
最近共享单车又传出了一些重要消息。其中一则是美团IPO带出了摩拜4月份营收和亏损数据的新闻,巨额亏损让人们重新想起了当年的疯狂烧钱,并为美团感到不值。另一则消息是ofo传闻将拿到滴滴和阿里的新一轮数亿美元的融资,但没有得到相关当事公司的确认。不过与以往不同,ofo这次没有像滴滴收购传闻那样坚决否认,只是不予回应。
早在滴滴托管小蓝单车时,我就认为共享单车进入了巨头收割的阶段,共享单车独立生存的机会很小。随着哈罗借支付宝平台的后来崛起,摩拜被美团收入账下,共享单车的下半场实际已经结束。
ofo滴滴互不对付,拖得越久越尴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每次ofo融资或被收购的传闻,几乎没有其他投资者参与,总是和滴滴、阿里相关,特别是滴滴。这与早前大家抢着套近乎、一年五六轮融资的盛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叹世事炎凉。在大家对共享单车敬而远之的时候,滴滴和阿里却仍然关注着ofo,是因为它们都各有利益在ofo身上。
滴滴是ofo的大股东,而阿里则是它的大债主。如果ofo黄了,这两家之前的投入就可能打了水漂,其损失可想而知。因此,在其他投资人敬而远之的情况下,滴滴和阿里态度仍然比较积极。
除了用户和大数据之外,ofo对于阿里来说战略价值并不大,更多的是担心借款的安全,毕竟它有了更年轻健康又处于上升期的哈罗。尽管有ofo的单车作为抵押资产,每辆折价117元,但最终若像小鸣单车那样卖废品的话,一辆车也不过12元,其损失或将高达9成。阿里不差钱,但不代表就会任由资产减损的行为发生,仍将设法保全ofo的资产安全。
有人认为,阿里对ofo这两年积累下来的行业数据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大数据垂涎不已,此话应该不假,但远未到不惜一切代价的程度。因此,它宁可继续借钱给ofo续命,也不太愿意接盘。这不,来自界面的最新消息称,ofo又得到了阿里的6000万元,让它有机会续命存活。
但对于滴滴来说,ofo的战略意义则大为不同。
美团已经宣布进军网约车市场,据说京东也有可能步其后尘,而最新事件让用户认识到自由竞争的重要性。滴滴即将面临着比以前更激烈的竞争,迫切需要在大出行市场修筑堡垒线以防止后来者的进攻。此外,滴滴还推出外卖业务降维打击美团,似乎也有做大本地生活平台的想法。那么既是城市出行解决方案又具有本地服务属性的共享单车,就变得格外重要起来。
随着一二线城市对共享单车准入政策的收紧,新建品牌扩张受到阻击,滴滴的青桔也不例外。ofo 的单车资产质量虽然不高,但对于滴滴来说,其遍布全国的网络和成熟的运营团队,数千万用户和行业大数据仍然是非常有价值的专业资产。加上本来就在ofo投资较高,为了投资安全和战略利益,掌控ofo使其成为自己大出行平台战略的重要棋子,是滴滴最有效率和较低成本的解决方式。
因此,无论和ofo如何交恶,滴滴都没有舍弃它而去,坊间屡屡爆出滴滴收购ofo的传闻。ofo也可能正是抓住了滴滴的这一心理,与大股东滴滴一直争斗至今。
然而双方的互不对付,却造成了双输。滴滴在共享单车市场起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目前仍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ofo则成为目前市场上最尴尬的一家,它不愿意被滴滴收购,但又难以自己独立发展,心向阿里却不被接纳,单车资产在快速老化,而积累的债务、管理问题越来越多,企业价值日益下跌。
美团155亿收购摩拜,到底值不值?
自从美团收购摩拜之后,关于摩拜值不值155亿元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美团IPO文件披露出摩拜今年4月4日到4月30日收入为1.47亿元而亏损4.8亿元之后,类似的看法更显尖锐,认为美团花了高价钱却买回了赔钱货,不值!
单纯从品牌市场价值来看,我个人也觉得155亿元收购摩拜有点偏高了。毕竟那时已经是竞争下半场临近结束,共享单车的大平台之梦已经破灭,包括摩拜在内的共享单车企业估值都在大幅下滑。不过,商业交易的背后应该还有更多的东西,不然以王兴的精明不会吃下旁观者都觉得有些贵的摩拜。
一直以来,美团看似没有边界的扩张,实际都是基于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企业定位展开,非常坚定和明确。而共享单车作为城市短距离出行服务,也属于本地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景,而且可以串联起餐饮、娱乐等其他本地消费场景。也就是说,美团收购摩拜的目的,并非为了用户增长,而是为了满足现有用户的本地生活需求。当然美团还有其他的意图,让单车出行成为连结其他相关业务的节点,并与商家的促销运营结合起来,创造新的营销服务收入来源。比如新开业的商家可以在摩拜上指定区域投放品牌广告或发放优惠券,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
收购摩拜这样的头部共享单车企业,有利于美团巩固现有本地生活市场的领先优势,加固防线以防对手从薄弱处偷袭。之所以没有选择新建品牌,应该有考虑到各地限制共享单车政策不利于快速扩张的因素。而吃入摩拜就能拥有一张全国性的网络,可以直接拿来就用,整合融入平台大体系中。因此,美团收购摩拜可获得战略上的诸多收益,无疑是正确的决定。
其次,除了战略价值之外,美团收购摩拜应该还有美团和投资人之间的人情交易成分在内。这次王兴吃点小亏帮了投资大佬们的忙让他们体面退出,今后美团和王兴有需要时大佬们也会给予回报。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上,美团和阿里的竞争是个漫长的过程。大佬们的支持非常重要,他们手握巨额的资金和丰富的人脉资源,而这些都可能是美团所必需的武器。这种商业利益的彼此交换,并不能算是吃亏。
此外,摩拜的财务数据表现也并非全无是处,还是可以抢救一下的。美团这次IPO披露的是收购当月的财务数据,反映的是摩拜之前粗放经营的情况。该月27天摩拜获得的1.47亿元骑行收入,确实不足弥补1.58亿元运营开支,更无从覆盖3.96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但请注意,1.47亿元收入和1.58亿开支非常接近,运营亏损只有一千多万元。如果能通过裁员节支的方法控制住运营开支,不考虑资产折旧的话,完全有机会实现收支平衡和正向现金流的。倘若同时再设法提升运营效率,骑行收入也将有所增长,那么实现运营利润也并非奢望。加上可以和其他业务合作销售广告的潜力,摩拜资产并不像传说中那么不堪。
整体而言,美团收购摩拜价格确实有些偏高,但资产和运营状况还算可以。如果再考虑到战略利益和人情交易在内,这笔收购倒也没有吃亏多少,可以接受。当然至于是否会拖累美团IPO估值,那就得看投资人自己的判断了。
以哈罗为样本,摩拜ofo裁员收缩在所难免
当年共享单车大战疯狂烧钱造成恶果多多,外界体会最深的是超量投放,造成公共资源被严重挤占。去年夏天我提议向共享单车企业收取资源占用费,遭到了共享单车企业和多数用户的反对。最终的结果是单车围城和垃圾成山在各个城市出现,而摩拜和ofo靠着融资丰厚舍得烧钱,通过超量投放打退了其他对手。事实上它们伤人终伤己,这样也给自己留下了诸多后遗症:人员臃肿、业务扩张过度、粗放经营、成本高企。
记得2017年1月,和科技自媒体人师天浩在讨论共享单车未来谁能笑到最后时,我认为不是融资最多的企业,而更有可能是拼到最后还留有弹药的公司。如今看来,哈罗确实符合这一点,当摩拜和ofo打到最后都难以独立生存时,它靠着相对充足的弹药,迅速在三四线及以下市场崛起,成为最有力的挑战者。
与其他玩家不同,哈罗完全舍弃了品牌运营,选择成为支付宝的共享单车平台供应商。这样一来,哈罗充分利用支付宝的品牌优势,迅速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快速布局。最关键的是,由于流量成本几乎为零,其运营成本就比其他厂商低了很多,只有单车日常管理和维护成本,以及少量的团队管理成本。虽然目前仍没有能实现盈利,但哈罗的财务状况质量已经足以在行业中遥遥领先。
在目前的情况下,无论是摩拜还是ofo,都必须参照哈罗的标准,尽快把运营成本降下来,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否则,要么陷入巨亏拖垮自己,要么提高价格眼睁睁地看着用户倒戈对手阵营。这样一来,大幅裁员、收缩海外业务、减少国内推广等都将是常态化现象。
早前为了争气势树品牌,两家公司都纷纷争先恐后地出海,在自己的版图上尽可能多增加国家和城市数量,以向投资人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如今炫耀的招牌却成为了各自沉重的包袱,尽快处理掉那些没有盈亏平衡希望的海外城市业务,成为了当务之急。所以我们看到,不止是ofo精减海外城市业务,摩拜也在收缩海外战线。
摩拜和ofo的裁员潮到来是迟早的事,品牌推广、市场运营、技术、行政等部门或将成为重灾区,而一线的单车运维团队则还可能得到强化,以提高单车运营效率、降低平均成本。
事实上,早在6月底就有报道称,摩拜前200号员工中半数已经离职。现在是9月份,美团收购摩拜已有5个月,照此情形推测美团对摩拜的整合工作,应该快要完成了。而如果滴滴和阿里联合投资坐实,那么ofo的大裁员也会随之拉开大幕。
再见,世间再无共享单车
这次ofo获得滴滴和阿里共同投资的消息,可谓是扑朔迷离,是否属实、能否落地仍是未知数。倘若到头再成空的话,刚刚从阿里得到6000万元的ofo面对各种债务支撑不了多久。但即便消息如实,ofo还继续原有方式独立运营,只怕也是多应付一时而已。
考虑到滴滴、ofo、阿里三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倘若传闻属实,那么最有可能的情况或是:戴威为首的核心管理层套现走人;滴滴终于如愿以偿地掌握ofo的控制权,将其整合进出行大平台体系中,但需承担ofo欠阿里的抵押借款;作为交换,阿里增持部分滴滴的股份,或将原借款转为ofo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滴滴如愿以偿地吃进ofo,而哈罗本来一直就是阿里阵营的一员,摩拜则在几个月前融入了美团,昔日的市场主角光环退出,沦为配角。单车作为城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本地生活平台巨头竞争中的重要棋子。或许,这就是它们真正的自我,而城市单车则是它们更加贴切的名字。
再见,这世间再无共享单车!
【作者介绍:蚂蚁虫,科技评论人,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蚂蚁虫miniant-cn)】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