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素破产背后,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01-27


餐饮创业,本质上也是在找“芯片”,那是突破瓶颈的“果”,天花板的“因”。


总喜欢用成王败寇来评价很多事情,只有胜利了,才去探索它的意义和价值。但很多的成功是阶段性的,都是一次次进化的过程。


新元素取得的阶段性成功曾如此耀眼,所以当它落幕时,我们会唏嘘不已。



有人归因于疫情反复的影响,有人觉得轻食天生短命,有人吐槽网红注定失败,而我却认为,他们没有在这份事业的最佳时期,选择去构建壁垒。


当潮流更迭,竞争加速后,它再努力,也摆脱不了利润越来越低的局面,转让不成,只能清算。


而对于所有的餐饮创业者来说,这种“选择”,要安放在品牌整个横向的生命周期内,一开始的定品定调、爆发时的冷静、火了后的取舍,凡此种种……


选择一:“有”or“更好”


在诸多分析新元素败局的观点中,个人认为,这个是直击核心的,即,它解决了“有”的问题,却没有再去解决“更好”的问题。


虽然现在吃个西餐不算什么,但放到20 年前,新元素是小资时髦餐厅的首选,洋气又有仪式感。美国人 Scott Minoie旗帜鲜明地表示,“我的目标是将新元素打造成中国第一的新鲜食品品牌,让人们看到这间餐厅,就联想到新鲜健康与创新美味。”


不过,它的辉煌回溯,已经停止在5年前了。


2015 年,网球选手李娜以代言人的形象出现在每家新元素餐厅中,还联手推出了一系列“娜样活力”新菜品,然后,“健康轻食”的餐饮风潮借助资本刮遍长街巷尾,一大波概念餐厅和轻食品牌此消彼长时,新元素却隐隐于野了。



也就是说,很长一段时间,新元素都是在吃老本,而非选择建新壁垒。


甚至,对越来越多“食材不新鲜”、“难吃不划算”、“服务态度差”的评价也有些“充耳不闻”。


不止一人吐槽鸡排、牛排上桌的时候烤糊,不新鲜的菜叶被藏在色拉下面,肉的分量和新鲜度也大不如前。


此外,它的竞争对手,比它更“简单粗暴”。


它们建立起更丰富的媒介形态和全渠道触点与消费者建立起互动,不会拘泥于堂食场景,做大外卖,价格更亲民,补贴形式更加立体,而新元素呢?还是在基于门店端的充值场景做拉新、复购。


是的,面对模仿时,若无法差异化就会立刻陷入价格战。


外卖平台上,花新元素某产品一半的价格,半小时左右,就能在工位上吃到一份同样主打健康的午餐,有谁会抗拒经济实惠呢?


一位业内人士在朋友圈发文,如果回到10年前,新元素可以做得“更好”的点,也许有以下产出:


  • 建立某种食材和产品专有属性,每一类人群都贴上对应的产品标签;

  • 弱化场景,降低门店投入,规模化复制标准店,快速去抢占市场,建立区域认知;

  • 围绕着声量、用户、内容,不断沉淀品牌社交资产;


也就是说,要对品牌本身赋予更特殊意义,才能延续一个品牌的生命力。只是如今,疫情已经向它投掷了最后一根“稻草”。


选择二:“长期价值”or“短期诱惑”


首先,我是坚决反对轻食品类“短命说”的,直言轻食不符合“中国胃”,虽然这种观点,随着新元素事件发酵,陆续从媒体和部分业内大佬的口中说出。


相反,我认为它有长期价值,判断来自于最朴素的思考——运动和健康已经成为年轻人越来越关注的事情,健康消费愈发明显,“轻食”无论如何,都会是一种增量。


美团数据显示: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轻食所在品类线上销售额同比下降22%,但到2021年,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54%。


在过去的两年里, 30~60元、60~90元 人均消费区间的门店数占比分别上涨 5.4个百分点、4.0个百分点,120元以上人均消费区间的门店数占比上涨2个百分点,达到6.1%。 


数据是明显向好的。


有没有觉得,目前的轻食市场像极了2018年的咖啡市场,那时,人们也普遍认为咖啡不符合国情,并且两种饮食文化的风行先行于消费,这是很有趣的。


唯一不同的是,咖啡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搅局者,一个靠流量玩闪电战的破局者,加速了咖啡品类的爆发。


“在长期价值之上,所有创业者和品牌还要解决的是‘重复+上瘾’这两件事情。”一位业内专家指出,“其实仔细分析新元素的产品,成瘾性是比较差的,复购数据也差,这也是它坚持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知名财经专家沈帅波曾发文,长期有价值的画像可能就是:微小的,重复的,持久的利润叠加。


比如,一只小小的鸡排。


网上数据显示:2015年的时候,正新鸡排只有1000家,但是今天线上可统计的是15000家,还有5000家,下沉到乡镇一级的门店,没线上化。


但是,绝大多数人关注并选择创业的,往往是那些“短期诱惑”。


与长期“滚雪球”不同,“短期诱惑”会讲(模仿)新故事,会利用舆论和流量制造短期繁荣的假象。相对立的是,“短期诱惑”会有新事故,会在流量视线的交替中迅速覆灭。


轻食不是“短期诱惑”,脆皮五花肉一定是。


仔细分析,每一个“短期诱惑”的共性,往往是“骤然蹿红+短期大面积开店”:


  • 资本堆积为人们描绘的是规模化后的效益蓝图,越来越多的人,根本不重视单店盈利和长线盈利;

  • 简单的产品结构,构建不起足够的吸引力,用户基数并没有不断增加,食客反馈往往是尝鲜;

  • 布局疏密,门店分散,这个城市开几家,那个城市开几家,加盟割韭菜意图明显。


以及,投机心理作祟。


选择三:“向上”or“向下”


不管你承不承认,在疫情反复的当下,消费已经回归理性,人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轻易为品牌溢价买单。


新元素印证了,最近这波集中关店的品牌正在经历。毕竟,一分钱掰两半花的时刻,你的价值会被消费者用放大镜来挑剔。


透过这起事件,从行业里得到了部分反馈,总结为几个关键词:效率向上,品质向上;单价向下,毛利向下。


个人进一步输出公式为:

品质向上+单价向下=极致性价比;

效率向上+毛利向下=以小博大;


前者已经是非常明显的趋势,例如眉州东坡、西贝、海底捞开出的副牌,都是跳出了原有做正餐的逻辑,主打社区小店,突出性价比的特色。


最典型的,小碗菜、小份菜代表的极致性价比已经成为风向。


下图中一碗菜10元左右,选择多样性高,明档朴素,选几个菜才花30元左右。再比如小女当家、黑白电视这样的品牌,将多种现炒菜品或地方特色小吃组合起来,给你丰富多样的选择,让消费者同样的客单价可以吃到多种食物。



早前,我也在《海底捞闭店背后,谁还能讲好“下沉”这门江湖语言?》一文中谈到,市井火锅在县城异常火爆,并非纯粹低价,而是满足了“品质大于价格”的消费需求。


比如,花一份菜的钱,在市井火锅店可以吃到好几份,感官上看起来“很多”。以“小份菜”作为菜品呈现的单元,打起折扣来非常痛快,大品牌玩充值,市井火锅直接送5道菜……


肯德基的极致性价比同样值得学习。进入中国30年时,曾做了一个“价格重回1987”的活动,那时候的吮指原味鸡2.5元/块,今年13元/块。


“毛利向下+效率向上”的背后,意味着品牌要先让渡一部分优惠给顾客,然后吸引更多消费进店,换取更高利润。


第二步,把店面适度变小,开出关联品类空间,在拉坪效的同时,增加绩效工资,积极释放人效。


10块吃到撑的超意兴,它的毛利率结构,在50%左右。


看到过一篇文章,非常认同其中的一个观点,如果把毛利率干到50%,你就可以外卖、外带;干到40%,加上你的口感,就可以零售。


而一位老板也谈到了当前最好的创业方向也许是米饭类小吃快餐。美团数据显示,小吃快餐品类线上销售额2020年同比增长18%,2021年同比增长71%。


理想状态下,卖面的把面做好,卖粉的把粉做好,把不必要的服务剪掉,做到干净舒适,把毛利拉低,把流量拉高,学会低毛利生存,就能赢过当前绝大部分的竞争者。


“现在这时候,你需要重新设计自己的产品思路,定价策略,服务标准。”一位媒体人分享,“在当前消费周期里,自然需要符合周期特性的商业模型和运营系统,品牌溢价会被严重压缩,而你能押注的更应该是效率增益。”


如何在更低价格或相同价格里,提供给消费者更丰富的价值,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


结语


被疫情困扰的这两年,我们身边时常听到某餐厅或者某餐饮品牌倒闭的消息。


新元素能在疫情之下坚持了两年,已经非常不容易,希望餐饮品牌都能坚持下去,等待下一个窗口期到来。


而正如我们文中提到的观点,每个不同阶段的餐饮人,还是要基于当下,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正确选择。


微信图片_20220126144335.jpg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

    作者
    美团餐饮数据观

    美团餐饮数据观

    北京 朝阳区

    望京东路4号恒基伟业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