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俺也一样
0
过年没啥事儿干,这两天看看电影水点文章。
昨天看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主要是大过年想看点开心的电影,哪怕不那么搞笑,别瞎煽情就OK了。
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我是抱着踩雷的预期去的,毕竟这几年打着开心麻花招牌的电影……你懂的。
没想到看完之后出乎我的意料,这个电影非常奇妙。
注意,我用的是【奇妙】。
不是好,也不是坏。
如果你一定要带脑子讲逻辑,这个电影毫无疑问烂的很彻底,马丽扮演的角色我从头到尾都没看懂在干嘛,她真的不适合一个定位【万人迷】的角色,所谓黑帮更是一群彻底的弱智,所有细节都经不住逻辑推敲。
但即便如此,我用的是【奇妙】。
因为当你不太去纠结逻辑的时候,这部电影能让你在春节收获一阵大笑,而且用的还不是屎尿屁的梗。
这其实挺难得的。
更进一步,如果你提前意识到了这个电影本身就是反逻辑的,放弃那些逻辑,你会发现这个电影好像还有一点点意思。
观影体验,挺【奇妙的】。
1
在影评界一直有一个说法,叫“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指的是那些专门为了电影这门艺术而拍摄的电影。
这个头衔《天堂电影院》得过,《雨果》得过,《爱乐之城》也得过。
毕竟一个人最了解的一定是自己从事的行业,电影人也一样,电影就是和电影人生活最近的东西,身为影迷又身为从业者的电影人就热衷于为电影拍一部电影。
问题是这种为电影写情书的行为并不是总能赢得掌声,有时候导演调子起高了,光顾着自己这样资深影迷的快乐而忘记了观众,就会把情书写的分外尴尬。
往好听里说叫自我感动。
难听点叫自嗨。
比如姜文老师为了给电影写情书,就专门拍了一部没一千部观片量看不明白的《一步之遥》,然后因为梗量太大,隐晦过头而成功扑街。
电影爱好者,和电影专业人士,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同样是一部写给电影的情书,从影片一开头就在戏仿多个经典电影的梗,如果你的阅片量足够大,那么你会收获足够的快乐。
唯一的问题就是,有时候资深影迷为了一个梗笑出鸡叫的时候,可能电影院里的其他人会比较迷惑,把你当傻子看。
2
给电影写情书最大的问题是,普通观众看这种电影是有门槛的,电影人一旦处理不好就容易忘记电影主线叙事。
《一步之遥》搞砸,就是因为它玩了太多梦幻的电影梗,致敬了一圈,但“电影”本身却被遗忘了。
现在网上普遍反应《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笑点不够密集,其实就是因为里面的一部分空白塞进去了只有爱看电影的人才看得明白的梗。
而这也成了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
欣赏门槛有点高了。
首先你要接受这个电影的荒诞基础才能看得进去它,不然就会一直沉浸在“这是啥?这他妈又是啥?这东西不行吧?这也能被糊弄过去?这些人都是弱智吧?”这样的疑问中。
你觉得它逻辑有问题,那就对了。
因为这电影就没有逻辑,它就是荒诞而疯狂的。
用以前看过的一句话说,这就是一个精神病人在讲故事。
讲什么故事?
讲“演员的生活方式”。
电影一开场就在强调这种荒诞性:地点未知,背景不定,时代不明,甚至连布景都给人一种强烈的玩具感,你根本分不清这是一个摄影棚还是一个魔幻的沿海小城,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为什么要在这里做出这些事。
一切对立,一切冲突,都清晰的像是舞台上的幻景,当幕布拉开,一切就是这样了。
你接受,那等着你的就是盛宴。
你不接受,那你感觉就是被人耍了。
你要听童话,你得先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
刨除掉逻辑,刨除掉背景,刨除掉一切你“应该知道”的东西之后,最后给你留下最核心的内容:
对“拍戏”这件事纯粹的爱。
男主角“未成功”想要拍戏,于是“米兰姐”给他一个拍戏的机会(这个角色的设置真的尬,一点铺垫都没有),之后的笑点都围绕着“戏”和“真实”之间微妙的错位展开,推动故事发展的也几乎全都是与拍戏有关的段子。
比如男主总是试图在寻找并不存在的摄影机,深更半夜也不忘练绕口令,在车上也时刻进行表情训练。
你看着他像个傻子,实际上确实也是个傻子。
所以很多人并没意识到:
这些东西都是每一个演员的基本功,是他们必须要训练的东西,当他们训练的时候,甚至当他们在摄影机的环绕下对着空气做出各种表情的时候,他们在大部分人眼里就是一群傻子。
因为他们对电影对表演如此执着,如此犯傻,所以他们的表情才生动,眼神才能传达情绪,才能拥有比那些只是长得好看却从未练习过基本功的鲜肉花旦更富有冲击力的表演。
傻,才是一个优秀演员的生活方式。
当你把这个故事当成小演员介入到黑道的故事来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一片不合理和荒诞。
但是当你把故事中的元素全部换成演员面对的痛苦,你会发现一切都是合理的。
为什么当黑道老大一边嘲讽一边赶走男主角的时候,男主角会突然变出一个笑脸,鞠躬说着“谢谢吉米哥,谢谢吉米哥给机会”?
对黑道,这不合理。
对制片人,对金主,对影视圈的大佬来说,这个态度很合理。
一个小人物能做出的最优决策,便是如此。
把黑道、杀手、地点、时代这些东西全都荒诞剥离后,最后剩下来的只有一条主线:
一个渺小的配角,在得到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后又失去了它。
这个故事,周星驰也讲过,两次,一次讲得好,一次讲的坏。
而这一次,魏翔演出来的这个故事,讲的不好,但不坏。
3
下等的喜剧是屎尿屁、下三路、伦理哏,是用那些平时不能宣之于口的猥琐来触碰大众心底的禁忌。
不是说这些东西不能用,而是【没有技术含量】。
这证明不了你的水平。
中等的喜剧是不停的反转打脸,让观众一次次的预期落空,用反套路的套路戳中观众的笑点。
考验的是你的脑洞。
而上等的喜剧,是微妙的错位,让错误的人在错误的环境里做正常的事,他们越正常,事情就越好笑,也越悲伤。
以前的周星驰最擅长的就是这种操作,把一个疯狂的人放到一个正常的环境,或者把一个正常的人丢进一个疯狂的世界。
当然,我们知道还有一种绝顶的喜剧,是让人完全笑不出来,还硬逼着你哭,给你讲鸡汤的。
非常考验你的脚指头修炼水准。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笑点没有《夏洛特烦恼》和《西虹市首富》那样密集炸裂,但介于上等和中等之间。
你看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是荒诞而且不合理不合逻辑的。
但你事后想一想,会发现每一个点,都是真实而无奈的。
某种程度上,它的梦幻色彩把刀藏得更深,深到你要在疯狂的爆笑之后才能隐约品味出一点苦涩。
他有一个更合适的男主角:魏翔。
提起魏翔的名字很多人都不认识,但是只要看到他的脸,很多人会立刻笑出声来,想起“三口一头猪”的典故。
魏翔就像故事中的魏成功一样,演了二十年的配角,终于等到了一个男主。
这是一个现实的童话:想要表演的男主角,和成就了它的男一号。
尤其是当片尾花絮中,杀青的魏翔手捧鲜花,对着镜头眼含热泪的说出“这是我人生第一个男一号”的时候,恍惚间真的人戏不分,让人发现这场童话在现实中真的有存在的根基。
魏翔成功了吗?
从票房来说,恐怕很难,因为这个片子的门槛还是有点高,并且你很难说这是一个【逻辑清晰】的好故事。
这是励志吗?
这是残酷吗?
都无所谓了,只是想演而已。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能演戏,能有机会出演一次男主角,那就是一切。
4
影片本身有不少瑕疵,除了门槛较高之外,还有很多纯粹作为电影来说的硬伤,比如马丽的角色根本立不住,办坏事的也是她,发良心的也是她,搞砸事情等救的也是她。
每个阶段,她都在打自己之前的脸。
再说一遍,马丽老师不一定只能演喜剧,但真的不适合演【美艳女主】。
她的风格就不是这一路数的。
中间有段煽情也太过强行,就像是为了把从头就很傻很烂的男主角的人格硬拔上来一点而硬加进去的一样,但是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这样的拔高。
太尬了。
作为一个童话它有些不够童话,作为一部电影它有些太魔幻,作为一个舞台剧它又太电影了。
但这依然是一部值得你去电影院看的片子,因为在这个时代,能够带给你这样纯粹的傻笑的作品,其实并不太多。
尤其是在过年这个时间点,相比起那些沉重的故事,大家还是更需要这样轻松的欢笑。
别怪它没有脑子,因为本来开心就不需要脑子。
我个人很喜欢电影中的那段雨中舞。
这么多年,模仿《雨中曲》的电影片段看得多了,能够将这种感觉完美的切进电影则非常少见。
一个终于获得机会无限接近梦想的人,在雨中尽情起舞,从滑稽到投入,从搞笑到让人迷醉,一点一点踏着雨水唱出心中的快意,随手夺走路人的帽子,随手将伞递给狼狈的路人,他在那不知真假的聚光灯下尽情的舞,舞到世界的尽头。
什么能让人无视冰冷的雨水,在大雨中热情起舞歌唱?
也许是为了爱情而怦然心动的心,又也许是为了梦想而逐渐沸腾的血。
是那无数电影人灌注心血的“action”和“杀青”。
你爱电影,你应该去看它,因为在它里面拥有无数电影人才能get到的情怀,能让你像遇到未曾见过面的好友一样会心一笑。
你不爱电影,你可以去看,因为在这个大家笑点越来越高的年代里,只要你放弃一点点死撑的逻辑,它最少还能带给你最纯粹的,不用专门上升价值的快乐。
当然,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