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的纯粹 票房的软肋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02-07


0

因为近几年张艺谋老师的片子有点一言难尽,本来是不打算看这个片子的,但被他的开幕式又震惊了一把,觉得还是得研究一下。


毕竟它豆瓣开分7.7,口碑这几天一直都很好,质量上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不至于大过节的再喂我一海。


看了之后觉得确实不错,比前几年他拍的东西都要有节奏感,完成度也是一流,如果不是和《水门桥》撞了档,成绩应该还会再好一些。


至于拍片问题,确实是遗憾。


这个明天再谈。


1

我最欣赏这部电影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极致的简洁。


聚焦于一个战场,一个目标,两支小队,一场战斗。


没有任何多余的枝蔓,没有爱情,没有回忆,没有冲突和讨论,就是单纯的,战斗,战斗,战斗。


一切就像电影中的雪一样干净纯粹,又像洒在白雪上的血一样鲜明突出。


最近几年的战争片/枪战片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尽管大家都在战斗,但很多时候不讲明白【为什么战斗】。


战争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打架斗殴,不是江湖义气。


战争是信仰与献血。


做得好的《战狼》、《红海行动》很优秀的地方就在他们给了主角们清晰的行动动机。


我就是要保护同胞,我就是要完成任务,这就是我存在的理由,别跟我说那些什么什么什么。


《狙击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问。


为什么要战斗?不问。


为什么不撤退,不问。


为什么这么打,不问。


因为不问,所以答案其实更清楚。


相比起很多一开干就内讧,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好像这支队伍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纪律什么是团体的电影,这部电影用纯粹的“不问”塑造了一支更刚强的队伍。


不问,因为我们是一个队伍,我们了解彼此,我们信任长官,我们令行禁止,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队友。


真正的战争中,专业的战斗团队就是这样的。


大家都是杀人专家,都是多年的搭档,问个屁。


而在用这种简洁把队伍拧成铁板后,电影也没有让小队成员工具人化脸谱化,而是用许多彩蛋一样的小细节(注意,是小细节,而非大段剧情)去突出每个人的个性:


有的在为家里的孩子想名字,有的抱着媳妇给织的手套,有的莽撞却珍视队友,有的总是爱哭。


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战斗理由,但是他们现在在这个战场上是一个整体。


所以不问。


因为答案自在心底。


它让我想起的是更早以前那些经典的战争电影里的气场。


你为什么要参军?


我要打鬼子。


至于为什么要打鬼子,我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跟你陈述鬼子做了什么恶,因为,你,应该知道。


这种理所当然,是现在很多导演欠缺的自信。


2

张艺谋最擅长的事,除了用色彩其实还有一条,那就是把人拍没了。


不是死了,是没了。


在他的成名作《黄土地》里,他的工作是做摄影师,而他做了一件让所有电影大师都叹为观止的事:尽可能的不拍人脸。


因为在他的眼里,这个故事不是电影里这些主角的,而是属于这片黄土地上承载的所有中国人的,他们祖祖辈辈就按照这样的方式生活,主角不需要脸,因为这是每个人的故事。


在《狙击手》里,老谋子又捡起了自己拿手的本事,在人物的个性之外强调了主角团的共性,尽可能的把演员拍没。


从选角阶段,老谋子就特意降低了主角团的辨识度,全片最帅的角色在地上躺了整场,在镜头前露面主角们站在那里就像一群年轻的农村小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而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面孔,要去保家卫国,要去上阵杀敌。


这种对比一拉开,不需要任何台词就能让你感受到冲击力,让你想起那五个字:


人民子弟兵。


据张艺谋自己说:


“要拍一个写实性的战争,要求战士都是生面孔,产生记录性的真实感”。


这种敢彻底抛开明星,抛开帅哥美女,完全为了服务主题而选角的操作,也只有张艺谋这种咖位的导演才有魄力,也只有他这样经验丰富的导演才能把一群新丁调教成现在屏幕上这样有信服力的样子。


当你在看故事的时候,不会想着“XXX真帅”,或者“XXX演的真好”,只会深刻的融入故事中,随着这些年轻的士兵回到1952年的战场上。


3

将一切多余的东西删除后,《狙击手》留下的是一种十分克制的信念。


电影里没有喊口号给自己打气,没有伟光正的台词,没有对意志动摇者的思想修正拳,主角团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的这场战斗中,将自己化为宏大战役中的一个螺丝钉。


唯一一处正经的家国情怀,既不是为了提振士气,也不是为了坚定信念,更不是为了告诉屏幕外的人自己为何而战,而是一首歌,志愿军军歌。


不整齐,不专业,但是充满了力量。


不需要台词,不需要口号,不需要特写,在一遍一遍的军歌中,观众自然而然的就感受到了他们心底的信念。


这种克制对现在生怕观众看不懂而疯狂加戏的电影界已经变成了非常稀缺的能力。


而对于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电影里也没有浓墨重彩的描写,而是使用了一些很细致的东西来表现。


在美国人用对讲机交流的时候,中国方只能靠喊叫,在美国人人手一个狙击镜的情况下,中国方一个班只有班长有一个望远镜。


主角说:


美国人什么都有,而我们什么都没有。


班长说:


我们还在这。


那时的中国人什么都没有,只有信念,意志和智慧。


他们有民间传承来的杂耍伎俩,有磨得铮亮能当反光镜用的马勺,有师徒相传的战斗技术。


一个很微妙的地方在于:一无所有的五班最后战胜了精锐的美国ju击手,不是因为五班很强,而是因为影片中的美国人,心不齐,如果不是美国人到最后都在勾心斗角,五班将毫无胜算。


如果你对那段历史有点了解的话,你会发现这正是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击败联合guo军的关键。


众志成城,所以天下无敌。


4

《狙击手》的叙事节奏非常好,好到不像张艺谋的电影。


我不怀疑张艺谋的基本功,他无数次证明过自己,但也无数次拉胯。


这次影片的拍摄环节近乎于完美,充分展示了他这么多年拍电影积累出的经验。


但张艺谋或者说整个第五代导演有一个通病,就是拍摄技巧已经炉火纯青,调度策略已经效能最大,但叙事软弱,拿到好剧本就起飞,拿不到就各种放飞自我。


因为他们这一代人成长在一个先锋电影的时代,追求反叙事,从一开始就不追求把故事讲好,而张艺谋因为过度追求画面上的精致常常让电影节奏扭曲。


而这一次,他一直以来的弱项“讲故事的节奏感”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极大的突破。


将一场全程激烈对攻的战斗持续一整部电影,一环扣一环,没有任何舒缓下来聊天谈心的环节,硬推90分钟,让人精神紧绷又不会疲劳,这里面微妙的舒展,是一般人只能“感受到”却很难“意识到”的部分。


要知道,张艺谋今年已经72岁了,在这个年纪还能保持旺盛的创作能力,并且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推陈出新,改变风格,适应市场,对一个早已功成名就的导演来说是非常难的。


不能说他已经做到特别好的水平,毕竟电影里还多次用旁白来解释剧情,但对他自己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变。


如果说《悬崖之上》证明张艺谋还能拍商业片,《狙击手》就证明,只要不被资本绑架,没有了大制作的要求,张艺谋本身的水准依然是最顶尖的那一批。


他的技巧早已大成。


可惜从现在的票房排行上来看,《狙击手》这部电影可能会以叫好不叫座的身份下划,成为张艺谋电影生涯中的又一个遗憾,只能说世事无常,英雄要看能力,也要看时运。


逆天而行,非常事也。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