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只允许有一次如果,我想回到2000年
来源:Voicer
“Really?Is there anything new?”这大概是不少人冷眼看着当下流行的时候,堵在喉咙深处的一声喟叹。
马鞍包在古着店里坐了20年冷板凳,又神气活现地二次受宠;设计师们翻箱倒柜,让被遗忘在品牌档案库里的老印花,爬上了当季的新衫;露天下午茶座上的女孩子,甚至化起了Paris Hilton式的光感妆容……
一夜之间,重温2000年成了最时髦的事,但你却深切地明白,有些只活在那个时空里的东西,和Britney Spears的体重一样,终究再也回不去了。恋旧的Voicer搜集了大家的千禧年青春里,10则(几乎)永远不可能重来的集体回忆,带你悄悄偷看一眼属于你的、我的2000年。
01
你人生中的第一支手机是什么?
2000年上市的诺基亚3310,卖出过一亿多台,是这颗星球上最知名的手机。它自带的贪食蛇小游戏里,那条被越喂越长的蛇,是不是也是你挥之不去的记忆?
那时,写短信免不了在按键上打打删删,想在有限的字符里多塞一点内容,因为每1毛都是钱。给喜欢的人发完短信,焦灼地等待回音,看着小图标忽然飞入视野的雀跃,好多年都没有过了。
彩屏、拍照、翻盖、滑盖、360度旋转机身……在一次次吸引眼球的“小型革命”里,黑莓、索爱、夏普都曾短暂地成为时髦风向标。深陷“芭比审美”的女孩子,在屏幕四周贴满亮晶晶的宝石贴纸,系上毛茸茸的来电提示闪光挂件……校园鄙视链是如此简单直白,拥有一支邻桌都没有的手机,你就是大家眼里最酷的人。
02
距离上一次逛音像店,有10年了吧?
在那个音像店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时代,开始省下早饭钱买CD和卡带,不厌其烦地听,是我们内心认同自己成为一个大人的标志。
彼时的Britney Spears,尚未从小甜甜变成“甜甜圈”,而画着烟熏妆、抱着电吉他、披发五五分的艾薇儿,有多“只手遮天”呢?传唱度和讨论度,敌得过现在欧美一线女歌手全部加起来吧。
面对满墙花花绿绿的专辑,沉住气,问老板要个板凳,站上去一排排细细寻找。追了多年的偶像,不仅张张专辑都要买,还要集齐港台版、庆功版、加赠DVD珍藏版;感觉一般般的,也可以买下“新歌+精选”试试口味。
大的唱片行,可以直接戴上耳机试听;小音像店也有小的好处,正版盗版混着卖,非常照顾零花钱有限的学生党。
03
你去KTV必点的MV是哪一支?
有多少记忆犹新的MV,是你在Channel V和MTV音乐台上看到的?在港台歌手霸占榜单的千禧年,MV像万花筒般充满魔力,甚至催生出周格泰、林锦和这样一批“大师级”MV导演。
舞曲MV有缀满亮片的时髦打歌服和眼花缭乱的特效,抒情慢歌的MV则像电影一样有起有落、有台词、有旁白,在KTV包厢点播时,总要等男女主角深情款款地演好久,才能唱出第一句。
1999年,赵薇在《爱情大魔咒》里裹着鲜红的袍子,戴着长长的触角,摇头晃脑地唱“Say IPIYAIOOW Ah Say IPYAIAY……”。
2000年,梁静茹的《勇气》里,奋不顾身的少女爱上有家室的大叔。
2001年,眯眯眼的周杰伦穿着黑背心,在《双截棍》里把对手打得落花流水;SHE的《恋人未满》则藏了个剃着寸头、像猕猴桃般青涩的张孝全。
2003年,《遗失的美好》里的张韶涵,坐在载满搬家物品的车上,那个夏天似乎永远不会结束……
04
曾经,我们都是“设备党”
在x米音乐、x易云音乐全盘占领我们的耳朵之前,你也曾是一名紧跟潮流的“设备党”。起初,拥有一台插入磁带播放的随身听,就算达成心心念念的愿望了,那种微微带着噪点的不完美音质,现在反而成了一种特殊的记忆。
渐渐告别了需要切换AB面的听歌方式后,一台索尼CD机成为洋气City Boy和City Girl的必备单品。
此后,MD如昙花般短暂地成为酷青年的最爱,再后来,MP3又一夜间普及起来,想听任何歌,下载好传输进去就行,而这时候,2001年诞生的iPod,成了隐形炫富的利器(当时定价399美元)。
初代iPod被Steve Jobs定义为“把1000首歌随身装进你的口袋里”,随着不断更新换代,内存越来越大,体积越来越小,早已不止可以装进1000首歌而已。而今天呢?只有五彩缤纷的iPod Shuffle还能勉强买到,官网上连推荐都看不到了。
05
偶尔也怀念Windows 95的“笨拙”
对于曾经用过Windows 95系统的我们来说,即使现在的Macbook再贴心、再智能,一阵老式开机音效,一个经典的左下角「开始」菜单,足以把你瞬间拉回互联网的“年幼时代”。
漫长的启动等待时间、可爱的低像素图标、“笔刷”和“颜料”一横一纵排放的画图软件、打发时间的“空当接龙”和“扫雷”游戏……是不是偶尔也会让你有点怀念呢?
没有无孔不入的Wi-Fi,拨号上网的窗口名称非常真诚,叫“我要上网”。听着那串连接中的拨号音,简直心急如焚到要爆炸!
奋力加载中的空白网页下方,进度条一小格一小格地爬,搓手等待的时间,比网上冲浪的时间还多;
在微信和QQ侵入生活之前,MSN那个由一蓝一绿两个小“胖墩儿”组成的图标,无比亲切熟悉……
06
比起上课,还是喜欢看“闲书”
校门口总有那么一家租书店,男孩子在那儿租武侠,女孩子(和部分男孩子)租言情和少女漫画,厚厚的像块儿砖头,花一两角钱就可以痛快地看一个礼拜。
老师把它们统称为“课外书”,奈何水冰月和夜礼服假面若隐若现的感情线太牵动人心,所以上课时总也忍不住把它们压在课本下偷看,回了寝室甚至还摸黑打着手电筒看。
当然,一旦被没收了,就要抱着大无畏的精神,和班主任“斗智斗勇”,为了押金誓死把它拿回来。
回忆到这里,是不是恍然发现,你已经挺久没有摸过一本纸质书了?是不是掂量着,也许应该买一台Kindle?其实,如果你一年到头顶多看进去半本书而已,真的犯不着。
07
课间零食大作战
如今,你开启新的一天必不可少的或许是一杯星巴克,偶尔想喝一罐“肥宅快乐水”,伸手摸了摸自己苦苦“举铁”+“吃草”才得来的一点点腹肌,终究还是作罢。
但是……还记得吗?在那些年纪尚小的日子里,我们的肚子里好像住着无数条馋虫。一听到下课铃打响,总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小卖部,恨不得用各种五花八门的零嘴儿代替正餐。
如何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不动声色地把零食塞进嘴里,用口水泡软它,然后不发出任何声音地咽下去,这是一门各显神通的“大学问”。
围绕零食而展开的娱乐活动更是此起彼伏,比如小浣熊干脆面里附送的水浒英雄卡(108张主卡+6张恶人卡),看似数量并不庞大,却费尽心思还是集不齐。于是,我们一边和同学交换彼此缺少的卡,一边继续默默拆开一包又一包干脆面……
08
消失的报亭和停刊的《当代歌坛》
“《当代歌坛》可以借我看一下吗?下节课还你。”这样的小纸条,你是不是也写过/收到过?
在没有“微博控评”和“占领热搜”的追星年代,《当代歌坛》在校园里的地位之高,简直和1960年代的《滚石》杂志没什么区别。无论是谁买了一本,全班都要传阅一遍。
密密麻麻的图文内页里,围绕偶像的言行、造型、生活、感情展开的各种排行榜和大爆料,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既新鲜又有趣从“韩流鼻祖”H.O.T.组合,到港台的金城武、谢霆锋、王菲……都是翻开《当代歌坛》期期可见的“钉子户”。
漫画迷一期不落的《漫友》,每本夹着一张CD的《我爱摇滚乐》,文学少女们喜欢的《萌芽》《男生女生》《花溪》《新蕾》《南风》,当然《故事会》里各种令人乍舌的奇闻逸事,也自有它让人不可抗拒的魅力……
可惜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曾经遍布城市角落的报刊亭,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并且永远不会回来。
09
相约玩耍的老地方
周遭朋友总是抱怨,如今的恋爱是越谈越无趣,两个人除了吃饭和看电影,似乎在硕大的城市里,也不知道还可以做些什么。
而在那些不舍昼夜的荒唐岁月里,我们有的是撒野的地方:两个人的话,可以找个旱冰场飞驰一番,穿上租借的旱冰鞋,先沿着围栏适应一会儿,等热身结束后,男孩总能趁着女孩站不稳时,牵住她的手……
如果是成群的死党,刚从一场惨淡的月考中“死里逃生”,相约去打保龄球再合适不过啦。
碰上当天手感好,俯身打出一局漂亮的“全倒”,总能引来女孩子的欢呼。说是去打球,其实保龄球馆是个应有尽有的小型游乐园,零食区的冰淇淋、爆米花和热狗,都是回忆里最好的滋味。
10
一切小物件,都藏着“大乐趣”
百无聊赖的学生时代,一切小物件,都可以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大的乐趣。
明知根本用不完,还是一直不停买的本子,许多直到毕业了也没有拆开过塑封;
每到9月开学,围绕文具盒展开的“战争”总会如期而至,单层还是双层、材质如何都是基本指标,奇妙的多功能设计、隐藏收纳空间、最夯的卡通人物,才是高段位的比拼……
更让我们难忘的,是那些贴满我们整个小世界的明星贴纸。
在台湾偶像剧“一统天下”的时代,从《流星花园》到《海豚湾恋人》,只要红了一部,就要买一大堆剧照贴纸,先把课桌完全覆盖了,再去占领床头的墙面、日记簿的扉页……
嘿,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回看2000年前后的一切,都觉得那么迷人?
也许,抛除这些好听、好看、好玩儿、好吃的记忆,我们更放不下的,是那些暗恋过的人、崇拜过的偶像、闹掰后一不小心就失去了联系的朋友,甚至是打过的架、受过的委屈、耍过的小聪明和得到过的偏爱。
我们这一生都不会再有跨越世纪的机会,那种一边听着末日流言,一边踮脚张望一个美丽新世界的心情,同样不会再有。
但是转念一想,那个清晰明亮、欣欣向荣的年代,我们至少经历过,这本身已经很幸福了!
经授权转载至数英,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公众号:Voicer(ID:voicer_me)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