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抗疫的现在进行时:平战结合,平时智能预警,战时高效联动
新冠疫情的影响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
有别于两年前的人人自危,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正常的生活方式,即便是在新的变种出现时,也少了当初的紧张气氛。然而疫情防控的压力丝毫没有减弱,在国外疫情肆虐的局面下,外防输入的挑战只增不减,加上国内多地的零星暴发,“动态清零”任务的艰巨不言而喻。
一面是对生活秩序正常化的向往,一面是慎终如始的疫情防控要求,看似有些矛盾的两个诉求,在科技力量的作用下逐渐有了两全的答案。
正如那句多次被验证的嘱托:“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疫情防控逐渐进入到了常态化的阶段,科技战疫也开启了新的征程。
01 “后卫”到“前锋”的角色演变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疫中,科技创新从未缺席。
早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基因测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就处处闪现,或是利用图像识别辅助诊断,或是对人口的迁徙规律进行溯源跟踪,抑或是由机器人帮助医护人员执行导诊、消毒、清洁和送药等工作。
把注意力聚焦到当下的话,疫情防控的风险依然存在,而科技正在扮演起新的角色。比如平安智慧城市在浙江省乐清市打造的疫情防控数智中心,通过“大数据+智能引擎”的精密智控,构筑了一道坚固的新防线。
如果说科技以往在抗疫中的作用还倾向于“后卫”的话,乐清市的疫情防控数智中心则扮演了“前锋”的角色。不但打通了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形成了超过240个监测指标在内的数据体系,并与当地的网格化治理进行了无缝衔接,让疾控指挥部门的指令迅速下达给末端组织,建立了快速、精准、高效的防控机制。
担纲这一重任的正是平安智慧城市的“抗疫超脑”解决方案。得益于平安智慧医疗团队对抗疫需求的深刻理解,加上中国平安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沉淀和积累,迅速形成了体系化的疫情防控实战平台:
底层架构是一个大数据平台和9大防疫资源库,汇聚了卫健、公安、交通、通管、民政等多个部门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采集、治理、聚类、整合、分析,可以针对重点人群构建一份准确的个人防控档案。
中间层是平安智慧城市的三大智慧引擎,包括重点风险人群分析引擎、风险人群关联图谱引擎、防控服务预案推荐引擎,能够根据大数据分析对风险人群、传播链路、资源匹配等给出合理的预警、预判和预案。
最上层是三项智慧服务和两类防控工具,涵盖风险动态一屏全掌握的“一屏掌控”、作为动态指挥沙盘的“一图作战”、风险人员分类查询的“一脑智查”、统一赋码管理的“一码统管”以及集成多个基层防控业务系统的“一网贯通”。
前后做一个对比的话:无论是基因测序还是清洁机器人,作战半径都处于防疫的外围;平安智慧城市的“抗疫超脑”解决方案,提供的是解决切实问题的新工具,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实战平台”,科技走向了防疫的第一线。同时也再度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02 平时智能预警,战时高效联动
作为防疫的新工具,“抗疫超脑”并不缺少创新点。
相较于传统的解决方案,以“实战”著称的“抗疫超脑”满足了三个核心诉求:一是科学的防疫智慧,一屏掌控、一图作战等服务可以自动监测异常行为,并匹配合适的“作战方案”;二是为一线人员减负增效,防疫人员可以在手机上自动接受任务,根据优先级逐项完成;三是帮助决策者统揽全局,可以在线监督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防范防疫漏洞的风险,避免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
只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所需要考量的绝不只有“动态清零”的要求,还需要尽可能减少对日常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控制住疫情的蔓延。沿循这样的逻辑,平安智慧城市的“抗疫超脑”解决方案,应该被关注的不只是产品层面的价值,同时也提出了一种新的防疫思路。
平安智慧城市在“抗疫超脑”中给出的答案是平战结合,即平时在“一屏掌控”服务的帮助下贯通防控数据,精准识别风险预警;战时通过“一图作战” 靶向聚焦及时调度资源,并进行精密执行管理。
个中逻辑并不难理解。就像部分城市在疫情发生时的“被动应对”,虽然在第一时间封锁了相关区域的出入口,对相关区域进行一刀切式的“封城”,看似对疫情的蔓延进行了有效控制,所产生的连锁问题却无法及时解决,比如防疫人员的缺位、核酸检测试剂的匮乏、民生物资的供应短缺等等。
倘若能够建立一套平战结合的预警、响应和协调机制,“平”时加强管理和预警,“战”时避免过度防御和盲目部署,两种状态顺滑转换,无疑是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最优解。
还是以平安智慧城市的“抗疫超脑”为例,平时可以借助“一屏掌控”对各个节点的异常行为进行监测,根据风险程度生成摸排顺序清单;一旦疫情出现可以借助“一图作战”自动划定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同时对抗疫资源、人员调配、作战方案等进行科学部署。
直接的例子就是某市在2021年12月份的一场演练,市人民医院报告一例核酸检测初筛阳性结果后,市疾控中心迅速进行部署,15分钟内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组长到达指挥部,第一时间启动“公安数据流调+疾控现场流调”机制,30分钟内有535名工作人员完成集结,40分钟内将封控区卡口管理封闭到位,60分钟内完成了18个交通卡口警戒设置,4小时内就完成了66名密接人员、389名次密接人员的排查管控......
在这场争分夺秒的“战疫”中,所有的指令和信息精准下发到了乡镇、网格、交通、医院等末端组织,防疫物资在不到一个小时调配完成,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到了精准防控。
安全行业有一个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每一次安全事件的背后都有29次成功入侵,以及300多个安全风险。而国内不少城市的防控体系里,由于基层医务人员缺少应对突发公卫事件的风险预警训练和指导,疫情防控的灵敏度和风险意识不高,往往是疫情失控暴发的导火索。
03 “抗疫超脑”背后的“数治”
深耕城市治理的平安智慧城市,已然嗅到了其中的机会。
除了前面提到的在浙江省乐清市落地的“抗疫超脑”,湖北省公卫应急系统、珠海市抗疫智慧中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公卫应急监测预警平台等项目中,都可以看到平安智慧城市的身影,悄然形成了覆盖不同层级的产品矩阵。
正是平安智慧城市等服务商的参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概念,进一步蜕变为现代化、智能化、可执行的工具,将技术落到了防疫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帮助大大小小的城市实现了数据驱动的精准防控,并在无形中改变了疫情防控的方式。
最为典型的例子或许还是基层防疫,仅仅是从2020年初到2022年初的时间尺度上,就已经折射出了两幅不同的景象:
犹记得2020初新冠疫情刚刚暴发时,尽管国内不少城市已经施行了网格化的管理制度,可几乎所有城市在流调时采取的都是人海战术,社区的工作人员需要逐门逐户打电话或者上门了解情况,一些年纪稍大些的工作人员,甚至需要先将信息手写在表格上,再由专人录入到电脑系统中。
时间来到2022年初,当天津被曝出现疫情后,乐清市的疫情防控数智中心第一时间就筛查出天津的乐清籍人员有2632人,和系统中的1000多万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后,网格员精准排查出有559人正在或者打算返回乐清,及时进行了主动劝导和落地管控工作,消除了潜在的传播风险。
某种程度上说,疫情防控方式的迭代和升级,也是窥视社会治理的一个窗口。至少在平安智慧城市的示范案例中,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趋势:新技术正在为基层治理减负,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正在被算法模型替代;社会治理正在从过去靠经验的“人治”,转向流程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数治”。
而这样的结果绝非偶然。新冠疫情属于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迅速扩散性的现代化风险,也是对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科技创新注定是不应该缺席的治理工具和“作战武器”。
一年前出台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提到“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再来思考平安智慧城市的“抗疫超脑”,既是迎合了防疫常态化新形势的必然,也在顺应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方向。在“平时开展疫情防控,战时快速指挥调度”的新形势下,平安智慧城市的智慧化范式值得许多城市借鉴。
04 写在最后
可以预见的是,人们和新冠疫情的战斗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快速反应、精准防控、动态清零”的能力将是所有城市的标配。
由于不同城市的禀赋各异,人才、技术、经验等有所欠缺,应对疫情防控时的表现不一而足。所幸,平安智慧城市这样的企业已经找到了问题的一种新解,通过“抗疫超脑”这样的服务工具,已经在省、市、县三级打造了“实战”性质的示范案例,相关的经验和产品正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快速落地。
打赢这场情防控阻击战,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