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态度,爱个屁股
1
每次只要打开互联网,月经话题总是离不开:
“爹妈逼我相亲/考公/生小孩怎么办?”
“老板自己不当人,还不拿我当人怎么办?”
“女朋友/男朋友总嫌弃我态度不好怎么办?”
三种话题包含了生活职场感情,堪称人生加压器,高压锅竞争对手,降压药战略合作伙伴。
其中出场频率最高的,永远是男女之间那点事。
毕竟,人类都是上半身思考的动物。
思考自己下半身的屁事。
关于配偶为什么总在意“态度”已经成了网上的一个流行热梗。
但凡谈过几次恋爱,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会听到过那句“我在意的是你的态度”。
大部分时候,都是女生对男生说,也有时候是男方给女方说。
这个男人就是逊啦。
虽然经常被嘲讽态度不好,但很多男人都不明白自己态度有什么变化。
为此,我专门请教了远近驰名的,男女通吃的,可攻可受的渣男杨老师,为什么网上那么些个男女情感问题到最后都变成了关于“态度”。
杨老师的答案也很简单:
因为态度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2
以下是杨老师说的,不是我说的。
情感月经题,本质上都是一种“大原则”对“小问题”的碾压。
“男朋友因为打游戏骗我去睡觉被我识破,然后我提了分手,他同意了,他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男朋友交往后对我的态度越来越不耐烦?”
“他跟朋友出去玩没告诉我。”
“他偷偷买了很贵的手办却骗我说很便宜”这一类的问题,都是大众认知中的“小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日常中经常发生。
当然单身除外。
不过说不定你有男朋友。
原理也是一样的。
几点睡觉,对任何人都没有影响;
打两把游戏,伤害不了任何人;
买个手办,也不会导致你破产。
但在问题提出者嘴中,这些“小问题”,最后都会落到一个共同的归处,那就是“态度”、“欺骗”这些大原则。
“我在意的不是他玩游戏,而是他骗我。”
“我在意的不是他不帮我遛狗,而是他的不为我着想。”
“他现在可以为了玩游戏骗我,以后就会因为出轨骗我。”
“才谈了多久,他就这个态度,以后对我更差。”
简直是滑坡之王。
虽然看起来无厘头,但其背后,都是一种“他今天能瞒着我玩游戏,以后就能瞒着我玩女人”的道德滑坡式推导。
用一个大原则,处理小问题,本质就是“小题大做”。
我不能理解,于是问杨老师,为什么问的总是这一类屁事,而不是“他出轨骗我”之类的?
杨老师瞥我一眼,废话,真遇到大问题他们自己就分了,用不着上网求助。
能上网求助的肯定都是些举棋不定、鸡毛蒜皮的屁事,这也算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3
说回“小题大做”,其本质是用一个极其巨大、严肃、严重的大原则,来针对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件。
比如用“态度”、”欺骗”、“不重视”这种大原则,来针对类似“玩游戏”、“没吃饭”、“撒了个无关紧要的谎”这类小问题。
详细的说,就通过“上纲上线”,用一个巨大的原则,将对方的小问题扩大化,把自己拱上道德高地,对对方实行降维打击。
我问杨老师,这不就是“作”吗?
对!
杨老师很肯定地说,作是一种聪明的策略,可以快速试探别人的底线。
我们男孩子去追求男孩子,也要让自己稍微作一点。
我看着他娇羞的样子,不自觉的离他远了点,问他。
那为什么要用“态度”这样的名目呢?
杨老师叹了口气,系上了自己衬衣的五个扣子,表示,年轻人终究还是太年轻。
用大原则处理小问题,当然没有必要。
但你知道吗,恋爱关系中是存在“政治正确”的。
虽然大家都说感情不是用来讲道理的,但恋爱自身其实还是要讲道理和逻辑,只不过讲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条理逻辑,而是恋爱体系下的道理和逻辑。
在恋爱这个体系中,有一个核心逻辑,或者说政治正确,那就是“爱”或者是“基于爱”。
恋爱中的一切都必须出于“爱”,而不能出于“私心”。
当出于“私心”、“私欲”的时候,就背离了“爱”,也会因此而处于道德洼地,成为双方中弱势的一方。
举个例子,520发红包。
不能是因为“我想要钱”。
而必须是因为“你爱我,所以给我”。
必须是因为“别人的男朋友都会给”。
所以“给钱是爱的证明”,所以“因为你爱我,所以你要给我钱”。
在恋爱逻辑中,“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在这个政治正确之下,所有的名目,都必须包装在“爱”的名义之下,使其合理。
彩礼,是爱的承诺;
钻戒,是爱的证物;
包包,是爱的体现。
所有的“索取”,都不能基于“我想要”,而是基于“你爱我”;
所有的“控制”,都不能基于“我不许”,而是基于“对你好”。
不能直接说,我就是要钱,我就是不允许你玩游戏,我就是要你给我买东西,因为这不正确。
而必须是基于你爱我,所以你要给我钱。
我对你好,所以不能让你晚睡。
因为爱,所以你不能骗我。
恋爱行为需要在这套“爱的逻辑”下完成自洽。
我查你手机,每天定位查岗,不让你和朋友出去玩,是因为“我爱你”,爱是占有,是自私。
你不能查我手机,不能限制我行为,不能管我跟朋友出去喝酒蹦迪,因为“爱就是无条件的信任和成全”。
所有的行为,都不能出于“我要”,而必须出于“你爱我”、 “我爱你”或者“为你好”。
就跟父母一样,任何父母不许你做的事情,都是“为你好”。
收你的压岁钱是为你好,不许你出去玩是为你好。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你好”,而不是为了父母自己省心。
所以,即便“作”,也要拉上“我只是想考验你”、“爱是不计较对错”、“爱她就要容忍她的作”之类的理论来给自己站台。
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站上道德的高地。
否则就是师出无名。
哇,杨老师这个渣男,真的熟练。
难怪牛老师最近已经把他当成了强劲的竞争对手。
4
我能够理解这套逻辑,但依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拿“态度”出来说事,又为什么要不放过“小题大做”?
杨老师轻蔑一笑,很简单,因为“态度”管用。
首先,“态度”是一个完美的符合恋爱逻辑的产物。
你对我态度不好,说明你不爱我;
而不爱,是恋爱逻辑中最大的罪过。
通过将“态度”和“不爱”关联,使其成为一种杀器,一把绝对“正确”的宝剑。
而同时,“态度”不可证伪。
由于态度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且是对方的主观感受。
这就导致当对方用“态度”来针对你的时候,你是无从辩驳的。
因为解释权在对方手上。
对方说你态度不好,你就是态度不好。
当你要在他人掌握解释权的情况下自证无罪,是不可能的。
同时,对方手握解释权,就导致你的任何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态度不好”。
过节没发红包,态度不好;
关门用力了一点,态度不好;
说话大声了一点,还是态度不好。
“态度”成了一个绝对正确且万能的说法,一个天然的道德高地。
只要拿出来,便立于不败之地。
当任何事情发展到最后都能被引导到“态度”上的时候,“态度”也就成了一种事实上的驯化工具。
其作用不再是用来对你的错误进行“证明”,而是依据对方的意愿来对你进行“改造”。
不发红包,态度不好;
讲道理,态度不好;
回复晚了,态度不好。
任何对对方心意的不顺从,都会被定义为“态度不好”。
事实上,不是因为你态度不好,所以ta作;
而是因为,ta要作,所以你必须“态度不好”。
为什么都有要用态度来说事?
因此除了态度之外,找不出其他的缘由了。
因此“态度”必然需要万能。
如果不是因为“态度”如此万能,也不会每个人都拿它来说事。
就跟父母总拿“对你好”,老板总叫你“多学习”一样。
不是因为这东西有用,而是因为真有用的东西他们拿不出来。
“态度”是这样一个欲加之罪。
尽管你可能只是睡觉前被朋友叫过去打了一把游戏;
只是太累了不想说话;
只是无心糊弄了一下。
就会被定义为“态度不好”。
而“态度不好”,则会被对方视为“不爱”,进而被打上“渣男”的标签。
我说,杨老师,您作为知名渣男,看的够透的啊。
他摆摆手。
我不是渣男,这是别人扣给我的帽子。
我只是,没那么爱了。
以后,请叫我纯爱战神。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