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商业洞察比以往难得多?
“洞察”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整个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社会阶层相对稳定、竞争规则相对明确、还依然有“大众”这种最大体量的“群众”存在、各阶层生活方式相似度极高……洞察的“不简单”,体现在是否具备足够敏锐的观察力、足够穿透和刁钻的视角。大概是这样的画面:面前一座山,一个足够聪明的人转着圈观察,还能透视,发现了宝藏。
但今天要获得“洞察”,比以往难得多。主要难在三个方面上:
过往结构明确的社会走向多元,每个个体都被制造成一个独立的文化单位,以往“一体化”社会从过去的线性发展,变成随时像一个扇面一样展开(这里借用博尔赫斯说的“小径分岔”),以往的“一个世界”变成若干个平行的“可能世界” —— 看一座山,变成了看无数座山,看哪座?
在相对长时间内稳定的社会,全面进入高度不确定的“风险社会”,静态的站在任何一个时间断层上获得的发现,可能在下一刻就失效。要知道此刻何以至此,未来将会如何,需要在时间维度上考古,拥有一种“历史性”的视角 —— 看一座山,变成了要看这座山怎么来的,未来会变成海吗?
过去基于观察技术的局限,能看到的画面终究是少的;但是现在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等,提供了一种据说“可以让一切皆可被看见”的上帝视角,让人产生了巨大的幻觉:“看见一切等于懂了一切,继而可以控制一切”。—— 于是,任何山都不值得再被注视,既不需要换角度,也不再需要有穿透性。
商业世界大概花了 15 年时间来体验、接入上述变化,然后一部分企业和品牌在遭遇挫败后开始反思:明明看见了一切,每个环节都有所把握,问题出在哪里?
在现有的商业咨询领域内,对消费者的洞察通常有“不前瞻、不深入、不精准、不落地”的问题。在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如果咨询机构只能提供这样层次的洞察,并不能帮助企业走得更远。
能看到的东西变得再多,也只是信号,是现象,需要看到的东西越广、越深,越需要“视力”具有跨越性和穿透性;光看到也还不够,需要能看懂,能理解前因后果 —— 具有强阐释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必然需要更有效的学理基础和工具。
这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强项。
我们关注完整的人,关注与品类相关的多重生活面向,关注个体与群体的身份认同的建构,而非只是把他们当成消费者,局限于他们的购买行为和品牌选择。我们也关心复杂的情境,将人放在他所在的具体情境和更宏大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还关心历史变化和文化变化等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而非仅仅关注个人状态。
在不断“探索 – 实践 – 迭代优化”的过程中,青年志沉淀了独有的“文化式创新三支柱方法论体系”。这个体系是青年志关于如何理解和介入文化的底层思维框架。把消费者看作完整的人来理解,基于历史比较以及前沿趋势追踪,展开对人及群体的观念和行为的研究,以得到更为全局、深入前瞻的洞察。
这一框架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全局视野下的文化阐释模型: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关注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文化构成,由此来理解消费认知和行为,以及探索商业机会。它提出了一种假设,即人的行为决策不是偶然发生的,人们之所以会有某种需求、寻求某种体验,背后都有更深层的原因 —— 有的基于某种更时兴的价值观,有的基于底层的身份认同。
冰山模型示意图
“冰山模型”的穿透性视角
纵向上看,业界对消费者的关注大量停留在上两层,经常忽视或者难以理解海面之下三层的影响;横向上看,业界经常只看到静态的现状,陷入到充满主流迷思或陈词滥调的红海竞争中,却难以理解海面之下、社会变迁引发的层层变化所带来的新意识形态,因而容易错失商业和文化创新机会的蓝海。
冰山模型强调纵向上更为深度系统、横向上更为前瞻趋势的发现洞察,敏锐把握商业创新机会以及青年文化创新机会,强调“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全局视野的把握,为青年志建立了强悍的市场竞争力,使得青年志的研究超越市场主流;以心理学个人认知和行为为基础的模型,真正尊重人以及文化,也更利于企业创新,应对今天的复杂竞争局面。
具体来说,冰山模型是一系列相互之间具有逻辑关联的提问。在纵向上,我们可以从上往下提问“why”,或者从下往上提问“so what”,以寻求对特定文化现象的深度系统阐释。
体验形态:落在具体产品和服务上的需求,用户可体验到的具体形态。
如:能带来“少年感”的材料是棉质还是羊绒?能表现“有趣”的是谐音梗还是高级黑?
关键需求:人们对产品和服务各维度的需求,人们期待通过体验获得的核心价值点。
如:什么是“有趣”?什么是“独特”?一个点了一碗冰粥的人是因为饿还是热?
品类意义:品类在人们生活中提供的意义和价值,品类如何帮助人们达成他们在身份认同以及社会行为领域上的向往,或缓解与此相关的焦虑。
如:手机对人而言是个管家还是个脑机接口?香水更像一件外套还是一件内衣?
社会行为领域价值观:人们在具体展开自我认知与发展、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等具体社会行为时,所持有的指导行动的观念。
如:为自己获得安全感的“大生活”领域,为自我决策和发展的“大自我”领域,以及解决自己和他人、外界联结的“大社交领域”。再进一步细分,社会行为领域有 25 个细分类别。
身份认同:关于想成为怎样的人的根本性问答,通常涉及到个体身份的诸多方面,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个体塑造上的具体投射。
如: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基于身份的政治正确?为什么同属一个国家也会区分敌我?为什么远隔半个地球也能秉持相同的观念?
“冰山模型”的历史性视角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左往右横向提问,寻求对特定文化现象的前瞻趋势判断阐释。这要求有历史比较的视野,比较时也需兼顾层级之间的逻辑联系。
主流迷思/陈词滥调(orthodoxy):在主流的媒体、商业机构、品牌、文化中,对目标人群在身份认同、价值观、品类意义、关键需求、体验形态这五个层级上的判断,占统治性地位的看法是什么?
以前品牌认为,年轻人在品类意义和价值上,非常追求社会地位,因此在产品和广告中,会强调中产品味和尊贵感。他们认为,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变化下,年轻人渴望强烈的中产身份认同,在社会行为领域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上,有“中产品味至上”的价值观。
社会变迁/宏观驱动力(social disruption/macro-drivers):目标人群生存所处的宏观环境,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等环境。在社会发生变迁,也就是宏观环境具体因素改变时,这些变化可以作为驱动力,影响目标人群对世界和自我的看法。因此,社会变迁是目标人群自我身份认同变化的驱动力和深层原因,是受宏观环境影响的因素。
当下,电商的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丰富的商品选择,但同时,经济下行导致阶层流动困难,年轻人更想摆脱阶层身份认同的限制,希望彰显个人身份。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消费行为上,他们的价值观转移到自身,需要建立自己的独特身份。
新意识形态(new ideology):新兴的可能成为主流的观念。在冰山模型的每个层级上,都有目前占据统治性地位的观念,也有正在崛起的、未来会成为主流的观念。这里的“新观念”,是相对于主流品牌、媒体的观点的“新”,但有可能在大众中已经逐渐主流化;也不是绝对的小众观念,而是未来可能会更主流、更有影响力的观念。
因此,在很多品类的价值和意义上,年轻人首先会追求个性和匹配性,而不是追求传统的中产品味和社会地位。
▼ ▼ ▼ ▼ ▼ ▼ ▼ ▼ ▼
青年志 PRO
以文化式视角,深挖年轻人洞察,
追踪预判趋势,全方位支持品牌的文化式创新。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