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术创新,多少家小企业加起来能超过华为?
2021年的最后一天,华为公布了2021年的财报数据,全年营收同比下降28.9%。华为自2019年起遭受美国不公平打压,这不仅是华为的损失,也影响着国内企业的创新步伐。如今,美国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还在持续,人们呼吁再造一个华为,中国不能只有一个华为。
再造一个华为,诚然是一种破局思路,我们也迫切希望在国内其它生产制造领域看到更多的华为,不仅是体量上做大,并且在技术实力上也能保持行业领先。但只是如此的话,我认为还不够,扶持头部企业只是可选择的路径之一,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倘若我们能联合国内数以万计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继续提高这个群体的创新能力,或许能给破局增加另一种可能。
但,多少家小企业加起来能大于一个华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水平如何?有没有办法快速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服务行业能为中小企业创新做些什么?下面是我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八个认知。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经济和社会价值巨大
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看:
国际方面,中小企业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占据了全球所有公司中的90%,雇佣了70%的劳动力,并创造了全球一半的GDP。国内的比例更高,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数量、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发源地。
中小企业的创新动能后劲十足
从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的逐年变化上来看:
研发投入逐年增长,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为例,整体研发费用率近年来保持较高水平。“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研发费用率自2016年的1.70%不断攀升,于2018年增至5.09%,近几年维持在5%以上。而申万小盘指数成份从2016年的0.05%起增长至2020年的1.68%,增长趋势与“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情况较为同步,但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专精特新”小巨人更加重视自身的研发情况,愿意投入更多的研发费用。
专利逐年增多的趋势也十分明显,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小微企业占全部有研发活动企业的比重为81.1%,研发经费比2015年增长102.5%,有效发明专利数比2015年增长233.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强,机制灵活、更具效率,往往实现“从0到1”的创新,贡献7成发明专利,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生力军。
传统企业服务业态,难以解决中小企业的创新痛点
2021年1月至11月,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0.7%、28.2%,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8%、17.1%,疫情下我国中小企业高速增长势头依然未变。
然而,国内企业服务机构的业态却相对原始,远没有跟上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主要是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导致企业的创新需求很难对接和交付。
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本应发挥的是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专业机构之间的纽带作用。所搜集的企业创新需求,一方面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在信誉度好、专业程度高的专业服务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沟通联系。因此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所担任角色当中相当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精准地搜集到企业的需求。而这一方面,目前国内的企业服务机构普遍欠缺这一能力。
大多数传统企业服务机构,只提供流程性服务,而不是深度价值服务
中小企业创新服务涉及知识产权、产学研、法律及品牌等,传统中小机构做法难以深入企业创新全程。
知识产权方面,大多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只能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等基础流程服务。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从事知识产权代理服务的机构比例达到72.7%,其中专利(36.3%)、商标(54.8%)是最主要的服务范围。专利是企业创新成果的法律凭证,企业拥有专利可以证明自己曾经做过研发,但申报专利时,如果不覆盖专利布局、专利预警等深度服务,申报这个动作本质就是“代办”,不会帮助企业创造新技术出来,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收尾工作。而商标申请也是同理。“代理”已成为当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最主要的投入和获益的业务形态,而企业创新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帮企业去创造技术成果的服务,比如找专家、找技术,让新技术在自己企业落地,用新技术提升自己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而这样的服务对企业服务机构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也远远不是“代理”可以解决的问题。
品牌、法律等服务同样如此,中小企业的需求和大企业有很大不同,更加纷繁复杂,品牌、法律往往需要围绕产品升级、技术迭代进行,需要品牌和法律服务人员或机构懂技术、懂市场、懂客户,能根据不同企业提供不同的服务。但目前大多数企业服务机构,无法精准识别企业需求,对特定领域的产品、技术与市场状况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往往提供的服务无法给中小企业带来预期的效果。
产学研合作,如果服务机构不了解企业的技术储备、产品阶段、行业特点、研发难点等,是很难落地的。而且市面上很多机构提供的所谓的专家服务,只是给个联系方式,企业需要自己联系。企业和专家存在巨大的沟通障碍,沟通困难、合作进程缓慢,而且合作期间的知识产权归属也容易产生问题,研发合作进度往往也得不到保障。并且,很多专家,服务机构并未实际调研,对专家的能力模型也不十分清楚,推荐的专家不对口,会浪费中小企业宝贵的资金和转型机会。
总之,这么多年来,中国企业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和内容并没有跟上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导致有需求的企业找合适的服务机构难,而服务机构带给中小企业的往往只是初级、基础的服务,无法满足中小企业旺盛的创新需求。
受限于自身规模和服务模式,传统企业服务机构仅凭自身很难突破
第一,传统机构的服务方式门槛不高,竞争激烈。国知局的调查显示,71.1%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认为在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市场恶性竞争。究其原因,服务业不像制造业有比较高的投入门槛,主要依靠专业人才的服务来产出商业价值。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创业支持力度加大的背景之下,专业服务机构数量近年来猛增,机构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激烈。
第二,整体实力普遍较弱。报告指出,全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平均年营业收入为316.8万元,换算月均只有20多万元。大多数企业服务机构“小、散、弱”,几个人合伙就能开个公司,而机构之间的服务内容相似,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服务的技术含量和价值逐渐趋同。而且众多专业机构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发展速度慢,影响力弱。调查显示,40.5%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认为缺乏服务标准规范。
第三,口碑和专业度有待加强。口碑是服务机构在长期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无形资产,体现了一个机构的信誉度以及客户群体中的影响力,但当下机构鱼龙混杂,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质量与服务人员的个人素养和水平挂钩,专业度稳定性差,服务过程难监控,难以积累口碑。38.8%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认为高端人才稀少, 32.5%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认为人员流动性过高。
AI可以帮助传统企业服务实现蜕变
大数据+人工智能,是破题关键。助力中小企业创新,难在分析企业需求和资源匹配。大数据的意义不仅仅是把企业工商信息、专利成果、政策适配度这些数据展示出来,而是要基于数据去分析企业画像,从而匹配需求。从企业创新前就开始介入,到诊断、决策,再到资源对接的全过程,为中小企业创新找到方向,让中小企业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其实企业创新服务的变革和房产中介行业有相似之处。早年58等各大平台都先后进行过尝试,但大多走入困境,最终我们突然发现,行业发展的胜出者,其实是贝壳找房这样的数字化平台。它解决了房地产信息不透明和成交效率低的问题,让整个行业发展从尔虞我诈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而在企业服务领域,因为企业客户的决策链路更长,影响因素更多,而在挖掘用户需求上,企业服务就需要比个人服务用到更多维度的数据更高阶的算法,不仅是工商信息,还要有知识产权、产业政策、财税等多种信息综合分析才能得较好地来判断企业的真实创新需求。国内的企业大数据分析平台“企知道”正在做类似的事情。
同时也由于企业创新的过程比个人买房的过程也漫长得多,企业从研发到新成品再到推向市场,这个过程是至少以年为单位的,期间要链接的创新主体自然也更多,这就需要统筹企业创新链条上的企业、服务机构、专家/高校、资本等各端,让他们“上网”,再通过AI+大数据降低各端的选择成本,提高对接效率。还可增进行业的正规化发展,以及减少抢单跳单这样的不正当竞争,减少低端的同质化竞争,让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个人都能公平的享受到最终的收益。这种类似贝壳S2B2c模式的做法,正在成为这些行业正规化、数字化进步的关键。
企业创新服务的本质:帮企业找人、找钱、找技术
AI加持下的企业创新服务平台,能为企业创新带来哪些提升,用A企业举个例子。
A企业是浙江一家生产传统窗帘杆及配套五金件的生产厂,产品此前主要销往海外。近年来国外市场趋近饱和,而由于产品和同行拉不开差距,国内同质化竞争严重,所以A老板开始寻求创新转型。
企业创新升级方向如何选择,考验的是老板的决策能力,这不仅需要企业主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更需要充分及时的情报支撑。A老板在企知道上仔细对比过同行升级的技术方向、专利成果信息等信息后,再结合企知道的“查政策”功能,最终选择了当地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最大的智能家居方向。
传统家居企业升级智能化产品,首先面临技术上从无到有的压力。抱着试试看的想法,A老板在企知道的“产学研”页面简单留下了自己的需求。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天企知道的工作人员就主动打来了电话,直接推荐了几位擅长窗饰品智能化的技术专家。
(企知道“产学研”创建项目页面)
在企知道的对接下,A企业最终与南京某高校共建了合作基地,在企业内设立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双方在智能电动窗帘、开合式智能一体机、管状电机一体机等新产品和技术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高校每年将派驻科研人员协助企业完成产品和技术升级,A企业对合作期间产生的专利等知识产权享用充分的使用权。
得益于产学研合作,A企业在研发投入、人才储备、产品方向上达到了当地政府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标准,享受了上百万元的现金补贴与税收减免,也顺利拿到了银行贷款。
以上只是众多受益于企知道的企业之一。从创新前的同行分析、方向决策,到创新中通过产学研解决技术、人才的对接,再到匹配优质服务机构,协助落地政策补贴与银行融贷,企知道借助AI的力量深入到了企业创新前、中、后的全流程,并且围绕企业创新的全流程服务和需求,串联起了企业端、专家端、资本端和服务端。
企知道目前拥有9000万+中国企业的公开数据,覆盖了1.6亿+全球专利数据,用户可以免费检索分析,支持双向翻译,让中小企业更高效地做好创新情报分析和知识产权布局;汇集全国47座城市的9.5万份政策文件,企业可以精准匹配各地区的产业扶持政策;“产学研”板块对接专家已超过1.5万名,可转化的技术成果超过5.2万件,借助AI的帮助,企知道帮企业精准匹配技术专家,让企业的技术规划更容易落地。
企知道模式,是企业创新服务的一种新思路,对企业、服务机构、技术专家、金融机构都有着良好的赋能。如果贝壳找房是“S2B2c”,那企知道的“S2B2b”模式的对实体企业创新的正向带动意义是更明显的。
真正意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中小企业加起来比华为厉害
先简单说一下阿米巴模式。阿米巴是指公司大到一定规模后,为了提高内部效率,激活组织活力而采用的一种组织经营模式,特征——先“化整为零”,一个大组织变成多个自组织,每一个自组织自负盈亏,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后“化零为整”,基于集团内部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共同目标管理、内部政策、价值观与经营文化,降低内耗,最终实现集团利润1+1大于2。日本的京瓷、中国的海尔都深度实践过阿米巴模式。
若从全社会的视角看阿米巴模式,其实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天然就是一个个分工明确的自组织。中小企业具备更强的组织活力和效率,但因为企业的创新信息不透明,互信程度不高,所以中小企业之间协同性、互补性并不强。
而企知道这样的创新服务平台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变革的曙光。
类似于企知道的企业创新数字化基础设施,可以在中小企业“化零为整”的过程中发挥“公共平台”的作用,每家中小企业都可以从平台中获得足够丰富的商业情报与技术情报,产业链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可视化程度加深,单个企业的风控能力更强,相互之间的协同效率更高。
以合作研发为例。一家小企业研发不出来的产品,可以通过企知道找到多家靠谱的合作企业联合研发,基于对知识产权保护流程的严格把控,企业之间从需求调研、意向沟通、明确分工与成果归属、协同生产,到最后利益共享,都更容易达成共识,有效摆脱了目前的孤岛困境,最后形成真正意义的“社会化大生产”。
如今我们正处在大数据和AI驱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当企业乃至行业通过这样的数字化平台连接起来,把创新的意愿和资源整合起来,中小企业也会实现与龙头企业类似的重大技术创新和突破。我相信这将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对社会的贡献将远超一个华为。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个跨企业的产研协同体系及社会化大生产的未来。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