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不应该辜负人心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04-16

414优秀2.jpg

1

公益组织现在的形象很奇怪。


按理说这应该很正面,但在有些地方你说谁像搞公益组织的,属于骂人。


一个魔幻的例子,两年前弗洛伊德事件后,主张维护黑人权益的公益组织BLM火了,在受到美国主流社会关注的同时还得到了大笔捐款。


结果根据《纽约杂志》报道,


在BLM拿到巨款不久后,这个组织的发起人库拉斯就携家人一起住进了南加州占地600多平方的大豪斯。第二年,库拉斯又用近千万人民币的价格买了一套洛杉矶富人区的豪宅——这个社区的黑人居民只有百分之一左右。


然后库拉斯和BLM就在美国的社交网络上被骂飞了,尤其是那些曾经捐过款的黑人,纷纷表示自己受到了欺骗:



给你捐钱不是为了让你买豪宅的,你这是黑吃黑啊。


气愤归气愤,但这些公益组织如果想乱来,民众还真没什么办法。


因为按美国联邦免税条款规定,


非营利性组织不需要对外公开纳税申报表。


因此即使是对这些公益组织提供过捐款的民众,也不知道它们给管理者开多少工资。


某种意义上,他们想给自己发多少钱,就可以发多少钱。


而在美国的法律下,这一切是合法的。


公益的事情,你懂吗。



根据公开资料,


一些老牌的美国慈善公益组织,其维持自身存在的运转成本已经达到了年开支的70%以上,最离谱的甚至有接近90%的。


你都不知道他们还能剩下多少钱花在自己的本来目的上。


你甚至问多了都不行,弄不好得打一顿。



幸好,地球上不只有一个美国,公益组织也不只有花里胡哨的。


大部分公益组织,依然还是在奉行着自己的宗旨,做好分内的事情。


但只要有这样的案例存在,所有公益组织的可信度都会被打上一个问号。


我愿意捐钱给真正的公益组织,但我怎么知道你内部是什么样子?


谁赚钱都不容易,没有人想花了钱还当大冤种。



事情到这,就卡住了。


做公益变成了玩狼人杀,你不仅要做公益,还得想方设法证明自己不是狼人。


这怎么自证?这世界上又没有预言家。


有的公益组织说我们管理严格,不会乱花钱;


隔壁组织马上就说他们零管理费,大家都是自带干粮。


为了吸引注意力,你只能说我们零成本——大家捐多少,就会有多少钱用在公益上。


就连剖腹证粉,都要比谁的刀更快,事情一下子就魔幻起来了。



我不认为0成本的公益组织是好事儿。


因为这违反了物理规律。


公益组织的运营当然是需要成本的。


最基本的房租水电要付吧?


举办活动,活动场地的租金要付吧?


一些枢纽岗位需要专职工作人员,那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五险一金是不是要保障一下。


总不能公益组织连自己员工的利益都保护不了,还要求他们去服务于社会吧,那就太荒诞了。


我们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但马儿吃饱了草,又有可能躺平了不愿意跑,甚至把草料反刍出来倒卖给牛。


这就魔幻了。



公益,公益,为什么一个听起来很美好的词汇,会出现那么多离谱的问题?


因为大家只看公益,没有看到公益落地需要的现实。


要怀着好心,也要做硬气的事情。

2

公益组织目前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两个规律。


规律一:人类都是有惰性的。


我们自己上班都知道想尽办法摸鱼,凭什么认为公益组织的员工就一定会自觉地高效率运转?


如果真能做到,首先笑的应该是资本家。


永动机找到了。


很多人不是坏人,也不是存心想偷懒,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也确实尽心尽力了。


但是时间一久,必然会懈怠。要是没人催,甚至压根就没人知道你干没干,那就更完犊子。


不然祖宗为何教我们,要慎独。


怎么解决?


透明。


公益组织如果做不到流程透明,最后基本上都是往这个方向演变。



规律二:人性是不可考验的。


大部分公益项目都涉及到钱和物资的流动,这些东西都是利益。有利益存在的地方,就一定会有诱惑。我们相信公益工作者的人品,但对人性最大的尊重,恰恰是不要去考验它。


这就好像你买了一个防摔碗,相比起普通的瓷碗,可能它确实更不容易摔坏。


但它设计出来,是应对你失手把碗滑落的情况,不是要你出死力往地上砸的。


你铆足了劲把碗砸坏了,然后指责碗不够防摔。


这到底该骂碗虚假宣传呢,还是该夸你力(有)气(毛)大(病)呢?



所以,定期公开内部情况很重要,外界的监督也很重要。


你是一个公益组织,你对外接受捐款,那不但要监督你干了什么,还要监督你具体是怎么干的。


你的成本、各项开支明细,捐款的来源和流向,这些东西都应该晒一晒。


这种监督不是“不信任”,而是一种“保护”。


不能保证一个东西永不变质,但可以不给它变质的机会。


3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都应该知道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础,就是权责对等。


如果你不拿外界的钱,那你只要不犯法,内部怎么魔幻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但只要你拿了钱,得对拿到的钱负责。


上市公司拿了投资人和股民的钱,还需要公开财报、接受股东大会的监督呢。


一个接收捐赠的公益组织,我至少要知道你拿着我的钱干嘛去了,是不是在有效经营。


不然凭什么把钱给你,就凭PPT做得花里胡哨吗?



和企业一样,那些对外接受捐赠的公益项目,一样要有自己的“股东大会”。


公益的力量来自社会大众,每一个公益项目的参与者,都应该是这个项目的股东,是它X分之一的主人。


公司法为企业股东规定了诸多权益,譬如股东身份权、分红权、参与决策权、知情权、质询权、退股权等等。


企业的股东有哪些权益,公益项目的“股东”一样要对等享有这些权益。


分红权,可以理解为我投了这个公益项目,它所创造的社会价值里有我的一部分;


知情权,可以理解为你把我的钱花哪里去了、怎么花的、有没有必要花、是否做到了效率最高,我要知情;



质询权,可以理解为在有疑虑的时候,我有渠道可以发声,对于合理质疑你要回应,不能装看不见;


退股权,可以理解为用脚投票,如果你这个项目让我失望了,我就不支持你了,转而去支持其他项目。


会去给公益项目捐款的人,内心肯定是有一份善良在的。但想要让世界尊重这份善良,不能只靠善良本身。


善良不是傻白甜,更不是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不能因为善良,就忘记了维护自己作为股东的权益。


咧嘴可以是展开微笑,也可以是露出利齿。


4

“公益股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个大型的公益项目,其捐赠者的人数可能非常庞大,沟通起来是巨大的成本。


要让更多资源用在公益项目本身,就必须降低公益组织本身的存在成本和运转消耗;


要保障“股东”权益,并且从根源上避免公益项目的低效率或公益组织的腐化,又必须让公益项目公开透明。


怎么才能让这个透明化的过程变得低成本、高效率,并且同步面向全民?


这就需要媒介、平台和渠道的多重配合。



第一,要有一个能有效触达全民的媒介。


什么叫有效触达?就是不需要用户专门去打开,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随时看到这个媒介。


唯一符合条件的,就是微信。


你不可能时时刻刻在屏幕旁,但你身边大概率会有手机,手机里大概率会有微信。


第二,在媒介的基础上,要有一个能吸引大量公益项目的平台。


比如腾讯公益,它以微信为媒介,让大量默默无闻的公益项目能够被人们看见,也让普通人能够以极低的门槛参与公益。



第三,在平台的基础上,要有一个能同时和所有捐赠者对话的渠道。


以腾讯会议为技术基础,由腾讯公益创立的“公益股东人大会”,就是这个渠道。


参与的人越多,看的人越多。


才能越透明。

5

2022年4月11日,在腾讯会议的一个会议室里,数千人正在听【满天星公益】创始人解答问题、公开财报。


这是一个地区性的社区公益项目,近八年来一直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运营公益图书馆。


腾讯公益上的项目门槛极低,很多都是一元起,很多项目的“股东”都人数众多,满天星公益同样如此。


这么多人,像传统企业一样召开线下股东大会的模式显然不现实,但腾讯会议解决了这个问题。


企业版的腾讯会议最多可以同时承载2000人在同一个会议室里在线沟通,网络研讨会功能更是最高能支持数万人同时参会。


在公益股东人大会的评论区,有人表示赞赏,说:


谢谢你们为受助者带去的光。



有人认为这个公开模式不错:


公益组织财务公开建议推广到全国。


也有人直接提出质疑,表示:


有没有优先边远地区?其实城市不太需要移动书箱,偏远地区需要。


这些建议和质疑不一定都是对的,但都出自“股东”们的内心,是合理的质疑。


因为腾讯会议的技术、因为公益股东人大会的机制,它们得以被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议程设置中,除了对事先搜集问题的解答,还有一个让项目管理者现场接受股东问询的环节。


每一个“股东”,甚至是围观群众,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你可以自由地说话,可以对任何有疑点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质疑,而且其他人都看得见。



关键是,任何人都能发言,并且其他人看得见,这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如果不能对合理质疑给出解释,股东们可以用脚投票。


我确实不能拿你怎么样,但我可以不给你提供捐赠了。


我退股,以后去支持那些能说得清自己想干什么、在干什么、钱为什么要这么花的项目。


技术不但降低了普通人参与公益的门槛,也降低了人们行使”股东“权益的门槛。


每一个人的每一句话,都算数。


6

在企业的股东大会上,股东代表会对企业的每一笔开销锱铢必较。


从高管的工资是不是开高了,到厕所免费供应的卫生纸为什么是双层而不是单层,都要有明确的说法。


管理者乱花钱,是会被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按着头打的。



我一个朋友买了某公司股票,新闻上一出现这个公司给员工发福利他就哀嚎,说这特么花的是我的钱。


但企业在股东大会上有了合理解释,股东就会继续信任你的管理层,甚至追加投资;


我朋友一边哀嚎,一边看着股价上涨,觉得给员工发福利提高积极性也是好事,于是重金加仓。


公益项目也是一样的,如果我只是给这个公益项目捐了钱,那这个项目和我的关系就只在于那笔钱。


但如果我是“股东”,我在项目监督上花了时间,这个项目可就是我的事业了。


因为我花了时间,所以我不会轻易放手。


腾讯公益股东人大会的设置,本质上就是在为大众提供一种“参与感”。



只有当你是一个事业的股东的时候,你才会觉得“这是我的事情”,进而对它的每一步决策都无比关心+感同身受。


企业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上督促企业高管赶紧给股东们赚钱,公益项目的“股东”一样可以在公益股东人大会上督促公益项目的管理者赶紧创造社会价值,让公益股东们收获更大的精神满足。



这一刻,虽然你没有亲临现场,但你在腾讯会议的虚拟空间里拿起的小皮鞭,打消了公益组织滋生的惰性,打退了管理者在诱惑前颤抖的手。


这,就是参与感。

7

人心是善良的,也是脆弱的。


在受到过第一次欺骗之前,很多人都曾经愿意无条件相信别人。我侄子小时候傻乎乎的,大人说什么信什么。


你和他说只要原地转圈十分钟就给他买糖,他能转二十分钟然后问你能不能买两块。


但有一次一个亲戚答应好的事情没实现,我侄子就再也不相信这个亲戚说的任何话了,哪怕他说的是真话。



人们对公益组织的态度,从无条件信任,到将信将疑,不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因为经历过无数次失望和受伤,我们才变得不敢随便交托自己的信任。


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关键是,我信任你,把我的心交给了你。


如果你出问题,我会觉得自己瞎了眼,不会再爱了。


为什么公益组织必须透明化?


因为只有透明化,才能对得起信任。



腾讯公益股东人大会的出现,只是一个开始。


未来的公益项目,必然会越来越体系化、越来越有秩序。


公益不但是一个需要持续经营的产业,更是一个需要充分竞争的市场。


能者上,不能者下。


能够适应这种节奏的公益项目,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反之,则会失去捐赠者的信任,最后被那些高度透明化的项目所取代。


这种做法看似不近人情,但只有最严格的规则,才能让善良不被辜负。


须有菩萨心肠,更须雷霆手段。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