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骗局:我们如何被客观的数字欺骗?

举报 2022-04-27

数字骗局:我们如何被客观的数字欺骗?

商业分析中,数字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做人群画像,做用户调研,做商业模式分析,都要用到数字,把数字汇集成数据,供决策参考。但数字就是完全客观,有了数字就能让人洞悉真相吗?也不尽然。相反,数字有时还会制造一些骗局,误导你的决策。

在我的从业经历中,也遇到过一些数字骗局,今天跟你分享下:我们是如何被数字欺骗的。


一、从卖家手里占了便宜?也许是中了圈套 

作为营销从业者,通过各种心理或视觉手法,让价格看起来没那么贵,让消费者更心甘情愿多掏钱购买产品,这是营销中常见的操作,给你举两个例子。


1、打折和立减,哪个优惠大?

比如你这顿饭吃了200元,服务员告诉你,现在办1000元充值卡,这顿包括以后吃饭就可以打八折。你可能会觉得吸引力一般,因为就省了40元,却搭进去1000元办卡。

现在换另一种方式,办1000元充值卡,这顿200元的饭立刻免单,我想你大概率就心动办卡了。实际也是如此,用第二种方式,餐厅销售出更多充值卡。

而计算后发现,同样是1000元办卡,第一种方式总共吃了1250元,第二种方式吃了1200元,甚至第二种还要少吃50元。这就是「数字骗局」,利用200元的大额、立减刺激,让消费者花费更多,没准他还觉得占了商家便宜。


2、第二件1元,正好薅羊毛?

瓶装饮料刚上市,最喜欢用这种促销方式。

数字骗局:我们如何被客观的数字欺骗?

不要觉得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促销活动,新品牌做推广,没钱做广告,也没有知名度,靠的就是细节上的运营效率。比如上图,简单给你分析下:

  • 单瓶价格锚定在15元左右,容易建立品牌高质、高价印象,第二瓶1元,平均每瓶7~8元,也会觉得很划算;

  • 大部分人自己喝不了两瓶,那么随手给同事、朋友带一瓶,既增加了情谊,也帮品牌获得一个新用户;

  • 定价高则利润大,在渠道上的优惠政策更多,经销商、便利店更愿意卖你的货;

  • 定价高能操作的促销活动也多,比如第二瓶半价、搭配早餐促销、节日打折等;

  • 新品如定价高卖不动,后期可以降价。但初期定价低,之后想提高价格,则会很难;

  • 这个活动和便利蜂APP绑定,需要下载APP支付享受优惠。要知道APP获客成本几十上百元,通过一瓶十多元的咖啡获得新用户,已经赚了,何况它的成本只有几块钱。节省了推广成本,便利蜂也会主动推产品。

你以为第二件1元薅了新品的羊毛,实际上帮企业做了市场验证、品牌推广的工作,他们高兴还来不及。

国内把这一套路运用到极致的,当属瑞幸咖啡,用30元价格锚定高品质,对标星巴克;用赠一杯活动做拉新,广泛获客;后长期发券、打折,引导APP、小程序激活量,快速扩张。表面看,价格优惠活动就是降价促销,实际与渠道、推广、经营有着紧密联系,这也是营销策略设计的结果。

你可能觉得上述计算过于繁琐,流程复杂才会被数字欺骗。实际上,同样的数字,用不同表现方式,感知也会不同,这在定价中也极为常见。

  • 比如左位定价法,1999比2000觉得便宜好多,1比0.99贵一个梯度,一件礼品定价108比98好卖,因为108就是一百多,98就是几十块钱,反倒拿不出手。

  • 再比如卖家具,「620元包邮,自提再减20元」就比「600元不包邮,邮费20元」好卖,这利用的是损失厌恶和和心理账户的原理。

  • 再直接点,用小一号的字体标注价格。因为面对同样价格,消费者认为字体更小的更便宜(Coulter & Coulter, 2005)。

数字骗局:我们如何被客观的数字欺骗?

如果你对利用心理学定价感兴趣,那么一定不要错过这篇:小马宋-《一份关于定价心理学超级指南,含42种技巧,建议收藏》

所以,再面对任何价格优惠时,先别激动,因为此刻薅掉的羊毛,其实早已暗中标注了价格,只是你没发现出在自己身上罢了。


二、射手座爱闯红灯?警惕数据相关性陷阱 

之前深圳、宁波的交警发过一条交通事故与星座的报告,据说天蝎座(10.24~11.22)、射手座(11.23~12.21)、摩羯座(12.22~1.19)交通违章最多。此后,星座分析中便把交通事故与星座做了绑定,很多人也信以为真。

数字骗局:我们如何被客观的数字欺骗?

我不太信星座,交通事故是纯概率原因,背后一定有科学解释。后来研究发现,是因为国内这三个星座出生的人口最多。

数字骗局:我们如何被客观的数字欺骗?
数据基于2016年人口普查结果

中国是人口流动大国,春节时家人团聚更多,小别胜新婚,加上天气比较冷,怀孕几率更高。十月怀胎,对应这三个星座出生的人口就最多,那无论什么事儿,肯定是这三个星座的占比较高。星座与交通事故存在相关性,但不存在因果性。搞明白这件事,在市场调研中也极为重要。

我们做用户调研,会做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画像,希望找到产品的典型用户,那么在推广时更有针对性。但有时,这种调研也有问题,就是产品的消费场景与用户画像的数据有相关性,没有因果性

比如美国有一项调研数据显示:森林火灾率和冰激凌销量呈正相关关系。《信号与噪声》作者纳特·西尔弗说,冰激淋销量和森林火灾之间存在关联,因为二者在夏日酷暑天气中出现的概率都更高些。但不代表二者间具有因果关系,在购买一支冰激凌时,你并不需要点燃一根树枝。我们调研出某健身房的用户多数是白领,不能说因为是白领,所以喜欢来这个健身房。这是数据的相关性,那么因果性是什么?

是因为他们的收入、工作状态、健身喜好决定了会选择这个健身品牌。同样的,符合那个收入水平、工作状态、健身喜好的其他类型消费者,如国企、事业单位员工也有相同的消费偏好。只是地域性原因,白领人数比较多罢了。这才是通过因果性找到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联。


三、连续三年增长20%,就一定是好企业吗? 

做商业分析,评估一家企业,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经营数据。但同时,也要防范数据有没有设下陷阱。比如某企业介绍「本公司营业收入连续三年增长20%以上」,表面看稳步增长、发展势头正好。实际里边可能有好多坑,给你举几个例子:

  • 收入增长20%,利润增长如何?是否通过烧钱、补贴等形式获得收入增长,也带来了巨额亏损?

  • 看增长基数。初创公司起步的数据都不好看,收入可能为10万,那增长20%也不过2万,所以百分比有强烈的误导性。

  • 看行业平均发展水平。比如行业市场增速为150%,正是高速增长赛道,你才20%,那还达不到行业平均水平。

  • 看收入来源,是主营业务收入还是非主营业务收入。比如公司是互联网性质,但收入增长主要是买写字楼后房租增长带来的,那增长对公司发展没有意义。

  • 增长动力是什么?是否靠降价促销带来的增长?如果是这样,促销停止,则增长停止。

看数据的视角不一样,解读出的信息就不同。做数据分析,不仅要在企业内看、当下看,也要从行业、长远的视角来看。

之前在为某茶饮品牌做数据分析时,发现其中车厘子系列卖得最好,占销售额70%以上。按战略设计的「扬长避短」原则,我们就要说服客户坚持禀赋,将车厘子系列发扬光大。但我发现,从行业角度看,车厘子在新式茶饮市场中的销售占比并不高,远不如葡萄、芒果等水果的市场份额,而且客户的单店盈利能力远不如同类品牌。这说明车厘子把企业限制在了一个更窄的赛道,做车厘子,没发展;不做车厘子,销量骤减。

与其饮鸩止渴,不如断臂求生、再炼金身。后来我们为客户设计了更宽的产品线,用车厘子做价值感锚定,同时引进主流水果做利润品和常规品。如果当初错误判断数据,将车厘子系列作为主打品,那样只会更加尾大不掉,结局恐怕不会太乐观。


四、最后再说两句

无论对消费者、市场调研工作者、还是企业管理者,数字都是我们认识事物、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数字同样也会「说谎」,并不完全可靠。要想通过数据发现更多真相,我有这几点经验和建议:

1、真实数据是基础,追溯数据真实来源。以一手、权威的数据为基础,不听信别人随口说的;

2、多视角看待数据,厘清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单一看某项数据是片面的,要放在宏观层面、数据相关的整个系统来看待;

3、洞察数据背后的形成原因。数据只是一个结果,要深入洞察背后产生数据的原因和相关关系。相比结果,研究背后的条件和基础更重要。

最后,数字是计算、测量的产物,它能帮你以量化方法做出理性选择,但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换算成数字,比如不要拿陪家人的时间与工作成果比,也不要计算在爱情中的投入与产出。

会用数据计算,但也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这句话:

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事物都可以被计算,也不是所有可计算的事物都值得去计算。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 熊他姐
  • 一一
  • 马克图伯
  • 天捌
  • icey
  • Tommy猪
  • Lulu
  • ★朩耔李﹌
  • Anna
  • A cat nap~..
  • season high
  • Queen蔡晨晨
  • 兰色菲儿
  • e逸灵
  • 霹雳任
  • sherley
  • 乖乖
专访2025最出圈广告人:嘉嘉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萌
我是觉得珀莱雅想传达的核心理念想法是可以,但步子迈的有些大,妇女节可能首先要解决的是女性问题,再是所有的弱者问题。毕竟女性权益的争取在现在来说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步,甚至妇女节原本厚重的含义也被“女神”“女王”这类看似美化的词而弱化和替代了很久,近两年才开始正名。女性身上的物种性一直盖过了她的个体性,可能要等到某一天,性别问题彻底解决了,再讨论所有的弱者问题会更好,毕竟弱者不分性别。
2024-03-08举报
再见杨柳
其实读者没有义务去了解“你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如果表达不清晰,引起了市场的反感甚至是愤怒,毫无疑问是品牌自己的问题。

说一千道一万,难道内部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妇女节没必要找男的”吗?没有考虑过这种事情可能有风险吗?

做了有可能加分,不做也不会扣分的事情,才值得去试试,一个明显是做了不会加分,甚至还可能会扣分的事情,为什么要做?

——我们想要在妇女节讨论自由。

是,这确实是个理由,但妇女节为什么不讨论女人呢?是女人需要讨论的话题点不够,凑不出来吗?

核心主体有足够的诠释空间,何苦非要凑个男的进来,给自己的项目增加风险呢?

说句最难听的,一个主要受众几乎是女性的品牌,要讨好和迎合的,始终是女人。

画蛇添足,蛇画得很好,吃饱了闲的加两个男的进去,翻车。
2024-03-08举报
Grace
没错,大篇幅的展现男性故事,但又没有让大家理解提及男性的必要性,才是让珀菜雅陷入这次舆论危机的关键。
2024-03-08举报
再见杨柳
品牌表达的立意应该维持在一个让受众迅速理解,接受,认同的基本范围里,在什么场合就要说什么话,不要跑题,跑题之后被骂,不要觉得自己委屈。品牌没资格觉得委屈,消费者不欠你的。
2024-03-08举报
135****5365_5857
“高端”的广告思想和中低层困苦女性的诉求形成了强烈的不对等感,无论是什么广告,一定是符合受众的诉求才可能达到传播效益,在三八妇女节这个特殊的节日,作为女性消费者为主导的品牌推出的广告没有贴合女性的现实诉求,夸张一点比喻,有种“我在伦敦为人类呼唤爱和和平”,你怎么在非洲贫民窟对我美好主张各种不赞同和抗议?女性为什么委屈、愤怒甚至感到品牌在恶意引导?这都是品牌要反思的。
2024-03-11举报
黄是人
确实执行上面问题也很大,男性抗击性别偏见的故事太弱了,就像战场上大家说我断了胳膊,我残了眼睛,突然有个人说我蹭破了皮……
2024-03-11举报

全部评论(63条)

  • 唐瑶瑶
    对滴,在妇女节这天来表达平权,但是故事又没有站在女性的角度去说,毕竟女性群体需要发声,客群也是女性群体。走偏了,一点儿都不聚焦。

    “职业/爱好/年龄/身份/生活方式/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这个主张在这一天表达就是错的。
    2024-03-14举报
    dali
    还没吃饱就想着吃撑,步子迈大了
    2024-03-14举报
    比萨塔下的猫
    这么说吧,生活中女性确实是弱势,但网上女拳盛行、男人对此都是沉默不语,珀莱雅不懂?
    2024-03-14举报
    HZAD xzh 000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之前有一场非常出名的辩论赛,甚至于有一部分发言都被消音了,辩题是“在当代女性优先是否有助于性别平等”,反方就是用性少数群体作为辩论证据。
    2024-03-13举报
    深水倒勾狼
    三个月前数英有一篇文章步履不停深陷辱女风波,文章中大赞珀莱雅的女性营销,我就预言3年内珀莱雅必因女性营销而翻车,没想到才过去3个月,珀莱雅就翻了车,我对女权和网络舆论有了新的认识。
    2024-03-12举报
    苏小胖
    什么新认识?可以细说
    2024-03-13举报
    1071594212
    不是为了赚你口袋的三瓜两枣,还真以为品牌真就想为女性发声。现在是因为女人能花钱敢花钱,才出来花式哄你开心。
    2024-03-12举报
    181****5994_984
    商业归商业,企业真别把自己当作公益慈善组织,好好讨好捧高受众人群就得了,从个人角度还是钦佩决策人有胆量和魄力在彼时彼刻说出这个话题的,有个不是建议的建议希望珀莱雅在父亲节去夸赞下妈妈“弥补”下受众,hhhh
    2024-03-12举报
    一只纸
    可以提男性 可以第三视角 可以以任何内容和表现形式去创新 但不要忘了终究落脚点还得是回到「女性」议题 有这样的想法很好 但没用好 或许从类似「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出发会好一些 而不是直接去讲「整个群体」属于跑题了
    2024-03-11举报
    黄是人
    很认同评论里讨论的几个观点,仅针对观点本身(狗头保命):
    1.女性的敌人不是男性,而是父权制,其实现在年轻开明男性对父权制的憎恨也是很强烈的,因为确实客观来说父权制的受益者就是中年男性;
    2.珀莱雅营销人员所在的超一线城市女性生存状况好一些,开明男性的比例也大一些,但是绝大多数女性面临的状况还是比较糟糕的,这让市场很难同感。
    2024-03-11举报
    rainnie
    其实原因可能是决策者想端水,但是自以为端明白了,实际大众并不买单,做营销别太自信了...
    2024-03-11举报
    Melanie S.
    大家可以说它沟通时机没抓准或者理念表达得不够清晰,但是能被骂成这样,我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也是看不懂了。女性的敌人不是男性,而是父权制。让男性理解他们也在受父权制的压迫,本身就是在促进性别平等。如果非要要等女性获得平等之后才能谈男性的问题,这跟“人权还没保障谈什么女权”是一样没有道理的。但如何让女性不会觉得自己的发言空间被挤占,这确实是在沟通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2024-03-11举报
    不好改
    我的角度和大家不一样。我本以为是俩男的激烈对抗偏见的故事,结果就是“喜欢抓娃娃、不愿讲黄色笑话”等等等等?就这?就这?这有什么好说的?好歹编点更“严重”的故事啊?
    2024-03-11举报
    不好改
    也算是反向证明了,男性的故事总是没有女性“严重”吧?
    2024-03-11举报
    墨鱼
    没有不适啊
    2024-03-11举报
    叛逆的肥鸭

    既然要讨论平权,提及男性没什么不对的。
    推荐《男性的衰落》这本书,里面有一个观点跟珀莱雅这次营销的核心理念如出一辙:
    我们无法否定的一个现实——这个世界的权力是掌控在大多数中年男子手上的
    要做到真正的平权,就要让这群人把权力交出来,但是哪个既得利益者会愿意主动将权力带来的好处和地位拱手相让?老生常谈的说教可以鼓舞女性争取权益,但是无法让男性心甘情愿交出权力。因此要让男性也感受到,平权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比如说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的男性也可以得到充分尊重和自由),才会让男性也愿意跟女性站在一起,走向真正的平权,即使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上100年。
    “当你想让一个人脱下外套,用北风吹他只会裹得更紧,要用温暖的太阳晒。“我觉得珀莱雅有在做这个太阳,比很多品牌的女权营销更超前,也更有勇气。如果有更多品牌一直在这个理念上做更深入的讨论和诠释,这样100年的平权变革进程才有机会被缩短
    2024-03-11举报
    苏小胖
    当天平处于绝对不平衡的时候,仅仅从两边分别取下差不多的重量,是没什么作用的,天平依旧非常不平衡。只有当天平相对平衡的时候,再这样做,天平才会慢慢到达平衡的状态。
    2024-03-13举报
    伊藤闰土
    我同意在妇女节加入男性,甚至可以说是必须加入男性,女权、女性主义的讨论不应该困在单一性别里面,否则跟闺蜜抱到一起痛骂渣男有什么区别?只是无济于事的“自嗨”而已,但……也不是这样加的……
    2024-03-11举报
    一只纸
    。。。。。。必须加入也太武断了吧
    2024-03-11举报
    伊藤闰土
    有些必须是真的必须,但很多时候因为“必须”这个词过于肯定,人们不敢说出来,只是因为想给自己留后路。女权不是因为有个“女”字,就只是女生的事情;女权要对抗的父权,受益人也不是全体男生;主场的“平权”,“平”就意味着必定有天平的两端,没有任何一方都不会“平”,所以这个必须是真的必须……
    2024-03-11举报
    伊藤闰土
    *主场=主张
    2024-03-11举报
    苏小胖
    时机不对,还有很多人的认知没跟上
    2024-03-13举报
    再见杨柳
    企业营销的目的是什么?是获利啊。真的想当话语权KOL,就去做意见领袖,当社会评论家,不要开公司。商业的本质是逐利,一个99%受众都是女性的品牌,在妇女节做营销时加入男性,对商业获利有帮助吗?没有。没有就是错的。一个品牌不想着怎么哄好自己的消费者,想着发布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属于公器私用,画蛇添足。
    2024-03-13举报
    伊藤闰土
    这就是玫琳凯和珀莱雅的区别……
    2024-03-13举报
    Wendy.H
    立意是好的,就是放错了时间
    2024-03-11举报
    我有一只艾迪鹅
    立意高吗?珀莱雅说的就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各种偏见,无论男女。
    谢谢,敏感(田馥甄语气
    2024-03-11举报
    我真的看不下去了
    珀莱雅这回真是活该
    2024-03-11举报
    A编外
    中国互联网网民综合XXX,倒退十年
    2024-03-11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