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C鼻祖Warby Parker上市7个月市值减半,DTC还是一个好生意吗?
作者 | 冰清
2021 年 DTC 品牌迎来了 IPO 热潮。
眼镜品牌 Warby Parker、运动品牌 On昂跑、allbirds、医用服饰品牌 FIGS、大码服饰品牌 Torrid、狗狗零食玩具订阅商 BarkBox 等纷纷上市。这些 DTC 品牌最早成立于 2012 年,最晚成立于 2014 年,相较于传统品牌需要经历几十年的沉淀才能 IPO,它们的速度令人眼前一亮。
图片数据来源:Retail Dive
在一众品牌中,Warby Parker 作为美国 DTC 品牌的明星玩家颇受业内的关注。有西方媒体甚至称“Warby Parker 的上市成绩会影响到投资人对该行业的态度”。
Warby Parker 于美国时间 2021 年 9 月 29 日上午,通过直接上市在纽约证据交易所开始交易,股票代码为 WRBY。该股首日收盘价格为 54.49 美元,上涨 36%,市值超过 60 亿美金。
Warby Parker 的联合首席执行官 Neil Blumenthal 和 Dave Gilboa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
资料来源:纽约证券交易所
华幕之下,暗藏危机。同年 11 月,上市不到 2 年的 DTC 床垫品牌 Casper 宣布私有化退市,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 Durational Capital Management 同意以每股 6.9 美元的价格收购 Casper 的流通股,对应市值约为 2.86 亿美元,仅是其巅峰时期 11 亿美元估值的零头。
而 Warby Parker 股票表现也一路下行,截止 2022 年 4 月 26 日,其股价为 23.79 美元,市值 27.34 亿美金,不足过去的一半。
曾经风光无限的 DTC 品牌为何股价一路走低?它们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在疫情常态化、线上流量成本走高的大环境下,DTC 模式还是一个好生意吗?作为国内众多新消费品牌学习模仿的对象,海外 DTC 品牌的发展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本文将以 Warby Parker 为例,拆解其上市前后的品牌表现以及它现在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01
开局:Warby Parker 上市前后表现如何?
在 2015 年 Fast Company 的封面故事中,Warby Parker 联合创始人 Neil Blumenthal 说:“我们经常被问到为什么 Warby Parker 会成功?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深思熟虑’的。”(“We’re often asked why Warby has been successful. If we sum it up in one word, it’s deliberate.”)
Warby Parker 成立于 2010 年,旨在颠覆传统眼镜行业的运作模式,提供更实惠经济的眼镜服务。在过去眼镜只能在线下体验购买,同时因为行业被 Luxottica(陆逊梯卡)和 Esilor(依视路) 等巨头垄断,定价不透明,是众所周知的暴利行业。
早期 GQ 杂志将这个新生品牌称为“眼镜界的 Netflix”,因为它的在家试戴模式模仿了 Netflix 的 DVD 租赁计划的运作方式。
用户可以在 Warby Parker 的官网上挑选自己最喜欢的 5 副眼镜,品牌会送货上门,在家试戴后从中选出一副或多副,不喜欢的可以退回。为了降低消费者线上购买眼镜的试错门槛,Warby Parker 还开发了线上虚拟试戴、测量瞳距等功能。
同时,相较于传统眼镜动辄两三百美金的定价,Warby Parker 的售价最低 95 美金,性价比很高。再加 上 GQ 、 Fast Company 等知名媒体的报道,让它在创业初期就获得了大量的曝光,仅用了 3 天就完成了团队先前定下的 1 年销售目标,在眼镜零售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
有了堪称“完美”的开局,Warby Parker 一时风头无量,并先后获得 3 轮融资,募集金额超过 27 亿美元。
但在品牌启动直接上市程序后,有不少投资者认为 Warby Parker 估值过高,因为它虽然成立 10 年但未盈利, 近年来亏损还有所增加。根据招股书,2020 年其净亏损总计 5590 万美元,2021 年前 6 个月亏损 730 万美元。
好消息是,Warby Parker 的亏损正在逐年缩减,并在 2021 年上半年呈现强劲复苏,净收入同比增长 53%。
品牌每位客户的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customer)也一直在提高,从 2018 年的 188 美元上升到 2020 年的 218 美元。同时,2015 年至 2019 年获取的用户首次购买后 24 个月内的留存率约为 50%,在 48 个月内的销售留存率接近 100%。但由于用户获取成本从 2018 年的 26 美元上升至 2022 年的 40 美元,使得用户利润贡献率下降到了 21%。
图片数据来源:Warby Parker 招股书
依据 Warby Parker 于 2022 年 3 月 17 日发布的最新一季财报:
2021 全年 Warby Parker 的净收入同比增长 37.4%,达到 5.408 亿美元;
毛利润增长 37.0%,达到 3.177 亿美元,毛利率略有下降为 58.8%,去年同期为 58.9%;
受奥密克戎变体的负面影响,Warby Parker 的部分门店暂时关闭,但受益于品牌前期建立的强大数字业务,其第四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 17.8%,达到 1.329 亿美元;
2021 年净亏损出现扩大,部分原因是 SG&A 费用增加了 5190 万美元增至 1.221 亿美元,另一部分原因是股票薪酬费用和相关工资税的增加;
实体门店的增长将会是其未来几年的盈利重点。2021 年品牌新开了 35 家店,至 2021 年底共有 161 家店,顺利完成了规划。另外,2022 年品牌还将开设 40 家新店,总店数将达到 201 家。
图片数据来源:Warby Parker 招股书
2022 年,Warby Parker 预计净收入将在 6.5-6.6 亿美元,与 2021 年相比同比增长 20%-22%。
02
困境:Warby Parker 需要寻找下一个增长点
Warby Parker 正在寻求在眼镜以外的领域发展。
隐形眼镜是 Warby Parker 找到的一个切入口。2019 年 Warby Parker 推出了隐形眼镜系列,逐渐将业务从线上拓展到线下,并开启眼科检查、眼镜配饰等多条支线。2021 年品牌将“持续创新”做为光学领域的差异化因素,并设了第二个内部光学实验室。
联合创始人 Neil Blumenthal 认为,品牌 95%的销售额来自眼镜,但还有 2% 来自隐形眼镜,1% 来自眼科检查,2% 来自眼镜配件,这让他看到了在其他类别中扩大规模的巨大机会。
招股书的数据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Warby Parker 2018 年到 2019 年,订单平均价值(AOV) 从 158 美元增长到 176 美元,增长了 11%,这主要是由墨镜、蓝光眼镜等新产品的规模扩大引起;2019 年到 2020 年,AOV 从 176 美元增长到 184 美元,增长了 5%,这是因为除墨镜、蓝光眼镜外,隐形眼镜业务也在不断拓展。
这一趋势也反映到了最新一季的财报上,数据显示 Warby Parker 的隐形眼镜业务全年收入同比翻了一番,并设了第二个内部光学实验室,加强 Warby Parker 的垂直整合供应链。
然而,这番试探尚未给 Warby Parker 带来理想的增量。
在资本市场,投资者通常更容易且愿意接受科技公司成长阶段的持续亏损。但 Warby Parker 不是科技公司——尽管 Warby Parker 自称是一个以创始人为主导、使命驱动的生活方式品牌,集技术、设计、医疗保健和企业社会责任于一体,但从它的财务报表上看,它仍旧是一个以眼镜零售业务为主导的企业(眼镜产品销售额占总收入的 95%。),同时还有近半数身家来自于线下( 总收入近 50% 来自品牌零售店)。
图片数据来源:Warby Parker 招股书
Warby Parker 要继续发展,它的零售业务必须扩张——用户不会购买很多副眼镜,至少不会有配饰、服装鞋履那么高的淘换率,如果仅局限于此 Warby Parker 客户的终生价值不是很高;发展眼镜配饰作为时尚配饰很简单,但意义不大。隐形眼镜和蓝光眼镜是增长较快的品类,但它们更多的还是品牌推广,而不是突破性技术,因此这一类产品也很难将其归为“科技产品”。
它面临的挑战也很多,比如:在美国购买隐形眼镜需要医生开处方, Warby Parker 如何与博士伦、强生、爱尔康等深耕渠道多年的传统巨头一较高下?当用户可以在亚马逊、Lens 等其他平台买到更廉价的蓝光眼镜或隐形眼镜时,Warby Parker 还有多少竞争优势?
图片数据来源:Warby Pakrker 招股书,protocol 制图
在经历了泡沫的 2021 年之后,Warby Parker 急需找到下一个可有效拓展品类的 “Warby Parker” 来促进品牌增长与盈利。
Warby Parker 的现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并非所有申请 IPO 的品牌都实现了盈利。
特别是在 DTC 领域,大部分品牌都是在尚未盈利的情况下申请 IPO,希望利用 IPO 的窗口期与市场趋势,抓住机会筹集更多资金,让企业有机会能在未来博取长期盈利的一线生机。
当公司私有化时,财务数据不必对外公开,只需要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员工负责,外界很容易被一些营销表象迷惑,认为它是“成功”的;但当公司上市后,不但财务数据需要对外公开,公司还需要对投资人负责,利润、收入等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公众往往缺乏长期的耐心来“等待盈利”。
面对这些重重压力,品牌价值观往往会首当其冲,受到挑战。
曾为耐克、Spotify 和百事可乐等品牌做过咨询顾问的 Rupture Studio 创始人查克·韦尔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华尔街需要一磅肉时,它会告诉公司应该如何“上供”。公司可以通过使用额外的资源来扩大规模,让更多人被触达,又或者可以通过挤压短期利润,不惜一切代价地承担向投资者回报价值的压力。
对上市的 DTC 品牌而言,早期擅长的客户获取不再是首要关注点。但与之相悖的是,有行业分析师认为,在公司业务不到 10 亿美元时,仍处于非常需要获取客户的阶段。换句话说,DTC 品牌不仅需要保持用户的快速增长,还要在获客成本增加,战线拉长的情况下,提升盈利能力,而后者正变得越发重要。
03
讨论:Warby Parker、allbirds 股价腰斩,DTC 还是一个好生意吗?
许多投资人、行业分析师喜欢把 Warby Parker 和 allbirds 进行对比分析,一是它们同为行业赛道的明星公司,二是两者申请上市时间相近。
与 Warby Parker 全渠道运营、主攻美国市场不同,allbirds 更依赖线上渠道,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覆盖全球 35 个国家或地区的 25 亿消费者,并拥有 35 家线下门店。
但与Warby Parker 相同的是,他们同样面临短期盈利的压力,并将线下零售渠道作为净收入和毛利率的提升点。
Allbirds 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得益于美国假期季节的强劲消费需求和新产品的推出,2021 年 allbirds 第四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 23%至 9700 万美元,创历史新高;在数字渠道实现了 16%的净收入增长,在零售渠道实现了 112%的净收入增长。其中美国市场同比增长 25%至 7690 万美元,海外市场同比增长 14%至 2030 万美元。
同时,随着数字渠道效率的提高和实体零售的扩张,allbirds 的营销费用显著下降:2021 年第四季度的营销费用总额为 1850 万美元,而 2020 年第四季度为 2360 万美元。
用户粘性是 allbirds 的另一亮点。数据显示, 2016 年至 2019 年期间获得的美国客户中,有 43% 的客户在 2020 年 12 月 31 日之前再次购买;第二次购买后,其中 50% 的用户会再次购买;第三次购买后,其中 55% 的用户会再次购买,且这些回头客的平均支出每一年都在增加,前 25%的忠实用户平均终身消费可达 446 美元。
然而,截至 2022 年 4 月 26 日,allbirds 的股价为 5.55 美元,总市值 8.81 亿,对比其首日开盘股票飙升 90%,公司估值约为 41 亿美元的数字,实属不够看。
Casper 的退市私有化,Warby Parker、allbirds 等品牌市值腰斩,让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对该行业持观望态度。
首先,投资人们越来越清楚 DTC 商业模式并不像他们当初想象的那样具有成本效益和可扩展性。由于市场进入门槛低、壁垒较少,其他初创公司和现有零售商可以轻易复制成功品牌的成长路径,在此过程中,大量竞争者的涌入快速推高了 Google、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广告获客成本。
其中,有许多 DTC 初创品牌又是以某个大单品切入极为垂直的细分领域。但有数据表明,少 SKU 品牌的营销费用要比多 SKU 的品牌更高—— DTC 品牌的每一单拉新、复购都需要真金白银砸出来,SKU 越少,复购加购的几率越低,用户价值越低。
Warby Parker 通过转战线下,计划在美国开设 200+ 品牌零售店来降低自己的客户获取成本。allbirds 同样也在 2021 年开出 13 家新店来触达更多用户。而然,线下实体店的运营同样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同时,随着疫情的反复,线下门店能否顺利营业又是未知数。
曾经参与了 allbirds 种子轮 与 Warby Parker A 轮的美国知名母基金 Cendana Capital 创始人 Michael Kim 认为,DTC 是一个非常饱和的市场,这些初创公司很难提供强劲回报。相比之下 Cendana 的投资经理对 SaaS 等更感兴趣,这些交易的收入估值倍数通常比 DTC 初创公司高出约五倍。
为美国新兴品牌和知名品牌提供一站式营销服务平台 DojoMojo 创始人亚历克斯·宋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相较于科技产品或服务,企业可以通过长期持续的订阅收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规模;但消费行业,消费者口味每周都在变化,企业很难持续跟进。
其次,是供应链。随着疫情的蔓延,从中国进口集装箱的成本激增。依据 Big Technology 报道,从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价格从疫情前 2000 美元飙升至 15000 美元。多位 DTC 从业者士表示,现在的价格甚至更高,可达从前的 10 倍,这为依赖进口的 DTC 品牌增加了另一个巨额成本。
胡须护理品牌 Beardbrand 创始人 Eric Bandholz 表示,供应链正在摧毁许多 DTC 品牌,他们现在正在考虑将产品供应链转移回北美地区。
总结来说,大部分人对 DTC 品牌的疑虑点在于:DTC 品牌壁垒不高,供应链+获客成本激升,导致盈利能力不足,无法快速达成规模效应,投资回报率低。
但 DTC 行业仍有发展潜力也是事实。为了解决流量成本问题,品牌将目光转移到了新兴的平台,如 Tik Tok、Discord 等。除此之外, DTC 模式也正在改造许多传统行业,并展示出了较强的发展势能,如 DTC+医疗健康模式,半年时间获投资额近 150 亿美金。
许多大集团也在大力布局 DTC ,比如 adidas 在 2021 年 3 月宣布下一个 5 年(2021-2025)战略时便将 DTC 放在了重要位置,并预测在 2025 年 adidas 的 DTC 业务将贡献全集团 50%的营业额,引领超过 80%的营收增长。
因此,风投的钱仍在涌入 DTC 领域。有数据显示,2022 年以来,VC 在 DTC 行业已经投入了 10.5 亿美元。另一组数据表明,美国 DTC 电子商务销售额 2020 年增长了 45.5%,创造了 1115.4 亿美元,占零售电子商务总销售额的 14.0%,预计到 2023 年 DTC 电子商务销售额将达到 1749.8 亿美元。
图片数据来源:eMarketer
同时,刀法研究所也注意到,2021 年疫情后 IPO 的 DTC 品牌也吸引了相对较高的估值,而累计赤字则显著减少。这或许也表明,整个行业正在回归到更追求健康增长的状态。
04
复盘:DTC 品牌可以从宝洁等老玩家身上学到什么?
过去 3 年,我们都在谈论 DTC 兴起,宝洁、联合利华等老玩家可以从这些后来者身上学到什么。
刀姐doris 在《9012年,中美互联网消费品牌是怎么做增长的?》文中提到,不同于传统消费品牌大面积投放打大众市场,网生品牌往往先做好一个小众群体,通过打造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故事,让品牌在用户的心中具象化,提升品牌影响力。
事实与预料相反。即便 Warby Parker、allbirds 在 DTC 行业已经做到了头部,但是在品牌 IPO 前,其品牌知名度仅为 13%和 11%,年销售额不到 10 亿。
而目前,宝洁拥有超过 22 个品牌,每个品牌的年销售额都超过 10 亿美元。事实证明,DTC 品牌不仅市场份额无法与宝洁、联合利华等集团媲美,品牌影响力也是。拥有与现有客户的关系和强大的客户认知度与分销渠道,仍是传统品牌的强大优势。
同时,当这些老牌玩家们也开始引入 DTC 模式后,得益于原有的庞大用户群体与品牌会员数量,它们的效率更高,见效更快。
因此,DTC 品牌仍需要向宝洁们学习:
实体零售增长战略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 DTC 品牌在做线下的转型。但线下实体店铺并不是开得越多,效率越高。在深入了解线下门店渠道的关键绩效驱动指标,并开发出可靠的店铺位置预测模型之前,盲目拓店只会加速现金流的枯竭,加速死亡。
同时,BMO Capital Markets 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尽管许多品牌正在积极转向 DTC 模式,但通过批发、经销商渠道进行销售可能会更好地实现潜在盈利。
控制营销成本
线上精准营销原是 DTC 品牌的拿手好戏,但随着越来越的 DTC 品牌需要通过破圈获得增长,在追求速度时忘记了算账。如果客户获取的边际成本高于客户的客户生命周期价值,那么就应该节制营销成本或改进潜在客户模型。
合理规划品牌战略,找到自己的核心潜力点
许多中小型 DTC 品牌困惑、挣扎的问题点在于,品牌创始人们忽略了从“小众品牌”转变为范围更大的“大众品牌”所需要面临的挑战,它包括:从老牌企业窃取大量市场份额,让客户主动找到你,而不是通过 Google、Facebook 和 Instgram 的付费广告,又或是大额现金抵扣券、促销来“临幸”你。
05
分析师点评
2019 年,互联网发展美国早中国几步,因此渠道变革、供应链变革也来得更早一些。
但到了 2022 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供应链的核心,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玩法也已经超越美国。
当国内的抖音电商欣欣向荣,达人带货、品牌自播、店铺直播等多种玩法让众多品牌找到第二增长曲线时,其海外版 Tik Tok 正成为美国 Z 世代最喜欢使用的社交软件,但品牌玩法仍处于“内容种草”阶段,与国内商业化发展至少相差了 3 年。
当“黑客增长”在 19 年风靡中国后,我们又快速将其运用到品牌的私域运营,并在近 1 年通过数字化转型不断延长客户生命周期,提高用户体验与单客价值。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研究海外 DTC 品牌的成长历程?
借用林清轩创始人在刀法线上峰会上的分享: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做品牌,正是需要不断从他人的案例中,抽取蛛丝马迹的逻辑,来复用在自己的品牌中。
或许成功的理由各家不一、无法复制,但失败的经验可以提前吸取,莫走回头路。
Reference:
1.https://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504776/000162828021017546/warbyparkerincs-1.ht
2.https://www.forbes.com/sites/stevendennis/2022/03/17/after-earnings-whiff-maybe-warby-parker-can-learn-something-from-old-school-dtc-brands/?sh=487cd351240f
3.https://www.protocol.com/newsletters/sourcecode/warby-parker-ipo?rebelltitem=11#rebelltitem11
4.https://www.emarketer.com/content/why-more-brands-should-leverage-d2c-model
5.https://www.fastcompany.com/90681273/post-ipo-warby-parker-needs-to-focus-the-brand-beyond-eyewear
6.https://www.cnbc.com/2021/09/29/warby-parker-direct-listing-wrby-starts-trading-on-the-nyse.html
7.https://blossomstreetventures.medium.com/allbirds-and-warby-parkers-ipo-209185d474b7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