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冲突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导读:
冲突是战略的第一步,是营销之魂。
广告大师李奥贝纳一辈子说过的最重要一句话是:“每一件商品,都有戏剧性的一面,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替商品发掘出以上特点。然后令商品戏剧化的成为广告中的英雄。”
这句话又被概括为寻找“与生俱来的戏剧性”,成为了李奥贝纳创意哲学的灵魂。
那我们再来刨根问底一下,戏剧性又是什么?产品的戏剧性又是什么呢?
对于广大吃瓜群众而言,戏剧性当然是好玩、刺激、热闹、出乎意料、扣人心弦,最好再来上几个反转。这只是表象,戏剧理论家认为,冲突是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冲突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戏剧界长期的说法是“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黑格尔说“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是戏剧的“中心问题”,伏尔泰则要求:“每一场戏必须要表现一场争斗”。
那产品的戏剧性又是什么鬼?难道产品跟产品会打架,包子馒头互掐?植物大战僵尸?咱们还是举例说明吧。
卫龙辣条是这两年最火爆的网红产品之一,一会儿是暴走漫画的逗比范儿,一会儿又是性冷淡的苹果风,玩的不亦乐乎。
卫龙的脑洞开得足够清奇,吸引了很多休闲食品跟它一起玩脑洞大开的游戏,不是说休闲食品就要“新鲜、奇特、有趣”嘛?但别人的“新奇趣”并没有取得像卫龙那样的成功,大多数反倒感觉很low、山寨感很强。辣条这个品类表面的“新奇趣”背后,埋藏着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剧本。
对于8090后而言,辣条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一毛钱一根,几乎人人吃过,在物质不那么丰富的年代,这几乎就是人间至美之味啊。但那时候的辣条,浑身贴满了垃圾食品的标签:“不健康”、“油炸”、“添加剂过多”、“没营养”、“不卫生”等等,孩子们吃辣条是家长们反对的。
那一代孩子在校园时期,长期生活在“被辣条美味诱惑却被家长约束、同时又没多少零花钱”的冲突中。而在他们走向社会,经济能够独立的时候,卫龙巧妙的用升级了的产品和符合现代互联网语境的内容,唤起了他们原来的内心冲突。
美味+怀旧情怀+互联网内容,是解决他们冲突三把利刃,从而使卫龙辣条迅速窜升为一代网红。
产品的戏剧性不在产品本身,而是能够把顾客的冲突投射到产品身上。
经常听人说,好产品自己会说话,这是瞎掰的。产品成不了精,永远不会说话,好的产品是要让顾客说话,是要击中顾客的冲突,甚至是制造冲突,让顾客不吐不快。
MTV为了深挖女性市场,搞了一个“79%工作时钟”。因为他们发现,职场中女性的平均工资只有男性的79%。“既然薪水只有男人的79%,那么我们的工作时间不应该只有一天的79%吗?”
MTV的这个设计,触发了职业女性,尤其是内心渴望平等的女权主义者的内心冲突。那些在职场拼搏的女性,在面对“79%工作时钟”时,是不是有种有要表达的欲望呢?是不是会觉得MTV特别懂我,知道我想要什么呢?是不是会不吐不快呢?
产品再有优势,卖点再突出,定位再明确,如果不能解决或制造顾客的冲突,照样是无感的。
十几年前,老苗还在叶茂中策划的时候,公司服务了乌江榨菜。当时以榨菜为代表的酱腌菜,还处在低水平竞争中,大量的小作坊产品充斥市场。经过研究发现,当时消费者对榨菜这种腌制菜,最大的担心就是觉得“不卫生不干净”、“作坊产品胡乱添加”、“不健康”。
这就是冲突!
于是,公司为乌江提炼出了“三清三洗三腌三榨”的产品概念,虽然消费者记不住你这些“三”到底是啥意思,但它传递出更健康更安全的产品理念,让消费者吃起来心里踏实,这个冲突就解决了。乌江得以在同质化低端化的酱腌菜市场中脱颖而出。
实施“三榨”策略的第一年即2005年,乌江榨菜产量达到了64520,创历史最高水平,之后一路攀升,成了榨菜市场的绝对强势品牌。
2010年,乌江涪陵榨菜在资本市场上市后,乌江放弃了“三榨”策略。当然这个放弃是正确的,因为作为国内唯一一家酱腌菜的上市公司,消费者对于你产品“不卫生小作坊”的冲突已经基本解决,你用“三榨”来强化它效率就不高了。
但乌江此时却走了一条看似无比正确的弯路,他们想抢占“正宗榨菜”的定位,提炼出一句广告语叫“中国榨菜数涪陵,涪陵榨菜数乌江”,并在央视投放了价值不菲的广告。
但问题是,“正宗榨菜”解决了什么样的消费冲突呢?消费者有吃“正宗榨菜”的需求吗?就一个下饭的酱腌菜而已,又不是茅台五粮液,也没有社交装逼属性,难道追求的不是好吃方便干净下饭吗?
在策略未达到预期之后,乌江和叶茂中公司开始了第二次合作。叶茂中再次为乌江发现了一个巨大冲突:消费者在吃榨菜尤其是吃乌江榨菜的时候,觉得“不卫生”的冲突已经很小了;但在整个酱腌菜领域,并没有强势的领导品牌,仍然是小作坊林立,仍然存在十年前的冲突。
于是,叶茂中策划给的第二个策略就是 “从小乌江到大乌江”,即不要在榨菜品类画地为牢,利用酱腌菜行业唯一上市公司的强大背书,立足榨菜,并把品牌快速延伸至酱腌菜的其它品类。
随后,乌江推出各类下饭菜、开味菜,果然如入无人之境,为乌江带来了第二轮的高速增长。
由于销售增长和资本市场的卓越表现,乌江榨菜已经是个现象级成功了,“榨菜现象”还被人拿出来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分析,有人说是“经济活跃的表现”,有人认为是“消费降级”。
其实跟“口红效应”、“裙摆效应”一样,这都是些趣味性的、闲的蛋疼的解读。其背后的本质,则是对市场冲突的洞察。
舒尔茨老爷子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MC),也已经诞生了快三十年了,好多年以来一直都被“江湖郎中”们误读成“空中投广告、地面做地推”的“组合营销传播”。
在如今移动互联时代,IMC开始被广大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所认知,“营销=传播”,“用传播的方式设计各个营销元素”开始深入人心。
既然说到传播,我们也有必要说说传播的动力来自哪里?
传播的外部动力当然来自宣传和营销活动,包括广告、新闻、产品包装、推广活动等。那传播的内部动力呢?
答案仍然是冲突。
现在人们做营销喜欢“讲故事”和“讲情怀”,因为“故事”和“情怀”中天然带有冲突。
有冲突才能有故事情节的发展,才能更加形象,更加容易记忆,更加容易形成话题,更加容易被传播。
阿里和腾讯是当下体量最大的两个互联网巨头。按说小马哥(马化腾)手握社交媒体,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绝对流量霸主,其声音应该比马老师(马云)大很多才对。
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不管是微信指数还是百度指数,头条的热点还是微博的热点,马老师都比小马哥活跃得多。
相对于小马哥来说,马老师更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
从“乡村教师”,到“智斗偷井盖贼”,从“各种求职被拒”到“黄页创业”,从“传销头目”到“励志大师”,从“十八罗汉”到“阿里铁军”,从“给美国提供100个就业机会”到“五新革命”,从“新零售风起云涌”到“教师节宣布急流勇退”,还有孙正义投资阿里、《功守道》电影、跟李一王林的交情、创办湖畔大学等等。马老师的故事起伏跌宕,精彩纷呈,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冲突,或出人意料,或扣人心弦。
这些故事几乎包围了我们每一个人,成了阿里这些年在市场披荆斩棘的最大传播动力。
情怀不像故事那样具象,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它是如何打动人的呢?
情怀表达的是一种高尚的价值观、理想或者志趣,我们被打动其实是因为被冲突了:
他明明可以挣很多钱,却选择了一条艰辛的道路;
他明明把产品做成这样就可以赢得市场,却仍然费劲心思打磨;
老苗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
他明明身价过亿,却过着平民生活,把钱都做了慈善;
他虽然状况窘迫,却满怀高昂的斗志和人定胜天的勇气;
全世界都在质疑“红旗可以打多久”,他却坚定而乐观的告诉人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别人看似无用的地方做着坚持,在别人难以企及的地方做出取舍,这样的冲突,才是情怀打动人心的地方,也是情怀能够被广泛传播的内在动力。而脱离了冲突,一味的强调自己的高尚光辉,而没有对立面,则让情怀显得虚假,让人觉得虚伪甚至是退避三舍。
本文是冲突系列的第二篇,核心内容是讲述冲突在营销中、在企业经营中的普遍性。
矛盾论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中国传统文化也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谓之“阴阳”。
阴阳不断运动变化,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变化称之为“生化不息”。
《素问》里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在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意思是说,阴阳这两个相爱相杀的两个事物,是天地变化的根本之道,是一切事物运行的准则。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通过阴阳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生与死也来自这个根本法则,是一切自然的奥秘所在。
最后总结,“冲突普遍论”认为:
1、冲突不但是需求更底层的逻辑,而且存在于产品、渠道、品牌、定位、市场细分、消费场景、传播、连接、营销组织等一切营销要素之中。
2、冲突是战略的第一步,冲突即是商业、即是营销、即是品牌、即是模式、即是战略,即是企业的一切活动。
3、冲突是营销发展的根本内在动力。不管是产品创新、需求挖掘、品牌塑造、市场定位、价值链设计,都是因为解决或制造冲突而成立。冲突是产品戏剧性的基础,是传播故事的灵魂,是品牌共鸣的根本着力点。
4、三流营销发现冲突,二流营销解决冲突,一流营销制造冲突。
数英用户原创,转载请遵守规范
作者公众号:老苗撕营销(ID:yiheyingxiao )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