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品牌打造成国民信仰?——可口可乐的情怀营销
那一纸秘方被描述为与《圣经》一样不容更改,那一枚商标同上帝一般被奉为国民信仰。
而可口可乐能拥有这样的崇高的地位,都源于它们那些精妙的营销活动。
这样善于塑造品牌力的品牌,大概就属于营销界的天花板了吧!
在这几篇文章中,我们会对可口可乐百年来的营销攻略进行分析,来探索可口可乐取得成功的奥秘,并将得到的观点一一列出。
最终,找到一些具有普适性的营销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首先来分享几个可口可乐的经典营销案例,来了解其为产品注入情感价值的能力。
1.乡情
1941年,伴随着珍珠港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美国加入了反法西斯的战争之中。
大量的美国大兵被派往欧洲战场,而每日处在炮火之中的他们,迫切地需要一种可以让他们舒缓压力的东西。
可口可乐便抓住了这一机会,向政府和国民做出了“保证每位战士只用花5美分就能喝到一瓶家乡的可口可乐”的承诺。
凭借其冰爽且能令人感到愉悦的属性,可乐成为了美军在战火中最大的慰藉。美国大兵们将其视作美国的象征,通过喝可乐来缓解思乡之情,激发战斗意志。自此,可口可乐在士兵乃至美国人心中建立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忠诚度,甚至成为了美国人的信仰。
2.平等
1971年,可口可乐推出一段视频:“I‘d Like to Buy the World a Coke!(我想为世界买一杯可口可乐!)”
在镜头中,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种族的人们聚集在山顶上,每人手举一瓶可口可乐,共同高歌。
可口可乐借此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即共同畅饮可口可乐的人们,跨越了种族、阶级、地位和地域,种族矛盾和阶级差异在那一刻逝去,世界上的人因此而变得更加平等。
就像安迪·沃霍尔说的那样:“贫民窟的孩子喝可口可乐,富商们喝可口可乐,坐在白宫的总统也喝可口可乐,但最厉害的是,从没有人因为更有钱而喝到更好的可乐。”
3.友谊
在2014年的圣西罗球场上,代表和平与友谊的可口可乐贩卖机出现了。
这些贩卖机被放置在球场两侧的入口处,而机器的设定是:只有这一方按下去,另外一方才会吐出可口可乐,同时他们可以通过贩卖机上的视频和音频,直接与对方的球迷对话。
这让一见面就分外眼红的两队球迷,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温情冲击。
在这一波营销中,可口可乐首次向人们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概念,在绿茵场上留下了充满温情的元素。
自此,这一口号被用在了各个领域,可口可乐也成为了球迷们共同观看球赛时,必不可少的饮品。
4.温情
2015年,可口可乐将目光放在了迪拜。
每年,数万东南亚劳工去往那里谋生,可他们却面临着一个扎心的问题。在迪拜,打往东南亚的一个电话,每分钟就要0.91美元,可他们每天的工资却只有6美元。所以为了省钱,劳工们只能强忍着思念情绪不和家人联系。
于是,可口可乐发起了“你好,幸福”的公益主题营销。他们搭建起电话亭,并让可口可乐的瓶盖化身货币,用户只需要拿着可口可乐瓶盖来到特殊的电话亭,就可以和家人远程相聚。
凭借这一活动,可口可乐再一次火出了圈,不仅是东南亚劳工,全世界听说这一营销活动的人都为此而感动,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观也因此添上了一份温情。
从以上的几个例子中,我们会轻易地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那就是每一个活动中,可口可乐都在努力地为其品牌注入情感价值。而这些情怀营销则普遍具有强共鸣、多互动、重创意、正能量的特性,这也是可口可乐的营销活动,能持续引发积极反响的根源。
用活动凝练情感,凭情感塑造价值。掌握了情怀营销,也就拥有了塑造品牌价值的第一利器。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来探究可口可乐的全球化战略,来分析它是如何一步步征服全世界的。
关注我,带你探知品牌营销的秘密~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