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口可乐上班不能喝百事?
1
有没有觉得这个标题有点魔幻?
但更魔幻的是,这是现实。
最近英国发行量最大的《太阳报》登了一个新闻,可口可乐的员工在Quora上爆出一份41页的员工手册。
这员工手册非常细腻,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可口可乐员工不能喝百事可乐,不然就可能因为违反员工手册而被开除。
这份手册其他条款,都是反对种族歧视、严禁泄露公司机密、禁止私自向媒体传递信息之类的硬核条款,从直观感受上是更容易理解的企业管理行为,但是把喝百事可乐和种族歧视放在同一高度,视觉冲击力就比较强了。
由此可见,可口可乐十分尊重对手。
起码也是把对手当人了。
2
有人说,这格局小了,管天管地还能管住员工喝什么啊。
错了,大错特错。
这种观点,是没有从商业竞争的角度来看问题。
大家都知道,可口可乐(创立于1886年)和百事可乐(创立于1903年)这两家企业已经相爱相杀上百年了,往好听了说,是两家联手把蛋糕做大,让肥宅快乐水的生活模式传播的更广,一起构建起护城河让老三一直没有出现。
往难听了说,肥宅水上百年的积淀已经成为了喜闻乐见的生活模式,增量早就卷没有了,下沉市场已经吃干抹净,那竞争态势就只能越来越零和博弈。
为了相互竞争,两家可以说是各种手段都用光了。
其中最著名的,是当年市场份额一直被压制的百事可乐在1975年搞了一个大的新闻,做了一轮街头双盲擂台赛。
百事把两家的可乐都撕去包装,让路人来试喝,然后品鉴哪一款更好。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百事可乐略占上风。
于是百事可乐立马动用自己能发动的所有宣传渠道,公关、市场、品牌策划加班加点的借题发挥,说可口可乐最铁杆的消费者,喝了百事都说好。
可口可乐立马做出了反击。
可惜,反击手段的选择,已经成为了现在各种商业教材里面反复被鞭尸的失败案例,落入了百事可乐的营销陷阱里面。
可口可乐一门心思的研究这场街头擂台赛,试图推翻百事给出的结论。
太单纯了,被咬的时候,最蠢的方法就是论证别人为啥咬你。
在1975年,百事的销量还不到可口可乐的20%,能和你站在同一个台子上,我已经赚大了;
结果你还自己掏钱反复的把两家放在一起折腾。
这就是小流量明星故意去骂大流量明星的操作,大明星只要还嘴了就被蹭上了,结果大明星找到感觉了,每天买个热搜进行回怼。
哪怕小明星被骂的体无完肤,也赢麻了。
所以就在第二年,百事可乐就做到了可口可乐销量的50%。
从那以后,可口可乐就在内部定下了规定,千万不要让百事可乐蹭到自己。
而百事可乐却把和可口可乐打擂台当成了市场营销法宝,动不动就搞点话题营销,比如把曼妥思塞进两家的可乐里面,看谁喷的久;
用两家可乐来清理马桶,看谁的去污能力强。
还是那句话,商业上的事情,不能用道德判断,可口可乐的决策是精准的,百事可乐的策略也是出于对市场竞态充分评估的。
蹭,往死里蹭。
3
虽然现在这项规定已经开始出现松动,两家经常一起玩儿梗,不过细看还是会发现,基本都是百事可乐主动出击,然后可口可乐被动回应的。
讲清楚了这层关系,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可口可乐会给出看似不近人情的禁止喝百事可乐的规定了吧。
当然,这项员工手册有个限定条件,是工作时间内不能喝。
工作期间,员工是代表的企业形象,员工的行为哪怕是无意的,也会被赋予企业态度。
如果可口可乐员工喝百事可乐,被媒体拍下来,肯定又会是一波舆论宣传。
你看,可口可乐的员工都喝百事。
其实,作为大部分人没有办法直接区分口味差异的快消饮品,任何的宣传抓手都可以成为又一轮红蓝大战的引爆点。
可口可乐作为市场份额的大头,被蹭怕了。
我连百事可乐的话术都想好了:瞧一瞧看一看啊,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可口可乐自家员工都不喝自家产品,百事可乐才是肥宅快乐水的最终归属。
像极了什么你知道吗?
像极了小米的员工用苹果。
其实放在任何商业场景下,工作期间禁止员工使用竞争对手的服务和产品,都是成立的。
如果我是一家联想电脑销售代表,去和大客户的采购部门开会聊单子,摸出来一台mac讲PPT,传递出来的肯定是奇怪的信号,如果这场景再被苹果的员工拍下来,对商誉的损害可以非常大。
类似的,还有快手员工上班摸鱼的时候在刷抖音,美团打车员工出差都叫滴滴,拼多多员工只从京东购物,阿迪员工穿着耐克运动鞋去上班。
从员工自主选择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大漏洞。
妈的你好歹拿了我工资,给个面子可以吗?
不给我面子,给工资点面子吧。
4
不过,虽然有企业管理层面的考量,也不能说可口可乐在员工手册上白纸黑字写明禁止上班期间喝百事可乐就完全没毛病。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算是标准的近身肉搏型的寡头博弈,知己知彼很重要,不让一线员工喝竞品可以理解,但是研发人员或者需要说百事坏话的销售人员需要了解对手品牌,这时候就会被员工手册限制住。
不喝,对不起工作。
喝了,丢掉工作。
这还怎么工作?
毁灭吧,累了。
员工手册是一个基础性的行为指南,放上禁止种族歧视这类普世三观,很合适;
但是放上了根据不同职位特点需要区别对待的行为,就容易变成对打工人进行PUA的口袋罪。
管理层觉得销售团队需要降本增效了,怎么办?
你上次喝了百事可乐了,违反员工手册,卷铺盖走人。
团队负责人觉得研发团队有个愣头青需要治理了,怎么操作?
你上次在实验室喝了竞品了,哪儿凉快哪儿都呆着去。
你不服?
你肯定是因为喝了百事可乐才不服的。
哇,竞对的手段真恶毒啊。
5
还可以稍微发散一下,企业对员工提出的任何禁令型的要求,都需要有对应的补偿机制。
最直白的例子就是之前聊过的竞业协议,那是有补偿金的。
我听在可口可乐工作过的朋友讲,在可口可乐公司内部,可乐是无限量供应的,喝到吐都行。
这就实现了补偿机制,我不让你喝百事可乐,但是我有自家产品不要钱随便喝,那站在员工的角度,一边是掏钱买,一边是免费喝,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上来说,也不会觉得这个禁令有多夸张。
我以前在银行上班的时候,要求的是上班时间只能穿行服,这也是剥夺了我穿最爱的短裤拖鞋的禁令。
关键是,我这人大腹便便的,再穿上西装,看起来比行长还像行长。
虽然银行只让穿西装,但是银行每年春秋各发4套,就连衬衣领带皮鞋都是定制,全都价格不菲,穿都穿不完,所以我和同事也就没人觉得自己被侵犯了。
耐克不让员工穿其他运动品牌的鞋上班也是一样,楼下就有员工折扣店,拿工牌打折,还是最新款,补偿到位了。
这可是侵犯自由,得加钱。
但是对于很多外出的一线员工,可口可乐的补偿机制就是缺位的,从实操上来说也很难拿捏。
比如一个可口可乐的运输卡车司机,要去跑个两天的长途,你给他搭配多少可口可乐比较合适呢,搭配多了,他转头卖掉怎么办;
搭配少了,万一司机去的加油站刚好都被百事可乐铺货了呢?
更何况,其实大部分员工自己并不会对竞品有太大的怨念,说不定哪天自己就去上班了,化敌为友,化敌为友。
真正的死对头根本不是对手,而是同一家公司的隔壁部门。
与其整这么多幺蛾子,还不如加钱。
左管右管,不如一笔巨款。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