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绝叫|文字的美感从何而来?
“好美啊!”
小时候家里停电,猫在月光下看《一千零一夜》,着迷于字词描绘出的奇妙世界,从此种下了文字之美的种子。
现在,除了欣赏文字的美之外,更想追寻这种美从哪里来,怎么才能写出有美感的文字。
这篇文章是一些研究分享。
美是什么?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学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到:“美是难的”。
到目前为止,关于美的定义,全球众说纷纭。换句话说,自始至终美从未被定义。
2008年,大陆学者在《存在与华夏文明》提出一种美的定义:美是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这个定义合理解释了变态美学所受到的追捧:即同一刺激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一个人,在相同情况下对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的人有千差万别的效果。
文字的美有“不可形容处”
聊美的定义,是给文字的美感做铺垫:当美无法被定义,文字的美也不会被定义。
就像评价一个人的样貌美丑,一开始还有规律可循:大眼高鼻三庭五眼等等,越往后就会发现规律并不能涵盖一切:邱淑贞嘴微凸,但恰恰为她添了别人没有的风情;舒淇眼距宽,但正好增加了她气质里的疏离和淡然。
梁实秋说,文调的美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正是这个不可形容,增加了文学创作里的不确定性,使它千奇百态、瑰丽无穷。这个不确定性,也如舞狮人心中永远不能踏上的擎天柱,只能仰望,没法破解。
暂且把“不可形容的妙处”放下,这篇文章只浅显地讨论常见的、可被归纳、有规律可循的文字美感。
境之美
关于文字的境之美,文化学者梁衡先生说得很清楚了:
第一层是形境,是干净的描述美,分毫毕现,如在眼前,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的记人、记事、写景,以及新闻作品中的消息、通讯;第二层是情境,是浪漫的抒情,一言难尽,情动不宁,常用于亲情、爱情、自然之情、政治之情等各种抒情;第三层是理境,是透澈的哲理美,拨云见日,洞若观火,常用于文学、新闻作品中的说理、政论、评论、杂文。
关于形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为形境的例子,就很清楚了。形境是以高超的文字技巧复刻、渲染、超越了客观本就存在的美,自然的、人的、事的。形境的美是两层美的叠加:客观存在的自然、人、事本身的美,以及通过文字可以表达这种美感给人带来的满足的美感。
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就是形境的两个分支。
关于情境
朱生豪写给爱人的情书非常可以说明情境之美。“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就是他的名句。
“我渴望和你打架,也渴望抱抱你。”
“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
“不许你再叫我先生,否则我要从字典中查出世界上最肉麻的称呼来称呼你。特此警告。”
与其说我们被文字打动了,不如说我们是被文字里渗透的真情所感染了。
在情境之美的基础上,又有婉约、豪放、鸳鸯蝴蝶等不同的文学分支。
关于理境
也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名句:“人们像蚂蚁一样工作,却渴望像蝴蝶一样生活”,很多人不知道它的作者罗伯特·卡帕是谁,但却或多或少听过这句话,这是真理本身的穿透力,文字只是一个载体。
词语丰盈之美
有些时候我们会被词语本身的美所感染,“昏鸦”、“来鸿”、“晚照”、“孤霞”、“风月”、“玲珑”、“晴空”、“扶疏”,房地产开发商一度用美轮美奂的词汇作为自己的案名:晓风来、印月、荷岸、林隐、桃花源。这些词之所以动人,除了其所代表的意境,还有就是它本身的丰盈带来的美。
桃花源就是桃花的源头,晚照就是傍晚的阳光,晴空就是晴朗的天空,为什么表达同样的意思,前者就比后者更美?原因在于,词语通过推敲和简化之后变得更丰盈,里面凝聚着人们对此费尽的心力和脑力。
甚至可以说,词语的丰盈之美就是人们对高超的词语技巧的欣赏和崇拜。
在广告行业,掌生谷粒就是充分运用词语丰盈之美的模范生。
“沧海一粟有了相爱的运气,米米相惜,心心相印。浪漫的你期待一场花田喜事,实际的你渴望一生米满”
“为碎雨欢呼,向朝阳前行,日日是好日,遍地有山珍,鳍尾皆海味,刻刻流连”
“骤雨即停、雾气氤氲、远山辽阔,让清明的雨舒缓洗涤灵魂与心情”
“花田喜事、碎雨、骤雨、氤氲、刻刻流连”,和掌生谷粒的词语丰盈有同样妙处的是冰心的散文: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凉云、住雨、清光、残滴、苦雨孤灯”,字词里的尖子生匀称地遍布在大家的笔下,创造着一种独属于冰心的清雅美感。
音律之美
被当代人熟知的文字音韵美就是押韵,难听到上热搜的INTO1歌词也在押韵:“挑战us ou gotta排队,认输huh我们还不太会,手牵手风雨中开派对,云中漫步就是my way”
押韵、排比、对偶
除了押韵,文案人常用到的音律手法就是排比和对偶,尤其是排比,李欣频的文案里就大量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营造一气呵成的气势:
海明威阅读海,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
凡高阅读麦田,发现艺术躲在太阳的背后乘凉。
弗洛伊德阅读梦,发现一条直达潜意识的秘密通道。
罗丹阅读人体,发现哥伦布没有发现的美丽海岸线。
加缪阅读卡夫卡,发现真理已经被讲完一半。
在书与非书之间,我们欢迎各种可能的阅读者。
长短句的运用
还有一种常见的文字节律制造工具是长短句,大量使用短句,大量使用长句,长短句错落使用都可以营造音律美。
大量使用短句,如朱自清的《春》: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大量使用长句,如李欣频的文案:把地铁当云霄飞车,穿上直排轮鞋就是现代哪吒,旋转木马是村上春树的心灵马术、刺青贴纸是高龄婴儿的新胎记,对漫画愈老愈不能免疫。从格林童话找到对待情人的新方法......长短句错落使用,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叠词、语气词、叹词的使用
叠字的使用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叹词的使用如《给亡妇》:那一天夏天他病的时候多,你成天儿忙着,汤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睡过。
对于节律的运用,古人更加严苛。他们讲究押韵、对偶、词藻、典故等文章技巧。尤其是宋元以来,人们的口语音和诗赋押韵所要求的书面音不一致,必须通过专门训练来强化韵部技艺。古人将(古)口语发音分为平仄两类,并分别基于平、上、去、入四声,将韵部分为上平一东、下平九青等106韵(平水韵),在诗词格律中制定了一套严苛的节律规则,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都有固定的平仄规则。而词牌更是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朱自清、冰心等大家熟知古典文学,在当散文的写作中也常运用平仄的技巧来使文章充满节律美感。
想象力之美
还有一种美感当是文字承载的想象力,当作者借文字描述出一个前所未见、令人瞠目的世界,这种高于常人的丰富想象力,和使用不弱于米开朗琪罗雕刻大卫的心力,来使想象力落于笔尖的行为,合并转化成一种令人心颤的美感。
最近的例子就是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
我所在的云彩修剪站,位于云帽山森林保护区的边缘,是一座顶端圆润、形似灯塔的白色建筑。我住在塔顶,库房在塔底,塔中部两侧各有一门。其实这是一台巨大的机器。附近的山谷产云,夜里会氤氲起满满一谷的云气,浓白如牛奶,清晨时渐渐飘出,有时一团一坨,有时一丝一缕,都是些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的违法云。飘出来的云都被吸进闸门里,等从另一侧闸门释放出来,就成了标准的椭圆形合法云,边缘带波浪形花边,像一块一块可爱的饼干,徐徐飘向城市的上空。
瑰奇飘扬的情景、璀璨的想象力星云、枝枝蔓蔓缠绕一切的细节,纽结嵌合成只有作者自己才能营造出的美感,旁人无可奈何。这也是文字最强大的力量,并不完全来自技巧,而是取自一个人的“不可理喻”、“不可描述”、“不可名状”、“不明觉厉”。
看到梁衡老师说的一句话,很适合用来当作这篇文章的结尾:
文学是以发现美为己任,我们既然可以到山水中去体验美感,体验雄伟与秀丽,险绝与舒展,激越与恬静,为什么不可以到人物的群山中去寻找体验呢?体验他们的创造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其所得辉煌之美、深邃之美、悲怆之美,又更在对山水的体验之上。
参考文章:
张齐民《论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节奏美》
周兆秀《散文语言的音韵美》
贾慧《浅谈散文语言的音韵美》
《文章的美感:省常中读书节迎来作家梁衡》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