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有影响,但也没耽误什么 |「你还好吗?」01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06-29


在疫情和后疫情时代,「商业的角色」与「人的价值」,是否会被重新衡量?在已经看到或经历的风险之中,商业人们看到了什么机会?或者更基础地说,面对外部的动荡,我们要如何才能稳住自身,才有机会看到机会? 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城市、身处商业生态圈中不同位置的朋友们,聊了聊他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感受。

截屏2022-06-29 12.35.47.png

「当时我给自己的心理建设是,相信『能量是守恒的』,也安慰自己和家人,『这段时间的坏运气都用完了,留给以后的就都是好运了』。」 

接受我们的采访时,Sean 身处杭州,在一家生活美学品牌担任研发部负责人。杭州并不是这轮疫情的风暴中心,但在疫情初初肆虐的 2020 年 1月,Sean 在武汉,经历了 76 天的封城隔离。

内心秩序的重建从那时就被迫开始,在外界的不确定性愈发无法预判之时,建立个体的确定性就成了唯一能「由我掌控」之事。他从达利欧「痛苦 + 反思 = 进步」的公式中得到启发,开始正视、理解痛苦,更多地用同理心去同频团队成员的压力和焦虑。

在工作层面,疫情激发出更异质的情感需求,美学产品的研发也因此变得更加精细化,「曾经专注在产品端去思考解决方案、竞争技术壁垒,现在是在更大的系统和视野内去找寻机会和发力点。」长期沉淀的需求洞察,和直接来自用户的真实声音,让他对品类及工作的意义,一直有着坚定的信心。

而团队稳定工作的基石,则来自于持续的品牌文化建设,以及足以积极赋能每个个体的组织建构。个人期待与组织期待的协同一致,构筑了在「万变」中共同作战的团队意愿。

在已经看到或经历的风险之中,商业人们看到了什么机会?

「在这个更关注自我和家庭的消费环境下,充满情感和艺术的产品或体验将成为很多人的刚需。这些刚需拆解开来,又是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异需』。」

截屏2022-06-29 12.35.47.png

01

觉知推移、习惯重建,工作和生活开始互为疗愈

青年志:你现在在哪个城市?城市生活受疫情的影响大么?

Sean:我现在在杭州,疫情期间,除了增加核酸检测和行程码核查之外,生活没有太大的变化和影响。

青年志:从年初到现在,或者推得更远一点,三年的疫情时期,让你的生活有什么重大的改变吗?

Sean:20 年的时候我在武汉,经历过 2 个月的居家隔离。回想被隔离的期间,的确是内心最慌乱的时候。现在看到疫情反复,也不断获悉上海朋友的境遇,非常能够感同身受。当时我给自己的心理建设是,相信「能量是守恒的」,也安慰自己和家人,「这段时间的坏运气都用完了,留给以后的就都是好运了」。 

记得那时候与外界的连接只有网络,会被输入很多怵目的信息,忐忑和失措会让人日渐焦虑起来。面对外部的不确定性,面对陡然被拉长的时间,只能开始尝试各种有限的行动去平稳情绪、重整内心秩序。对我来说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回到个体的关注圈,找寻内心的确定性,去控制自己情绪的熵增。就像冯唐所说,在尽可能学会如何消磨时光:每天开始健身、收拾屋子、冲咖啡、学习料理、跟父母聊天等等。这段时间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就是平衡工作和生活,在此之前,我无心去划归它们的边界,直到在工作的形式发生改变之后,也适时放下了心中的「猛虎」,开始细嗅生活的细节。

这些不知不觉中构建起来的生活习惯是我最大的改变,生活事小,能量是大。它们开始源源不断地回馈给你内啡肽,给你「延迟满足」的幸福感,一丝一毫地跟你对话,这些曾经被忽视的微小确定感,舒缓了当时的惴惴不安,也带来了新的启发,使我规避了很多情绪的耗竭。像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于我而言,是让觉知被推移、习惯被重建,让工作和生活开始互为疗愈,带来了新的节奏感。

02

「痛苦 + 反思 = 进步」

青年志:最近一次让你的工作、生活转变的事情是什么?

Sean:是因为达利欧《原则》里的一个理论,让我开始探寻自己如何「不断进化」。他说「痛苦+反思=进步」,这个公式一直在我脑子里,于是我正视了一些「痛苦」:外界于我、我于社会、我于生活或是生存等等,也反思了基于此我的规划、行动、以及意识的缺失或者机会在哪里。

在工作上的转变,会开始更加关注人,以及人的感受,尝试去理解一些可能的「痛苦」:用同理心去同频大家的压力和焦虑,反思如何帮助大家在组织内重建对自己的期待、对组织的期待。例如最近我们部门就开始了相关课题:提升管理能力,优化核心流程,重塑文化,以及升级绩效薪酬激励方案等项目,帮助大家直面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同时,一对一的深度面谈也高频次地展开。

青年志:你对未来的信心是什么?

Sean:首先我相信疫情肯定会过去,恐惧会过去,万物会内建更好的秩序。

然后在组织内,我们的团队一次次顶住了压力,迎来了成长,他们给了我莫大的信心,我相信我们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社交媒体以及社群内也看到了很多支持我们的「粉丝」,也让我们对使命和愿景更有信心。

03

精细化运营,以文化建设与组织架构为个人提供支持

青年志:经历过这段时间,对你负责的工作、事业而言,你的想法有没有什么大的冲击或者变化?

Sean:目前的工作板块以及工作价值输出都没有发生变化。思维的变化来自于大环境下顾客需求的异质,所有的工作跟以前相比,都会思考如何更加精细化地运营,开发更加敏捷的流程、如何帮助伙伴提升效能等新的思考。曾经专注在产品端去思考解决方案、竞争技术壁垒,现在是在更大的系统和视野内去找寻机会和发力点,由「点」转向「线」和「面」的洞察,尽可能去洞悉到「第一性」。我们也迅速调整和匹配了新的架构,重新排兵布阵、优化能力模型,来应对这些变化。

青年志:你们做了什么事情,能至少在内部让大家有这种拼搏和奋斗的精神,有做好准备的动力?

Sean:现在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信息差,大家的输入可能都差不多。作为平均年龄 25 岁的团队来说,我们处理 VUCA 时代(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即「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的时代)信息的能力和经验可能都太少。所以一是不断升级和巩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酝酿、发酵而来的,基因里就是年轻、充满爱和面向未来的,这也带来了稳固、舒适、互相信任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我们的领导人、老伙伴等,也在始终以身作则去践行这样的文化。这满足了伙伴归属与爱的需求。

二是帮助大家搭建好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所以组织内在制度、流程上预设了很多的机会和空间,去让更多的声音变得有力量。在架构设置上,也足够地扁平:很多核心部门只有三层架构,大家能够在不同的项目、会议和社团上分享、学习或者直通结果,也不会受类似「科层制」的层级之扰。这保障了大家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更能激发大家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件事是我们也在始终关注和优化动力系统:薪酬、福利、职业规划等板块。希望在长期主义下,伙伴的梦想和组织的梦想能够匹配。尤其在疫情期间,集团在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仍然保障了大家的这些安全需求,伙伴们也获得了稳定的安全感。

而疫情对管理者的要求更高了,管理者也要去进化自己的认知甚至是技能,可以以各种角色去支持、赋能每一个奋斗着、奉献着的伙伴个体。我的上级会一直传递给我信念感和坚定感,而不是太多数据层面或者经营层面的压力,更多的是分享共同期待而不是指令。这会稳固甚至激发我的很多力量。能量在累积,也在传递,也希望以我获得的多巴胺去影响更多伙伴。

青年志:我们对你所在的品牌也有一个长期观察,通过和你聊,发现当时它的一些公司使命、愿景、价值观的梳理,到今天其实成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底层,能够支撑着大家。就算在外部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因为长期目标是清晰的,所以大家没有那么强的不确定感。然后再加上你给大家充足的赋能,彼此有信任的基础,所以伙伴们可以保持一个好的状态。至于你个人的话,是不是「没有数据,就没有焦虑感」?

Sean:数据可以相对清晰、准确地帮助我建立体感,例如门店的体验优化等,我们需要不断扩大和优化我们的数据,这可以使我们减少不确定性,进而减少焦虑。对于创意性产品洞察、策划以及决策时,数据的支持和「上帝的calling」也需要平衡,我们要考虑数据的置信区间,也要人为地去拨动这个杠杆。有一个悖论:数据越多,自由度越低,所以面对机会产品,创新自由的杠杆自然会倾斜,去创造需求。而面对成熟产品的迭代,数据也会让我们更有指向性动力,去满足需求。

04

生活美学会是「刚需」,产品研发更专注于满足「异需」

青年志:在今天,你怎么理解你所处的生活美学品类?

Sean:在这个更关注自我和家庭的消费环境下,充满情感和艺术的产品或体验将成为很多人的刚需。这些刚需拆解开来,又是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异需」。

首先在感受上,从我们的使命到行动计划,都始终贯穿着顾客的需求,在行业内、供应链上下游,始终也保持着信息的更新。所以长期以来,组织内沉淀了大量的需求洞察、产业生命周期等组织认知,这使我们对工作价值有相对清晰的系统性、结构性判断。同时,我们有建立各种直面用户声音的机制,例如焦点小组、产品盲测等,这也让我们收获了鲜活真实、确定性的认可和建议,建立了更能共情的觉察。这使我们对工作价值增添了感性的认知。

其次在结果上,今年的产品迭代和升级上,我们迅速跟进和细化了应对异质需求的策略,不仅从研发上细分品类,也在分配上开始尝试「大规模定制化」生产,都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和成功。组织不断「进化」的能力之变,带来了能打「胜仗」的价值创造不变。

青年志:有了这些经历,你会怎么看商业的本质?你对「商业」这个词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吗? 

Sean:我认为商业总有它大同小异的规律,我们要不断进化,找到这个规律,去迎接或者找到势态里的一些突破口。

青年志:你对商业世界里的「人(消费者、员工、合作者等)的价值」,有没有什么看法上的大变化?

Sean:商业世界里的员工从「机械化」的「工具人」,到「生物体」的个人贡献者,再到更面向未来的「社会观生态」的人和人的连接。「人」的创造性和主导性在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图片1.png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