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6万!互联网“降本增效”后,这类人开始被疯抢
作者 |杨佩汶 郭晓爽编辑 |杨佩汶设计 |晏谈梦洁
近段时间,B站做了一系列动作,急迫想要「商业化」的心昭然若知:
推出竖屏视频、打造“一键三连”商业起飞系统、推出付费视频等......
B站 CEO 陈睿曾在 2021 年 Q4 财报后的电话会中立下“2024年盈亏平衡”的目标。
不过,急的不只有B站,很多公司也开始急于商业化,不少选择在 2022 年开始达到盈亏平衡点,据公开资料显示:
爱奇艺在 2022 年第一季度实现盈利;快手如果顺利,今年第四季度也将进入盈亏平衡;......
为什么互联网企业当下都急于走商业化道路?背后到底有何考量?想要理解这件事,我们不妨回头看看互联网上下半场的演变。
01
从“烧钱大战”到注重 ROI
互联网下半场回归商业本质
中国互联网从上半场到下半场「潮水退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不再「疯狂烧钱」。
在“烧钱”这件事上达到「巅峰造极」的事件,莫过于 2014 - 2016 年滴滴、快的、 Uber 中国的“补贴血战”。
2013 - 2014 年正值微信和支付宝抢夺支付市场,双方都想借出行业务,让更多流量接入各自的支付入口,于是腾讯为滴滴供血、支付宝为快的供血。
2014 年 1 月,滴滴收到腾讯 1 亿美元融资后,进入疯狂补贴状态,随后在阿里的支持下,滴滴和快的的补贴大战一直打到 5 月,双方烧掉近 20 亿美元,“战况”惨烈。
同样是 2014 年进入中国的 Uber,为出行行业又添一把火。小E(化名)正是这次“血战”的亲历者,曾在 Uber 负责「用户营销」,据她回忆,这场补贴大战中,他们要做的,就是“疯狂烧钱”去把「活跃用户」和「用户增长」这些数据变得足够漂亮。
据相关人士透露,当时 Uber 为了获取 1 个新用户可以烧掉几百美金,维护一个稳定用户也要花费 20 - 30 美金。
而这场“补贴”大战,最后也以滴滴收购快的、Uber 作为结束。
移动互联网最后一波大规模烧钱操作,要数 2018 - 2019 年昙花一现、烧掉几百个亿的共享单车。
由此,互联网靠烧钱圈地,不计成本来“续命”的操作告一段落。与此同时,进入 2018 年后,互联网行业迎来了一波裁员潮,一直持续到 2019 年。
到了 2021 - 2022 年的今天,当资本对互联网行业趋于冷静、不再相信「上市造富」时,出现了资金断供、供血不足的现象。
据智研咨询统计,2021 年 Q4 中国互联网投融资金额为 97.4 亿美元,较 2020 年 Q4 同比下降了近 50%。
图源:智研咨询
与此同时,2022 年初的又一轮互联网裁员潮,也在业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滴滴在 2 月被曝裁员,裁员比例占到总体的 20%;百度在 3 月发布财报后,被爆开始了员工的绩效优化,阿里、腾讯裁员的消息更是登上了微博热搜。
此情此景下,「降本增效」变为了主旋律,“提营收”成为当前互联网公司们的当务之急。
企业想要找到新的「营收增长」密码,就得「拆掉思维里的墙」,企业们需要以更合理、长期的“盈利式”增长为价值导向,真正回归到商业本质 —— 关注 ROI,让资本回报大于资本成本。
那么,企业经营者要如何「突破认知」,找到商业增长路径?运营从业者又该如何「认知升级」,同时具备商业化思维及进阶运营能力。
运营社在《商业化运营实战指南》专栏中提出了 RRA 模型,用「营收-留存-引流」的“盈利式增长”的理念模型,阐述当下 App 商业化运营的“最优解”。
02
打工人和创业者
如何建立的商业化思维?
有句老话说得不错:人只能赚到自己认知以内的钱。
创业者需要从「烧钱圈地」转变为「盈利式增长」,思考如何让流量更值钱而非埋头找流量,以及如何建立稳定且持续的变现能力,而非外部再融资。
而运营从业者则需要想办法让自己处于公司价值网的核心,选择一个能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的职业,例如大厂都在招的高薪商业化运营,普遍年薪在 50 万+。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在不同身份下,怎样更好地梳理商业化思维和实践落地,运营研究社创始人&CEO 小贤老师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大厂(百度、小红书)出身的传统运营,转变为创业者,他是怎么去思考商业化这件事。
进入职业初期,小贤老师和大多数打工人一样,工作的压力主要是来自组织内部,具体表现在领导安排的工作或任务。
“在大厂工作的时候,会更多关注和自己业务相关的数据和 KPI,但是能给公司带来多少营收自己并不清晰”,小贤老师说道。
当开始创业自己对公司“生死负责”,在商业化这件事的理解就有所改变。
首先,压力源从内部压力转变为外部,即投资人,服务的用户和企业客户。作为老板,会天然地更多关注商业化的事情,在意外部对组织的「价值评判」。
成立运营研究社之初,市面上还没有同类型运营类社区,小贤老师因此萌生了搭建“不让运营人孤寂地成长”社区想法。那时候互联网融资环境相对轻松,早期有投资人的资金作为后盾,创业的重点则更多是以做好「内容和产品」为核心。
随着创业的年限越长,投资人不再是企业资金流的核心来源。于是,关注财务数据,寻找营收增长点和项目优化,成为小贤老师工作的重点。
小贤老师说道:“公司的产品是否有价值、服务是否令用户和客户满意,直接体现在「营收数据」上,即他们是否掏钱买单。”
从整个创业过程中,运营研究社也经历了一些改变:从早期只依靠社群会员费的“为爱发电”,转变为知识课程付费,再到现在面向企业客户提供的媒体服务和咨询服务…… 提供的服务离价值创造越来越直近,帮助客户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要。
小贤老师总结道:“关注财务数据,重视营收和成本,赚钱这件事变得就相对简单了。”
再次侧面反映出,关注资金成本和资金回报,是商业化思维建立的开始。
通常企业在具备自我造血和盈利能力后,下一步就是持续做效率优化以及投入新产品。对于企业来说,就需要持续招募在传统运营能力之下,拥有商业化思维的运营人才,以实现“健康”的规模化增长。
那么企业需要招什么样的商业化运营人才?对于运营从业者来说,又该如何转变传统运营观念,成为具备商业化运营能力的人呢?
03
企业需要怎样的商业运营人才?
未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商业化人才?运营研究社将结合行业现状,以及商业化运营人才画像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希望从事商业化运营的同学做好职业规划,同时也帮助 App 创业者和老板,了解目前商业化的人才画像。
从目前市场上挂出的商业化运营岗位薪资来看,商业化人才的薪资情况也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平均薪资高达 20K+,并且历年工资变化趋势呈上升状态。
在分析高薪商业化运营 JD 分析时,我们发现:数据分析、产品运营、广告投放、用户、变现等关键词在岗位职责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换句话说,数据分析能力、产品运营能力、商业化分析以及变现能力等,是进入商业化运营岗位的“敲门砖”。
数据来源:Boss直聘、职友集、拉勾网
同时,运营研究社对具有不同年限工作经验的商业化从业者的薪资范围、岗位要求以及核心能力模型进行了深度分析。
1)初阶商业化人才
对于初阶商业化人才来说,能够做好被安排的一般性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基础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辅助运营负责人做决策。
除此之外,沟通能力与执行能力也是考察初阶人才,是否适合在这个行业长久发展的两个重要的能力。
商业化运营是离“变现”非常近的岗位,这个岗位的薪资很可观,即便是应届毕业生也可以拿到最低过万的薪资。
2)中阶商业化人才
中阶商业化人才需要有一定的产品思维,有独立处理数据的能力。除此之外,这个阶段的商业化人才对于项目管理、策略规划、沟通等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当然了,岗位薪资也很让人眼红,一般是 20K 以上。
如果你要再往上走一步,你还需要懂一些代码、算法,比如能够看懂一些算法的文档。可能还会要求你有产品类或是程序员等的工作背景。
3)高阶商业化人才
高阶商业化人才,负责 App 商业化顶层设计,为产品的商业化变现结果负责。毫无疑问,这个阶段的商业化人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具备商业分析能力,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产品的变现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关系。
除了渠道管理、策略规划、项目管理、产品变现等硬技能,沟通能力、用户思维、内容sense等软技能也是需要非常突出的。
同时,还需要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行相关实验,通过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策略的优化调整。这个级别的商业化人才,一般可以拿到 30K~60K 左右的薪资。
不难发现,越是高阶商业化运营,市场对其数据分析、商业化思维、变现能力等技能的要求就越高。
在此,我们对初阶、进阶再到高阶商业化运营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进行全面的整理。希望成为企业在招聘商业化运营人才的参考,同样希望帮助想从事商业化运营的“掘金者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发展路径。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04
如何从0到1成为商业化运营?
不同于传统的用户运营,商业化运营专业能力成长的“入门”是变现,其次是获客和留存。
普通运营人:引流→留存→转化
商业化运营:变现→买量→留存
那么怎么成为(或者培养出)懂商业运营的人才呢?
1)R:营收
商业化运营基础入门,就是学会怎么赚钱,即理解App移动应用的“商业模式”。
目前,APP 移动应用平台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流量广告变现,一种则是流量服务变现。其中,广告变现是移动 App 主流的变现模式,几家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广告收入占比都非常高,比如Facebook达到 97.5%。
对于商业化运营来说需要能够“驾驭”流量广告变现的全过程。掌握提升广告请求量和填充率、展示率的优化方法和提效工具,提升App应用的流量变现能力。
2)A:引流
提起“引流”,我们通常会想到用“裂变”、“地推”、“异业合作”等低成本方式去做。
然后在商业化运营视角下,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效率,怎样让变现赚来的钱快速周转起来,让用户规模的快速扩大的同时,实现营收规模的健康增长。
具体来说,这个阶段的商业化运营熟悉买量变现全流程,同时到买量&变现的数据打通和分析。通过持续关注渠道在买量和变现侧的ROI数据表现,做买量渠道的优化,从渠道源头进一步促进App应用的商业化。
3)R:留存
不同于传统运营的留存方式:
通过用户分层和用户分群做用户标签体系,并基于用户标签给用户推荐他们想要的内容和服务。
对商业化运营而言,留存需要做「用户价值分层」,针对不同付费意愿度的用户进行差异化的变现。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数据模型进行价值预估,对高价值用户,做服务变现,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对于付费意愿低的用户,可以做广告变现,推送符合这部分用户画像的广告,尽可能的让用户在不花钱的情况下满足需求。
能够平衡「用户体验」与「商业变现」之间的关系,对商业化运营而言属于“高阶”能力。
运营研究社创始人小贤,在对话中强调:
普通的打工人擅长是把这件事做对,而有创业和商业化特质的人则是擅长做选择和权衡。
对于想要能够独单一面、成为公司级的商业化运营操盘手,我们需要能够知道怎样“做对的事”。
具体来说能够做以下三件事:
做市场赛道选择:通过分析各个细分产品类型的用户规模和竞争情况、变现空间分以及用户偏好,选择有商业化潜力的优质赛道。
做业务模型梳理:业务模型梳理方法的分享,帮助你掌握对企业进行流量获取、用户留存、商业变现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的能力,找到企业商业化增长突破点。
做落地节奏规划:拆解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评估指标和分阶段的达成重点,让App应用的商业化的落地更有目标和节奏。
05
结语
正如全球管理咨询大师拉姆·查兰所言:
增长是无条件的,与行业成熟度、经济景气程度均无关,并且增长必须是盈利性的、可持续性的和高资本回报率的!恶性增长比不增长还可怕!
当行业对企业经营者和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时,我们更要乐于拥抱变化、培养“盈利式增长”的商业化思维,让企业增长「有迹可循」。
写到这里专栏也进入尾声,过去几个月里,多篇专栏内容被 36氪主动转载,登上热榜 Top1、Top2,得到了广泛传播且内容受到用户认可。与此同时,我们也收到了很多用户的留言与反馈,感谢一路以来大家的陪伴与支持。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