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夏粮又要丰收!产业振兴带动农民收入十年翻了一番多

转载 1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06-30

【摘要】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介绍农业农村新面貌时表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2万多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00多亿元。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十年来,我国粮食产能稳定提升,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乡村发展释放新动能,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相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

6月27日,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介绍农业农村新面貌时表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2万多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00多亿元。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核心要点是要打通供应链掣肘壁垒,实现农村和城(镇)市间双向畅通。地方政府、相关核心龙头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发挥优势和整合力量,让乡村地区的产品真正流动起来,打造高效畅通的村城间产品供应链,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市场经营性的全链条联动,推动乡村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

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

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全社会关注,中央也始终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

据了解,我国今年来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粮价大幅度上涨,国内粮价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但国内粮价涨幅明显低于国际市场。”袁帅认为,这得益于我国对于粮食安全的充分布局和危机意识。

事实上,近十多年来,我国一直把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政策扶持,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从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出,我国一直坚持要实现端稳自己的粮食饭碗,不遗余力实施开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我国经济发展给予了最有力的民生保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目的就是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袁帅指出,粮食安全工作重点做好稳产量、调结构和保耕地三方面工作。

“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袁帅表示。

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夏粮主产区冬小麦收获已经结束。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质量好于常年,杂粮杂豆产量略增,油菜籽产量明显增加,玉米等夏播已近八成,早稻和秋粮长势良好。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的重点之一就是扩种大豆油料。从目前情况看,油菜籽产量明显增加,初步预计今年油菜面积超过1亿亩;通过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年大豆面积将明显增加。

乡村发展释放新动能

据了解,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产业振兴作为五大振兴之首,也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邓小刚表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将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做文章,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重点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与此同时,优化农村营商环境,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建立绿色优质产品基地、布局加工能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共同致富。”邓小刚说。

对此,袁帅认为,打通供应链掣肘壁垒,实现农村和城(镇)市间双向畅通至关重要。

“农产品流通环节多、供应链条长、产品上行困难,既减少了农户利润,又增加了消费者负担,一直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严重制约着农产品流通,造成农产品多层次批发,流通成本高,农户利润低,商品价格高,还常面临农产品‘卖难、卖贱’等风险。”袁帅指出,地方政府还有相关核心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发挥优势和整合力量。

“让乡村地区的产品真正流动起来,打造高效畅通的村城间产品供应链,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市场经营性的全链条联动,推动乡村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袁帅表示。

事实上,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各类涉农电商已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2万多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00多亿元。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的乡土产业,已经创响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 王悦 徐芸茜 北京报道 新社汇·全媒体矩阵转载发布)

03.jpeg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表示,大家都知道“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期,也是农村全面小康后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转变的关键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既要巩固全面小康建设和脱贫攻坚成果,又要发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是一项极度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我实施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我个人认为,发展县域是核心载体,乡村是基本单元,城、县、乡、镇、村融合发展,才能实现新征程时期共同富裕的目标。

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必须要促进两个融合:一个就是乡村本身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建设,另外一个就是要促进城乡的融合发展,也就是县域、城镇与乡域、村域的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要通过对乡村的建设,让乡村明白要打破传统的观念,要走产业链发展的理念,农村不仅仅是只有农业生产,还有衍生的相关的服务产业,加工产业等。未来农业必须转型,必须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转变,由“卖大路货”向“卖品牌产品”转变,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城乡融合发展,是切实解决和发掘我国内循环机制的必要有力途径和手段。要建立城乡更新融合发展机制和市场服务体系,这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保障,要坚持走以城带乡、社区治理、消费帮扶、以需促产、品牌兴业的路子。

如果离开县域、城镇来发展乡村,那将必然是陷入死局,脱离乡村来只建设发展县域、城镇,那也是有如无根之水,没有了根基。所以我认为,一定要充分认知,只有在城乡融合发展视野下来思考乡村振兴的问题,才能真正的盘活乡村,带动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对于接下来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我认为非常核心的就是要打通供应链掣肘壁垒,实现农村和城(镇)市间双向畅通。农产品流通环节多、供应链条长、产品上行困难,既减少了农户利润,又增加了消费者负担,一直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严重制约着农产品流通,造成农产品多层次批发,流通成本高,农户利润低,商品价格高,还常面临农产品“卖难、卖贱”等风险。产品流通一方连接着种养殖端,也就是农户切身利益,一方连接着消费端,消费者的根本直接需求,我认为地方政府还有相关核心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发挥优势和整合力量,通过构建供需调控中间桥梁,以农产品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配套组合,通过产业数字化手段,创新供销业务模式优化供需关系,拉进城乡之间的阶层,利用好供给侧,实现推进产品源头端品牌化、市场化、工业化转变,供应链上下游端由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向服务商转变,构建场景化、垂直化、细分化、数字化的消费场景,让乡村地区的产品真正流动起来,打造高效畅通的村城间产品供应链,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市场经营性的全链条联动,推动乡村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有效参与到乡村振兴过程中,同时找到消费帮扶的利益连接点,让农民们获得“销售的渠道”,让广大消费者获得“有品质保证”的产品。打好“优”字牌,积极运用互联网,将乡村地区特色产品推向市场前沿,推进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把控机制和优质产品遴选机制,严把关,真正做到以产品的质量和特色,形成持续的消费效应,实现普惠民生,共同富裕的目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目的就是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重点做好稳产量、调结构和保耕地三方面工作。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粮价大幅度上涨,国内粮价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但国内粮价涨幅明显低于国际市场,我认为这得益于我国对于粮食安全的充分布局和危机意识,近十多年来,我国一直把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政策扶持,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这从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我国一直坚持要实现端稳自己的粮食饭碗,不遗余力实施开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现了“中国粮”“中国种”的今时今日局面,为我国经济发展给予了最有力的民生保障。

04.jpeg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