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发挥防灾减损作用 农业保险助力守住“粮袋子”
【策划人语】在全国夏粮收获稳步推进之时,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再次明确健全完善粮食收益保障等政策。为进一步提升粮食收益保障,下一步,如何有效发挥农险风险保障作用?如何提升农险财政补贴使用效益?如何更好应用科技力量赋能农险护好人民的“米袋子”?本版刊发一组报道,展现保险业服务夏粮收购,助力“三农”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金融担当,敬请关注。
“遇到灾害心不慌,农业保险来保障。”这句话道出了新时代农民的心声。在6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介绍了银行业、保险业过去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情况。肖远企表示,农险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从2012年的0.9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4万亿元,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关键资金保障。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在全国夏粮收获稳步推进之时,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健全完善粮食收益保障等政策。我国农险持续发挥风险保障作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助力确保全年稳粮增产目标实现。
织密防灾减损保障网
夏收夏种和防汛抗旱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充分发挥政策性农险灾害救助和损失补偿功能,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
眼下正是夏收时节,《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部分产区因恶劣天气导致的夏粮受损情况,多地保险分支机构迅速行动,全力做好农险理赔工作,助力农民减损。
小麦受前期阴雨天气影响,感染了赤霉病导致减产,这可愁坏了家住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星火村的种植户。南湖区人保财险接到报案后,农险专员第一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查勘定损工作并赶在小麦机收前完成了定损,确保夏收夏种两不误。
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都是华南前汛期的降水集中期,因为降雨期正好在端午节前后,又被称为“龙舟水”。今年华南“龙舟水”席卷广东、广西、海南等多个城市,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6月14日的暴雨洪水导致中新镇双塘村水产专业养殖户广州市西福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鱼塘塌方,鱼塘里养殖的草鱼、鲮鱼等大量外逃,损失惨重。
“没有想到,人保的赔款能这么快交到我们手上,公司还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恢复养殖生产物资,这给我们恢复生产带来了极大帮助。”这家公司的代表感慨道。
为应对今年的“龙舟水”,各保险机构优化快速定损、理赔和预赔付机制,简化理赔流程,做到应赔尽赔。据广东银保监局二级巡视员刘云海介绍,截至6月23日上午,广东省辖内财产保险机构累计接到农业保险报案3368件,报损金额3.29亿元,已完成查勘2136件。6月24日,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预付赔款4600万元,其他公司也以不同方式加快赔款支付,努力帮助受灾农户、农企恢复生产。
产品创新护航粮食安全
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就要确保农民增收。业内人士认为,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统筹推进。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以保障物化成本为主。但农业生产者不仅需要稳定的农产品产量保障,还需要避免农产品因价格下跌、灾害产量下降而造成的收入损失风险,这就涉及“保收入”问题。
2021年,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和银保监会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产粮大县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按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主产省产粮大县将实现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国家又在内蒙古自治区4个旗县和黑龙江省6个县开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
重庆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在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重庆市今年起在万州、黔江等27个产粮大县全面推行稻谷、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初步统计,全市完全成本保险保额今年将达到30亿元,使主粮生产供应得到保障。
《金融时报》记者还从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与人保财险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了解到,双方将在农产品成本调查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通过充分发挥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作用,更好服务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精准确定保费,并为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棉花目标价格、农险政策以及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持续发展的农产品“保险+期货”模式,也是涉农企业和农民规避价格风险、保障收益的有效金融工具。以国家粮食“压舱石”黑龙江省为例,自2016年首次开展“保险+期货”试点以来,累计近30个县开展了100余个“保险+期货”项目,涉及农户7.5万户,保险金额达5.64亿元,总计实现赔付4亿余元。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波动可能会引发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因此,要让农业稳民心、安天下,农险就要强农、惠农、富农,努力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稳定农民收入的得力金融工具。
从大到强仍需补齐短板
我国农险蓬勃发展,前景广阔。自2007年推行政策性农险以来,相关政策支持与保险实践,都促使农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据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保险研究中心主任杨汭华介绍,从2007年至2021年,农险标的从玉米、水稻、小麦、棉花、大豆、能繁母猪增至种植、养殖和森林等16个大宗农产品和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农作物播种面积承保率从不足10%增至超过60%。参保农户从5000万户次增加到1.88亿户次,农险保费收入对农业生产总值保障程度从2.31%增至33.40%。
今年初,财政部修订出台《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优化大宗农产品保费补贴比例体系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政策,促进承保机构降本增效,确保农险政策精准滴灌,更好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1年,中央财政拨付保费补贴333.45亿元,带动农险实现保费收入965.18亿元。
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均认为,未来农险的发展目标是持续扩面、增品、提标,应通过持续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从农险大国到农险强国的跨越。
“当前我国农险的服务机构少,风险保障水平偏低,与农业市场对农险的需求不符,农险供需失衡的现象值得关注。这也意味着,推动农险执行落地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支持。”袁帅建议,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切实发挥财政政策的引领保障作用,同时强化监督管理力度以保障农险补贴落实到位。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认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农险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新型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需要农险提供更大支持,农业和农村新业态发展需要农险提供保障,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农险拓展新功能。提高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障水平,可将农险的主流产品引导至产量保险,并为向收入保险发展夯实基础。创新农险产品形态,适应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基本国情,以指数保险弥补传统农险产品的不足。(以上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本报记者 戴梦希 新社汇·全媒体矩阵转载发布)
6月21日,农户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山背村璞心农场进行田间管护(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何伟卫 李真 编制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表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独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而其中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补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被赋予重要使命。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时期下,积极开展和推动农业保险全面铺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值的提高都有重要的影响,农业保险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是风险分散机制,保障产量的重要经济金融手段。
但是农险骗保现象也是十分突出,造成农业骗保频发的问题,这和农业保险本身的运营和落地模式息息相关,农业保险不同于一般大家所熟知的商业保险或者人寿保险,农险是村域组织(村委会、合作社、村企、种植户、养殖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联动,本身对保险和风险管理的认知就是面对乡村一个巨大的阻力门槛,加之农险作为政策性保险,这便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
对于农险骗保,根据其联动的角色形式:分为单(双)方骗保,这往往体现在村域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或者上保农户利用投保品自身特性,从中加以取巧,或者村域工作人员和报户农户联合,这个特别明显的就是出现在肉牛保险领域,养殖户与兽医往往形成利益捆绑组合进行骗保行为;
另外就是三方骗保,这最为体现的就是因为农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的特质,存在着财政补贴,从而引发出不良之群,形成“保户+工作人员+保险公司”三方串联。
综上总结,造成农业保险骗保频发的原因,既有农民保户自身对保险认知理解不够,对法律法规不清晰,也有农业保险本身非市场化运作的原因,保险标的查勘难度大也有很大影响,保险公司本身内控制度不健全等多元化综合因素作用导致。
要减少减少骗保情况的产生,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法律法规层面,要明确对于骗保人员和参与角色的法律责任,并与社会征信体系挂钩,提升骗保的后果影响;
【2】保险企业要承担起普及和宣传的责任和义务,要做好政策和受益者的中间扭转衔接角色,要开展针对农险的认知和宣传教育;
【3】要总结过去经验,从宣传、承保、核保、日常管理、理赔各个节点入手,强化管理和优化机制。
【4】要充分利用好数字信息化技术和手段,降低人为操作和干预因素。
农业保险作为我国扶持农业的一项重要的金融工具,是金融惠农的典型举措之一,保障农业保险切实有效的发挥其作用,需要政府端、保险端、服务端、种植(养殖)端多方共力。
“全国统一大市场”大驱动下将重塑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也是接下来实体经济发展的机遇!“全国统一大市场”所要破除的是地方保护、市场分割,而所要建立的是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要素和资源、监管等,以及互联互通的物流、信息交互渠道、交易平台等。最终是为了构建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为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支撑。而要做大内需,畅通内循环,这其中对保险业而言,能做的,要做的自然很多,比如消费保险,农业保险等等,可以围绕各细分行业的全链条专项研发保险产品,这对保险业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机遇。特别是乡村振兴时期,农业保险对于保障农产品生产、保证社会生产生活资料的充足供应、稳物价保民生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保险也被赋予了更重要使命,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服务机构少,风险保障水平偏低,与农业市场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符。这也意味着,推动农险执行落地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驱动下,农业保险将从“小农险”发展到“大农险”的新阶段,农业保险已将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要金融工具。
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保险业要将以数据为驱动,进一步强化服务和赋能实体经济发展要求,打通保险企业数据通路、融合外部数据、支持多样化应用的数据平台是保险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根源驱动力;保险业务核心系统必须可以保障快速多变的场景化、碎片化的市场业务要求,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成为保险行业高速发展的助推器,在客户、渠道、运营、产品、风控、系统层面都可以通过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社交网络、可穿戴设备、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创新技术,打破传统保险服务模式,完成跨越式发展,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保险业制度体系。
保险业的数字化是与生俱来的,数据是保险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保险,无疑是要素市场的重要“要素”,是要素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不仅能够为要素市场建设提供专业贡献,更能够为自身的发展开拓全新的空间。保险与市场信用体系具有基于基因性的联系。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保险能够发挥独特作用,特别是信用保险的经营管理中,会形成对社会信用风险中介,尤其是信用评级的巨大市场需求,为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从而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角色,诸如资本市场、科技技术领域、能源市场、生态环境市场的参与企业赋能,提供金融力量的保驾护航,推进实体经济加速发展。
以产品为中心和以销售为导向的传统保险经营理念,没有充分关注消费者的动态需求,使得市场的产品互相抄袭,同质化严重,而代理人的销售文化又导致短视的销售误导普遍,客户满意度低;此外,传统渠道能力不足无法长期经营客户,而跟随策略使得市场产品众多却不够丰富。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要求驱使下,保险业的增长模式接下来要从“机会驱动”转为“能力驱动”,核心能力才是未来竞争的“护城河”。随着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人口红利和政策红利逐渐消退,粗放式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行业进入到平稳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想实现长期的高质量发展,就要回归保障、注重长期价值、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经营理念,以客户为中心;升级渠道能力,线上线下融合;创新产品服务,差异客群定制,通过生态化、品牌化、专业化和数字化,来打造全生命周期风险保障经营发展模式。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