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连续12个月复购第一,田园主义的主食健康化野心
作者 | Siete
大健康与小确幸,后疫情时代不可忽视的两个词。尤其是前者,现在已经被称为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
无论是在抖音平台一天之内涨粉上千万的刘畊宏,还是在 fiture 魔镜的引领下纷纷入局“百镜大战”的华为、百度等国内大厂,无一不折射了市场对健康产业的拥抱。除了锻炼之外,更为日常的健康饮食之风,从 2018 年起刮到现在,一刻也没有停歇过。
去年 6 月,刀法研究所就关注到了田园主义这个主打“100% 真全麦”的健康烘焙品牌。在 2019 年 9 月首登天猫时便获得了百万的销售额,从 2020 年 10 月开始,复购率连续多个月位列天猫休闲零食类目第一。不过,在 2021 年 8 月,品牌遭遇了突发的口碑事件,并在当时合作的头部主播的影响力之下大面积发酵,给这个年轻的品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距离这一风波已过去一年。最近,刀法研究所观察到,由田园主义牵头起草的《全麦面包》团体标准已经提交至江苏省食品生产安全协会进行审核;而回到品牌本身的层面,这一年之间,田园主义将重心放到用户沟通和口碑维护:一方面不断通过用户共创进行产品升级,围绕全麦推出一系列创新性的产品;另一方面,品牌累计用户数已达到千万量级,而且从社交平台上观察,去年事件给品牌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在逐步稀释。
虽然是诞生于新消费浪潮之下的新品牌,但田园主义无论是从行业视角、产品布局到品牌思路,其实都颇有些“实干家”的感觉。于是,时隔一年,刀法再次找到田园主义的创始人朱江涛。作为鲜少接受媒体采访的人,他和刀法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谈,不仅提出了对国内健康食品行业及消费者的整体洞察,复盘了田园主义从 0 到 1 的切入点,也向我们分享了田园主义在经历了去年的突发口碑事件之后,团队对于整体品牌建设的思考。
01
在健康食品赛道中,找到引领性品类和引领性人群
刀法:在健康食品赛道的众多细分类目下,田园主义为什么选择以“全麦面包”的角度切入?
朱江涛:
最初有这方面的创业念头是在 2008 年。当时我妻子怀孕,医生叮嘱需要吃全麦面包,但当时我找遍了市场都没有找到纯全麦粉做的面包。自然而然地我想,市场上除了我太太,还有很多老人、小孩、孕妇有这样的需求,却没有产品能够让一家老少都可以放心吃。那我是不是能自己做?
直到 2018 年,市场上开始出现“食品健康化”的趋势。在全网的搜索结果中,健康食品品类词的搜索人气、支付转化率增长非常快,并且每一个品类词后都会附带一些高度集中的属性词,如无糖无油、低脂低卡。在各个品类中,全麦面包的增长数据表现是相对最好的。
我们分析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从 2007 年开始,不少健康博主、科普博主已经在做全麦面包的市场教育,用户对全麦面包的认知度相对比较高;另一方面,全麦面包属于主食类产品,具备高频、刚需特点,替代主食的机会空间非常大。如果选择这个品类来切入,无论是人群的渗透、还是整体的市场体量,都会更明朗一些。
无论是我个人感性的视角,还是市场客观的数据角度,都让我们一开始就选择尝试了全麦面包这个品类。在第一代产品推出后,市场的反馈也验证了我们的观点,于是我们就此确定了这个方向。
田园主义产品图
刀法:据您观察,目前市场中健康食品的消费者们,对于全麦面包的认知程度如何?
朱江涛:
虽然前面提到用户对全麦面包的认知广度相对比较大,但大家有个普遍的感受是“真全麦=难吃”,而且从对于全麦功能的认知深度上来说,主流的消费者还处于比较浅的认知中。
以田园主义本身的用户为例,70-80% 的用户可能只粗略地知道全麦面包吃起来有饱腹感、可以减肥,更多因为从众的心态而购买;20%-30% 的用户的认知稍微深一点,知道部分全麦面包有“低 GI”、高膳食纤维”这样的特点。
但健康化是个不可逆的趋势,从认知升级的角度来说,现在的这批“小白用户”,在未来,对于全麦面包的价值一定会形成更客观、全面、立体的认知。
因此,我们从终局思维出发,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是有点冒险的决定:把健康当成第一性原理,原料上只做 100% 的真全麦,并且在口感上做出提升。整体的产品逻辑以及拓圈逻辑是,用最具价值感的产品抓住对全麦面包的价值感认知最深的人群,利用这群人的引领作用来逐层破圈,将品牌的影响力从全麦面包核心人群,辐射到全麦面包人群,最终扩散到追求健康的泛人群。
刀法:对于一个全麦面包品牌来说,想要完成您上面说的“逐层破圈”,最关键的是什么?
朱江涛:
最关键的,是能够渗透进用户的日常饮食结构中,这就要求产品能够真正适配更大众化的需求。
目前,对田园主义的产品需求最强的是身材管理人群。他们大多是成分党,对全麦面包的需求更多在功能性层面,于是,针对这群人,我们强化的心智是“田园主义全麦面包=减脂期可以吃的优质碳水”。
在他们中,有部分女性,她们一方面是家庭中的消费决策者,另一方面也是社交平台上的活跃用户。通过她们的自发分享,我们的产品得以进入家庭单位中,并影响更多的泛健康人群。针对这类人群,我们找到最日常的餐桌场景切入。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结构是“主食配菜”,我们就把重点放在打造健康的基本款主食上。
从针对小众圈层的功能性需求,到针对大众人群的日常需求;从减脂期可以吃的优质碳水,到每天至少一顿的“精制碳水替换”,这是我们的破圈逻辑,也是我们产品不断升级的方向。
02
产品本身不是壁垒,以技术来保证产品迭代才是核心
刀法:田园主义一直强调的“100%真全麦”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这件事?
朱江涛:
首先,从工艺上来说,全麦粉是指把小麦整颗研磨,不剔除其中的胚乳、胚芽、麸皮等成分,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材料本身的膳食纤维,相对来说成本也会比较高;对比来看,我们吃的传统面包是由高筋面粉加高糖高油制成,市面上一部分“全麦面包”用的是面粉、麸皮按比例添加的复配粉,相应的营养价值就会打折扣。
所以,从原料上,如果我们想主打 100% 真全麦,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原材料的品质。在田园主义创立的最初期,我们几乎把国内所有的生产线都考察了一遍,发现只有益海嘉里和中粮集团有自己独立的 100% 全麦粉生产线,所以我们和这两家工厂达成了排他性的战略合作。
而且这也是我们品牌价值观的体现,我们品牌的价值观有一条“要么第一,要么唯一”,即便是很难的事情,该坚持的也必须坚持。品牌的底层是产品、产品的底层是原料,只有把这个基底打好,才有可能去谈后续的发展机会。
就比如说,我们观察到,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全麦面包品牌在主打“低 GI”这种概念,因为一旦在宣传中强调这些指标类的数据,首先产品本身要是经得住检验的,这之后再去和一些专业的学术机构、医院的临床研究去合作,通过多方资源配合和大量人群验证。这当然是很难的,但行业的难点就是未来的机会所在,我们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刀法:除了原材料之外,您认为在全麦面包这个品类中,哪些能力能够构成壁垒?
朱江涛:
成立田园主义之前,我在电商行业已经做了十多年了,最大的感触就是,食品安全是第一生命线,是企业加大加粗的红线。
大家都说“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就全麦面包来说,在坚守食品安全这一底线的基础上,很难从产品本身去构建壁垒,更核心的是产品迭代的能力,底层还是研发技术。所以,2020 年我们拿了第一笔融资之后,就开始建设自己的工厂,集研发、检验、生产一体,是目前国内领先的全麦面包全自动生产线。
这个工厂 70% 的定位是研发,参照医药行业的标准建立了万级微生物净化车间,而且产品从成品到出外包间时内控更精准,更大程度地用物理功能替代化学添加,来达成“清洁标签”。
除了自己的工厂,我们还和行业里的前辈公司达成合作,比如昆山的顶丰食品成立于 1992 年,南京的红森林食品成立于 1993 年,包括中粮集团背后的食品研究院,现在都是我们的合作对象。我们还和江南大学一起成立了“低 GI 全麦面包联合实验室”,合作会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全麦面包的低 GI 认证;其次是“清洁标签计划” ;第三是研究更高功能价值的碳水产品。未来我们也计划在华东、华南建立自己的工厂、发货仓,来适配业务的扩张。
田园主义工厂图
03
以“陪伴者”的角色,在与用户的共创中沉淀品牌价值
刀法:您刚刚也提到其实田园主义还在不断地推新形态和新产品,我们的新品研发思路是怎样的?一款新品从有灵感到真正诞生,需要几步?
朱江涛:
田园主义做产品的整体逻辑是从用户食用场景的需求出发。
我们主打的是主食场景,纵向来说,是用不同的全麦产品来占领不用的主食场景;横向来说,是如何在一顿饭里面,通过营养搭配,改善用户的主食结构,让用户吃得更健康。
比如说,我们为什么要做月牙饼?就是因为我们洞察到现在用户的正餐场景更多了,从之前的“一日三餐”到现在的“一日五餐”,下午茶吃个月牙饼刚刚好;再比如我们最近推出了三明治产品,其实也是发现了很多用户会去自制三明治,那不如我们搭配好馅料,给出更直接健康解决方案。
从流程上来说,我们首先结合数据维度、整合平台的用户内容,形成初步的产品概念递给研发部门,打样出来后,小批量地邀请我们的老客、KOL 进行试吃,根据他们的反馈,有的产品优化之后再大批量投产,有的就直接淘汰。比如之前我们做过“面包碗”,当时看来是个不错的创意,但因为用户反馈不佳,所以我们果断放弃了。
我觉得未来真正有质量的品牌,一定是用户参与共创的。
田园主义产品场景图
刀法:从 2018 年品牌成立,到 2019 年登陆天猫,到 2020 年达成品类第一,田园主义现在已经进入品牌的第五年。您怎么定义目前的发展阶段?对于品牌化有怎样的思考?
朱江涛:
最早期的增长更多是品类红利。健康化的大趋势下,我们通过一些口味、形态上的微创新,对比同类产品来说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去 bd 健康食品、健康科普的垂类达人比较顺利,由此完成了冷启动,增长得也非常快。在这种速度下,说实话,是很容易迷失的。
去年我们遭遇了一次很大的挫折,这件事无论对我本人还是整个品牌来说,都起到了很大的警示作用。我把它当做是我们品牌的一个全新的起点,我感觉,这之后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
这次事件之后,田园主义设置了每年一次的“初心日”。我们的初心是“给家人,放心吃”,目前还更多在产品层面和用户沟通,没有从情感层面,以品牌的身份去沟通。而且,现阶段的品牌主张更多是基于我本人对这个行业、品类、品牌的认知而提炼出来的,如果我们强行去灌输,为做而做,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当前最希望的是,能够和用户塑造出一种情感上的陪伴关系,让用户自然而然地对我们产生认知,从中提炼出我们的品牌价值。
基于这一点,我们做了很多品牌层面的营销案例,比如和新世相进行了“生活需要粗颗粒”的话题合作、和 LaModa 做了 38 节女孩送花活动,包括和丁香医生、Keep 的跨界联名,以及最近落地的我本人出镜的“涛哥说”短视频项目,未来还希望邀请用户进工厂参观……其实都是想用不那么激进的方式,先把陪伴者的角色做好,让用户看到一个透明的田园主义。在长线的过程中,逐步去摸索跟用户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我们目前收集、提炼到的信息还不够,未来还会需要继续积累。在这一点做好之后,辅以产品、渠道的完善,品牌会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田园主义 x 新世相话题合作
04
分析师点评
近些年健康食品有过三波创业热潮,核心品类从最开始的沙拉、果汁,到现在的主食及蛋白类产品,一批又一批的公司站上潮头,又在潮水中被冲刷。而那些流水的品类之所以无法长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选择去改变用户的生活习惯,却没有很好地融入用户的生活中。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田园主义选择以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的“主食场景”切入,走主食替代的路线,是很好地和用户平视、融入用户生活的方式。
而从品牌层面上来说,刀法提出品牌应该“以人为本”。
在过去的“品类战略”中,品牌要想杀出一条血路,更多地精力会放在高举高打得把自己和品类词想关联,不断强化品类心智,从而进行人群渗透。但是更适合新消费品牌的是“人群战略”,找到垂直人群后,通过群体共同的意识形态来塑造并且强化品牌的形象。田园主义最核心的品牌理念仍在不断升级中,不过它的模式已经有点接近“以人为本”——品牌从用户中生产出来,和用户共同成长。
田园主义已经走过了四年,在这期间经历了快速增长、暂停与重启。品牌二字往往与长期主义这一概念并行,对品牌来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时间会带来答案。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