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减碳获益:个人碳交易提上日程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减碳行为已深入人心。如今,这些减碳行为更可以通过个人碳账户为人们带来更为直观的权益。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地出台了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均提到了鼓励个人碳账户设立的内容。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向记者表示,推动个人碳账户设立和交易,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碳排放的认知,也有利于宣传和推动人们采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而建立低碳个人账户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数据采集、量化、流通等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减碳行为被赋予价值
近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深圳市也制定了《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两项政策均于7月1日起施行。记者注意到,在上述政策中均提到了个人碳账户。
《规定》中第三十一条指出,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托绿色金融数据服务专题库,与各类第三方机构开展数字化协作,探索建立企业碳账户和自然人(常住人口)碳账户,将企业碳排放表现信息和个人绿色低碳活动信息等纳入碳账户、形成碳积分。《办法》中第三十四条显示,鼓励组织或者个人开立公益碳账户,购买核证减排量用于抵销自身碳排放量,实现自身的碳中和。
据悉,个人碳账户是指机构通过收集用户日常的绿色活动数据,来评估用户衣、食、住、行中的碳减排行为,形成“碳积分”。通过碳积分,用户可以换取金融机构授信优惠、产品或服务,多余的配额可以参与碳市场交易等。
关于设立个人碳账户的作用和意义,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认为,个人碳账户在我国“碳金融、碳信用”领域具备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经济效益。作为资金交易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金融机构需要在资金准入和交易的过程中,倡导低碳排放。而碳账户的推出,以“低碳权益、普惠大众”为核心,具体量化社区、家庭、个人节能减碳行为并赋予一定价值,通过低碳行为构建科学计量方法和核算测量转化标准,基于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等节能减排场景,使用户实时记录与查询个人的碳减排数据,并与碳交易市场平台互联互通,形成持久、普遍的绿色生活方式,一系列动作将使得金融机构获得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切入口。
除了减碳方面的意义,鉴于碳资产的可交易性,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表示,个人碳账户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还意味着多了一个可用的金融工具,可以更加丰富自己的金融资产组合,同时降低综合风险。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提供个人碳账户服务的主要为银行、碳资产交易所。其中,银行个人碳账户大多基于用户的绿色活动形成碳积分,并给予消费立减、分期优惠等权益。而交易所的个人账户,则是可以让用户通过交易所直接交易碳资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交易所的风险揭示书也提示到,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时,可能会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用户需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身体及心理承受能力做出客观判断。
量化与流通仍待深化
目前,我国的个人碳账户处在发展初期,仍然存在不少挑战。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个人碳账户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对个人绿色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如何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实时性、有效性、安全性仍然是各大金融机构需要探索的。同时,减碳行为的测算标准不同也使得碳积分的权益较为单一,不同权益之间无法兑换也是一大挑战。
为应对上述挑战,个人碳账户仍需要进一步深化。袁帅表示,推动碳金融市场健康高效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积极主动作为,推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激励约束,发展多样化金融工具,继续深化绿色金融地方试点和国际合作,有力、有序、有效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郑磊认为,建立低碳个人账户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发起大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碳排放产品或服务,这需要大量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参与,比如公共交通、城市服务、文化娱乐等,形成低碳排放的计量、兑换、交易、激励系统,使个人碳账户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公众从低碳排放的行为和活动中切实体会到好处。同时,个人碳账户积分应先具备交易流通功能,在流通量达到较大规模之后,可以将其作为基础资产设计为碳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碳排放交易市场成熟之后,也可考虑个人碳排放积分和企业碳排放配额之间的兑换。
事实上,在海外已有较多个人碳金融的理论与实践。平安证券《策略深度报告金融“碳”索系列(三)个人碳金融实践:启动节能减排的C端力量》一文介绍到,海外较早被广泛研究的个人碳金融方案——居民部门碳排放交易系统(Personal Carbon Trading, PCT),2008年起通过小范围测试与实践显示,该系统面临统计困难、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易造成不公等问题。
那么,应对类似的难题,海外是如何做的,有哪些值得借鉴?上述研报中提到了韩国光州的“碳银行”项目。2008 年起,光州银行向自愿参与的家庭发放“碳银行卡”,若持卡人及其家庭成员在过去的六个月中水、电、天然气的平均使用量减少5%及以上,就能获得一定量的碳积分。
研报指出,该项目有两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其一,光州银行与韩国电力公司、光州市自来水公司等市政组织,以及包含了31 个非政府组织的“绿色开启”联盟展开合作。前者为居民个人碳排放的数据跟踪提供支持,后者则负责系统的推广和宣传。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方合作提高了项目的效率。
其二,光州银行与市政府共同分担了在“碳银行”项目中积分换算的费用,并由光州市统一负责系统的管理和运营。这使得商业银行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自身的成本。总体而言,“碳银行”项目中,光州银行与地方政府、企业资源的有效结合,是确保居民自发参与和稳定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基础。(以上来源:中国经营网 记者 蒋牧云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 新社汇·全媒体矩阵转载发布)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表示,鼓励开设个人碳账户的作用和意义,我认为我国在‘碳金融、碳信用’领域的水平和空间是具备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经济效益的。作为资金交易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要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银行可以在资金准入和交易的过程中,倡导低碳排放。碳账户的推出,以“低碳权益、普惠大众”为核心,具体量化社区、家庭、个人节能减碳行为并赋予一定价值,通过低碳行为构建科学计量方法和核算测量转化标准,基于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等节能减排场景,用户可实时记录与查询个人的碳减排数据,并与碳交易市场平台互联互通,形成持久、普遍的绿色生活方式,以此鼓励用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这是具备绿色、可持续意义的。目前阶段,大多百姓很少参与金融资产或资本投资交易,如果有了‘个人碳账户’,将来大众百姓就将成为碳交易的主体和参与者,另外,帮助各个行业盘活碳资产,助力碳交易,是当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碳金融领域把握机遇、业务创新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推动碳金融市场健康高效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积极主动作为,推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激励约束,发展多样化金融工具,继续深化绿色金融地方试点和国际合作,有力、有序、有效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