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差异化举措助企纾困 金融政策需持续发力
【摘要】对于如何更好提升金融纾困措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满足疫情环境下部分企业的特殊需求,专家建议,延续当前一些合理举措,抓好政策落实,同时提升政策的协调性。
新华财经北京7月7日电(记者 王虎云)近几年,为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提质降本,金融监管部门采取多种举措,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精准度,激励金融机构纾困中小企业。对于下一步如何提升金融纾困措施的针对性,专家建议,抓好政策落实,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提升工商、财税、金融等政策协调性。
疫情下企业需求呈现新特点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和融资受到较大影响,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冲击明显。与以往相比,企业对金融纾困措施的需求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比如,由于停工停业拖延生产进度,部分企业经营收入不稳定,有些企业回款周期拉长,贷款偿还时间难以保证。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从企业需求来看,疫情冲击下,企业需求收缩明显,新增金融需求有限,需求主要体现在主要是存量债务的延期还本付息,以及为维持运营而产生的流动资金需求,如支付租金、员工工资等;从行业来看,餐饮、旅游、酒店、航空等服务业受冲击较为明显,特别是近段时期以来,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显性化。此外,受疫情持续等因素影响,风险从需求端向供给端转移,部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陈佳认为,当前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疫情反复、国际环境变化等给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带来一定冲击,有些企业面临订单损失问题,有些企业面临营收困难问题,还有些企业出现融资难题。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相对粗放,风险管理机制相对薄弱,金融需求相对特殊。
“面对环境变化,中小企业本身的战略发展压力比较大,需要进行战略疏导,产业引导,并辅之以金融、人力、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措施。”陈佳说,纾困广大中小企业是一整套系统工程,金融支持纾困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如何一边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化,一边努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去契合广大中小微企业的需求侧管理,这个问题目前尚未完全破题,而疫情客观上加剧了中小企业的实际困难。
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向实体经济让利、助力企业纾困,势在必行。然而,如何从监管层面减少银行疑虑,让其敢贷、愿贷,也对监管部门的智慧提出考验。
比如,完善企业贷款尽职免责制度,免除小微信贷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是银行业内讨论较多的话题。记者采访了解到,银行相关从业人员担心,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后,若遇到坏账会受到处罚。又如,中小企业征信体系不完善,银行贷款时难以得到企业完整的征信记录,无法完全掌握企业的信用信息,增加了对中小企业贷款信用的顾虑。
一系列差异化支持政策出台
为健全完善敢贷、愿贷、能贷机制,近几年金融监管部门从信贷投放、考核机制、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外部环境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的激励支持政策。
2020年5月,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将普惠金融在分支行综合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提升至10%以上,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首贷、无还本续贷,并表示将进一步放宽普惠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还要求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金融企业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强化外部考核激励机制。
2020年6月,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要求获得支持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投放增长目标,将政策红利让利于小微企业,着力降低信用贷款发放利率,要求建立2020年3月1日起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发放专项台账,及时报送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银保监会派出机构,并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2020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试行)》,设置专门指标,发挥监管评价“指挥棒”作用。比如,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情况的监管评价,主要涵盖信贷投放情况、体制机制建设情况、重点监管政策落实情况、产品及服务创新情况、监督检查情况等。每类评价要素下设若干项指标,监管部门对每项指标进行评分,并根据综合得分将评价结果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四个评价等级。
2021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专项信贷计划,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分支机构普惠小微贷款的考核比重,并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制度,制定针对性强、具备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保障尽职免责制度有效落地。进一步提高小微信贷从业人员免责比例,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鼓励建立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界定基层员工操作规范,免除小微信贷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2022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简便易行、客观可量化的尽职免责内部认定标准和流程,推动尽职免责制度落地;要求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监管要求,优先安排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强调要强化正向激励和评估考核,激发愿贷的动力。
2022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做好接续融资安排、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持续提升服务效率、创新信贷服务模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发挥保险保障功能等多个方面,对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困行业企业等的金融服务提出了工作要求。其中,鼓励银行机构在受疫情影响的特定时间内适当提高相关行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同时,要求银行优化调整考核机制,落实尽职免责制度。
金融支持政策需持续发力
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的上述举措,具有针对性。小微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精度不断提升。
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过去这些年,监管部门对银行相关业务考核的侧重点在发生变化。比如,以前考核指标主要考虑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量和增速,之后开始关注覆盖面,考核指标里增加了对户数的要求,避免贷款过于集中在少量客户身上,如今对小微金融服务的考核标准越来越细化,形成了一个体系,包括投放情况、体制机制建设、产品和服务创新等。小微金融服务多元化、精细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对于如何更好提升金融纾困措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满足疫情环境下部分企业的特殊需求,专家建议,延续当前一些合理举措,抓好政策落实,同时提升政策的协调性。
李广子建议,一是延续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直至疫情趋稳;二是做好金融机构本身的风险化解与处置,特别是部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三是把金融助力复工复产作为重点,推动企业主体尽快恢复正常经营。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认为,金融纾困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供给侧,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合意信贷规模和流动性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优惠,提升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意愿和能力,研发适合小微企业轻资产特点的普惠型金融产品。二是需求侧,研究出台更有力更有效的纾困政策,或者增量政策工具,减轻企业负担,提升政策的实效性和获得感,比如落实好减税降费、减免租金、稳岗就业等政策,进一步提升工商、财税、金融等政策的灵活性、协调性和配套性,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支持力度,助力企业脱困转型。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表示,各地要抓好政策的落实,解决政策落地过程中的“卡点”问题,最重要的是保证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他看来,保险机构要与银行紧密联动,探索“银行+保险”等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保障,开发定制服务产品,为助企抗疫、复工复产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以上来源:新华财经 记者:王虎云 新社汇·全媒体矩阵转载发布 )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表示,中小微企业在繁荣市场、带动就业、保障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十分重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一揽子稳经济的政策将支持、促进中小微企业焕发活力。各地要结合地方实质情况,抓好政策的落实,推动压实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责权,解决政策落地过程中的‘卡点’问题,最重要的是保证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行而有效地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助力中小微企业渡难关、增信心、促发展。一方面,各地可对辖区内中小微企业提供免息或低息的经营性信用借款,充实经营现金流。另一方面,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无论任何时候,企业的安全责任保障都应该是放在首位的,加之当前疫情的反复对企业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安责险自然成为了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得力保险工具之一,毕竟疫情防护,降低责任风险和损失风控策略,在当前对企业而言是首当其冲要面对的。再者,金融保险业在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方面上,保险机构要充分发挥其金融服务的本职、本质,要紧密与银行机构联动,探索“银行+保险”等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保障,政策性担保融资模式,畅通企业金融渠道和通路,开发定制定向的服务产品,提升服务质量,简化相关业务办理流程,为助企抗疫、复工复产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