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根元的点滴省悟
10年前,根元咨询于旧时上海法租界的洋房启航。这10年间,世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根元也是一路走来跌跌撞撞,有机长大。在近期的新员工培训中,陈富国博士与大家分享了十年来的一些点滴省悟。如今,10岁的根元更加坚定于自己的相信,也愿将我们对这份事业的思考与更多的伙伴朋友分享。
根元人想干什么?
假如从使命来说,我们想干的事情实际上是为商业经营注入更多的人文力量,丰富商业与人心的对话,让商业更好地造福于人。
所谓美好商业,归根到底是要造福于人。商业不造福于人,就不是好的商业,也不能持久。这样的想法不完全是道德上的一个追求,它有非常现实的考虑,源于我们对时代环境的基本假设。
商业需要人文
我们所说的“人文力量”是与科学技术相对的那一面。商业在过去几百年一直受惠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带来了很多新的产品、创造发明,使得一般大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科学技术也渗透到了管理领域,现代管理科学的第一个概念是来自于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F.W.Taylor) 的科学管理。他把从行为观察运用到工效管理的系统方法命名为科学管理方法。所以,科学技术一直是商业和商业管理的非常重要的动力,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这十几年以来,情况变化非常大。十几年我们有了一个描述时代特征的词叫VUCA ( 易变性(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性(Complex)、和模糊性(Ambiguous))。现在,我想在VUCA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词——碎片化。时间的碎片化,信息的碎片化,人际关系的碎片化。东西很多,看似可以由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让碎片连在一起,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商业也是一样的,大数据、AI人工智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似乎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捷,管理者也可以更省心 。但是我们却陷入了更深的苦恼之中,仍旧常常会发现有些东西不对劲。虽然我们不知道哪里不对劲。有一本很不错的商业管理思想的书籍《意会时刻》,书中开场故事就是一个运动服装厂商的VP在年度战略会上,看着同事们都按照既定程式中规中矩地思考未来业务的时候,憋不住提了一个问题:瑜伽是不是运动?在今天,大家都会毫无疑问地认为瑜伽是运动。但20年前,那些管理者对“运动”的理解主要是以竞技为目的的,瑜伽只能算健身。所以他提出这问题后,那些精于缜密分析,规划决策的经理们都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回答。这时,这位提问者的确知道经营中有些东西不对劲,但他却不知道究竟哪里不对,所以他也没办法跟他同事去解释。这类看似一头雾水的商业难题,往往需要人文的视角,拓宽科学工具理性地考察事业,在人们生活与使用产品的现实情境中,重新审视或发现品类对于人的意义。这种审视或发现,需要对原有经营思路所隐含的种种基本假设进行反省。这时,科学工具理性需要更多听到关于“意义”或“价值”的原生呼声。而对于意义与价值的倾听与反思,就得借助人文学科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另一方面,我们今天聊到的人文,不得不看到近几年来席卷全球商业世界的ESG浪潮。ESG这个词很热门,但大家伙儿都真以ESG来指导经营,也不过三五年时间。在这之前它酝酿了大概15年。在酝酿期,理念倡导者在那里大声疾呼,但商业企业却多不以为然,间或会作为公关事件来絮叨一下。但到了今天,对于ESG理念的贯彻状况,已经是公众和投资者在衡量企业价值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因为他们认为不顾及环境、社会、企业治理的企业,一定会面临大的风险,从而难以持久兴隆。所以,我们做创新顾问,做品牌设计,就得对环境、社会与我们的客户企业经营的关系,对企业的文化伦理状态,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人文科学在商业管理中经常是稀缺的
所以,商业需要人文是没有问题了。但是我们现在观察周边的经理人,可以发现他们拥有的训练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成长中得到的直觉,另一种是从学校学到的工具理性、分析计算。这两套东西都不可或缺,但又都有局限性。科学理性是价值中立的,它可以帮助人们有效达成既定的目标,但却并不介意什么样的目标会对社会、环境或员工更具有意义。直觉虽然可以依据个人的良知来设定目标,但却往往缺乏有逻辑的表达,而难以成为组织运营中系统的目标探索与管理工具。而在巨大的经营压力下,直觉还非常容易受到当下局部情况的压迫,放弃那些具有长远价值但却并非紧迫的经营事项。这种机械的、短视的,却美其名曰“实用”的经营思想,令到很多企业经营越来越“卷”,以加倍的勤奋偏离时代潮流的方向,久而久之,连稍微大一点的经营问题都提不出来,甚至于在内部形成了完全急功近利、没有任何战略趣味的文化。回顾诺基亚这一类案例,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与此相反,近年来,一些优秀的企业开始雇佣人文科学工作者,包括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于哲学工作者,参与到企业的战略与创新管理中去,帮助企业理解VUCA与碎片化条件下,在超出既定的范围来审视经营的环境,探索自己所在的产品类别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意义及其变化对于自己的产品开发与销售提出了什么样的警示或机会?这样的企业凤毛麟角,但却代表了未来的方向。
在人文情怀下发展专业精神
在这样一个事业目标下面,我们提倡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提出了根元人要有专业、服务、协作和企业家精神。这些精神分开来说,每一个都似乎是老生常谈,了无新意。但我们若从四者合成一个整体来看,去可以看到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
人的一辈子该怎么去看待?梁漱溟说要先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我们的四种精神也可以分成三层。第一层是先做好自己,是蓝色的专业精神。第二层是处理好跟别人的关系,是服务与协作精神。第三层是我们带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去经历事情,去跟天地打交道,是企业家精神。
这其中,专业精神涉及到恰当地对待自我,是最难的一个方面。它强调要靠自己在多方面不断修炼自己,不仅在“知”的层面拓展专业知识,培养做事的能力,比如问题解决、决策分析、写作等等,还要“情”与“意”上恪守职业行规,培育个人德性,诚实、正直、自律。这就是做人,它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警醒自己,节制自己,调整自己。所以,在根元,我们要十分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包括伦理学、美学、历史与地理等等。这东西很慢,很难速成,也没有一套固定不变的训练方式。但没有人文素质,做事时往往会缺少感觉,只见事实,没有观点与判断,更没有对意义召唤的感觉。
企业家精神与专业精神有一点交集,它也是跟自己打交道,但是它是指向外部的。将内在饱满的事业激情投射到外部。在困难的情况下,甚至于在不可能中,铁了心地坚持将外部种种不同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凑成一个接近于力量目标的新的世界,再吸一口气,把事情再推近一步。这对人性的考验也是很严厉的。但迈过去,世界就确实发生了一些新的事情。
这些精神,都涉及到对自己的管理,要求我们非常勤奋,努力地工作,力量指向都朝向个人的行为管理。下面我们来聊一些对于个人思考习惯进行管理的话题。这就是方法论的问题了。
对思考进行思考
IBM把Think认作是公司之本。根元要为客户提供各种知识解决方案,思考也是我们的基本功。根元的英文名是MetaThink,这其实是一个动词,元思考,就是对思考进行思考。这里有两个要素,一是要把外部世界的事情作为对象来思考,二是要反身思考,把自己的思考过程作为对象来思考,这是特别难的过程,但又是个人进步必不可少的本事。人之高下,开始是比谁掌握的知识多,到后来就要比谁能在已知的事情中悟出更多的新知。所以,孔子说,要“每日三省吾身”。省吾身,不光是“知”的问题,更多是“情”与“意”的问题。人文素养越好,就越能由省到悟,在上帝给到每人同样多的时间里,得出更丰富的意义。
元思考既然是省悟的过程,就难以言说。我们在这里讲一下与自我省视有关的两个比较重要的思考管理方向。
首先,要永远记得世界是复杂的,是由多样事物编织缠绕而成的。这个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懂,但每当临事之时,却难免过于执着某种观点看法,抓住事物的一端进行过度的推理。举个例子,在管理知识的学习中, “知”重要还是“行”重要?商学院教授的知识有用吗?有一些人认为是“知”重要,而另一些人觉得是“行”重要。其实,我们是掉进了一个陷阱,我们把知与行的概念绝对化了。但你多问问自己,“知”何以能成为你的知?若你没有以个人的经验(即过往的行的痕迹)去对你听到的知识点进行同化,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算是你的“知”呢?类似地,管理实践中有多少的“行”是在完全无知的情况下就去做的呢?即使是近乎出于本能的探索行为,也往往多有着一些间接的知识作为前提的。所以,知中有行,行中也有知,这两者经常是叠合在一起难以完全分开的。(深究起来,在另一面,它却又的确是分开的。我们就不在这里继续讨论了)。所以,在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过于把概念看成事情本身,而又实际上已经完全陷入概念,忘记或者拒绝脱下概念的外衣,用真诚再去看看事情本身的样子的时候,我们要记得提醒他,概念只是多面事物的一个面的抽象符号而已。这个世界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考虑。做一件事情,你也要需要在已经选择的路径上奔跑的时候,始终考虑不同路径的可能。(又一次,这里又要小心,做事一心两用是做事的大忌。考虑不同路径本身也只是事情的一面,不能过度使用)。
第二,要经常把事物放到更大的格局中去考察。在根元,你可能会经常听到对一个聪明人的教导的引用:当你要设计一把椅子时,需要先把椅子放到它将要存在的环境去考察。为什么要这样?是因为只有把它放在将要发挥作用的空间中去想象,你才能感受到谁会来坐在上面?坐在上面干啥?它与空间中其他人或事又有啥互相影响?没有这些信息,设计师很难设计出一个适合的椅子。
所以,椅子的意义不是椅子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它的环境去决定的。要理解椅子的真正意义,必须回到他的环境。这就是这个思想方法的基本逻辑。这个逻辑在平时其实有很多嘴巴上的应用,例如:“要考虑的事物的整体”,“要警惕过于自以为是”,等等。但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忘记整体,或过度的自我主张,却是屡见不鲜的。把已经见到的事物放到与它对立的角度去看一看,把自己放到与他人一起组成的共同空间去看一看,应该是很好的解毒剂,它可以把我们拉回到整体原来的样貌中去,看到自己的盲点,产生新的想法。
结语
下一个10年已经启程,未来的不确定只增不减。充盈的内心是我们前行的动力。这份坚定和相信会引领我们持续修炼自身,服务客户,与时代和伙伴共成长。
头图设计 | Bai
文章整理 | Frank、Dandan、Xuning
本文由根元咨询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消息栏回复“转载”查阅须知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