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式商业」观察,在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商业空间?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08-15


不论是公园、商业,还是公园商业,任何空间形态的出现,都是为了服务于“人”。

撰文 | 锐裘、丁猫;编辑 | 锐裘


在2020年4月,RQ基于对当时疫情后的社会需求观察,写下了《街区型商业迎来新机遇》一文,探讨开放式街区型商业恢复更快的原因。
疫情影响下,人们愈加渴望获得更多户外机会,更期待在自然中寻找更为自在的生活方式。在这之下,城市商业空间形态需要被重新定义,其中,「公园式商业」在业内被频繁提到,它是否会成为一种新商业形态?如何理解自然与商业的关系?它还会有哪些可能性?
今天,我们不妨从后疫情时代的需求变化切入,在地球跑个圈,看看有代表性的公园商业案例,最后再回到上海,探讨未来在商业空间升维上的更多可能。



01

现在进行时:

城市化背后的新需求与新机会


一件事被频繁提及一定是有原因的,“公园商业”这一说法流行的背后,是人们对户外需求的提升。


还记得在6月1日,上海宣布「复市」首日,一大批市民迫不及待奔赴各区的滨江绿地。经历了长时间居家隔离生活的人们,几乎心里只有这个念头:到户外,找人碰头去。


此后的两个月来,你会神奇地发现,只要有草地,就会“种满”年轻人:露营、飞盘、滑板、跑步、宠物社交……人们对户外渴求的提升,让上海能满足这样需求的空间供给,变得更加稀缺。


△ 笔者摄于6月的上海天山公园


疫情激发了都市人对自然的向往。在年初,小红书发布的《2022十大生活趋势》报告就指出:“山系生活”、“城市漫游”和“冰雪正当潮”等将成为2022年关键词。彼时在小红书上,关于“户外”的分享笔记已超过450万,如今更是占据了最热门话题榜。


埃森哲在《2022中国消费者洞察》报告中亦指出,消费趋势反映了都市人在现代化中更为“内在”的需求表现:更关注自我关怀与意识、更理性对待消费、更注重生活与工作平衡。

△ 笔者摄于新华路社区营造中心


因而,在RQ看来,以上的生活趋势并非只是暂时,对自然和户外的需求,是当下及未来都市人将长久保持的渴望,将为商业带来更多可能。


 线下商业场景的更多可能


「线下」依然是重要的场景,但人们对线下的需求早已不局限于购物本身,更多意味着由此带来的消费体验,以及生活的如常,关系的重构,生态的连接。


消费需求趋势,也势必将影响城市商业空间的改变。


△ 上海西岸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不禁想问,除了公共属性更强的绿地滨江,未来上海是否还会出现更具现代化的、易接近的、尺度更友好、运营更专业的融合绿地空间的商业形态?它既要保证公园绿地的真实感,又要在真实的自然场域中融入客户视角和商业内容,使不同的场景有机融合。


一个这样的新空间形态的出现,在极大满足人们需求与品味的同时,也势必能创造出新的市场增长机会,成为一种城市的新社会资产。



02

看向成熟案例,

发现「公园商业」与城市的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公园商业」这个话题并不新鲜,最早期的城市规划者就把「公园」与「商业」联系在一起。


例如,香港维多利亚公园与整个中环商圈的关系,东京新宿公园与新宿商圈的关系,甚至在上海,静安寺与静安公园的关系。公园与商圈共融,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城市生活「快」与「慢」的平衡。


到了当代,城市化进入新篇章,「公园」与「商业」的关系越来越暧昧,并由此出现了「亦公园亦商业」的新城市空间,这种区别于传统盒子mall、传统街区的做法,展示的是城市规划者及商业地产商们对更以人为本的体验式商业模式的探索。


 强调「人与景观互动」的公园商业


提到公园商业,大部分人一定会将其与“自然”、“绿色”联系在一起,东南亚国家的商业项目便是典型代表。


△ Mega Food Walk   图片来源:网络


在曼谷的Mega Bangna内,有一个名为Mega Food Walk的半户外扩展区,设计方充分利用空间,设置了热带森林、流水、栈道、错层等,形成了极具互动和体验感的生态空间。


Mega Food Walk 特别强调「景观Landscape」的意义,这就要求项目不仅仅只是把绿色引入商业空间,更应注重塑造人与环境的互动,商业需要考虑如何让消费者融入自然,因此Mega Food Walk也设定了不少有趣的小装置,鼓励人们能在自然中收获体验。



从「公园」升级为「公园商业」


相信不少人会认同,一个真正好的商业,应该做到故事、空间、业态和场景的统一。那么「公园商业」在空间的向自然之外,还能做哪些加分项?


近些年来日本涌现极多的公园式商业,它们或许得益于21世纪初日本政府推出的《都市公园法》,提出「立体都市公园制度」,这一制度本质上鼓励“商业+公园”的出现。


△ RAYARD久屋大通公园   图片来源:网络


在名古屋车站旁,一个老旧公园被改造成为绿色活力潮流地标,这便是「RAYARD久屋大通公园」。


该项目位于名古屋标志性景点名古屋电视塔下,被认为是在“真正的公园”里融入低密度、高品质、强互动的新公园商业形态。项目引入带花园的咖啡厅及西餐、户外用品店、新潮流文化、体验式书店和儿童美育等,其中户外品牌 Snow Peak 的集合空间就设在这里。与环境极为契合的业态,加之24小时开放的机制,让这种探索公园的新鲜感更为迷人。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公园式商业」形态多样,但本质上来说,然条件还是要综合人们的体验和生活方式,不论是强调景观的特别、打造与之相匹配的特色业态,都需要与这个场域结合,否则,让人「出戏」的商业无法实现闭环。


当我们将视线由全球转到国内,目前也涌现出不少公园商业的案例,启发我们关于下一站商业的思考。



03

在上海,一个公园商业新物种


在这些“公园式商业”案例中,瑞安新天地推出的新项目蟠龙天地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其空间形态和业态组合颇有意思。


蟠龙天地的官方定位「Urban Retreat 都市轻度假目的地」,我更愿意把它类比成“公园里的新天地”,因为在规划中,建筑与商业是被23万方绿地公园包围的,这直接拓宽了在未来打造户外休闲场景的想象尺度。


△ 蟠龙天地 规划图

△ 蟠龙天地 实景图


把新天地放置于一个更大尺度的公园里,这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除了能成为城市人轻度假的又一选择外,它还意味着什么?这些疑问反而提升我对它的期待。


蟠龙天地赋予公园以生活方式,除了免费开放给公众游玩休闲外,23万方的绿地被设计成六大主题功能区,承载运动、亲子、艺术等属性,以提升绿地的功能性,并引入包括营地教育、城市马场、室外篮球场、以及西上海唯一开放的棒球场。


△ 蟠龙天地 实景图


在这里,绿地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空间,而是希望未来人们在公园里通过有趣的业态形成更多的社交与互动。


此外,蟠龙天地身处1400余年历史的蟠龙镇,这让它自带「人文」属性,保留了江南风格老建筑及江南古桥文化。项目基于江南古镇原生脉络规划,商业和自然巧妙地被自然水系等联结,互为融合,加之街区式的商业形态,以形成「亦游亦逛」式的体验。


△ 蟠龙天地 烟雨廊桥 实景



  新场景下的商业共生


与公园资源契合的,商业业态同样也强调自然户外、文化体验、轻度假休闲等属性。


在这套全新的商业打造路径里,蟠龙天地跳出了传统招商思维,而是与品牌深度共创,从目前公布的合作伙伴中,我们能看到项目和合作方们“不浪费”自然的用心。


△ 蟠龙天地 绿地实景


夏山营地教育创始人许萌计划在这里打造一个“开放式营地”,与蟠龙的绿地、商业和社区融合,并联合蟠龙天地的其他品牌伙伴,打造出传统营地所无法提供的丰富内容,帮助孩子们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连接。


△ 夏山营地教育营地活动


而上海第二座余德耀美术馆将依托蟠龙天地更广阔的空间、更多元的文化属性,未来,艺术不仅仅在展馆,而是会突破以往展览形式,出现在廊桥上、绿地间、水系旁,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


△ 余德耀美术馆外景图,上海西岸

△ 蟠龙天地艺术中心,即未来的余德耀美术馆


从景德镇来的乐天陶社,则将集合展厅、商店、教育中心,公益讲座、咖啡厅等丰富内容;当然,还有年轻人喜欢的乐天创意市集。不用去景德镇,便能逛到乐天的市集,这想想也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


△ 乐天陶社景德镇市集


来自希腊的国内首家天然生活方式酒店 COCO-MAT Hotel,将在蟠龙天地打造包括零售、家居、餐厅、套房等在内的全方位天然体验。精品酒店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蟠龙天地的轻度假体验。


△ COCO-MAT 希腊酒店


尽管蟠龙天地目前还处于筹备阶段,但我们还是能通过已释放出的信息,畅想出它为我们所营造的亲自然与户外的生活场景。这座24小时不打烊的“公园”,还为都市人创造了一份跳脱日复一日的工作学习的「生活的真实感」。



小结

在公园式商业,重构人与自然的尺度


△ Mega Food Walk

尽管探讨「公园商业」的范畴与框架很广,但RQ认为,每一个公园式商业要获得市场认可,都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1. 自然元素的合理运用:

公园商业里,自然元素一定是必然,但运营方需更注重它们与整体空间、与人们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绿地空间,而是充分融入于人们的生活方式;


2. 业态的合理设定:

公园式商业的业态布局与招商策略需充分利用绿地的自然条件设计合理的业态搭配,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合适的场景体验;


3. 「先自由,后消费」的场域营造:

这里应是一个更为自由的场所,人们在这里散步、吃饭、社交、运动、度假……只有在彻底“自然”的状态下,多元的消费形态才有可能形成;


总之,公园本就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观察都市人的新消费诉求,以及代表案例后,我们发现,「公园式商业」是城市现代化下的必然趋势,绿地和商业的融合,则将给城市带来更多美好生活的可能。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这里会有一大片草坪,既能露营也能玩飞盘,宠物和孩子们肆意奔跑;这里会有各种与自然结合的业态,有生活美学酒店,还有一家美术馆,提供艺术文化层面的内容。


而人们在这里遇见的每一栋建筑、每座桥、每个店铺里的主理人、每一场活动,也许都会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正如Jane Jacobs在半个世纪前指出,“正是人与人活动及生活场所相互交织的过程,使城市获得了活力。”


归根结底,不论是公园、商业,还是公园商业,任何空间形态的出现都是为了服务人,只有回归人本逻辑,这些空间产物方能获得认可与成功。



探索实体商业,看见城市未来城市 | 地产 | 消费 | 人文 

商务合作、文章转载、读者群申请等事宜,请添加客服“锐小球”微信 ↑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