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界的“耶路撒冷”在哪儿?
1
“你上了这么多年大学,不还是回家种地了?”
十九年前龚红玉离开家乡时,就没想过回来。
理论上讲,她考上大学才离开家乡,已经属于跑得晚了,她初中的年级前五名的同学,在中考结束的当天就去广东打工了。
没办法,住在娄底涟源的乡下,只有两条路走。
要么,外出打工;
要么,留下来种红薯,也就是地瓜。
但总结起来,实际上是一条路。
从来没得选,不是么。
这里的喀斯特地貌将耕地切得细碎,除了红薯产量稳定,其余什么产量都不高。如果你贸然尝试种植更高经济价值的作物,一旦绝收,你将血本无归。
于是,开始恶性循环,红薯多了便卖不出价,自己顿顿吃,胃里会止不住的冒酸水,这样下来,谁都想跑出去打工。
所以当2019年龚红玉选择回到村里时,她的操作,所有人都看不懂,整个村子只剩下跑不出去的老人和孩子。
她回来,是图啥。
龚红玉笑了,她的动机就两个字,丰收。
挣了钱,才能改变这里,再也不吃红薯。
所有人都想跑出去,现在,她想跑回来。
2
在龚红玉回到湖南老家的那一年,千里外的贵州,丁浪走进了铜仁焕河村。
也许叫浪,就会漂泊,在前半生里,丁浪去广州搞过设计,做过电商,创业失败过,四处拍风土人情。
是在赚钱,但感觉不到被人需要,感觉不到价值。
如今走进焕河村,也是因为丰收二字。
比起涟源的乡下,这里的问题主要是太丰收了——村里的鸡很争气了,鸡蛋多到卖不出去,村长急得没办法,丁浪这个外出过的,会拍视频的能人就是救星,高低得让他出出主意。
于是请来了村里红白事的掌勺张奶奶,吩咐,高低得给他拿下。
不是说了吗,拴住男人的心,先栓他胃。
张奶奶气定神闲,给游子丁浪做了顿酸汤面,小米辣鲜辣,沾水陈香,怕孩子饿着,还煎了个蛋,溏心的。
这一口,丁浪不走了。
他想奶奶了。
3
那一年,周周还不是网红。
初中的时候妈妈得了病,姐姐在念书,全靠爸爸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撑起这个家。
这么多年,相貌秀气,性格内敛的他在外找活干,辗转,流离。
最长的一段工作,是跟着大自己十二岁,论辈分叫侄子的老莫干的。
两个人儿时一起上山采蘑菇,下水摸鱼,如今又一起卖米粉,腊肉,做电商,都在外打拼过,知道游子在外,就想这一口吃的。
跟着老莫一起装修起老家的房子,一点一点在抖音上更新着视频,那一天,他突然问老莫。
你说,当年的兄弟们,能看到这座漂亮房子吗?
他们在哪儿呢?
以往丰收的时节,大家会一起互相帮忙收粮食,现在大家天各一方,为钱奔波。
什么时候,能聚在一起呢?
4
三个新农人的故事,在2019年有了交集,交集的点,叫抖音。
龚红玉在抖音的账号,叫湘野红姐。
在过去的时代,农业生产中细节知识只能靠摸索,往往这些知识与增产丰收紧密相关。
增产了,卖不出去,也在消磨着农人精耕细作的动力。
而借助抖音电商,龚红玉的农货能够被推荐给天南海北感兴趣的消费者,农产品销售者中间最重要的链接环节,被打通,链接好。
龚红玉是能人,不怕麻烦,请来了专家,对本地地貌实地考察,恶补知识的同时,自己在大城市电视台打拼的经历,让她更知道如何做出精美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传播得更广。
转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如果你看湘野红姐的第一个视频,你会发现她将红薯做成了冰糖葫芦,想办法逗奶奶吃的开心。
种地没有出息?
通过自己的知识,让红薯卖出大山,让没能力走出大山挣钱的乡亲们挣到钱,这就是最大的出息。
龚红玉在2019年,就在抖音上卖出5万斤红薯,连黄豆和黑豆,都卖了两万斤。
村里老人从没想过,还能在网上将红薯变成钱,在龚红玉结账的那一刻直抓着她的手不放,明年你还要来啊,还来啊。
带货,直播,从红薯,到香辣萝卜干,豆干,剁椒藠头。
短视频为农产品吸引到了更多客源,将这些藏在山中的农货卖个精光,甚至因为被龚红玉的名气影响,周围的村民开着卡车来山上收红薯。
以往本地集中上市的农货,在流通、储存、折损等多因素环节影响下,卖不出价格,在物流成熟的今天,能被统一收购,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的流转,价格上来了,留给农人的收益,就更多了。
村子里挣到了钱,再也没有说念大学没有用的声音,开始有年轻人回到村中,计划着规模化种植,让专家来实地考察下,种什么作物,更赚钱。
生机勃勃。
龚红玉,红姐笑了,她早就想好了。
种紫苏。
这个菜,长在房前屋后,不离寸地,生生不息。
像你,像我。
5
丁浪和张奶奶的抖音账号,叫黔东农仓。
从他们开始更新视频后,整个焕河村就变了。
人类的情感是永恒存在于记忆中的,只是需要一个碎片化记忆符号便能触发,而在短视频里,一个饭勺,一个灶台,都能让人想起家。
老太太是个热心肠,会在水池中洗菜,会在昏暗的厨房里,大锅宽油炒上一碗魔芋粉,然后端着菜,对着院子喊,开饭啦。
昏暗的灯光中,张奶奶穿着围裙炒菜的样子,像是一副名画。
她招呼的样子,像是儿时每一次黄昏时刻,奶奶叫着游玩的你回家。
那时你总觉得时光很长,一切都没个尽头,到了丰收的时节,你就会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乡下,在院子里跟爷爷奶奶纳凉吃黄瓜。
可时间怎么就这么快,又是一年丰收时,你怎么也成了大人,奶奶却再也不会回来。
视频里的张奶奶,像是太多人记忆中的奶奶。
张奶奶做了一次紫薯,有一千万的播放量,卖光了两万公斤紫薯,看到奶奶吃紫薯的样子那么香,你知道,奶奶会把好吃的留给你。
四川的,香港的,本地的,外地的,多少粉丝慕名而来,从天南海北前往从未来过的贵州,走进熟悉的小院,打卡那份乡愁。
线上的内容创造出了线下的旅游收益,本地有了创收,记忆中的山村景色,便能被留住,守护地更好。
也有人留言说,能不能让奶奶做一次回锅肉。
张奶奶太像自己已经过世的奶奶了,太像了。
那一天,黔东农仓的视频文案里写,这份回锅肉,是别的地方吃不到的,因为这是奶奶的味道。
想奶奶了。
6
周周成了网红,抖音账号,就叫念乡人周周。
他和老莫,一个出镜一个出资金,召回了在广东工厂干活的东毛,作为配角;
又叫回来了在福建开过出租车,摆过地摊的俊俊毛,回来摆弄机器。
四人的团队,搭起来了。
不懂演技,也不懂短视频,但兄弟都在,那就靠着这股儿时的胡闹劲,一点一点鼓捣出个名堂。
都在外打拼过,知道乡愁就是这一口口老家的菜,于是从社饭,到盐菜,棉菜粑,他们拍的视频里每一口都是乡味,每一口都让人想家。
勾起了乡愁,有了消费者,那周周团队升级生产线,改进封装和包装设备,学习高温杀菌的技术,想办法,将乡味卖出去。
那这个牌子,就叫念乡人吧。
乡人们很爱这一口吃的,他们的牌子做出的贵州酸汤调料卖了四万单,糟辣椒火锅底料,卖出了十万单。
念乡人的牌子在抖音有了订单,就会成长,改变生产工艺,创造出更多还原家乡的味道的产品,卖给远方的乡人们,许多乡人也没必要外出打工,在本地就能挣到收益。
兄弟们现在不但要拍视频,还要看着品牌慢慢成长壮大。
忙碌,但可期。
这一刻,他们找回了儿时一起上山下河的乐趣。
7
丰收了。
2022年的美好丰收季,三个账号,一群人的命运,再次交集回了一点。
实际上,在抖音乡村计划的帮助下,新农人在人、货、景中遇到的问题,有了更多解决办法。
借助乡村守护人和乡村英才计划的助力,新农人留下来,带着新知识返乡,人才素质得以提升;
而通过山货上头条和山里DOU是好风光,新农人只需要放心创作,耕种,打造品牌,就能带动更多人回乡,用人来将景色留住。
坚持下来,类似的丰收故事,会更多。
助农,是长期主义的事。
急不得,但也停不得。
龚红玉的紫苏长成了,被她琢磨出了更多的做法,卖向全国各地。
这种儿时不起眼的野菜,成了村人致富的新路子,村人们都夸龚红玉不愧是上过大学的,脑子就是活,有出息。
紫苏生生不息,村子繁衍壮大。
张奶奶继续在视频里做起熟悉的菜,红白事首席掌勺的功力岂能小觑,抖音视频更新了这几年,有了展示的平台,她反而越活越年轻了。
最近染了头发,中气十足得很。
想家时,打开抖音,就能看到她招你回家吃饭的样子。
奶奶在等你,等你回家吃饭。
莲藕肥了,稻谷熟了,兄弟四个又鼓捣出了新玩意。
在念乡人的橱窗里,他们又上市了一款新米粉,这一款米粉一下锅,准叫更多游子思乡的情绪勾起来。
丰收了。
在这个节点下,龚红玉和乡亲们,丁浪和张奶奶,周周和兄弟们,作为新农人,陪着村子生生不息,砥砺前行,等着更多游子回乡团圆。
然后怀着喜悦,期待着下一次丰收。
这是宇宙中最偏远星域,湛蓝行星中分散在偏远乡村中的瞬时景象,对于宇宙来说,微不足道。
但这些丰收的欢愉是真的,思乡的泪水是真的,成功的喜悦也是真的。
真的,都是真的。
这些细碎的幸福,才组成了一个有温度的宇宙。
丰收在哪儿?
在这里,在那里,在你我的身边。
有了这个盼头,诞生了所有的美好情绪,就是人生的丰收。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