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观察|植物标签,用「标签」让品牌更有个性色彩
国内消费者接触植物奶往往是从一杯燕麦拿铁开始,到后来很多人点单会有意识地将牛奶换成燕麦奶,如今面对货架上百花竞放的产品区,大家也有了一定的品类心智。
以燕麦奶单品切入植物奶市场是行业‘涨潮“时的景象,后来入局者也大多选择了这种省力快速的打法,很快市场上就出现了不少同类品牌。“你方未唱罢我已登场”,品牌如何才能拥有品类话语权?
要讨论这个问题,不如先来问问消费者的意见,对于植物奶品牌,他们有什么印象?
OATLY一定是绕不开的代表。这个曾经以燕麦拿铁打开国内消费者对于植物奶认知的舶来品牌,如今甚至有了「咖啡大师」黄金前缀。若回到本土有一个品牌你或许一时叫不出它的名字,但站在冷柜前或搜索植物奶,一旦看到就绝不会陌生。
植物标签Plantag,如果不是特意去了解,许多人很难想到这是个仅上市两年的品牌。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创始初期就获得了总计60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这在国内植物奶市场绝对算是「优等生」待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市场资本红火却也谨慎,年轻消费者个性也理性,植物标签到底做了什么能一路走红?
从一口植物蛋白,联系到新中产消费
要了解植物标签的品牌成长,就少不了要提及它所在的风口。
国内消费者心中的植物奶,是个舶来概念:先在欧美涌起,后传入中国。而国外市场的兴起,其实与反牛奶风潮息息相关。人们对于牛乳业的争议,主要围绕产业不人道、破坏水土、碳排放量过大,以及牛奶不适合人体吸收等。
(图源:纪录片《洗·白》)
正值转型期的OATLY 看到这里,用后来被网友戏称为“碰瓷”的传播,不仅为品牌确定了更与时俱进的定位——代表着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环保主张;也借此打开了一片广阔市场。
“和牛奶很像,不过是给人类喝的”,“哇,没有牛!”,“对,我们是素食主义者,所以你呢?”,此类颇为挑衅的文案一出,引来人群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激起牛乳业的反击。
2014年,瑞典乳制品集团LRF Mjlk以侵害名誉为由,一纸诉状将OATLY 告上法庭;当然OATLY 败诉了,但此前品牌传播甚至是这场官司,确实有效打开了消费者对于植物奶的认知,以及所在市场。
(图源:网络)
相比国外环保主义、人道主义等观念论,植物奶进入中国市场则走了另一种路径。与精品咖啡合作,用一杯燕麦风味的浓香拿铁,OATLY先过了中国消费者舌头这一关;对乳糖不耐受人群非常友好,植物蛋白更易吸收等,打出鲜明的产品价值点;最后,品牌定位到的环保理念,有效影响了人群消费。
其实中国人对于植物奶非常熟悉,从寻常百姓家的豆浆,到童年记忆中的花生露、六个核桃等谷物饮料,这一口可以说动了古早DNA。即使其营养本质无法与牛奶绝对抗衡,但人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将其与健康相关联。之于行业,这是一份天然的心智基础。
可细究起来,大众认知中今天的植物奶与过去的植物饮料并不相同——前者代表了一种生活观,与环保、有机健康直接挂钩,同时还隐含着新中产消费的暧昧意味;对比之下,后者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代表的生活理念,都“朴素”得多。
抛开各种技术名词,如果总结植物奶到底「新」在哪、「贵」在哪,可以归为「科技让植物营养的萃取程度发生质的改变」,这一点直接体现在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上。
就拿蛋白质来说,传统植物饮料的含量基本在1%以内,而技术升级后,市面上大部分植物奶提高了4-6倍,有些甚至能与牛奶的蛋白含量画等号。这对于讲求品质升级的新一代来说,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保留下来的更多的膳食纤维以及0乳糖、0胆固醇,有效切中了关注健康饮食、减肥人群的细分需求。
一句轻轻的自我介绍,无形间成为了品类代表
但认真说来OATLY打开国内植物奶市场后,陆续出现了许多同类品牌,可没有一个能与之齐肩。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在选择时,并没有清晰的品牌心智。
在大多数品牌趁势推出燕麦奶分一杯羹时,植物标签却多动了个心思。品牌名称中「植物」二字,已经明确锚定了市场——整个植物基。先不说品牌是否完全会覆盖、消费者能否真的认同,但在市场上这就是明显的打靶标定动作。
但「品牌」是个复合词,名称基本盘之外还有一个抽象的符号logo;大家对植物标签印象更深的,也是那个放大了的井号键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符号再熟悉不过,网络上它代表着话题,用户在记录或参与讨论时,也早已形成加标签的自觉。
鲜明又熟悉,与品牌紧密贴合,还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这些足以成就一个超级符号。
与此同时,植物标签又用一句口号「我们和牛奶不熟」,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原则”。这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OATLY 那句“It's like milk,but made for human”,但不可否认,它确实帮植物标签在品类中竖起一面个性旗帜。
“我是......,同时我又不是......” 这种混合了肯定和否定的表态,是不是比常见的“我是”介绍得更立体一些呢?但如果植物标签的标签化仅仅是这些,也未免有些单薄,真正承载品牌价值的,是产品。
产品特性标签化,暗示的方式简单点
来看植物标签的新品上市之路:
在已经打下来的燕麦奶江山上,品牌先用1L装燕麦奶撬开B端市场,在与Tims、M Stand、Seesaw等大火咖啡及奶茶品牌的合作中,产品渗透进渠道网络,同时也在消费者味觉中植入品牌印象。
仅仅三个月后,面向C端植物标签上市三款250ml的燕麦奶、开心果奶、芝麻奶,以此充实植物基品类。
至此,我们已经能看到它在行业中的轮廓:品牌能清晰识别,有一定的产品保证,植物标签本签,已初具雏形。
但客观说,市场上植物奶产品同质化明显,植物标签即使名符其实,也只是众多品牌中稍具特点的那个,如何在现有认知上烙印品牌心智?植物标签选择对产品分别「标签化」,每个定位都很耐人寻味。
燕麦植物奶;膳食纤维含量约等于3个苹果
芝麻奶:1瓶含有3000多颗黑芝麻
榛子奶:1日份坚果
(看下来总有种只需要多买几瓶植物标签,就能满足每日营养的感觉)
产品清晰地标注了各个优势,同时也回应了行业痛点:焕新从前消费者用燕麦奶概括植物奶的印象;拓展即饮消费场景;打破了品类依附于咖啡的被动局面。
在你常去的全家制造偶遇,接触后再来到线上
快消行业中,渠道铺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单刀直入地考验着市场数据。基于对目标群体和消费潜力的深入了解,植物标签将用户的第一次试新场景,预设在全家便利店。
便利店消费人群与植物奶的潜在受众高度重叠,这是行业常识,植物标签能想到,其他竞品当然不会错过。那当不同植物奶摆在同一排货架上,植物标签除了相对易识别的产品形象外,还有什么优势呢?又要提到那句话:“魔鬼”藏在细节中。
试想一下,你去便利店有多少是有明确目的,又有多少只是去“逛一圈”。这个「逛」就给了品牌机会,尤其是新品牌,“可以让你试试新的”——消费目标不明确,也就意味着更有可能随手买点什么。
回想一下全家那片植物奶货区,相对其他品牌,植物标签的形象、产品、特性定位,整体品牌价值的释放是不是更典型一些?更直接地说,它更有潜力成为「你买的第一瓶植物奶」。可以这样理解,植物标签此前的「品牌建设工作」,在便利店这个消费场景,“实践”出相当可观的市场潜力。
在常规铺货之外,植物标签还与全家玩起了时下大热的市集,在店内推出植物基月主题活动。潜力股和新消费空间彼此衬托、装点,提升了消费场景趣味性;市集概念和植物基又有着高度融合性,人们在随手翻看时,自然感受到植物基的本源价值——天然、环保、营养多元。
从2021下半年开始,植物标签渗透进全国近3000家全家便利店,初步完成线下渠道建设。
(植物标签x全家 植物营养市集活动)
试新在全家,复购在商超、线上;从单瓶“埋伏”,到组合搭配、成箱折扣,植物标签的铺货思路非常清晰,也站在用户角度理顺了消费逻辑。
在线上店铺,植物标签还选择和精品咖啡品牌合作,捆绑销售,逐渐沉淀出「OATLY的国货平替」这一消费心智。
#从符号到话题,营销总是能成为朋友圈素材
终于要说到大家更熟悉的井号键#这部分,前文提到过,#本身就代表着话题性,而植物标签聪明就聪明在,它不仅从视觉上利用这个符号,更从意义层充分挖掘其营销潜力。
去年上市三款新品后不久,植物标签就发起了一项早餐空投计划;空投城市定在上海、广州、深圳,并与15家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活动目的很清晰,精准聚焦一线城市年轻上班族,产品定位在早餐伴侣。免费领取产品后,随手将这份「时尚的健康」拍照发圈,自然是人之常情。
今年的早餐空投计划刚于9月结束。两年下来总计发放超2万份的早餐,植物标签广泛触达人群的同时,也在大众心中留有品牌温度和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期活动中超级符号#借包装设计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尤其在今年,植物标签干脆将早餐袋升级成更适合拍照凹造型的网红包。色彩青春亮丽、既关联品牌又网络化的符号、设计潮流又清爽,一款时尚周边轻松唤起年轻人随手一拍的心。
「早餐空投计划」将沟通重点定在营养健康,聚焦上班族早餐这一有利消费场景;而与植物基相关的另一个话题——环保,则出现在植物标签的代表性营销案例——「让地球cool起来」。
品牌连续两年举办了该活动,而“让地球cool起来”的方式之一是与咖啡馆深度合作,以植物基产品共创环保主题特调,唤起人们的减碳意识。
地球不枯燕麦拿铁、沙漠海燕麦拿铁、海洋绿洲......饮品名称紧扣环保减碳主题,不仅强调了植物基的环保属性,在这样的自由共创中,植物奶也早已摆脱咖啡伴侣的身份,成为实质的主角。
其实,和咖啡品牌合作是业内常用营销,但因为植物标签放大了活动的话题度和态度,自由创作、主题命名等一系列创意又执行得尤其亮眼,所以活动从传播到实际反馈都格外出挑。
连续两年举办,不断经营话题,植物标签不仅成为了一种营养健康新选择,也代表了低碳、有机的生活方式;「让地球cool起来」也成为植物标签一项动态沉淀的品牌资产。
是一瓶网红奶,还是一个能持续飞的子弹?
短短两年就在行业爆红;提到植物奶很多人都能下意识想到它;在投资方眼中也大有可为,融资频频......这其中当然有风口红利,但为什么植物标签能飞得比对手更快、势头更猛?
或许是创始人@张自豪的天赋:这个94年出生的年轻海归,曾是清华校子。他参加过各大卫视知识类节目,在《一站到底》中拿下冠军;后来也一直活跃在网络......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精英「后浪」形象。
再回到植物标签,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品牌刚满2岁就有着如此亮眼的“双商”。创始人的人格特质,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品牌的底色与基因。
但还有一个更具参考价值的,即文章反复提起的品牌所走出的「标签化之路」。对于个体这绝对不是褒义赞美,但放在市场中新品牌若能拥有一种标签,相当于赢了第一回合。
植物标签的“标签”,不仅在超级符号#上,在品牌名里,也在传播活动中,在其新生代植物营养的品牌定位中。正是这一切,整合出一个形象、内容、精神更为统一的品牌。
(陆家嘴咖啡节活动现场)
(深入运动健身场景)
(上海疫情爱心捐赠)
(联合环保组织蓝丝带开启净滩活动)
一瓶所谓的网红植物奶,没有什么魔法;一匹热门赛道中刚两岁的黑马,也实实在在经历了品牌建设初期基本过程,只是它更聪明了一点、用心了一些,当然也确实更幸运。
但现有的红火,并不代表它就真的能代表行业中那个植物基标签,毕竟赛道依然井喷,行业内同质化严重,消费心智也尚不成熟,植物奶市场中更多的仍是品牌单方叙事。
植物标签如何在现有的认知优势、商业势能基础上,持续巩固产品力和品牌力的建设?如何通过竖起技术壁垒,突破产品同质化?
在耕耘消费心智上,植物标签能否在早餐、咖啡之外,拓展出更多元的消费场景?传统植物饮品市场主要聚焦在过节送礼场合,而植物标签能否焕新饮食观,使植物基从年轻时尚的概念、偶尔一试的尝新,真正落地到日常。就像吃火锅、烧烤时,自然想到可乐、冰豆奶那样......
总而言之,这个年轻人还有许多事要做、可以做。在横向扩容植物奶品类后,植物标签能否建立起真正的品牌护城河,值得持续观察。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