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营销创意问答05」如果一个创意人在被时代慢慢磨平怎么办?
「编辑寄语」
大家好!欢迎来到数英奖(DAwards)“与时代对话”——当代营销创意问答会。
营销创意行业,是一个与时代前沿紧密关联的行业。作为行业从业者,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问时代,回答时代。一个好问题引人自省,引导探索;一个好答案引发深思、引领前进。
我们邀请了百位行业人物向时代提问,并写下了他们对问题的思考:
有的着眼于微观实践,捕捉从业者内心需求,解决专业困惑;
有的立足于宏观生态,梳理经济增长困境,探讨行业生态链关系;
有的放远于文化创意产业,思考新时代、新市场、新使命......这些问题与答案均被统一汇聚在2022数英奖内容专题——《当代营销创意问答会》中,我们将以系列话题的形式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所有行业从业者。透过这些思考,希望行业的过去、今天、未来都会有更清晰的面貌。
「当代营销创意问答05」
—— 关键词:用作品说话 ——
互联网“碎片化”的传播模式,以及流量和数据带来的生意变革,如今的广告人,靠什么重拾话语权?答案:靠作品。
广告人身上曾经敢为创意据理力争的勇气,敢为一个好创意不顾一切“较真”的猛劲儿,如今需要在创意与生意的天平上找到平衡。
因为无论生意与创意,都要靠作品获取客户信任,赢得创意话语权,有了话语权才能以更有创造力的作品持续为生意加码......作品,是这个强大“莫比乌斯环”的核心,是广告人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验金石,是公司基业长青,让广告人“意气风发”的回春丹。
在资讯爆炸,概念分秒更新,人人自称“懂创意”的时代,“用作品说话”的行业信条是否依然适用?除了用作品说话,广告人还有过怎样的思考?我们不妨来看看。
如果一个创意人在被时代慢慢磨平怎么办?
分享人:FARFARFILMS 导演 李兆光 Kevin
除了继续做你该做的,没有别的答案。
一名创意人员和一个背过希波克拉底誓言、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的医生,或是几十年如一日,在小吃街炒特色米粉的小摊摊主,都没什么两样。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持续去做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最对的事,仅此而已。
行业中充斥着太多干扰项。大环境不好、预算锐减、甲方挑剔、老板只想赚钱、供应商能力太差、舆论的负面压力大、审查过于严苛等等,这些不利条件永远存在,甚至很有可能愈发恶劣,但那又怎样?不论是第一次睁眼看世界的年轻创意,还是跟随行业浮浮沉沉的资深前辈们,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状,却不是约束我们去做好创意的借口。
心态就像一把刀,因为孤注一掷的决心而变得锋利,在攀登的路上劈碎所有阻挡你的东西。医生没有借口可以放弃病人,厨师没有借口可以欺骗自己的味蕾。同样的,创意人员没有借口可以妥协不去做好创意。事情的结果无法保证永远尽如人意,但摆烂和躺平不可能成为我们的选项。“好作品永远不是安全的。安全的永远不是好作品。” 这是我在做创意的二十多年间时刻谨记的一句话,以此与大家共勉。
作为从业人员,在这时代速写簿上怎样涂写?
分享人:导演 席然
广告是时代的切片,真实地反应着时代的欲望。作为从业人员,时不时会想,经我们之手,到底在这速写簿上怎样涂写?
并无很系统的思考,只是有思考记录的习惯,翻看下来,这些写在备忘录里的小片段,好像也是一些答案的切片,以时间由近至远的顺序,摘抄如下。
【2022/9/10 三个词】
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广告?
真诚,专业,勇敢。
【2022/8/13 时代快与慢】
今天听说一个教育企业大规模裁员,业务急剧缩水,因一纸令下。记得去年去开会,负责人说两年召集几百员工,办公室搬了两次,每天加班到4点,依然干劲十足。
又一个想乘着风上天却被风吹翻的故事,一个行业的兴衰弹指之间。只是更觉得这时代变化太快,仿佛没什么是可以长存的。年年换新的手机,一代又一代的明星;广告里都在告诉你要“做自己”,要“更好”,要“就现在”。
而现在的人们很难真正相信什么。
相信自己?在时代面前,一个人太单薄了。相信时代?时代可不随普通人的意志改变。渐渐的,一些人要么变得盲从,要么变得漂浮无根,抓住现在,的确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明明这是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类的精神世界怎么变得愈发空虚了呢?想起我妈他们那代人,对于物质的要求,当然也是希望能拥有,拥有就可以。
从我们这代人开始,好像是跟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不但要有,还要更好,更新,不断地更换,大到房子汽车,小到一部手机。人活着仿佛就是不断的消费,升级,为之不断努力,而且各种媒体,意见领袖,都传递出,要不断更新才能称之为“更好生活”的理念。
这让很多人觉得,目前的努力,无休无尽,人生就消耗在各种不断的“升级”上。想起李大钊有句话:东方文化之根本在静,西方文化之根本在动。所以这是一切的根源吗?因为东西方理念根本不同,西方观念里人生是征服,是进步,是拥有,而传统东方观念,人生是顺应,是保守,是回味。并无优劣,也早无概念里所谓的“东西”。
消费主义的陷阱也好,躺平也好,难有时代的标准答案。只是对应每个人的人生,向外看还是向内看,动静结合的程度,多半会是人生的秘密。人类虽然依赖物质,但终究渴望超越物质。
【2022/5/13 时代三姐妹】
微博-情绪垃圾站
小红书-媛宇宙小卖部
抖音-人间万花筒
没事翻翻,其乐无穷。
【2021/3/28 回归简约】
当今世界迫切地需要简约,从纷杂喧嚣的环境里脱离出来,这甚至是一种当今时代的社会必然性。相比过度消费,更简单的生活方式才是优选?这次拍摄RIO的心得,包括那支30秒的TVC,背后都有一种从纷杂世界抽身回归自我的描绘,这也是打动很多人心的真正原因。
世界变得太快,大多数人是跟不上这样的变化的,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真的成了奢侈和向往,如果产品也好,品牌也好,能提供的是这样的价值,获得成功的概率也是很大的。想想身边自己喜欢的东西,音乐,书,电影,骑自行车,游戏,旅游,都拥有这样的属性,那种只属于个人的惬意自在的空间。
反思我们平时碰到最多的那种“排比句”式的广告,心理层面都有一种不自信在里面。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想要,“因为我们受众年龄层次很多,因为我们产品类型很多。”但如果一个企业,只要能提供一种真正的价值,都是了不起的,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于让这一种价值深入人心。
简单包含着丰富,“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2020/10/5 进化论】
就算广告意味着欲望好了,至少欲望还带着些勇敢和疯狂的意味,把那些本就存在于人心中的欲望,合适地加以展现,也会帮助人类进化吧,至于进化的方向,就不得而知了。
【2020/8/25 随想】
客户用一两年,甚至数十年开发的一个产品,希望一个实际只有三五人的广告团队在短短一个月内提出策划方案,这到底是对广告人员的不尊重还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广告导演的价值:如何用影像把故事讲得动人?前提是故事本身是否动人?故事背后的策略是否正确?“拍广告”大多数时候仍然停留在“怎么说”的层面,而“说什么”往往才是具有决定性的核心。为什么很多时候对很多脚本都毫无感觉,可能就在于脚本核心的空洞和老套。
感受上,广告公司在挑选导演的标准上,和挑哪个派系的厨子做这个口味的菜差不多。
互联网信息嘈杂,为了获得一丝关注,广告主要生产更大量的内容,而且代价昂贵,其中大部分最终都变成了昂贵的互联网垃圾,我感觉很多广告公司都明白这个事实,但他们选择闭嘴,因为生产这些昂贵的垃圾正是生意的主要来源。
广告公司的价值呢?一种洞悉本质的智慧?太少人有这样的智慧了,有这智慧的人可能干别的去了。公司越庞大和复杂,真正理解它的人越需要花时间和它相处。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广告主选择自己内部制定策略,而把策略的执行交给广告公司。广告公司的价值慢慢变成“怎么说”的层面,也就是创意层面的东西。找几家公司来比稿,最终也就变成了“命题作文大赛”,再到广告导演层面,可能就变成了“书法大赛”,制作公司就更惨地成了“砍价大赛”。
这里面本质上无关地位高低的事,是能力高低。认清楚自己的能力,至少容易心安理得。
【2020/6/4 拍片间隙观察】
当红明星在摄影棚里拍平面照,有人拿手机在偷拍。闪光灯的光闪烁在每个人的身上,名气的光环也在闪烁,折射,忽明忽暗。
【2020/1/12 不变】
我爱神秘难解的事物,特别是超出我们日常生活认知范畴的,天然的好奇心驱使我去了解和探索,想搞清楚那里到底有些什么。这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有两件,一件是关于宇宙的秘密,一件是关于人心的秘密。这两件变幻莫测,又亘古不变。
【2019/11/9 警惕】
这个看上去很前卫,时尚,创新的行业,本质上却是最为保守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迎合,迎合那些已有的,大多数的,有利可图的人。尽量少做那些像口香糖一样的广告,嚼着有点意思,实际毫无营养。
深沉是广告的敌人。当一切都非常通顺,非常正确的时候,要非常警惕!真正的表达,总得有些锋利的东西。
创意人是否该转变为品牌的内容玩家?
分享人:介陌创意 创始人 陈益茵 Anmy
就像原厂装置需要升级迭代一样,当今的传播环境下,相比传统创意法则,内容的获得感,似乎更能吸引消费者和品牌产生对话。因此,立场和角色变了,以前我们着力创意怎么更有新意,现在,我们思考,内容如何更有“获得感”的价值。
同时,值得庆幸的是,内容的创意空间反而更大了,一切皆可内容。多元化的用户和社会形态,丰富多变的生活方式和场景,只要深度沉浸其中,抓准新洞察共鸣,就能找到内容开发的入口,帮助品牌构建和用户的内容交互新方式。反之,再多的营销技巧,都不如有创造力的内容输出。
最后,无论传统创意还是新内容,本质依然都是“更有创造力的方式解决品牌难题”,需要刷新的不是定义什么是创意,是我们的大脑思维系统。
牙疼的时候还能想创意吗?
分享人:SPES神鸦社鼓 创始人 宋尧 Ever Song
当然不太能,此时要想的只是为什么这么疼和什么时候能不疼。但在我前两天夜里人生第一次急性牙髓炎发作时,还想起数英这个Q&A的Deadline要到了该如何解决;想在疼痛里找寻反转——会不会牙疼里隐藏着什么哲学道理可以拿来交作业呢?
这晚我大约疼醒四五次,服用了三颗止疼药未果,闭上眼流动着一些壮观的变形逐帧动画,大概是牙神经传递痛觉给大脑的脑图。一身汗,没有任何想法诞生。直到第二天下午寻访牙医,谨慎地做出“简报”后,牙医诊断出了出现问题的那颗牙齿,果断上麻药、钻孔洞,“洞察“到了藏在里面的发炎牙神经,一举拔之。
拔牙不需要创意,经验与技术必须过硬。作为广告从业者,创意和拔牙一样,都不是目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手段,是我们应掌握的专业技术。但创意人不像医生需要考执照,有严谨学科体系标准,因而很多论调谈起了广告已死,广告人偷网络梗之类。可我们面对的也不是有迹可循的牙病,可能我们更像在做种植牙,甚至要在不同牙龈上种下玉米粒、钻石、一颗USB等等,种下连接起人与事物之间的各种可能性,同时要注意谨防排异反应、保持坚固耐用,使其外观个性、也吃得了酸烫冷辣。这样才会真的打动人心吧。牙疼不是病,少了创意的世界会无聊得要人命。
以上逻辑关联度方面很“硬”,只能希望创意人们的牙齿都也这么硬。
现在创意行业是不是普遍抱有不劳而获的心态?为什么?
分享人:WICKED牛鬼蛇神 创始人 余子筠 CHEE GUAN YUE
首先,我们可否破例不光说时下业内通俗的话题(因为那些表面情况确实不是这行业的根本问题)?
我们是不是因为迎合媒体形式变化而忽略了思考锻炼?
为什么现在的创意不懂得表达自己的点子?
现在做创意的还懂得想点子吗?
尖锐的创意~没有速写能力如何思考点子?光靠写,出来的创意是否有局限?
形式是不是普遍取代了内涵?
现在创意行业是不是普遍抱有不劳而获的心态?为什么?
你最近一次参与的创意提案里有被深深地激发吗?
创意应该走在前头引导潮流还是被动跟风?
为什么广告不再激发人思考?现在的创意人员目标在于挑逗与激发人思考吗?好玩的想法只能用轻浮的小伎俩来呈现吗?
我们虽然担心广告业的前景,但为什么在做的事情绝大部分是在纵容这些情况的恶化?
为什么我们要落到身不由己的地步?老实点,该怎么做才能狠狠地摆脱困局?
我们不见棺材不落泪,但其实已经躺进棺材只差还没盖棺定论,所以眼前虽然是一片蓝色天空,其实只是在等死,我们有多少人是明白的?又有多少人明白却继续浑水摸鱼只想多赚两年的钱?
我有一个统一但非详细的答案:回归创意本质,认真对待年轻一代消费者,引导他们正视未来。一个轻浮的社会对广告业来说是个噩梦,因为广告的魅力在于它有说服力又漂亮地解决商业与社会问题。一个不动脑的社会不是一个前进的文明。文明的巨轮会一直转,我们不积极主动摆正行业的角色引领它,而选择一个既方便又无关痛痒的商业小角色,迟早被淘汰。
创意人,只靠作品说话吗?
分享人:SPARK思湃 创始人 王威 Gavin
这次的主题是“和时代对话”,我想到,创意人经常说的一句是“用作品说话”。
我可能想就此说一下自己的想法。我自己同为创意人,能想象的到背后的情绪逻辑是,我是一个创意人,我所有的专业性都体现在我的作品里面了,我不想说太多,你就看我的作品吧,它代我说话了。
其实为什么总说咨询公司在侵入广告公司的领地,我觉得还是因为广告人自己说的太不够了,我们习惯性地觉得作品是一锤定音的东西,但是当广告公司苦哈哈地想创意,忙执行的时候,咨询公司早就把该说的话都说了。所以我觉得广告人只靠作品说话是不够的,真的要多在潜心创作作品的时候,挤出一些时间来,更多地把自己优秀的案例做详尽的复盘,并且输出整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论。
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只是“靠作品说话”,而是能输出更多积淀的东西让客户听话。
没有答案
分享人:不只广告 创始人 丁和珍 Adam Ding
广告公司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新消费品牌会是个泡沫吗?
创意,真的没用了吗?
为什么咨询公司成了广告业的风口?
创意热店,能热多久,还是已经冷了?
是流量,杀死了创意吗?
为什么电梯里的广告,越恶心越有效呢?
为什么最成功的案例,总是出现在软文里?
创意,到底能不能解决生意问题?
为什么几十人的广告公司,还干不过抖音上的一个段子手?
为什么年轻人似乎不爱进广告公司了?
为什么李诞做广告不行做脱口秀就火了?
我们这一代广告人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什么?
什么时候,广告创意的地位可以超越带货的?
为什么我们还在做广告?
我们每一个身在这个行业的人,应该为这个行业做点什么?
答案:
以上,我都没有答案。至少没有确切的或笃定的答案。
我们从未和时代对话,不过是自问自答
分享人:滴滴出行 集团市场总监&滴滴青桔市场负责人 陈楠 NormanChen
有自疑,便有自问,才有自答,继而自省,后得自信,然后再次自疑。我们就是不断在这种循环里成长,而时代一言不发,就这么流淌过去。
以某些当年声名鹊起的公司默默退出舞台为界,我们结束了创意热店,social热店的黄金时代,下个时代是什么?咨询?策略?战略?这些问题,就等着不同的人,给出答案,然后等着时代来验证吧。
关于“用作品说话”
你有哪些问题和观点呢?
欢迎扫描二维码
进入《当代营销创意百问百答》
留下你的思考吧~
下期预告:「当代营销创意问答06」下一个消费周期,品牌如何赢得人心?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