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供热点燃千亿市场,全域协同未来可期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10-14

俗话说,北方人过冬靠暖气,南方人过冬靠一身正气。


还有一个月,北方又要供暖了。事实上,北方人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暖气自由”。即使住在同一栋楼里,顶楼、底楼的小伙伴可能觉得热气不足,而中间套的居民热得只能打开窗调温。


而这样温度不均的现象背后,不仅是供热品质不佳,其实还隐藏着巨大的能源浪费。如何在提升供热均衡的同时,兼顾低碳节能,智慧供热成为了行业共同探索的未来。


一、热力行业如何实现碳中和?


供热,是北方城市重要的民生工程,建国以来经历了多次迭代。

我国供热行业发展历程

从分散供热、集中供热,到热商品化,我国城市供热系统逐渐成熟,供热面积逐年扩大。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06亿平方米,年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


然而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供热行业发展至今仍然面临着高耗能、高污染、控制粗放等生态文明发展问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达49.8亿吨标准煤,其中北方采暖地区碳排放总量为12.3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2%。在此背景下,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智慧供热,就成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据预测,未来十年智慧供热市场规模可达7500亿,可见除了实施供热节能,智慧供热也将带给行业更大市场空间。


当碳中和的目标横亘在每个行业面前,作为耗能大户的热力行业,如何才能精准高效地低碳运行呢?

产业链结构

先给大家科普下,城市供热系统由热源端、传输端和需求端三部分组成。因此,要想要实现双碳目标也有三条路。


第一条就是热源端清洁化,就是用风光电等新能源代替煤炭。然而我国当前的供热能源仍以煤炭为主,并且随着这两年煤碳价格持续攀升,导致热力公司常年面临巨额成本压力。第二条是在传输端建立“智慧热网”,实现精准供热,减少供热环节中不必要的热损失。过去20年,以中控为代表的DCS公司,着重解决的就是传输端的优化调度和热力站的站间协同问题,但始终没办法解决需求端的数据黑盒问题。


前两条路径都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是,由于技术能力提升有限,行业面临着红海竞争,并且占据单节点的改良方案,对整个供热行业的节能提升潜力较小。

供热过程热损失示意图

第三条则是通过驻扎产业链末端,来解决热用户侧的数据和调控问题。此前,数据采集难,一直是供热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因此,需要极强产业knowhow和技术能力的末端解决方案,成为了市场蓝海。从成本上看,末端的数字化投入占到整个环节的80%,这就意味着,覆盖热用户端的智慧供热方案将收获更大的市场。


所以想要实现“按需供热”,就必须打赢热用户端的最后一公里攻坚战。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各种方针政策,力图将供热节能的势能进一步放大。


2020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供热被作为基础类改造内容列入其中。

2021年1月,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进一步部署,强调需要积极推进供热改造,节能供热需求大幅增加。

2022年6月,国务院发布文件启动城市燃气、供热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作,要求2025 年基本完成。


一方面,政策强化了存量改造的力度,从“指导意见”、“方案部署”到规定改造时间,关于推进供热的“旧改”工作正不断加码;另一方面,末端也越来越得到国家层的重视,兼顾节能和用户需求的供热方式,成为了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受益于“双碳+旧改”政策的结构性机会,供热市场和供热企业的低碳化、智能化运营需求迅速增加,类型广泛、数量众多的供热节能方案也浮出水面。


但践行社会责任,从来不意味着完全牺牲商业利益。所以,还北方居民一片蓝天和适宜的温度,同样需要用降本增效的方式,让供热企业更好将“智慧”和“低碳”落地。


二、软硬件一体的全域管理,发挥每一分“热”的价值


基于政策、市场、用户等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爆发拐点,我们观察到一家拥有唯一闭环覆盖需求端供热模式的科技公司,既能实现“热”的精准调控,又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它就是深耕行业20余年的云谷科技,这家公司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要让供热公司感知到用户室温。

集中供热行业全景图

于供热公司而言,室温传感器的安装是一件“重”活。不仅入户难、维护难,终端传感器的制造也有极高的技术门槛。


云谷科技融合多年的技术积累,改良了传统的超声波传感器,自研出新一代表阀芯一体化的电磁式平衡热量表,其创新的材料和更复杂的技术路径,对物联网、AI、流体、电化学、传感器等等能力的积累,要求极高。因此它能够精准采集末端数据,并通过室温软测量算法精准感知室温,输出高质量的数据,为供热系统监管和调控的应用打好基础。


其次,供热公司需要面向精准需求数据进行能源调度,实现精准控温和末端闭环。


传统的集中供热方式,往往会忽略热用户端的能量需求差异性,因此就会出现开头提到的过冷过热现象,造成能源浪费。


现在有了需求端的数据,就能指导供热公司的热力分配,通过分户调节达到精准调控室温的目的。云谷科技首创的L值平衡控制算法,通过边缘计算实现末端自平衡,可以高效的自动化调节室温。并且其终端设备表阀一体的结构,能够实现数据采集和热量控制的一体化,提高室温的控制水平,在最小单元内实现效果闭环。


最后,供热公司需要优化算法按需购热,通过全域协同实现行业低碳化发展。


目前,行业里的综合玩家有三类。第一类是设备厂商,它们通过第二代热量表和阀门,完成粗略的热量采集和通断控制。由于产品难以适应实际供热的复杂环境,导致节能效果并不稳定。


第二类玩家是系统集成商,它们通过整合不同设备及系统,对信息化基础较弱的供热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但也因智能化水平不够和末端数据缺失,只能实现需要人力调节的半自动化模式;


第三类则是真正能对供热系统进行深度优化和节能改造的热能管理平台,凭借AI和先进控制技术,推动热网的降本增效。云谷科技作为第三类中的代表企业,建立了行业唯一闭环覆盖需求端的全域热能管理平台,并形成了轻交付的产品矩阵,极大降低客户的使用门槛。


去年开始和云谷科技合作的包头某热电公司,便是其产品最好的验证。通过云谷科技的ENGRID智慧供热整体解决方案,包头某热电公司改造了面积为2.6万平方米的供热范围,最终实现了节热26%,降低综合成本30%,以及ROI为4.3倍的高回报。


云谷科技之所以能在低碳供热节能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与云谷人深厚的技术经验和产品创新能力密不可分。云谷科技由在供热领域有着20余年从业经验的核心团队创建,创始人为原中控集团联创及CTO,是平衡热量表行业标准的撰稿人。团队成员既有深耕自动化专业的学科背景,又有深产业资源和全产业链项目经验。也因此,云谷科技在创业伊始便兼具行业Know-how、产品思维和平台经验,去推动供热行业的变革。


热力行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部分热力公司技术水平薄弱。大家在寻求升级改造之时,选择谁作为解决方案的提供商,需要从各个角度评估,技术能力、服务能力、行业经验等等都是必答题。此时,拥有深厚行业积淀和软硬一体化服务能力的厂商,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三、低碳化未来从重构供热开始

热力行业的智慧升级,其实是中国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的一道缩影。背后映射出的是,数字技术,正在让千行百业的低碳节能、降本增效的发展,变成现实。


长远来看,作为智慧供热的内行玩家,云谷科技逐渐积累起的末端数据,还有个巨大优势,或将提前实现碳管理服务。在过去一年,我们看到很多公司都推出了类似的数字化碳管理工具、设备能耗管理方案,这背后都有数据积累发挥的优势。


因为碳数据化是实现碳中和的第一步,而云谷科技选择路径更难的末端数据切入,同时也具备最大的经济价值及节能潜力。在未来,不止供热公司,也许每家企业和每个家庭都能拥有自己的碳账本,从而引导绿色用能行为。数据预计,中国碳管理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达到1099亿元。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技术的温度。在解决城市治理问题、创造市场价值的同时,也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带来向好的转变。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